全國科技館聯動戰「疫」 在家自由玩科學—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為讓應對疫情而「宅」在家的孩子能輕鬆學習科學知識,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近日中國科技館發起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科學實驗挑戰賽,充分進行線上聯動、資源共享,打造線上「永不閉館」,進一步激發公眾愛科學和學科學的熱情。

作為疫情期間首個面向全國青少年的大型線上科普實踐活動,目前全國參與的科技館數量已達到143家,其中地市級和縣級的基層科技館參與數量已有100餘家。

社會公眾可以通過關注已經參與活動的各地科技館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傳自己製作的科學實驗視頻。參賽者以家庭為單位參賽,既可以模仿科技館輔導員製作的科學小實驗,也可以發揮自身創意,通過實驗展示自己的科學知識和操作能力。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提升基層公眾的科學素質,加強基層科技館的科普宣傳能力,本次活動把「深入基層講科學」作為參與重心,也讓更多邊遠城市的孩子們受益。

值得關注的是,湖北省作為疫情的重災區,湖北省科技館、武漢科學技術館、黃岡市科技館、襄陽市科技館、荊門市科技館、黃石市科學技術館等多家科技館也積極加入了「科學實驗挑戰賽」行動,為當地的家長和孩子們送上淺顯易懂、趣味生動的科普知識大餐。

據悉,全國31個省級科技館目前已經全部加入該項線上賽事,並讓這股從一線城市到邊遠縣城的科學實驗熱潮,激發全社會眾志成城、共抗疫情,既向戰「疫」英雄致敬,又讓全國青少年在科學知識的陪伴下,守在家中做好自我防護。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館原創展覽開幕—新聞—科學網
    為追蹤社會熱點、回應公眾關切、梳理和分享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和思考,上海科技館充分發揮科普平臺作用,整合優質社會資源,於7月15日在二樓特展廳推出原創展覽「命運與共,攜手抗疫——科技與健康同行」,展期4個月。
  • 中國科技館球幕影院恢復開放—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技館獲悉,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的好轉,經主管單位批准,該館球幕影院將於8月22日恢復對外開放,這次重新開放為公眾準備了《地球你好》和《下一站太空
  • 科協人戰「疫」時刻 ▎構建全國科技館體系的抗「疫」科普長城...
    在中國科協應急科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科協科普部的統籌和指導下,中國科技館帶領全國科技館系統,緊急行動起來:共同探討、互通信息、交流經驗,針對突發疫情制定相應應急措施。 這期間,原本人頭攢動的實體科技館內空空蕩蕩,可全國科技館系統的工作群裡卻異常「熱鬧」: 「哪家場館做好了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哪家有應急通知的模板,能否提供參考一下?」
  • 上海科技館舉辦日食特展—新聞—科學網
    為激發觀眾對天文的好奇心,上海科技館原創策劃的「日月魅影
  • 對抗疫情,廣西科技館和全國100多家科技館在行動!
    武漢加油心系武漢攜手抗疫新年伊始,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洶洶來襲,全國各地的科技館陸續暫停對外開放。為了讓「宅」在家的孩子能夠輕鬆學習科學知識,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2020年1月31日至2月14日,中國科技館發起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科學實驗挑戰賽,充分發揮科普主陣地的作用,利用場館自身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科學實驗DIY線上挑戰賽。廣西科技館第一時間參與其中,與中國科技館一起打造線上的「永不閉館」,進一步激發公眾愛科學和學科學的熱情。
  • 科學防疫——武漢科技館防「疫」出新招
    武漢科技館自7月25日恢復開放以來,預約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為了有效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保障場館對外開放的安全、有序,給觀眾營造安心、踏實的參觀空間,武漢科技館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並引入部分高科技的「神器」助力防疫,效果顯著。
  • 詩集《戰「疫」之歌》英文版全球首發—新聞—科學網
    「《戰「疫」之歌》英文版的出版,相信會讓世界各國廣大讀者知道並感受中國人民在與嚴重疫情的較量中所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抗疫精神。」9月30日,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在線上舉辦的詩集《戰「疫」之歌》英文版全球首發式上,詩集作者、中國科學院文聯名譽主席郭曰方如是說道。 郭曰方說,在這場抗疫鬥爭中,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中國速度、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英雄事跡常常使他熱淚盈眶、寢食難安。於是,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就完成了這本《戰「疫」之歌》,用15首長詩書寫了疫情中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豪邁之情。
  • 「全民的科學中心」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進校園活動走進我區6所中小學
    11月11—12日,由中國科技館主承辦、寧夏科技館承辦的「全民的科學中心」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進校園活動在我區6所中小學順利開展。中國科技館帶來的《中國天眼的故事》科普報告,聲情並茂地講述了「天眼之父」南仁東的感人事跡;六安市科技館帶來的《抗「疫」黑科技——負壓救護車》精彩演繹了硬核抗疫黑科技——負壓救護車的基本科學原理;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帶來的《築夢北鬥傲蒼穹——楊長風》,通過講述中國航天科技笑傲蒼穹的精彩故事,極大地吸引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四川科技館帶來的科學實驗《冰火物語》,讓學生們近距離了解乾冰與消防的密切關係,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母子了解蝙蝠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創業企業戰「疫」:一半是情懷,一半是生存—新聞—科學網
    面對疫情,眾多年輕的創業企業及時調整研發方向,為抗疫產品研發做出了積極貢獻,打響了一場科技戰「疫」。針對疫情的現實影響,企業和地方部門也在為復產復工出臺諸多保障措施。 科技戰「疫」時不我待 黑體校準設備作為紅外測溫系統的核心部件,它可以通過調整預設溫度,保障紅外測溫系統在複雜的場景和多變環境之下精準測量。
  •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玩什麼?衡陽市科技館邀你參加線上科學實驗挑戰賽
    紅網時刻衡陽2月25日訊(記者 譚倩)受疫情影響,目前全國各地科技館、博物館暫停對外開放。中國科技館發起線上科學實驗挑戰賽,全國220多家科技館及60多家博物館聯合行動,為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們提供線上參與和展示自己「科學範兒」的平臺。
  • 「共襄戰疫·共享未來——中國科協抗疫主題展覽全國巡展活動...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報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決策部署,由中國科協科普部進行指導,中國科學技術館牽頭組織,聯合多家地方科技館
  • ...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題電影公益展映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國科技館球...
    過去8個多月時間裡,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形勢下,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新華通訊社新聞信息中心、光明網及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普場館特效影院專委會,共同舉辦以「影映科學防疫情 致敬最美逆行者」為主題的電影公益展映活動。
  • 中國科技館推出全國首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網絡專題展廳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溫競華)中國科技館推出的全國首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網絡專題展廳「新的對決(升級版)」於3月6日正式上線。展覽以「萬眾一心 共克時艱」為主題,將持續為公眾提供疫情相關的科學權威、及時優質的展覽內容。
  • 上海科技館原創4D電影《海洋傳奇》上映 —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館原創4D電影《海洋傳奇》上映其中船隻、武器的建模根據當時朝代的船形、器形完整還原,充分體現了影片的科學性。影片情節跌宕起伏,結合4D的特效,呈現出一部緊張、刺激的立體電影。 作為世界三大科技史研究中心之一,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於2016年7月在國內首次權威發布了88項「中國古代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其中古代航海技術有多項入選。
  • 省科技館榮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省科技館榮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2020-12-19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在中國,科學博客也是科學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那麼它的閱讀者們都有什麼特點?科學博客怎樣藉由它的讀者發揮傳播功能呢?
  • 青島科技館2019年建成 將成全國最大綜合科技館
    據了解,青島科技館一期工程位於紅島經濟區紅島街道,一期建設主科技館一座,總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該項目預計2019年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建成後將填補青島市級大型綜合科技館設施的空白,這也是目前全國在建規模最大的綜合科技館。
  • 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在上外成立—新聞—科學網
    10月24日,全國外語專業成立的首家跨學科校一級的翻譯研究院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揭牌成立。
  • 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本次論壇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主辦,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三亞中國農業大學研究院、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中國作物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國作物學會人才培養與教育專業委員會承辦,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