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翻閱舊書《唐詩一百首》,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叢書之一,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出版,32開本,定價0.37元,扉頁籤名落款日期是1979年9月21日,是我到北京一所大學入學報到後的第11天上街逛舊書店買的。屈指數來這本書與我作伴已經30多年了,書頁已經泛黃,與它的主人一樣盡顯老態了。
戴叔倫是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人,在江西做過官,不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唐代詩人,在上個世紀70年代選他的詩入集,主要是他的詩中有不少反映當時人民現實生活的好作品,這在當時是對一位文學家的「好壞」評判標準之一。
筆者選讀並新解這首詩是因為一個字,並借這個字說一說一種語言現象,還因為這是一首短句,夜讀短句不會覺得累。
先解題,蘭溪,現在浙江省蘭溪縣南,棹歌,棹讀zhao,棹歌是一種古代歌曲,內容多寫船家水上生活。
「涼月如眉掛柳灣,月中山色鏡中看」,涼月是指發出清光的月亮。柳灣是載有楊柳的水灣,越中是現在的浙江省中部,鏡是比方平靜的水面。下邊就是上文說的那個字,就是「看」,記得在學校上課時,老師專門強調這個字的讀音,一定要讀平聲,讀「刊」而不是平常讀的「看」。
老師還講到,現在有不少人讀古詩時,發音不正確,有的字的讀音有悖於詩人的本義,也不是當時的讀音,而且也不合轍押韻。
老師說,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演化,人口的遷移,以及語言環境的改變等原因,有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不像南方的一些地方,還保留著一些字的古音,保留了一些入聲字,比如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亂世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個「雪」字就應該讀作入聲,即讀第四聲「雪」而不是那個拐彎的第三聲「雪」,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現如今,會在一些場合或影視劇裡聽到吟誦古詩,作為半個內行人有時會聽到一些發音不正確的詩句,就會有糾錯的衝動,但又無處訴說,於是藉此短文了卻心願。
寫到這裡該打住了,因為要說的那個字已經說過了,至於後邊兩句詩「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敢情讀者同學們自習吧!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