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常見字 你都讀對了嗎?

2020-12-14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陶淵明與菊。

葉嘉瑩。

蜀道難。

中國詩詞大會。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以及一批優秀的傳承古典的綜藝節目的播出,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一批青年選手的精彩表現再度燃起了人們學習古詩詞的欲望。
  有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歷史等曾經偏於冷門的研究生專業,已開始呈現由冷變熱的趨勢。我國古代文明悠久而深遠,比如在詩歌創作上,氣象萬千。從「詩三百,思無邪」的上古民歌時代,到走入文人筆下形成「文學自覺」的魏晉時代。再及唐,詩大盛。賦詩風氣不僅高懸於廟堂,也根植在民間。令人尷尬的是,這些不朽詩篇中,有些字是一直被我們讀錯了的。
  除了詩歌,還有人名、地名。那麼,還有多少常見字,是被我們讀錯了的?

  古音與現代普通話發音有著極大的不同,例如入聲字在現代普通話裡就已經消失,只在一些方言中留存。且古人作詩講究格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現代普通話來讀,不僅容易讀錯,也同時破壞詩詞本身的特質和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哪怕在一些極常見的詩歌當中,也時常存在字音被誤讀的情況。
  拿東晉詩人陶淵明最為著名的《飲酒》詩第二十五首「結廬在人境」來說: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歌中,有4個字的讀音,可能有人會混淆。
  其一,「車馬」的「車」,按現代普通話讀為「chē」,但在古代,「車」字只有兩種讀音,一是「jū」,押魚韻;一是「chā」,押麻韻。而「chē」這個讀音,是一個俗音,是不能用於詩歌之中的。到了現代,「汽車」、「電車」等可以念「chē」,但根據古韻發音定律,這裡只能念做「jū」。和象棋中「車」字發音相同,表示古時駕車的工具。所以發音意譯的話,要讀作「居馬喧」。
  其二,「飛鳥相與還」的「還」字。我們現在有「hái」和「huán」兩個讀音,在大部分人的閱讀中,將這裡的「還」念做「huán」,意為天上的飛鳥都挨著返還。但是仔細一想,飛鳥往哪裡返還呢?實際上,在古漢語中,「還」字還可以讀作「xuán」。查巴蜀書社《古漢語詞典》,此時的「還」意為旋轉、迅速、敏捷。
  其三,「欲辨已忘言」的「忘」字,現代讀音「wàng」,在這裡要讀作「wáng」。在上古音中,是沒有「wàng」這個音的。根據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忘,不識也,從心亡聲」。也就是說,這個字表達不知道,沒有記憶了,從偏旁來說從「心」,依據音調則讀作「亡」。「忘」字讀「wàng」,要在隋唐時候才逐漸興起。例如隋代陸法言在所著《廣韻》中,就收錄了「忘」字的這兩個讀音。但據學術界的共識,「忘」字在詩歌中正統的讀法依然讀「wáng」,「wàng」音更像是一種時髦讀法,不入上流,只在民間小道流傳。
  其四,本詩中最有爭議的讀音是「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到底讀「jiàn」還是「xiàn」。從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南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若作『望南山』,則一篇神氣都索然矣」開始,這個字的讀音一直存在爭論。在高中語文經典試題中,就曾讓同學們分析「悠然見南山」的「見」字讀什麼,並說明原因。


一首五言詩中許多字的讀音是多樣的

  據統計,我國現代漢語3000個常用字中,約有16%的多音字。在古代漢語中,多音現象更為常見,預計超過20%。也就是說,一句五言詩中就有一個字的讀音是多樣的,所以如果不去仔細考量詩歌意境,誤讀、讀錯就是經常的事了。
  考察意思,通常是判斷字音的第一個方法,例如上文提到的「還」字。當通過意義無法判斷時,藉助詩歌格律也是一個辦法。雖然存在少數詩人「不走尋常路」,對詩歌格律有創新發揮外,在魏晉以來逐漸開始形成的詩歌格律體系依然是大部分詩人在創作時的主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古音仄聲、平聲分得很清晰,只要掌握了詩歌格律,就算實在摸不準意思,也能從格律中分辨讀音。古音平仄對應到現代普通話中,通常將一二聲歸為平聲,三四聲歸為仄聲。
  以下列舉數首大眾古詩詞中常見的誤讀字,括號中為正確讀音:
  1、《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xiǎ)。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xiàn)牛羊。
  2、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3、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cu
ī)。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王維《使至塞上》:單車(j
ū)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jì),都護在燕(yān)然。
  5、王維《鹿柴(zhài)》:返景(y
ǐng)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6、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k
ān)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hè)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8、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sh
ēng)煙柳滿皇都。
  9、李商隱《無題》: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xià)。
  10、蘇軾《望海樓晚景》:橫風吹雨入樓斜(xiá),壯觀應須好句誇。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shá)。
  11、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難忘(wáng)。
  12、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qi
ǎng)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打開詩歌的正確方式你get到了嗎?

  《周禮》說:「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從周朝開始,樂語就是古代貴族弟子接受美育的重要方式,吟誦是學習詩歌的不二法門。我們現在經常所謂的「朗誦」詩歌,都是在近代西方流傳而來的閱讀方式,並非古之傳承。
  當代著名詩詞大家、國學大師葉嘉瑩先生在講學之餘,也致力於吟誦傳統的推廣。《以樂語教國子·葉嘉瑩古詩詞吟誦課》在豆瓣上線以來受到眾多詩詞愛好者點讚,葉先生在93歲高齡之際通過吟誦的方法,從聲韻之美的欣賞,到詩詞內涵的品讀,完成了一次系統的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講授和對吟誦之法的傳承。
  這種「唱」詩傳統已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斷絕,以至於現在很多人聽到吟誦的聲音都覺得很奇怪。葉嘉瑩自己也回憶道,曾經的自己「吟出這些既不像唱歌也不像朗誦的稀奇古怪的調子,會很不好意思。」
  以「唱」的方式完成的詩歌吟誦,據考可知,只有中國才有。和歐美抑或是其他亞洲國家比較,我們的漢語語言文字最大的特點,是獨體單音。比如「好」是一個字,只有一個發聲,「hǎo」。而英文中則是「good」,發出這個字需要兩個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漢字就更容易形成鮮明的節奏和對仗感。所以經常會有外國人評價說中文,很像在唱歌。
  在《詩經》流行的四言體時期,即便朗誦起來,也已經很具有節奏感,之後詩歌又逐漸發展出了五言、七言等。四言詩可以唱作二二節奏,例如「關關雎鳩」,停頓在「關關」之後,五言有二三、也有三二,七言則多見二二三的停頓方式。除了停頓,「唱」的特點還體現在音調上。雖然漢字只有一個發聲,但是在古代,它的發音卻可以分為八種之多——平上去入,其中又各有陰陽兩種發音。現代普通話僅存四音,已經常被外國人形容成「唱歌」,可想而知在八音的時代裡,說話讀詩,自然更有樂曲的意味。
  那麼,一首歌,有了節奏和調子,是否就能唱呢?通常意義上來說,演唱者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覺得了「歌曲」的呈現方式,古典詩詞亦不例外。
  《詩·大序》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通俗講,就是當心中有了情感,我就要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例如「好開心」,但是三個字並不足以表達你的開心,於是你加重了語氣:「好開心呀!」這就是所謂「嗟嘆之」,當你覺得加重語氣都不足以表達情緒的時候,就要「歌詠之」「手舞足蹈」了。
  那麼,打開詩歌的正確方式,你get到了嗎?


無論詩詞古文現代人應用普通話朗讀

  曾經在網上流傳有多種段子,認為李白、蘇軾都是四川人,所以他們的詩詞應當用四川話來讀,會比普通話更接近原義。例如有網友就將李白《蜀道難》第一句「噫籲嚱,危乎高哉」改編成:「哎喲喂,恁個高,恁個遠!」還將川話版《蜀道難》錄成視頻在網上瘋傳。
  那麼,李白蘇軾的詩詞,用現代四川話讀真的會比普通話更合理麼?古代蜀地發音確實有其規律。從古蜀語到蜀方言,再到今天普遍意義上的四川方言,古蜀音經過了漫長的發展與融合。李白、蘇軾等大家皆為四川人,他們的發音應當符合當時蜀地方言的特色。如果用四川話讀他們的詩,聽起來似乎確實比普通話更合理。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啟明認為,不管是詩詞還是古文,現代人都應該使用普通話朗讀,不建議用四川話,更不建議用古代的四川話去讀古詩,即便是蜀地詩人的作品。
  據汪啟明教授介紹,由於古蜀地的蜀人是由移民構成,又與周邊少數民族語言接觸和融合,古蜀語到今天語音變化很大,文獻留下的不多,所以語言現象只能從歷代文獻的記述和一些文人作品等語料的分析,在不清楚千年前的蜀人究竟是怎麼發音的情況下,用學界研究的古蜀語或者現代四川話去朗讀詩詞,是極不推崇的事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見習記者徐語楊

相關焦點

  • 小學古詩常見多音字,背了那麼多年古詩,這些字你都讀對了嗎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勸君更盡一杯酒」、「三更燈火五更雞」……這三首詩中的「更」字你都讀對了嗎?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古詩常見多音字,快來看看吧!1.或「ɡènɡ」「更」字作「再、又」講時,讀「ɡènɡ」,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遙看(kān)瀑布掛前川——古詩詞裡這些字,你都讀對了嗎?
    古詩的字讀音,你都讀對了嗎?葉嘉瑩生活不只有目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古典詩詞中蘊含著一種感發生命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裡中,積蓄了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詩詞中很多字的古代讀音,跟現在所讀的聲音已經不完全一樣了。中國古代有些字是入聲字,也屬於仄聲。入聲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 ̚/ 的收尾,現在的「普通話」已沒有這個發音,有時就把入聲字改讀成平聲了。
  • 皛玊說詩詞:這些熟悉的詩詞,你都讀對了嗎
    在學習與欣賞古詩詞及古典文學時,我們經常會把許多常見字,按照我們平時的閱讀習慣去讀,而實際上是錯誤的。這樣,難免會被有真才實學的人所笑話,真正的貽笑大方。古典君舉下面幾個例子,看看這些熟悉的詩詞,你都讀對了嗎?——皛玊題記
  • 有些字聽起來很熟,但一讀就錯,你讀對了嗎?
    漢語的難學,是因為漢語中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都是抽象的,而抽象的東西往往都會比較難懂;而漢字的難學,是因為漢字是區分語境的,在不同的語境下,不僅漢字的意思會發生改變,就連它的讀音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簡簡單單的這個「打」字,當應用它的語境不同時,它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和讀音。
  • 娛樂圈中擁有生僻字姓名的女藝人 這些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娛樂圈當中有這麼幾位明星的名字是很難讀出來的,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吧!首先我們要說的是闞清子,相信大家對於這個名字還是比較熟悉的吧!但是呢,我覺得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朋友念錯這個名字的。那麼,這個名字的正確讀音是怎樣的呢?闞清子自從2009年在民國年代劇《娘妻》中飾演楊靜怡開始出道,至今也有十年時間了。
  • 天乩:最尷尬的不是特效,而是「乩」這個字怎麼讀,你讀對了嗎?
    因為最近熱播劇真的是不在於少數,而小編在追的劇是楊紫和任嘉倫主演的《天乩之白蛇傳說》,而看劇的過程中,最尷尬的不是特效,而是「乩」這個字怎麼讀,你讀對了嗎?《天乩之白蛇傳說》這部劇是改編的一部劇,說實話,這部劇和之前的經典劇情上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的,除了當初趙雅芝扮演的白娘子變成了新劇中的驪山聖母,其他的聯繫其實是很少的,劇情上更加側重的是楊紫扮演的白夭夭和任嘉倫扮演的許宣,以及小青和法海的愛情故事。
  • 杜牧《山行》詩中,斜字到底怎麼讀?教材標註錯了嗎?
    在這首古詩中,按照音韻的要求,斜字明明就應該讀如霞。統一字詞的讀音無可厚非,可是因此歪曲了古詩詞,這是我們對傳統文化負責任的態度嗎?所謂押韻,就是這些個字都擁有相同的韻母。這首詩壓的就是「a」韻。古人把所有的韻腳分為十三類,也叫做十三轍。《山行》的韻腳就是十三轍當中的發花轍。也就是說第一、二、四句的末尾字讀音的韻母必須與發字花字的韻母相同。我們來看這三個字,斜、家、花。
  • 曼且思每日認讀:虛與委蛇被列為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你讀對了嗎?
    曼且思了解到很多常見的字,與不同的字詞相組合就發不同的音。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詞語是——虛與委蛇,關於這個詞語的讀音,有兩大常見錯誤,曾入選《咬文嚼字》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快看看你讀對了嗎?曼且思了解到很多人讀錯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蛇」,小編相信大家應該都認識這個字,常見的意思是指一種身體細長,體上有鱗,沒有四肢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讀作「Shé」。但是其實「蛇」是一個多音字,還有一個讀音讀作「yí 」,也是在這個成語中的讀音,可不要讀成虛與委蛇(Shé)了。
  • 古詩裡這些字,你讀對了嗎?
    如果你還沒關注我,請點擊圖片上面日期右邊【漯河日報小記者】 就可關注我!
  • 動漫中的這些名字你讀對了嗎?據說十人九錯(五)
    又到了開學季,很久沒有坐在課堂上學習的你,還記得那些字典裡的詞?還記得那些考試時經常會用到的多音字嗎?今天,動漫菌就來考考大家,看看動漫中這些易錯字你能讀對幾個。篠(xiǎo)「篠」這個字,許多人第一反應會讀作「條」,可能是因為字體構成中有「條」字吧。實際上「篠」同「筱」,多指比較細的竹子,它的字形與「筱」十分相似,這樣聯想記憶是不是就簡單多了呢?
  • 「尿尿」居然不讀「niào niao」?你讀對了嗎?
    01「尿尿」,你讀書對了嗎?來,跟我讀:「我要尿尿。」先說文明不文明,你就說說,「尿尿」這倆字,你為了讓自己萌萌噠,是不是讀成「niào niao」?這不是我們這的方言嗎?這麼土,竟然是正確讀音?恭喜你,說對了。我們普遍認為,疊詞的後一個字應該輕聲,比如:寶寶、抱抱,但是「尿尿」偏不是「niào niao」。看到正確讀音之後,我想大家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這個字讀錯了情有可原,畢竟這個讀法很少人在用了。
  • 這些字的拼音你讀對了嗎?網友:怎麼和我上學讀的不一樣了?
    依稀記得在上中學的時候,每次語文考試都有那麼一道題是選擇正確的或者錯誤的漢語拼音,那時候一度懷疑過自己從小到大有的字為啥一直都是錯的,而且考試還專門考那些你經常讀錯的,難道這齣題老師知道我會這個不會那個嗎?反正這樣的題我總是因為自己的個人習慣而做錯。
  • 古詩中常見的「斜」字在古代該如何讀,又能和哪些字押韻呢?
    在古代也有很多人讀詩經不押韻的情況,隨後就出現了<叶韻>的做法;例如:「燕燕於飛,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詩經·邶風·燕燕》在這首詩中的「音」和「南」兩個字韻腳。在宋朝,朱熹等人繼承了南北朝的協韻法(亦稱「叶音」),並常用這個系統的方法來改正《詩經》和《楚辭》裡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但這種改字音一般是主觀的,沒有系統地考究並不科學,叶音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押韻而強行更改漢字讀音的做法;普通話中《山行》斜讀xia就是一種典型叶音做法,在普通話中以斜組成的詞語如「斜坡」、「斜線」、「路斜」等都讀為xie2,如果只在詩詞押韻時讀為xia1,那麼這就不符合語言的一致性
  • 90%的人都讀錯的字詞,你讀對了嗎?
    我們平時使用漢字語言來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些字,往往最容易讀錯,如:血債血償、下載、暴露、和稀泥、創傷、碩果纍纍、果脯、勁敵等。你知道他們的正確讀音嗎?1、血我們平時經常會讀流血(xuě),但其實血這個字是沒有(xuě)的讀音的,血字只有兩個讀音:【xuè】1.人或動物體內循環系統的不透明液體,大多為紅色,主要成分為「血漿」、「血細胞」和「
  • 曼且思普通話每日認讀:蛤蜊的「蛤」你讀對了嗎?
    曼且思普通話了解到很多被誤讀的字都是因為被身邊的人所影響,當一個人讀錯時,大家可能會反思是不是錯了,但是當超過三個人都這樣讀,就很容易三人成虎。曼且思曼且思普通話知道蛤蜊在生活中簡直太常見了,蛤蜊是一種生活在淺海底圓形殼卵、周身呈淡褐色邊緣紫色的軟體動物。
  • 一讀就錯的常用詞,你讀對了幾個?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每一個字、每一個讀音都有著自己的演變歷史和獨特的意義。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在說漢語、寫漢字的時候,也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是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漢語可是著實有點難!因為一個字有不同的讀音,而且不同讀音意思還不同。別說是老外,有的就連咱們自己也會讀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經常一讀就錯的常用詞,你讀對了幾個?
  • 古詩中的這些字,到底應該怎麼讀?不知道你的老師怎樣教的
    記得我曾經就和朋友,討論過這裡野字的讀音,我們年紀相仿,但不在一個地區。詩中共有兩處有野字,分別是在「籠蓋四野」,和「野茫茫」中,我們老師直接教的就是讀yě,而朋友老師教的讀音卻是yǎ。為此事我們也查過資料,基本上就是野字在古代有yǎ的音,讀起來也比yě押韻,但是現在基本上已經統一讀yě了。
  • 最常見又最不容易讀對的字,看看你讀對了哪幾個?收藏了經常看看
    北大校長讀錯字以後,全民都注意字的讀音了!經常念錯的100 字 的正確讀音,單音字括號內為正確讀音,你看看你讀對了多少?謬(miu去聲)論湍(tuan陰平)急冗(rong上聲)長 吸吮(shun上聲)高聳(song上聲)慫(song上聲)恿怙(戶)惡不悛(quan陰平) 醞釀(niang去聲)鏗(坑)鏘(槍)悚(song上聲)然唾(tuo去聲)棄 容易讀白字的詞和成語的正確讀音
  • 年度新拼音出爐,你讀對了嗎?
    還有曾經那些我們反覆背誦抄寫的易錯詞和成語,比如:面對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法不責眾」的理由,真的可靠嗎?若僅僅是因為大部分人都讀錯而更改讀音,這樣的行為未免太過草率。拋棄韻律,古詩就仿佛被抽走了骨架,縱使字裡行間蘊含著再大的家國情懷或鴻鵠之志,讀起來不朗朗上口的它們,就少了揮筆灑墨的浩蕩氣勢。
  • 那些外地人一讀就錯的江蘇地名,看看你都讀對了嗎?
    江蘇這些地名你都讀對了嗎?沒讀對的自己打臉!小編的臉已經被打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