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常見的「斜」字在古代該如何讀,又能和哪些字押韻呢?

2021-01-11 晃州赤子
《山行》

《山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篇,這首詩中關於「斜」的讀音說法有很多,關於讀xie2還是xia1爭論不休,讓許多人很困惑,今天我就這以問題展開討論,一次性解開大家的謎團。

首先《山行》的創作的年代是唐朝中後期,這個時期詩人做詩科舉所遵循的是《唐韻》,《唐韻》相當於今天《新華字典》的作用,記錄的是當時漢語的讀音狀態,《山行》從創作到如今大約已經有1200年之久,漢字讀音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叶韻是錯誤的,讀音會變的哦

大家用現在的漢語發音去讀古詩遇到不押韻的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明代陳第說過:「蓋時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深刻地解釋了這一現象,不止我們現代人讀唐詩宋詞有時候覺得不押韻,在古代也有很多人讀詩經不押韻的情況,隨後就出現了<叶韻>的做法;例如:「燕燕於飛,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詩經·邶風·燕燕》在這首詩中的「音」和「南」兩個字韻腳。

不同的韻腳顏色不同

北周沈重在《毛詩音》中指出:「南:協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標註他認為正確的讀音,這個方法叫做「協韻」。在宋朝,朱熹等人繼承了南北朝的協韻法(亦稱「叶音」),並常用這個系統的方法來改正《詩經》和《楚辭》裡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但這種改字音一般是主觀的,沒有系統地考究並不科學,叶音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押韻而強行更改漢字讀音的做法;普通話中《山行》斜讀xia就是一種典型叶音做法,在普通話中以斜組成的詞語如「斜坡」、「斜線」、「路斜」等都讀為xie2,如果只在詩詞押韻時讀為xia1,那麼這就不符合語言的一致性,xia1就相當於無源之水沒有源頭。當然在許多方言中有將<斜>讀為xia的也有讀為sia、qia、cia的,方言與普通話的讀音演化規律並不完全一致,這點大家需要注意,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普通話與古漢語的關係。

《廣韻》刻本

我們尋古音的最重要依據是宋朝編寫的《廣韻》,它是前代隋朝《切韻》,唐朝《唐韻》的增修本,代表的是當時氏族使用的官方通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普通話地位。我們查找<斜>在《廣韻》中的位置,如下圖。

我們看到<衺>解釋的最後「似嗟切四」,似嗟切是古代給漢字注音的方式,古代沒有現代拼音注音法,似嗟切的含義為「衺的聲母與似相同,韻母聲調與嗟一樣」在《廣韻》時「衺、斜、邪、」四字的讀音完全一樣;<嗟>現在普通話讀為第一聲,但<邪、斜>等都讀為第二聲,這裡出現本因該聲調相同但不相同的情況,這個接下去會詳細解釋;這是的「四」表示這樣的讀音有四個字。通過查詢系統查詢《廣韻》中與<斜>有相同韻母及聲調的字如下圖。麻韻三等。

左側小韻內的字韻母與聲調都相同,右側顯示它們的聲調是平聲,三等字;等大概是根據漢字介音不同來劃分的,分為四個等,小韻內的字韻母主元音都為e。下表是韻母的擬音。

各位學者對其的擬音都為ia,主元音為a,介音為i;這也符合音變的一般規律,也與多地方言的現狀一致能夠相互驗證。下圖為麻韻二等開口字。

學者擬音大多為a,不管如何主元音皆為a。下圖為麻韻二等合口字。

學者擬音大多為ua或近似音。

通過以上資料分析,古代「斜、家、花」確實押韻是很自然的,聲調都為平聲,主元音都為a。我們看到《廣韻》中我們發現麻韻三等的字如:「車、奢、蛇、斜、遮、些」等字普通話變成了e、ie兩個韻母;聲調方面也分為了陰平及陽平兩個聲調,聲調分化是由於它們的聲母造成的;古人將濁音聲母成為陽,清音聲母成為陰,陰陽協調,對清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詢資料;現代普通話中除了m、n、l、r四個濁音聲母外其他聲母皆為清音聲母,下表是根據《廣韻》歸納的聲母36字母。

中古漢語的清音,濁音數量基本一半一半,比較協調。通過對比中古時期大部分的濁音聲母普通話已經消失,隨著濁音聲母的消失轉為清音聲母聲調也隨著分化,例如原來以濁輔音為聲母的平聲字大多變為了現在第二聲「斜、蛇、麻、華、遐」等,以清輔音為聲母的平聲字大多為了現在第一聲。粵語廣州話的聲調分化尤為明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變為8調,第9調是入聲派生出來的。

各地方言中吳音,北部贛語、北部閩語、老湘語、湘西瓦鄉話、湘西部分西南官話有保留中古時期的濁塞音輔音,其他方言基本上已經清化消失。下圖蘇州方言音系表。

吳語蘇州話.1998

既然<斜>為第二聲陽平調,那麼它在《廣韻》中的聲母就應為一個濁輔音,那麼<斜>的古代聲母就不會是「z、c、s、q、j、x、zh、ch、sh」這些聲母,自然<斜>在古代也不會讀成xia、sia。我們看學者的擬音。

學者統一構擬為/zia/,注意這裡的/z/為濁音,各位將r讀為平舌就對了,/z/對應的清音為s,普通話清化的路徑也是如,/z/>s,s在i的作用下自然就變成了拼音的x,而主元音a變為e,<斜>就變成了目前的xie2。漢字不是一個個單獨變化而是有系統地一批一批整齊地向另一個音變:例「嗟、斜、些、爹」它們的主元音統一變為e。下面我們來欣賞兩首詩詞。

華、家、崖、奢、嘉、花、牙、霞、誇押韻。

如果還有疑問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古詩中的這些字,到底應該怎麼讀?不知道你的老師怎樣教的
    《敕勒歌》,是一首非常好的古詩文,也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好的古代民歌。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那麼問題就來了,有些字在古代的發音和我們現在的發音已經有了區別,甚至有的字的意義也有所改便,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讀呢?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該怎麼讀?
    那麼,「斜」字是不是在古代漢語中讀xiá,或者有xié和xiá兩個讀音呢?對語言文字的歷史略有了解就會知道,語言文字從古至今是經歷了相當大的變遷的。對於「斜」字在古代漢語中讀音的認知,涉及專業的音韻學知識,不同語言學家之間的認識也存在分歧。但確定的是,在杜牧作這首詩的時候,「斜」與「家」和「花」是押韻的。其實,「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改讀 xié了,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 杜牧《山行》詩中,斜字到底怎麼讀?教材標註錯了嗎?
    在這首古詩中,按照音韻的要求,斜字明明就應該讀如霞。統一字詞的讀音無可厚非,可是因此歪曲了古詩詞,這是我們對傳統文化負責任的態度嗎?古詩自有古詩的韻律我為什麼說教材的標註歪曲了古詩詞呢?先讓我們看看,此處的斜字為什麼應該讀如霞。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
    如果這些讀音確定更改,我們該怎麼讀哪些年學過的古詩?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發布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的孟蓬生專門在光明日報發文討論了這一話題。孟蓬生在文章中首先明確,《審音表》作為國家規範適用於一切場合,自然也適用於古詩文;一些人口中的所謂「古音」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古音」,即使是真正的「古音」,對於現代人也並不具有約束力;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原則上不應該標註真正的「古音」和所謂的「古音」;在一些特殊場合,如古詩文吟誦活動和其他文藝形式中使用一些「古音」,如同京劇藝術中的「上口字」一樣,應該得到尊重和寬容
  • 「遠上寒山石徑斜」,「斜」這個字讀什麼音?敢說70%父母不知道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學過《山行》這首古詩,這首古詩的第一句就是遠上寒山石徑斜,這個字正常的讀音就是xié,但是很多家長以前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卻被老師告知這個字讀xiá。現在的新版教材以及詞典上的注音其實都是xié。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學歷都比較高,平時在家裡也會教自己的孩子背背古詩。
  • 杜牧《山行》中的「斜」字,讀音爭論不休,但是依然沒多少人讀對
    有些人在讀古詩的時候,會將普通話不押韻的韻腳讀作古聲,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如果用普通話讀「斜」,讀音則是xié,這樣便與「家」、「花」不押韻,所以很多人說古代是讀xiá,聽到這裡,許多人「恍然大悟」,一副原來如此的樣子這樣倒是押韻了,可古代真的是這個讀音嗎?若單說一個古代,還是比較籠統,其實古代的音韻變化大概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即上古、中古、今古。
  • 古詩中幾個字的發音要弄準,不然難得押韻
    大家在誦讀古詩中,常常會發現有些字不太押韻,原因在哪裡?現在就我接觸到的幾個字,談點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一個字:斜查百度,「斜」的發音有兩個,一個讀xie,一個讀xia,都發第二聲。如果按這兩個發音,都不會押韻。我認為,應該讀qia的第二聲,才真正押韻。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 石徑斜怎麼讀?唐詩《山行》該怎樣賞析呢?
    四、石徑斜的斜怎麼讀?古代很多字的讀音與今天普通話不同,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我過去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讀作 [xiá],為什麼要讀作 [xiá]呢?查一下《平水韻》就知道這個」斜「字與花、家同在古韻「下平六麻」。《平水韻》的六麻和《唐韻》的麻韻一樣,唐朝人杜牧讀這首詩一定是押韻的。根據康熙字典記載,斜有一種讀音與「邪」一樣,唐韻裡似嗟切、宋韻書中徐嗟切,都是韻母a的發音。
  • 斜、衰、騎:在古詩中潮語怎麼讀?
    這也引起我對潮語朗讀古詩詞是否也有類似問題的思考,因為潮語的中的異讀多音字比普通話多得多,類似的難於處理好的讀音問題也肯定存在。我們不妨也以這三首詩來分析一下,討論討論潮語朗讀古詩的問題。方案1基本是按文讀音朗讀,都能押韻,缺點是「家」讀 gia1(佳)、「花」讀hua1(華1)都是平時認字、說話不用的音。方案2則按現在的口語白讀音讀,「家」讀 gê1(稼1)、「花」讀huê1(灰)能押韻,但「斜」讀sia5(邪),就不押韻了。
  • 遠上寒山石徑斜,「斜」字讀音爭論不休,但是依然沒多少人讀對
    我們知道,古詩詞是押韻的,但是很多詩詞讀起來,似乎又沒有那般押韻順口。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普通話的讀音,和古代的發音有著很大的區別。如今的普通話,是四聲,古代則是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分別對應普通話的四聲。
  •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怎麼念?老師怒了:家長不懂別亂教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其中的古詩詞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璀璨耀眼的一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語音發生了一些轉變,所以出現了在古詩詞中的許多字讀音和以往不同的現象,讓古詩詞在讀音教學上產生爭議。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不知讀者您之前是否也讀錯過呢?這首詩中的「看」的確應該讀(kān),究其原因,還得從詩詞的叶韻說起。所謂葉(xié)韻,一作「諧韻」、「協韻」,是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 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第二句的「期」與第二句的「兒」怎麼不押韻呢?還有著名的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過這首詩從小我們就會學到,小時候教課的老師會告訴我們這裡的斜,讀音發作「霞」。其實斜和家是古韻裡同一個韻部的字,屬於平水韻【下平六麻】;上面那首《江南曲》也是押韻的,第二句的「期」與第二句的「兒」在古韻裡也是一個韻部【上平四支】。
  •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到底讀什麼?
    早先就有。南北朝以後的人讀周秦兩漢韻文感到不押韻,就臨時改變其中一個或幾個押韻字的讀音,使韻腳和諧。這是由於不懂古今語音不同所致。例如,《詩·關睢》末章:「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清代阮元刻《十三經註疏》附《釋文》說:「樂之,音洛,又音嶽。」這是因為詩裡「樂」與「芼」(mao)韻,「樂」念 yao(即五教反)最和諧。例如,《邶風·燕燕》:「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
  • 在很多方言中「街」字讀「gai」,是否證明古代發音也是如此?
    在《買條街》這首流行歌曲中,有兩句是「只要你乖給你買條街,愛不愛你不用你去猜」,這裡的「街」的讀音是「gai」,與「乖」、「猜」押韻,這也引發了大家對於「街」字各地讀音的討論,那麼現有的各地方言都有哪些地方讀「gai」呢?
  •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怎麼念?老師苦惱:家長不懂別亂教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兩句詩出自杜牧的《山行》,是小學課本裡收錄的必讀古詩。關於「斜」字的發音,現在課本中注音為「xié」(協音),但是有的學生家長,在輔導孩子時告訴他們應當發「xiá」(狹音)。因為家長們小時候上課,他們老師就是這麼教的。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探討◎南郭居士第二節 古詩詞中「騎」的讀音第一節我們探討了「斜」在古詩詞中的讀音,但如果說人們對「斜」的讀音存有異議,那麼對另一個字「騎」的讀音就可以說是存在爭議了。本節所說的「騎」的讀音,都是針對古詩詞而言,因為古詩詞涉及了平仄押韻等,有它的特殊性,而對於其它文體,沒有了平仄押韻等限制,有時我們就可以「屈從」於現實,按大眾習慣了的讀音。比如「千裡走單騎」,如果不是出現在古詩詞中(好像古詩詞中的確沒有該句),我們就可以讀作「qí」,當然讀作「jì」(本意)也對,只是反而不習慣了。
  • 遠上寒山石徑斜,讀xiá還是讀xié?
    杜牧的《山行》,可能是語文教材中最著名的公案之一了。現在的家長大多小時候咬牙記住了「遠上寒山石徑斜」裡的「斜」讀xiá,沒想到等到了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卻發現教材上血淋淋地標著「xié」。於是找老師吵架的有之,自己吐血的有之,想找自己從前的語文老師抗議的也有之。那到底這個字怎樣讀才正確呢?
  • 小學古詩《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讀xia?別被教輔誤導
    人教版小學語文選錄了杜牧的古詩《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其中「斜「字讀xia還是xie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不同老師教學不統一也讓不少學生很是苦惱。那今天就帶大家研究一下,小學古詩《山行》中的」斜「字的發音。
  • 「遠上寒山石徑斜」讀xiá還是xié?小學教材古詩幾個字音改了,該持什麼態度?
    新版小學教材中,部分古漢語生僻音的讀法調整了,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前,「衰」在詩中讀cuī,「斜」讀xiá,「騎」讀jì……前幾天網上看到,沒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