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苦,全民皆癲狂,何苦難為孩子

2020-08-09 別有村

中高考落定,各校發喜報,幾家歡喜幾家愁。補課的效應也顯現了,有的家長認為補的值,有的認為沒作用,可惜了時間和金錢。又值暑假最佳補課黃金季,那麼假期補課,超前學習哭了誰,笑了誰,苦了誰?

家長的心情無人理解。總說買房子用了六個錢包,那麼中高考補習的費用又用了幾個錢包?試問家有初三高三考生,有幾個家長睡得穩?變身營養大師天天調劑美食,看著孩子吃,自己不捨得吃?照顧孩子情緒,討好他,總被"某某家孩子臨考前崩潰了,無法考試了"之類的消息嚇得心驚膽戰?"誰誰家孩子考上哪哪哪了」這樣的消息是不是讓你恨不得馬上飛奔回家,見到孩子說教一番。....

孩子的心聲最真實。"我也盡力了,但看到父母期待的神情,我不服從怎麼辦?""趕緊考完,趕緊離開這個家""我其實更願意做個廚師""我就不是學習的料,但父母把房子都賣了,靠關係給我找名師一對一」「天天父母因為我學習吵架,都是因為我。」「父母每天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考試沒,考的咋樣?」「快吃飯,吃完寫作業」「你怎麼還不學習」「不好好學習、將來啥也不是」。「這次某某又考我前面了,我每天這麼用功,他天天玩,太公平了」「最怕父母說,你看誰家誰誰又考......我不配做你們的孩子」......

全民皆瘋狂。底層希望靠孩子翻身,中層擔心孩子將來拉低自己,高層為遊戲規則制定者,自己的孩子可以不參與。從幼兒園到小學,我與孩兒老師交流時,首先問孩子在學校快樂嗎?老師亳不掩飾的說你跟別的家長關心的不一樣啊!無論如何,我仍希望在初高中乃至大學的寶貝快樂第一,心情愉悅了做什麼事情不能成功呢?愛誰誰,孩子生而為人就夠苦了,投奔我來,我不能讓他苦上加苦。

各人有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順其自然的實現使命!不要縱容,不要強迫,做個旁觀者,默默地沿著各自的人生軌跡陪著她長大,靜待花開!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眾生皆苦,但人間值得
    所以,好好活下去吧,眾生皆苦,但人間值得。02.餘華的小說《活著》裡面的主角福貴,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頑強生命力的男人。似乎這個世間帶給他的只有苦難和失去,但在痛失所有親人,唯有與一頭老牛為伴的時候,他依然堅挺的活著。因為,活著,就有希望。福貴的人生經歷過起起落落,年輕的時候家裡是地主,日子過得很富庶,但因為喜歡賭博,將祖宅都抵押了出去。
  • 臺灣說:眾生皆苦,而『我』很甜
    眾生皆苦,而『我』很甜。『我』是中國寶島臺灣,是中國領土上無法割捨的一部分。『我』隨時歡迎你來我心裡走一遭,歡迎你來,看看『我』的世界,感受『我』的甜,為你的皆苦的內心加點甜。眾生確實皆苦,但是也是必須去品嘗的苦。即使很苦,但這裡很甜。世間萬象,混雜紛紜,來一趟食甜,既是犒賞自己,也是讓自己可以在這個混雜的世界保持自己,不被改變。此生從未想到會遇見如這般甜的地方,既然已經遇上,好好相愛。
  • 《心流》: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細想還真是這麼回事,從少年到老年,從為自己到為家人,各種條件制約,各種麻煩襲來,早已把我們的心錘鍊了千萬遍。即使生活這般不易,但是掌舵的仍是我們自己。無論好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賦予的意義。其根源是為了逃避自由,不想為自己該付的責任買單。換句話說,與其擔當不如使用慣性思維來的容易。由此看來,選擇堅守痛苦的人都是膽小鬼。在困頓中求樂在《心流》裡記敘了這樣一群勇士。他們雖深陷囹圄,卻選擇給生活畫上快樂的色彩。
  • 因為眾生皆苦
    又不知道過了多久,我就像大夢一場,漸次醒來,原來又成了人的模樣,從此我落髮為僧,皈依佛門,尋求解脫。」這位老僧的記憶,描述在這裡,就是想讓各位明白眾生之苦,生死輪迴的道理。有緣人曾說,我們常人聽不懂各種植物與動物的語言,但這是存在的,也只有潛心修煉的人才能聽得懂,才能明白相對於我們來說,這些弱小生命的苦。
  • 12歲男孩因未完成作業跳樓: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事情發生後,有人指責老師,有人反思教育,有人質疑家長,雖然眾說紛紜,但其實在悲劇面前,哪有人能全身而退,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生活也從來都不容易。一.眾生皆苦前兩天一張截圖引發熱議,「散裝衛生巾」被送上熱搜。
  • 人世皆苦,何不苦中作樂
    人生有太多難熬的苦日子,總有你想像不到的心酸,甚至你永遠不知道什麼事情會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劉亮程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的過冬。別讓自己的弦崩的太緊,人世皆苦,不妨笑一笑,苦中作樂,是對抗命運最有效的生活態度。
  • 佛說:眾生皆苦,但你一定要讓這人間值得
    父母老了,需要我們的照顧;孩子還小,離不開大人的庇護;車子、房子、貸款,每月信用卡上的帳單都像一雙無形的大手,推著你拼命往前跑。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孩子睡著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時間,一切都屬於自己。窗外的雪花,輕輕地落下,像是不忍心打擾你此刻的寧靜,昏黃的路燈下,三三兩兩的行人腳步匆匆,忙著趕路。
  • 5本先婚後愛甜寵文,眾生皆苦,只有他的於甘甘是草莓味的,很甜
    先婚後愛甜寵文,眾生皆苦,只有他的於甘甘是草莓味的,很甜大家好,小編又來推薦優質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先婚後愛甜寵文,眾生皆苦,只有他的於甘甘是草莓味的,很甜。最近鬧書荒的寶寶們,給你們送來驚喜,今天就來看看小編推薦的幾部小說,保證讓你意猶未盡,身臨其境。1.
  • 佛教:《萬物皆有靈第一章》從佛說眾生平等,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佛教認為:一切有情眾生,都具靈性,都是值得尊敬的,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佛陀釋迦牟尼如來悟道時感慨道:「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佛祖悟到一切生命都具有佛性,都有智慧,因為自身的妄想、執著、分別、欲望等等遮障了自己純潔的本性,迷失了自己本來心性。
  • 驢求馬幫助被拒,驢死馬不堪重負,腸子悔青:眾生皆苦,唯有互渡
    眾生皆苦,唯有互渡。茫茫人海,每個人都有無助的時候,當我們有能力幫到別人時,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對於別人來說都是莫大的幸福。願我們都能做一個福慧雙修的「百渡人」。
  • 失聯15天中科大博士遺體被找到:眾生皆苦,萬相本無
    眾生皆苦,萬相本無。深山中的隱士也好,塵世中的俗人也罷,這是每一個在苦難生活中砥礪前行的人都應該追求的境界。
  • 一首《難念的經》,一書皆苦的人。「有情皆虐,無情不冤」
    《神鵰俠侶》的結尾,楊過和小龍女雙宿雙飛,十六年的折磨終究圓滿,只不過苦了郭襄和程英;《倚天屠龍記》的結尾,張無忌和趙敏隱居荒島,遠離江湖恩怨,逍遙自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尾,郭靖和黃蓉喜結連理,共守襄陽,並肩抗敵,為民族大義而戰。《天龍八部》的結局,最不好的,卻也最深入人心。
  • 四臂觀音被尊為雪域之神的原因:其「靜怒」「四臂」皆有寓意
    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傳說常降臨婆娑世界示現度化苦難眾人,為救渡不同眾生所以示現不同表相,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極受百姓的供奉與尊敬。其中四臂觀音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一種表相,也是藏傳佛教僧眾信徒所崇奉的重要神佛,在藏族人民乃至漢地百姓心中都有著非同一般的尊崇地位。
  • 什麼叫'有漏皆苦'?
    國王的印璽可以證明檔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藉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為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第066問:請解釋一下,『有漏皆苦』的意義。
  • 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佛陀告訴我們,在這個世間的眾生,苦有三大類。哪三大類?
  • 難道現在是全民皆商,全民娛樂的年代
    如今全民皆娛樂,全民皆商人,不知是否會被時代淘汰。
  • 人生皆苦,都是在孤獨中自渡
    那就是學生時代的苦,中年時代的難,和老年時代的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司馬遷用異於常人的堅強意志,最終花費了十四年的時間,創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記載了從上古時期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的歷史,對後世史學甚至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魯迅贊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佛說:眾生皆有緣!
    一切緣業所轉,故佛隨緣說法,只度有緣人;可佛又說自己以度化眾生為己任。到底佛度有緣人,亦或佛度所有人?這個問題不只困擾諸多弘法志士,早在佛陀時代,比丘僧眾中便有這樣的疑問。他覺得優填王沒有佛緣,縱說妙法無異對牛彈琴,所以神足比丘不願為優填王說法。優填王見此比丘沒有動靜,又說:「趕緊給我說法。」比丘僧依舊沉默。優填王怒了,便威脅道:「你若好好給我說法,我會供養你,讓你這輩子衣食無憂;如若不然,我會讓你腦袋搬家!」面對國王的怒火,比丘僧不為所懼,默然不對。
  • 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深度好文)
    以下分享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來看這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一肚子煩心事,苦惱至極,急於找一個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天,年輕人去山中散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山腳下,年輕人看到一位牧童騎牛吹笛,頗為逍遙,大感羨慕之下,便上前詢問:「你能告訴我怎樣擺脫人生的煩惱與苦惱嗎?」
  • 藥師佛發願,令眾生「所求皆得」,念誦他的名號,身體會變好嗎?
    漢地佛教的信眾,受到淨土宗的影響,一般對於阿彌陀佛和他的左右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就是在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西方三聖」非常熟悉。不過《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記載,東方琉璃佛土,也有藥師琉璃光如來和他的左右脅侍,即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住世弘法,利樂眾生,被稱作「東方三聖」。而且過去無量劫前,藥師佛在因地修菩薩道時,就發下十二大願,每願都為拔眾生苦,醫眾生病。譬如「除一切眾生眾病,令身心安樂,證得無上菩提」、「使一切不具者諸根完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