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hen 博士在 auntminnie 網站上發布了一篇因交通事故導致的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性骨折,比較少見,現結合病例對該種骨折進行介紹。
病史
45 歲男性,一個月前車禍,現主訴右膝疼痛。
影像學檢查
圖 1. 膝關節平片正位
圖 2. 膝關節平片側位
圖 3. 膝關節矢狀位 PD
圖 4. 膝關節矢狀位 T2
圖 5. 膝關節矢狀位 PD
圖 6. 膝關節矢狀位 T2
圖 7. 膝關節橫斷位 T2
影像學發現
平片:膝關節諸骨解剖結構可,關節對位可。側位片示髕上滑囊積液。側面片還可見沿脛骨平臺後方不規則略低密度骨折線,無嚴重移位性骨折。
MRI :平片上的低密度線為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非移位撕脫性骨折。骨折線在所有的序列上均為低信號,撕脫的骨片和臨近的脛骨由於有骨髓水腫表現為骨髓信號。骨折表現為非移位性(1 型撕脫傷)和非粉碎性骨折。後交叉韌帶無撕裂徵象。前交叉韌帶完整。在軸位 T2 圖像,膕肌內見高信號,表明有肌肉損傷。髕上滑囊積液。
鑑別診斷
脛骨撕脫性骨折、後交叉韌帶撕裂、骨挫傷 、關節內游離體、骨贅。
診斷
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性骨折
病例要點
後交叉韌帶解剖:後交叉韌帶是滑膜外關節囊內韌帶,起源於股骨內側髁前外側,止於脛骨近端後側。起限制脛骨後翻的作用。其厚度和強度是前交叉韌帶的兩倍;因此,後交叉韌帶很少受損。
損傷機制及流行病學:常見的損傷情況有,膝關節屈曲狀態下外力直接作用於脛骨前側(如交通事故時儀錶盤撞擊損傷)以及膝關節嚴重過伸狀態(運動員多見)。男性多見,單純後交叉韌帶損傷在脛骨附著點最常見(40% 到 55%),股骨起始端及中間段少見。
損傷分級(Meyers 和 McKeever 分級):
1 型:骨折無移位
2 型:骨折輕度移位,伴撕脫物後部抬高(鉸鏈機制)
3 型:骨折斷端完全分離
合併傷:本病可合併有膝關節後外側角、 前交叉韌帶、內側韌帶複合體損傷、脛骨和股骨外側髁骨挫傷以及內、外側半月板撕裂等。
臨床表現:主要有傷後疼痛,但症狀不穩定,疼痛模糊;抽屜試驗陰性。
影像學特點:
1. 脛骨後方關節面局部骨質不連續。
2. 平片表現可為陰性,特別是 1 型損傷。
3. MRI 最敏感的檢查方法。
4. 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骨性成分可無移位(1 型)或有移位(2 型和 3 型)。
5. 後交叉韌帶完整。
6. 臨近骨髓水腫。
治療建議:
1 型撕脫骨折可選用保守治療。
2 型及以上,或合併其他韌帶損傷時(比如合併前交叉韌帶損傷),需要關節鏡或開放性手術治療。外科手術介入和修復可以防止關節慢性不穩定性變,以及繼發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