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3月12日是植樹節,與大陸一樣,臺灣各處也忙著植樹造林。他們在植樹造林的同時,對現有樹木的保護也非常重視,甚至近乎「小題大做」。與大陸有所不同,臺灣人在樹木保護方面的理念更為細緻,對樹木身上所積澱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很是看重。在臺灣,任意砍伐樹木要負行政責任,不當修剪樹木也可能遭巨額罰款,就連公路有時也得為一株老樹而轉彎。在臺灣民眾看來,城市沒有大樹就沒有歷史,保護樹木更是為了傳承文化記憶。臺灣的樹木保護,就是這麼「小題大做」。
「從今天起,關心每一棵大樹」
到臺灣觀光,無論阿里山還是太魯閣,包括其他森林遊樂區,幾乎都會遇到各種「神木」。大陸遊客經常不解,問導遊為什麼管老樹叫「神木」?其實,「神木」是臺灣少數民族對千年老樹的稱呼,源自他們長久以來的自然崇拜。因為這些老樹在與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競爭中存活了下來,並且數量日漸稀少,於是臺灣人也以「神木」相稱。對在地居民來說,神木是歷史、是傳統、是在地生活的象徵。經營計程車包車生意的花蓮人黃國信就曾建議導報記者,帶朋友來花蓮觀光,除了太魯閣之外,應該再去看一下樹齡高達3000多年的「碧綠神木」,「碧綠神木是花蓮的根」。
除了遍布全臺各地的神木,城市裡的老樹也是居民們關心的對象。在臺灣媒體上,不時能夠看到「市民集會籲保護老樹」的新聞。當年促使龍應臺推動立法保護老樹的,就是一位老太太因家門口老樟樹面臨砍伐而四處求助的書信。去年,新北市板橋一所小學的「校樹」遭到「不當修剪」,引發家長和學生不滿,校方就被重罰了27萬元新臺幣。其實,學校修剪「校樹」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採光和安全。為了保護樹木如此「小題大做」,在臺灣可是司空見慣。難怪三年前,南京修地鐵欲砍老梧桐樹,除了知名人士邱毅外,平時鮮少關注大陸事務的許多臺灣網友也義憤填膺。
選民緊盯,保護樹木是重要政績
臺灣民眾「小題大做」關心樹木保護,手裡捏著選票的他們,更盯緊了縣市首長。為了都市擴張隨意砍掉大樹?那下次選舉可就危險了。臺「文化部長」龍應臺在臺北市文化局長任內,為保護城市內的老樹力推「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這成為她至今還時常提起的光輝業績。臺北市立法保護樹木的做法,也在其他縣市引發了連鎖反應。近年來,從臺北、新北到臺南、高雄,都陸續出臺樹木保護行政法規,以顯示地方政府對樹木保護的重視。
在選舉政治當道的臺灣,選民如果對縣市首長施政不滿,時常上街抗議炮轟。2012年,臺南市長賴清德在老樹、老街及老建築的處置問題上引發爭議,就遭多個在地重量級文史團體聯署抗議。抗議團體認為,賴清德上任以來民調雖高,但所謂「文化臺南」建設卻在「倒退」。2013年,臺南市159棵老樹僅剩66棵,更遭到在地人士痛批。而臺中市的樹木保護條例在市議會「兩進兩出」遲遲無法通過,導致眾多樹木在城市建設中面臨被砍命運,也讓臺中市的原鄉文化團體感慨:「為何臺中市的樹木融入都市就這麼困難?」
記者觀察
從文化層次理解樹木保護
每年都有植樹節,大陸對樹木保護的宣傳重在自然環境保護,臺灣對樹木保護的「小題大做」也重在環境保護,但是臺灣對環境的認知,卻是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合而為一。因此,臺灣最早發動樹木保護立法的,不是臺北市的環保官員,而是時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臺;賴清德對臺南市老樹處置不力,引來的批評也是關於「文化臺南」建設的批判。森林中的神木也好,城市裡的老樹也罷,在臺灣人看來,都與在地的歷史、人文傳統息息相關,是「原鄉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原鄉文化」,他們願意小題大做。
談及道路為一棵老樹轉彎,龍應臺曾說,歷史就這樣被創造了。她在文章裡寫道,人們承認了樹才是城市裡真正的原住民,驅趕原住民要三思而行,不得不挪動它們時,是要深刻道歉的。這些感悟在今天看來,難免有點臺式「小清新」的意味,但對大陸的「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卻有一點特別的啟發。那就是樹木保護雖是小事,但卻是值得小題大做的小事。因為城市沒有大樹就沒有歷史,自然環境終歸需要與人文環境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