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又是一年高考到,每當這個時候,家有考生的父母最煎熬,本文通過2位名人大作家對待女兒參加高考的心態分析和折射的道理,提出了父母的考前須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女兒高考,「迷信」的莫言和「平常心」的劉墉
20年前,莫言的女兒參加高考,莫言前往陪考,隨後寫了一篇散文《陪女兒高考的一整天》來記錄這段特殊的時光。
13年前,劉墉的女兒參加美國高考,劉墉送給女兒三個字「平常心」,後成文《給女兒的考前須知》。
從各自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兩種心態戴然不同的父親。
莫言的迷信。陪考的當天早上,莫言看到喜鵲在窗戶外鳴叫時,他說是個「好兆頭」。這句話,與我出生於農村的父母說出的話無異,反應的實則是他們內心的焦慮,不知道怎麼能幫助子女,所以藉助於自然現象寬慰自己。
劉墉的平常心。劉墉回顧了自己學生時代,因為考試前沒有平常心,提前睡覺,結果睡不著,導致身體不適,因為過於在意,參加演講比賽時,特別裝扮,結果新鞋磨破腳,上臺走路都一拐一拐的,反而是自己做膽囊割除手術前,跟平常一樣看書、休息,因為所有的準備在之前都已經完成了,只需要平常心。劉墉用自己的人類經歷與女兒分享了平常心重要,把不平常的負擔,用前面充裕的時間分散。
兩種心態不同的的父親,帶來不一樣的影響
莫言女兒莫笑笑在她的文章中回憶過高考時說:「看著父親那張被曬得黑裡透紅的臉,就禁不住暗暗祈禱:讓我考得好一點吧,給這個如此愛我的父親一個慰藉!」
正是由於這樣的心理壓力,當笑笑在化學試卷上不小心寫了個字,就擔心被取消成績。而此時,作為父親的莫言,因為自身焦慮,自己除了安慰女兒,還請了在山東老家中學當校長的大哥遠程電話勸說女兒不要擔心。很顯然,這樣的方式並沒有奏效,笑笑最後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實力,沒能考取理想的大學。
而在劉墉」平常心「的指引下,女兒劉倚帆則發揮出了自己的應有水平,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美國長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
高考「迷信」的莫言和「平常心」劉墉:送給父母的考前須知
1、家長也有「考試焦慮症」
在高考前,很多考生會出現煩躁、坐立不安、吃不好、睡不香、記不住,這是典型的考試焦慮,需要家長引導孩子正確面對。但其實,家長也容易受到「考試焦慮症」的侵擾,不僅會直接感染孩子,而且會讓家長自己失去冷靜。
所以高考前,家長不要如臨大敵,一反常態,打破孩子原有的作息和飲食習慣,陪考時也是如此,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參加高考最好。
2、孩子需要的是同理,而不是說服、教育
高考時,孩子由於緊張等原因,容易把一些小錯誤上綱上線,家長處理的正確方法是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體驗到情緒由強而弱的過程,從而有足夠的能量重新恢復,將對下一科目考試的影響降至最低。
所以,一旦出現像莫言女兒這樣的情況,家長不是告訴孩子後路,也不是尋找權威說服孩子放下憂慮,而應該告訴孩子:理解她,遇到這樣的情況,肯定會有些擔心,做個耐心的陪伴者,陪孩子在經歷中成長。
也許,孩子還會出現一些身體不適這樣的問題,處理的方法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定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而是同理,幫孩子看到自己的內心的力量和選擇。
3、陪考要忌言
孩子寒窗苦讀的背後,是家長數年如一日的付出,孩子考試成績如何,家長自然很關注,於是很多家長巴不得孩子每考完一門,就問孩子考得怎麼樣,希望考得好,就激勵孩子接下來考得更好,如果考得不好,就鼓勵孩子接著努力,這是陪考中的大忌。
為什麼說是大忌,考完一門,孩子並沒有時間再去系統地複習,也就是說,此時知識層面孩子的儲備無法再增加,考的是臨場發揮,如果家長過多地關注分數,孩子勢必更加緊張,更容易患得患失,心態一旦失衡,後果不得而知。
當然,如果孩子願意說,主動交流,可以以聽為主,然後鼓勵一下,並提醒孩子不要過於樂觀,導致下一科目準備不充分。
全部考完,也不要問孩子考得怎麼樣。此時,對於孩子來說,高考的成績並不是他再努力就能改變的,無論孩子覺得自己考得多麼好,肯定也有平常會做的題,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做對的,與其讓孩子陷入自責和痛苦中,不如讓孩子利用假期,做自己想做的事。
寫在最後:
陪考不是必須的,如果家長自己很焦慮,不如不去陪考,近年流行的送考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如果孩子強烈要求家長要去陪考,家長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