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
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並排(兩段即可),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排比的修辭功能可以概括為「增文勢」「廣文義」。排比項誹迭而出,語氣一貫,節律強勁,各排比項意義範疇相同,帶有列舉和強化性質,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這句話也是排比句)總之,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琅琅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具體的運用如下:
(一)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緻。如:「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這樣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這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二)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能深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再看郭風《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在風中飛舞。」 這兩句都很好地表現出了景物的細微特徵。
(三)運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比如:「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為人民服務》)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諺語)
(四)運用排比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看劉川同學《我和書的故事》結尾一段:"我和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為書而歡樂,為書而哀愁,為書而被處罰……既總結了全文,又抒發了和書之間的不解之緣。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大嫂為幫助志願軍失去了她的雙腳;我們也不會忘記,朝鮮大娘為了保護志願軍,失去了她的孫子;我們更不會忘記,朝鮮小姑娘為了營救志願軍,失去了她的母親。」
恰當地運用排比才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說明複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排比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生硬地拼湊排比的形式 排比句讀起來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種類:
成分排比
即一個句子中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例如:
延安的歌聲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分句排比
即一個複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例如:
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清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單句排比
例如:
八路軍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趕下海;解放軍穿草鞋,把蔣家王朝踢下臺;如今八連穿草鞋,把香風毒霧腳下踩。
複句排比
例如:
如果我們能夠研製出一種類似 鷹眼的搜索、觀測技術系統,就能夠擴大飛行員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視敏度。如果能研製出具有鷹眼視覺原理的「電子鷹眼」,就有可能用於控制遠程雷射制導武器的發射。如果能給飛彈裝上小巧的「鷹眼系統」,那麼它就可以象雄鷹一樣,自動尋找、識別、追蹤目標,做到百發百中。
區別:
排比與對偶的區別
對稱性與平列式。對偶是二個語言單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句子或短語)。對偶必須對稱。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
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揭示語,使排體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
對偶以要求平仄對仗為佳,排比則無此要求。
與其他修辭手法比較:
1.排比不是對偶,後者通常由兩個結構相同、長度相同、詞語對稱的句子構成,嚴謹的對偶更要求平仄互對。而排比僅要求結構、長度等大致相似、沒有類似的對稱效果。
2.排比不是頂真,後者不要求結構、長度相同,只要求後一個句子的第一個詞語是前一個句子的最後一個。
3.排比不是反覆,後者是用詞基本相同的句子重複出現以加強語氣。
對於「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意念,用三個(含)以上結構相似的句法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排比。例如:
(1)作主是不必凡事去請示;作主是能按照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做。作主是擁有支配的權力!作主是不必再聽別人使喚!(單句)
(2)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複句)
排比,在古詩詞中也是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如《木蘭詩》中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還有一種排比詩,是在同一首詩中全用結構相似、義意相關的排比句。它與《詩經》國風中常見的重章迭句不同。
排比句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如《邶風·拍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韓愈的長篇五古《南山詩》用了排比五十多句。而且其中有的是一連串的:
或累若盆罌,或揭若登豆。
或覆若曝鱉,或頹若寢獸。
或婉若藏龍,或翼若搏鷲。
或齊若友朋,或隨若先後。
或迸若流落,或顧若宿留。
或戾若仇讎,或密若婚媾。
或儼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或屹若戰陳,或圍若搜狩。
鼎足對(扇面對)也是排比:
馬致遠 雙調.夜行船 秋思 套曲
"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張可久 中呂.賣花聲 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張可久 商調.梧葉兒 尋梅
"郊外尋花去,湖東載酒來,馬上見梅開"
但作為體則應全篇如此。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元代無名氏所作的《塞鶴秋 山行警》,雖不長,卻主要用排比手法,寫的又是俚俗口語,讀來親切: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舖、七里舖、十里舖。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見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天童山中月夜獨坐 [清]易順鼎
青山無一塵,青天無一雲。
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此時聞松聲,此時聞鐘聲,
此時聞澗聲,此時聞蟲聲。
這首詩前兩句和後兩句都是排比句。短短四句,把天童山月夜皎潔明淨的自然環境和詩人寧靜悠遠的心態巧妙地結合起來,頗具禪趣。
清朝初年,有一些原來高喊民族氣節的官吏,看到局勢穩定,紛紛投靠清廷。有人作過一首諷刺詩云:
滿洲衣帽滿洲頭,滿面威風滿面羞。
滿眼乾戈滿眼淚,滿腔忠忿滿腔愁。
清末民初,帝國主義入侵,軍閥連年混戰,國勢頹危、民不聊生。愛國詩人林昌彝在他著的《射鷹樓詩話》中,寫了一首詩道:
爭戰爭和各黨魁,忽盟忽叛若棋枚。
浪攻浪款如何守,籌餉籌兵責用才。
滿字詩
滿月笑對滿天星,滿園春色滿流螢.
滿室燭光滿杯酒,滿腹孤高滿袖清.
這幾首又是復字或重字體,復字或重字體詩中排比詩較多。
馬頭調 悽涼兩個字 [清]無名氏
悽涼兩個字,實難受,何日方休?
恩愛兩個字,常掛在心頭,誰肯輕丟?
好歹兩個字,管教旁人猜不透,別要出口。
相思兩個字,叫俺害到何時候,無限焦愁。
牽連兩個字,難捨難丟,常在心頭。
佳期兩個字,不知成就不成就,前世無修。
團圓兩個字,問你能夠不能夠,莫要瞎胡謅!
此詩選自《明清民歌時調集》,這是清代民歌中常見的馬頭調。
八角鼓 怕的是 清代民歌
怕的是梧桐葉降,
怕的是秋景兒悽涼,
怕的是黃花滿地桂花香,
怕的是碧天雲外雁成行,
怕的是簷前鐵馬叮噹響,
怕的是悽涼人對秋殘景,
怕的是風枕鸞孤月照滿廊。
《霓裳續譜》
寄生草 怕的是賓鴻叫,怕的是夜品簫,怕的是簷前鐵馬當琅琅的鬧,怕的是一輪明月當空照,怕的是夜撞金鐘在夢兒裡敲,我怕的是孤眠人對孤燈照,孤眠人怕聽離別悽涼調。
熨鬥兒熨不開的眉頭皺 《霓裳續譜》
寄生草 熨鬥兒熨不開的眉頭皺,剪刀兒剪不斷腹內的憂愁,對菱花照不出你我胖和瘦,周公的卦兒準算不出你我佳期湊,口兒說是舍了罷,我這心裡又難丟,快刀兒割不斷的連心的肉。(重)
西調 胡首兒 清代民歌
胡首兒認不出雲鬟雲髩。
血淚兒擦不乾新痕舊痕。
斷腸兒著不下多愁多恨。
苦口兒道不出痴意痴心。
舊事兒惱不出花陰柳陰。
暖篝兒蒸不透寒枕寒衾。
驚魂兒持不定春深夜深。
病身兒留不住珠沉玉碎。
誰憐誰問?
古人張亦山作過—篇《銘心訓》
人求我非土卻是土,我求人非金勝是金;
人求我勢急如星火,我求人熱面冷如冰;
人求我他苦即我苦,我求人我親他不親;
人求我時刻要結果,我求人終歲不能成;
人求我大事當小做,我求人小事大人情;
人求我朝成暮不顧,我求人貓狗是天尊。
人何人兮我何我?人皆伶俐我獨魯,(魯;笨拙)
我何我兮人何人?何不將心去比心。
千變萬化憑他做,到頭各自有調停。
佔盡便宜同一死,留個惺惺教子孫。(惺惶:警覺)
更多詩詞資料,盡在:詩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