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五鳳山下,一個生態宜居之城正在崛起;悠悠白龍江畔,富美武都正譜寫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武都區緊緊圍繞把武都建設成為「宜居宜遊宜商」的山水園林城市的整體思路,堅持「發展工業、農業調優、旅遊帶動、城鄉統籌、民生改善」五大路徑,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走出了集聚集約、創新創優、高質高效的城市發展之路;水綠交融、融景於城、魅力生態的顏值提升之路;產業帶動、精準幫扶、戰果豐碩的脫貧致富之路。
山水綠城「素顏」美。武都區按照「一軸、九區、一中心」和「多綠、多景、多元化」的規劃,建設「水系五城、綠滿兩岸」的山水生態園林城市目標,加快建設幸福「宜養」新城。
「512」主題紀念園、江南公園、鐘樓公園、白龍江景觀帶,20個公園「綻放」街頭,44個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啟動,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開窗可賞綠、移步能換景。
「水系五城、綠滿兩岸」的山水宜居城市水系景觀芳容初露,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7平方米,城區街道樹冠覆蓋率均達到22%,城區新建的地面停車場綠化達到28%,加之265公裡的蜿蜒別致綠色文明長廊,「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共同呈現「城在山水間、家在綠深處、人遊圖畫中」的人間盛景。
路網通,城市興。城區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構建「三橫兩縱」的主幹路網絡,城區建成區道路總長60公裡,道路總面積132萬平方米,建成區面積15.7平方公裡,路網密度為3.82公裡/平方公裡,道路面積率為8.4%;全面實施城市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治違、治髒、治亂、治汙、治堵成效顯著;持續推進「城市雙修」工程,舊城區風貌改造和各片區綠化、亮化等工作持續推進。強化配套與優化環境並舉、豐富內涵與塑造特色並行,今日之武都,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路更寬了、城更美了。
街區靚,城市美。從「簡單畫圈」到「形成聯動」。如今,以舊城為商業區,以東江為行政區,以吉石壩為物流區,以兩水為綜合區,以漢王為產業服務區的五大功能區持續完備,城市框架持續拉大,逐漸形成「水系五城、綠滿兩岸」的空間布局。城鎮化率達40.56%;建成區道路面積222.96萬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15.58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達96.2%;汙水處理率54.95%,負荷率達100%;建成區綠地率10.6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3.4%。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設施全,城市「暖」。 武都區逐年對縣城重點區域的夜景燈光實施提升改造工程,累計安裝更換彩虹橋、清水溝、長江大道等區域油橄欖路燈(LED燈)1017盞,更換東江新區中華燈65盞,完成濱江公園80盞路燈改造工程,維修江南大道、長江大道、新市街、東江新區等區域路燈986盞,;燃氣普及率達87.6%;城市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武都區先後榮獲「最美中國·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國·生態、自然旅遊城市和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遊城市」、「中國最美生態宜居旅遊名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當前,武都全力打造中國橄欖小鎮,建成白龍江濱江生態景觀長廊,44個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啟動,生態文明持續提升。武都區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建設城市「綠色客廳」,拓展綠色活動空間,打造老百姓身邊的城市公園,一個個新建、改造的生態公園、文化廣場相繼建成投用。城市各類開放式公園已經成為了城市新地標、新名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武都真的成了世外桃源咯!」談及武都的城市變化,正在廣場上健身的吳啟雲老人揮動著手臂,表達他喜悅的心情。路通達了、自來水變清了、供電正常了、樓房變漂亮了、街道整潔了、外地遊客增多了、店鋪生意好了、居民收入增加了,在老人眼裡,這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放眼山水秀,極目盡朝暉。武都正向著老百姓的「安居之所」、投資者的「發家之地」、旅遊者的「欣喜之旅」目標闊步前行,一座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山水之城正悄然崛起……
本網記者 沈文剛 通訊員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