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名為《上岸》的書火了,是一位北京海澱媽媽記錄的孩子重點學校闖關的心理路程。
書中說,孩子一年參加的補習班費用夠買10個愛馬仕。
所謂上岸是指孩子成功被重點學校錄取,稱上岸!
孩子上岸考取重點學校,報了十幾個輔導班,養孩子就像開公司,必須捨得投資才能有高回報。
這位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拼了,從孩子小學起,就毅然辭去五百強企業工作,回家做了全職媽媽。
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培養雞娃的媽媽。
在我們目前的教育大環境中,已經太多的媽媽潛移默化地被改變,被洗腦,為了孩子上重點學校,讓孩子身經百戰,無所不能。
現在聽媽媽們聊天,交流最多的應該是:
「你給孩子報了什麼班?」
「你知道什麼地方的培訓班提成績快嗎?」
「想上某某重點學校,孩子必須要怎麼樣」
現在的媽媽要是沒有給孩子報班學習,或許會被笑話的,笑對孩子教育不重視,笑沒有經濟能力養不起孩子。
現在的課外輔導班不再是成績差的代表,而是努力上進的積極分子,優秀的表率!
教育的內捲化已經從高中下沉到初中,乃至小學,幼兒。
學生周末假期補課已經生活化,不是只有海澱媽媽,上海媽媽,就連小城市的媽媽們也是如饑似渴地培養雞娃。
就算你最初不以為然,很佛系,不求孩子功成名就,只求身心健康,但處於這個大染缸裡,很快就會蠢蠢欲動。
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看上去是小資家庭,其實也是硬撐。
一線城市的房價,消費都是高標準,一邊還房貸一邊投資教育,如果能運轉順暢,前提是不失業。
爸爸一個人工作,全家花,壓力可想而知,媽媽辭去高薪工作,只為孩子走在教育的前沿。
全家都背負著壓力生活,對待工作爸爸不敢怠慢,媽媽馬不停蹄地接送娃,催促娃,孩子更是每一次考試都背負10個愛馬仕,這種焦慮油然而生。
中國式媽媽為什麼在教育上捨得花時間精力金錢?
那是因為,教育的收益差別大。
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收入和一個北京名牌大學的收入,將來是相差甚遠的。
假如,現在的企業招聘沒有條條框框,一視同仁,收入也不盡相同,還會有人拼了命地讓孩子學各種知識,考名校嗎?
答案是不會的,將來收入沒有差別,又何苦在教育上投資。
正是因為現在就業難,機會少,競爭激烈,才導致家長們焦慮,恐慌,走在了這條培養雞娃的不歸路上。
學生是應該好好學習,刻苦認真,不負青春,但學習的成果不必強求。孩子沒有學習內動力,只有家長往上拽地力,是不會攀登到頂峰的。
家長捨棄自己的工作,把培養孩子當成事業,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和回報成比例嗎?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如自己成長,做一個對事情認真負責,上進的媽媽,感染孩子不斷進步,豈不兩全其美?
家長放下心中的焦慮,做一個優秀的媽媽,對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互動小話題:說說您在補習路上的心酸歷程?都有哪些輔導班?有啥特長?留言區見!
感謝閱讀,感謝留言轉發分享!
這裡是柔媽教育心法,我是若欣老師,心理諮詢師,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心得,關注我,一起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頭老虎,怎麼和解,要做到這三點,乾貨分享
很多家長給孩子灌這碗「毒雞湯」,贏了起跑輸在終點,醒醒吧
拼盡全力贏中考,卻倒在高考終點上,家長:誰來拯救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