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蜀漢滅亡是劉禪無能,其實罪在此人,劉禪只是背了黑鍋

2020-12-11 慕楓歌歌

至於成語叫做樂不思蜀,這句成語流傳了千年,專門用來諷刺那一些沒有抱負,只知道玩樂的紈絝子弟,而這句成語的出處就是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尤長靖是第二個皇帝,也是蜀漢最後一任皇帝。

蜀漢與秦朝還有隋朝一樣,都是自二世而亡,同時,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擁有第一任,非常雄才大略的君主,若是沒有兩把刷子,他們的父親也不可能白手起家,將這樣一個輝煌的王朝建立起來,劉禪一生無所作為,後來被魏國抓走之後,他居然還只知享樂,很多人對其痛心疾首,於是就有了樂不思蜀。

其實回顧三國,劉禪固然有錯,但他其實是背了黑鍋的,真正關鍵的應該是另一個人,這個人是諸葛亮的弟子,他叫做姜維,姜維原本是魏國人,並且在外國的天水郡當了一個小將軍,後來諸葛亮一次北伐,攻破了天水三郡,姜維也隨之投降了蜀漢,諸葛亮非常賞識姜維這個人,於是將他收為弟子,並且將自己的一些軍事謀略都盡數傳給了姜維。

姜維這個人雖然自身的才能還不錯,但是在用人方面,他太過在乎那一些比較虛無縹緲的小細節,又或者說諸葛亮這個人太少,就太傳統了,唐太宗之所以能開創大唐盛世,這是因為他用人不拘一格,在亂世之中,並沒有這麼多盡善盡美的天縱之才可得,而一旦自己得到天縱之才。

那麼千萬不要去關注他的人品什麼的,而是要物盡其才,只要君主有足夠強的把控力能夠制約臣子,那麼必然能成就一番事業掃平天下四方,唐太宗做到了,他開創了貞觀之治,而曹操跟唐太宗李世民是同樣的一種人,但曹操失敗了,又或者是曹操去的太早,所以才導致司馬懿篡了權。

姜維雖然有幾分謀略,又讀過兵書,但終歸還並不是那種天縱之才,後期他的戰略大多是模仿了自己的先師諸葛亮,這其實就是將為膽小怕事的一個說明,姜維不敢嘗試新東西,擔心做錯了之後自己會背鍋,是為將者之大忌,兩軍對陣只在瞬息之間,如若沒有陣前判斷敵方能力,並且臨機應變的手段,那麼這個元帥也許不會遭受到太大損失,卻永遠無法打勝仗。

東漢是因宦官亂政而亡的,所以諸葛亮生前一直都反對宦官,姜維也效仿了諸葛亮,不過他這算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他不僅沒有成功剷除宦官,還被宦官給得罪了,為了防止被宦官報復,姜維率領大軍,隨便找了一個藉口,離開了都城。

此時正好有魏國的軍隊進犯,鄧艾等人雙管齊下,姜維立刻上奏劉禪請求出兵,不過那個他得罪了的宦官卻將這份奏摺給攔下,這導致姜維一直沒有得到回覆,都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姜維依然還是怕了背鍋,於是他一直都沒有出兵,這才導致自己錯過了出兵最佳時機,於是蜀國大軍被早已佔得優勢的魏軍一觸即滅。

相關焦點

  • 都說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去世後,為何沒人出來奪取皇位?
    對於大家都認為的劉阿鬥很傻,這件事情真的是千古奇冤,能夠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矣的人,怎麼可能是個白痴呢? 作為一個皇帝,願意放權給權臣,任由他施為,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偏偏劉阿鬥做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長期領兵在外,其實留給了政敵們攻擊他的空間很大。
  • 蜀漢為何快速滅亡?真如諸葛亮的兒子所說,黃皓姜維是罪魁禍首?
    而諸葛瞻的這一句「內不能除黃皓」似乎更加坐實了黃皓的罪責,然而黃皓雖然有罪,但把整個蜀漢的滅亡歸因於宦官黃皓,真的正確嗎?首先我們來看,黃皓的權位到底是誰給的?這不用懷疑,黃皓作為一個宦官,權力來源自然是劉禪,那麼劉禪又為何會重用黃皓而不是其他人呢?這就得說到蜀漢的朝堂了。
  • 劉禪樂不思蜀,氣的諸葛亮大病一場,蜀國滅亡實屬難免
    劉禪樂不思蜀,氣的諸葛亮大病一場,蜀國滅亡實屬難免郤正(?-278年),原名郤纂,字石林,河南泗州縣雁石縣(今河南雁石市)人,三國時期的學者和官員。少學多讀。文弱之冠文筆好,為蜀漢宮廷作文秘官,官至文秘令。
  • 《三國演義》歷史上的劉禪真如演義中說的那樣昏聵不堪嗎?
    在《三國演義》中,劉禪給人的感覺就是昏庸、無能的代名詞,從登基到退位,他似乎都沒有為蜀國辦成一件正事,亡國之後,在魏國「樂不思蜀」的表現徹底證實了這一點。那麼歷史上的劉禪真如演義中說的那樣昏聵不堪嗎?
  • 蜀漢滅亡後,劉禪一家都放棄反抗,為何太子劉璿還是被殺了
    歷史原創作者:小草說史《三國演義》可謂是四大名著裡精彩的一部了,而且也很真實,有歷史記載的,當時全國政權三分,蜀魏吳,各有各的實力,雖然最後是晉國取得了全國的統一,但是,其他的兩個國家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在三國我們更多看到的只有劉備和曹操的出場
  • 李嚴假傳聖旨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背後的主謀真的是劉禪?
    其實當時司馬懿的部隊甚至比諸葛亮更缺糧。因為隴右的糧草被諸葛亮搶了,關中的糧草運輸過來同樣「運糧不繼」,又沒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導致魏國此時運糧效率還比不上蜀漢,兵力更多的魏軍比北伐軍還缺糧。
  • 劉禪麾下十大良將,勇武不輸五虎上將,第一實至名歸
    隨著蜀國劉備以及五虎將的紛紛逝世,蜀漢的頂級軍官團無疑是出現了問題的,甚至一些三國迷說,也正是「蜀漢後期無大將」的尷尬局面才在諸葛亮等大拿死後出現了莫大危局,直至蜀國的投降。實際上,如果大家可以去深讀《三國志》可以知道,其實在蜀漢後期並不是沒有名將和猛將,只不過這些名將和猛將沒有蜀國前期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將那麼聲名顯赫罷了,像戰力兇猛的馬忠就位列蜀漢後期十大將第六位,尤其是排名蜀漢後期十大名將之首的此人更是堪稱三國時代的一代絕世名將,此人也曾讓曹魏帝國深深忌憚。下面小編就來和三國迷們詳細的介紹一下,蜀漢後期十大名將都有哪些牛人?
  • 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
    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蜀漢後主劉禪被後世戲稱為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這樣的大才都沒輔佐劉禪成就霸業最終還被司馬家一統天下。雖然劉禪軟弱無能,但也不是沒有優點,他的最大優點就是性格溫順,他主政蜀漢期間竟然沒有出現激烈的政治爭鬥,劉禪也不像其他君主一樣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不喜歡大開殺戒不代表不會殺人,性格溫順也不代表沒有脾氣,劉禪做皇帝幾十年很少發火,這一次卻相當令人動容!
  • 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就是脫口而出的真心話
    換句話說,司馬昭不會被劉禪的「智慧」糊弄就因此消除了對劉禪的殺心。要是把劉禪的「樂不思蜀」當作明智保身的策略,怎麼看都有些立不住腳。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一個君主早有定論,即便有新的猜測,也不能把各種言論不假思索地就全盤接受。其實有一種標準大概可以適用於對劉禪的討論,那就是「唯結果論」。
  •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這些君主包括劉備都是想著儒將保證自己家族的統治能夠長久下去,自己的子孫如何能夠萬代連綿不絕。這是歷朝歷代君主的共性。而劉備也不例外,作為蜀漢君主的他肯定是有私心的。就算劉備真的是想將自己的江山社稷交給諸葛亮,那麼諸葛亮也沒有膽子敢接這個燙手山芋。
  • 馬超臨死前說了一句遺言,40年後卻坑了劉禪,致使蜀漢國運斷絕
    三國時期的蜀漢集團可謂是最弱小的一支勢力,但在君主劉備的仁義之道的帶領下,也吸引了一大批有識之士前來效忠。其實仔細分析蜀漢集團成員們的背景,我們不難發現,蜀漢集團的成員有相當一部分是後來才加入進來的,此前都是在其他勢力下效力。甚至連蜀漢集團的五虎上將們都有一半多是中途加入,就比如馬超。
  • 劉禪的一生可以用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概括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有趣的人,為什麼說他有趣呢,他的一生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也就是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禪,字公嗣,小字阿鬥,是三國蜀漢的後主,也是滅國之君,在歷史上以昏庸無能著稱。
  • 該成語故事源自諸葛亮,維持蜀漢幾十年穩定,最終卻被劉禪遺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主人公為諸葛亮。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善良誠實,志向思想忠貞純正,所以獻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臣認為宮中事務,無論大小,都可以和他們商量,然後實時執行,一定能彌補過失漏洞。將軍向寵本性善良,處事公正,精通軍事,臣認為軍營中的事務,可以都與他商量,一定能使軍隊配備得當。
  • 劉禪守國30年不滅,被贊大智慧,朱元璋劉秀30年開創盛世怎麼說?
    三國中有劉備白帝城考劉禪背誦《高祖本紀》的片段。這是劉備臨終前最後一次和劉禪同框,此時的劉禪也即將登基稱帝。可是此時的劉禪依然不能背誦《高祖本紀》,只能無助的哭泣,說孩兒愚笨。如果說劉禪之前表現愚笨是為了讓劉備不立自己為太子,以此逃離紛爭。那面對劉備去世,自己即將繼承皇位的既成事實,再表現出愚笨顯然是無濟於事。但是劉禪氣死老爹也要持續表現愚笨,只能有一個解釋,他是真的愚笨!
  • 劉禪給諸葛亮蓋了一座廟,卻惹來一場麻煩
    表面上看,劉禪謹遵父命,事無巨細皆決於亮,一切都由「相父」諸葛亮做主,自己做個甩手大掌柜,坐享清福。君臣之間看似和諧相處,相安無事。雖然諸葛亮忠心不容置疑,但劉禪身為一國皇帝,卻處於幾乎完全被架空的傀儡地位,即所謂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成了名義上國家元首。其中苦辣酸甜,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到。
  •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蜀後主劉禪是公爵,吳主孫皓只是個侯爵?
    不過,這三國之主的爵位卻有區別,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 諸葛亮去世後,他的家產被劉禪清查,查完後摔了杯子,丟下七個字
    後來,讓眾失望的是,諸葛亮剛死後不久,劉禪居然翻了臉。命令清查諸葛亮全部的家產,劉禪為什麼要抄諸葛亮的家的呢?原來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劉禪當了蜀王皇帝後,諸葛亮大權在握,劉禪什麼事都得聽他的,基本上蜀漢所有的大事都是由諸葛亮來決定。劉禪沒有半點處理政務的權力。
  • 劉禪走投無路,譙周為什麼要主張他投降魏國?原來真相不簡單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我們每天都會分享最新資訊,讓你無聊的生活中有一點消遣,祝您生活愉快!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而蜀漢原本是看似最有希望的,卻也是最先滅亡的。除了劉備建立的政權本身實力就相對其他兩個政權比較弱小外,還有就是蜀漢後期的人才凋零問題。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無力回天,蜀漢後期,內部矛盾也凸顯出來。
  • 「此間樂,不思蜀」後面,劉禪還說了14個字,使得司馬昭哈哈大笑
    怒氣攻心的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然後找來了諸葛亮,囑咐他在自己死後幫忙擦屁股,順便輔佐不爭氣的兒子劉禪。沒辦法,諸葛亮只好獨自撐起了蜀國的江山,並且他知道,一旦魏國的國力得到恢復,就算是三個蜀國都扛不住。於是他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戰役,但無奈,就沒有成功過。等到諸葛亮死後,姜維掌握兵權,遵照諸葛亮的遺願,姜維也展開了很多次北伐,不過也沒有成功。
  • 群臣要給諸葛亮立廟,劉禪堅決阻攔29年,1757年後才能懂他的無奈
    就在蜀漢滅亡前夕,也就是公元263年。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郞向充等共同上表,希望劉禪能夠順應民意,趕緊為諸葛亮立廟。與此同時,他們還為此與劉禪做出了妥協,也就是說,不在成都給諸葛亮立廟,而是將廟立在沔陽。而這一次,劉禪不再堅持己見,而官方諸葛亮廟,終於在沔陽樹立了起來。看到這裡,許多人都會感到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