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拿我的玩具?」,「你是姐姐,讓弟弟玩一下怎麼了?」
「不許拿我的鉛筆。」,「你是姐姐,讓他玩一下又不會被弄壞。」
「為什麼我什麼都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當然要讓著弟弟。」
我家也有二寶,兩個孩子帶給家庭不只有幸福,更有衝擊,本應是手足情深的二寶,經常會演變成了你掐我打打,互不相讓。
《童年不缺愛》的作者心心媽,家中也有兩個女兒,她明確的提出了二胎的家庭,想要更和諧少爭吵,不是要讓大寶讓著二寶,而是多尊重大寶。
相信很多父母在準備生老二之前都會給自己心理暗示,有了老二,不能忽視了老大,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個孩子我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可是,當老二真的出生之後,老大認為父母的「愛」開始傾斜,這到底是為什麼?讓老大感到不安全的因素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做,兩個孩子才能和平相處?
二胎政策開放以來,很多家庭加入了「二胎大軍」,也都面臨著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帶養問題,無論哪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身為父母內心不想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屈,所以,好多家庭都喊出要「一碗水端平」。事實上,二胎家庭並不存在一碗水端平。
1.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都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這是絕非謠言,是千真萬確。
老大小時候,捧著紙尿褲研究屎尿屁,一天恨不得用溼紙巾擦手消毒幾十百八遍,添加輔食,就像伺候皇帝,查資料,照書做,每次都在廚房折騰兩三個小時以上。
而現在養老二,他的屎只是隨便瞅瞅,一天洗不洗手,根本沒人在意,製作輔食也沒有那時間和心思,家裡有啥材料就做啥。畢竟有二胎的家庭,沒法精細至極。
事實上,在老大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全新的挑戰,第一次為人父母應對孩子的事情上,往往感到挫敗矛和無助,哪哪都小心謹慎,生怕有任何閃失。可是到了老二這裡,一切都已經輕車熟路,所以,父母們在養老大哪裡交的智商稅,都要在老二身上省了出來。
2.老大的情緒表達不被我們接受
面對到來的老二,老大會產生危機感,他害怕父母的愛會被奪走。面對老二,老大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焦慮,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同胞競爭」現象,在二胎家庭尤為正常。
老大一和老二發生爭執,老二的核武器就是哭,萬能的哭換來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關注。老大寶的結果常常是被教育,被責備。
在實際生活中,老大的行為有很多不被爸爸媽媽所理解,例如,莫名奇妙的發脾氣,行為退化,學習能力下降等等。無論形式如何,我們相信行為問題來源於心理,而心理問題來源於親子關係,爸爸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親人,不被理解和支持,孩子自己很難度過難關,茁壯成長。
3.老大的言行舉止與我們期望值相差太大
家有二寶的家庭都逃不開一個共同的困擾:原本乖巧聽話的老大,在老二出生後變得易怒易躁。
本來以為老大當了哥哥姐姐後,會更加懂事,能幫忙分擔一些家庭瑣事,可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時候老大不僅幫不上忙,反而比老二沒有出生前更難管。
具體原因,其實,是我們太想催熟老大了,希望老大成為老二的「榜樣」,成為大人的幫手,而往往忘記老大也還是個孩子,第一次當哥哥或姐姐的他們也是跟我們第一次當父母一樣,是需要不斷去練習的。
1.老大的行為不被家長理解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有二胎的家庭老大普遍不接受老二,為了爭奪父母的愛,老大會「搶懷抱坐」,會「欺負弱小」,這些行為的背後,大多數父母卻不知道其隱藏的真正含義。
哭鬧、沉默、睡眠不規律、不講道理等等,這些現象被稱為行為倒退。行為倒退的原因,有教育學家簡·尼爾森的話來主,就是孩子是異常聰慧的,他可以敏銳地捕到家裡的變化,媽媽關注的轉移,他很想找回之前受關注的狀態,但是因為能力有限,才會做出一些成年人看著不可理喻的方式。
孩子正是在能過這些不乖、不懂事的行為,向我們傳達一個清晰的信號:我想回到原來的生活,被父母愛、被家人疼、被大家關注。
2.對於老大,家長的共情能力不夠
作為家長,我們了解老大行為倒退的原因後,我們就可以理解老大的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當然,既然有了老二,家庭的結構已經發生改變,不可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當老大找你報怨,弟弟或妹妹又怎麼怎麼樣時,你只會說:你是哥哥或姐姐,你要讓著他。或者說:只玩一會,又不會把你東西弄壞掉等等,老大會覺得你偏心,自己覺得很孤單,沒有再喜歡我了。
父母和老大的感受連接不上,這個時候,就會使孩子更加委屈和無助。之所以共情很重要,是因為,共情能讓覺得自己被看到,被了解,當老大需要被看到,被理解時,你共情能力不夠,就反而會適得其反。
3.形式化的共情,讓老大感受不到家長的用心
對孩子共情是安撫情緒的最好方法,當我們向孩子展現了理解並接納他行為的時候,卻發現,越是共情老大越嬌氣,一哭起來,完全剎不住。
格萊德斯坦提出關於「共情」分為兩種,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認知共情,並沒有調動自己身上的情感,只是在大腦中意識而已。
我們在當下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情感共情,從內心真正感受孩子的情緒,不只是停留在「形式化」上,只想讓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快速翻篇,卻沒有想到這使孩子認為我們對他不夠用心,是忽悠他們。
作為父母,二胎時代,我們怎麼做才能讓老大更有安全感,從而二寶之間手足情深呢?試試以下三種方法:
1.不要身份綁架,讓老大做回孩子
「你年紀大,你就要讓著他」,我們經常以類似的這種身份綁架,來制約老大。現在很多父母,因為一心一意只在二寶身上,主觀上覺得大一點兒的孩子應該具備犧牲精神,以至於常常忽視老大的感受,逼迫他們放棄自己的權力去塑造一個懂事的形象。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出生順序會對個體的人格特點產生很大的影響,老大因為老二的出生,被父母強灌要聽話、懂事,逼迫老大成為父母眼中最完美的老大。
其實,老大只是年齡上相對「大」些,但也還是孩子,在老大和老二產生矛盾衝突時,不要對老大進行「身份綁架」,還老大孩子的身份,就事論事,實事求事,不責備,不批判。
2.把尊重還給老大,給予他更多的權力
心理學家伯特·海靈閣強調,我們要尊重每個人在家庭系統的身份,這樣才能夠促進整個家庭系統的和諧。我們要讓老大站在他應該在的位置上,授予一定的權力。
讓老大當小幫手,幫弟弟或妹妹做一些瑣碎的小事,當老大被信任、被尊重,手中有了小權力,反面激發了他心中保護弱小的力量。
鼓勵老大參與照顧到弟弟或妹妹的事情上,幫弟弟或妹妹洗小衣服,給弟弟妹妹讀繪本,哄弟弟妹妹睡覺,當孩子們安靜地待在一起時,或許他們正在看一本書或一起玩一個玩具,他們交換眼神、互相微笑之間,正逐漸建立彼此間的信任。
3.老大專屬時光,用他喜歡的方式給他愛和關注
專屬時光,只對老大開放,因為,父母的陪伴減少而產生的失落感,需要花時間去彌補,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及時顧及到老大的情緒,卻可以在專門的時間裡,用他最喜歡的方式給他獨享的愛。
這一點真的很重要。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單獨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儘管在二寶到來後,單獨陪老大的時間「量」上極大縮減了,但必須存在。老大需要感受到媽媽完全屬於自己,感受到媽媽完整的愛,哪怕很短時間。
在現實生活中,手足之間本來就存在競爭關係,而父母為了平衡關係,往往特別注意兩個孩子一定要「公平」對待,買同樣的禮物,一起帶著去旅遊,一起出去聚餐等等。可越強調公平,孩子就越關注是否「公平」,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公平,而是獨屬於他自己的專屬感,每個孩子都需要單獨和父母相處的時光,父母要確保每天和每個孩子都有一段單獨相處的特別時光。
許多二胎家庭在處理兩個孩子的關係時,總會有力所不及的無助感。當弟弟或妹妹出現時,哥哥或姐姐們都會不舒服,甚至非常排斥。
二胎家庭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更為複雜的關係環境,照顧好二胎的生活,更要安撫好大寶的情緒,只有多尊重大寶,平衡好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家庭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