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走紅》後。明粉們就一直在爭論,明朝那麼偉大,它為什麼輕易地滅亡了?
明亡於皇帝昏庸?明亡於大臣貪腐?或者是亡於文官與太監之間的黨爭?
一直到2013年《大明劫》在國內上映,明朝亡於瘟疫的說法,才第一次正大光明地被一部電影講出來。
在從前,關於明朝的覆亡,專家、學者們有過很多爭論。主流說法無非是由於國家政治腐敗,朝廷貪汙成風,內耗、黨爭,剋扣軍餉。再加上崇禎皇帝這個勤奮的笨蛋打擊了忠臣。
民間歷史愛好者,也有很多類似的論述。
一個熱愛研究兵器史的小朋友告訴我:明朝滅亡,是因為明軍戰鬥力不行,而清軍則有「十三副鎧甲」。
其實,假如僅僅是用腐敗來說事。基本上可以解釋全球上下五千年,一切一切的王朝更迭。那麼明亡之謎,根本不必再糾結什麼。腐敗基本上算是世界無解的難題。
至於明軍的戰鬥力,我也不認為低於清軍。至少在吳三桂病死之前,明朝還有打哭皇太極的關寧鐵騎。
只是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假如官員不貪汙,不腐敗,在沒有任何防疫手段時,面對像新冠這樣的疫情,除了今天的中國,有幾個國家能扛?
在2020年的今天,一個新冠病毒,零下80度的低溫都殺不死。從2019年10月全國抗疫開始,到今天已經9個月,國內的疫情還沒有解除。更不要說國外,感染的規模達到千萬人口,每一天都在死人。
所以無論是現代,還在是在明代,瘟疫的事情,對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存在的威脅,恐怕都遠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
《大明劫》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明亡之前,曾經遭遇過一場大瘟疫。那個時候感染了的明朝士兵,用鞭子抽都抽不起來。駐守京城的明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因此闖王李自成輕輕鬆鬆地打進北京城。錦衣衛指揮使開門迎降。要知道當時的李自成,只有2萬餘人。
小時候讀《人類群星閃耀時》,史蒂芬·茨威格用他令人讚嘆的生花妙筆告訴大家,有時候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覆滅,只是由一個偶然的歷史事件促成。
儘管這個偶然的事件,只是導火索,在它的背後,總是有大事情發生。
但是普通人卻意識不到,一串火炮想要炸響,前提必須是有人劃燃了那一根火柴。而明末那一場瘟疫,即使不是上帝劃燃的那一根火柴,也必定是火柴頭上的火藥。
因此,對於歷史的走向來說,一些相對細小的事件,我們同樣也不應該忽略。
再說回明末的這一場瘟疫。假如沒有它,李自成不會那麼容易打進北京城。假如李自成沒有打進北京,吳三桂也不會幫助努爾哈赤入關。清軍初入關的時候,只是想要趁火打劫一票,誰知道就這樣坐穩了江山。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偏偏不肯相信,一些看似不大的細節會改變歷史的走向。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明朝瘟疫多發,對於明亡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對於它自身來講,卻不能算是一個偶然事件。
有人統計過,明朝276年中,有168年都發生過瘟疫,正史記錄的次數多達三百餘次。只能說當時的醫學不發達,人們對瘟疫束手無策。
現在正在上演的真實歷史向我們證明了,超級瘟疫,有可能才是人類最大,最恐怖的敵人。
所以大家在從政治與經濟的視角,去尋找一個王朝覆滅真相的同時,還是不應該忘記,從科學的角度去觀察人類的「天敵」。
當然,《大明劫》也沒有簡單地把明亡的原因,完全歸結於一場瘟疫。它分為兩條線,從將軍孫傳庭臨危受命,和軍醫吳又可治病救人,用雙條線,雙重視角來講述歷史。比較客觀地再見了大明覆亡的最後時刻。
《大明劫》2013年上映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去電影院看。後來它在天涯論壇的煮酒版塊兒小火了一下。如今再看,它的評分已經到8.0了。
有人在2013年看完了盜版影片,在知乎上寫了一條留言。大意是說:大明並非亡於清軍,而是自身的內部。假如後世不能警惕,瘟疫必將重來。
電影中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小細節。比如,為什麼明朝的瘟疫沒有感染清軍等,這也一直是大家爭議的焦點。
影片中和馮遠徵演的吳又可,戴立忍演的孫傳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的。想要了解明末的一段歷史,這部影片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