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位於南京秦淮區王府大街朝天宮4號,是江南地區現存建築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清代以前,朝天宮附近主要是道觀。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改建元「永壽宮」,賜名「朝天宮」,為皇家道觀,此名沿用至今。
清初,朝天宮仍是南京最有名的道觀,同治四年後,被改為江寧府學,祀孔子,朝天宮今天的建築布局大致由此而來。圖為朝天宮內孔子行教像。
現朝天宮保有牌坊、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敬一亭等古建築。
朝天宮還是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通過參觀這些館藏文物,能夠詳細了解南京城市發展變遷史。
圖為崇聖殿。
圖為敬一亭。
南京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地勢號稱「龍盤虎踞」,據說這詞最早是諸葛亮訪東吳時和孫權說的。「龍蟠」指南京鐘山,「虎踞」則指南京石頭城附近地勢。
南京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從春秋吳國的青銅文化到秦漢之際郡縣的發展,南京的地位日趨重要。圖為館藏周朝幾何紋銅鼎及西周夔紋銅鼎(出土於南京江寧陶吳鎮)。
據南京地方志記載,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範蠡在今南京中華門外秦淮河岸築「越城」,這是南京城區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城池。圖為館內陳列的範蠡築城場景,中間為範蠡。
南京歷史上的第一個興盛點在六朝時期(即三國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此六朝皆以建康(東吳稱建業)為都城,極大促進了南京城市的發展繁榮。本圖與下圖均為館藏六朝時期健康城出土遺物。
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封建君主是東吳大帝孫權,公元229年4月,孫權稱帝,同年9月,還都建業(即南京)。
館內現有基本陳列《六朝風採》,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展示六朝文物,反映六朝文化的專題陳列,詳實的六朝展品向我們再現了六朝時期的南京城。圖為館藏闢邪,六朝時廣泛用於鎮守王公大臣的陵墓。
六朝瓦當是六朝建康宮城考古發掘中的重大收穫之一,一件件精美的瓦當展品向我們展現了六朝精湛的建築技藝。
牛車是六朝最具代表性的社會風物之一,因南方多牛少馬,促成了牛車的廣泛使用。魏晉名士阮籍就曾有駕牛車隨遇而安的典故。
六朝農耕技術相當發達,圖為館藏翻車模型,用於農田取水灌溉,在《後漢書》《三國志·魏志》中均有建造這種農用工具的相關記載。
圖為館藏六朝陶俑,從中可以窺見六朝人的衣冠服飾風格。六朝服飾以寬鬆、飄逸為美,現在的很多漢服愛好者就很喜歡六朝風格。
六朝時期,文學、繪畫等藝術興盛,世家大族在死後的墓磚上都要畫上畫,圖為館藏六朝畫像磚。
此物名為虎子,全名叫青瓷刻雙翼紋虎子,為西晉文物。其用途有兩說,一說溺器(即夜壺),一說水器(即盛水器皿)。
此物名為魂瓶,是三國兩晉時期特有的墓葬冥器。據說最早是用來裝糧食的,後來演變為一種隨葬品,瓶上堆疊的精美雕刻是活人為死人構建的理想「冥府」。
圖為南京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東晉玻璃杯,我國古代的玻璃器皿並不多見,據專家考證,此物為舶來品,見證了當時對外貿易的繁榮。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的廣泛流行是六朝的另一個時代特徵,南京城內至今仍保留著大量佛寺。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也是「百寺之首」,即為南京大報恩寺,這座輝煌的佛寺數毀數建,令人唏噓。圖為館藏明大報恩寺琉璃塔殘片。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應天府改元稱帝,大興土木,興建宮殿、城牆,為南京帶來了又一次高速發展機遇,也讓南京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國中心。圖為館內陳列之明南京城池示意圖。
近代史上,作為南京國民政府之首都,南京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受第二次「西學東漸」思潮的衝擊,南京城內留存著許多中西結合的建築。圖為館內陳列之民國中央大學大禮堂模型。
滄海桑田,世事如煙。詩仙李白在千年前登臨金陵鳳凰臺時就曾留下「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嘆,可見變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這塊土地又何曾有過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