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工商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在談及共同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夥伴關係時指出,加強在重大全球性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建立健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人們深入交流,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交流的目的是認識彼此。那麼,如何認識中國人?途徑有很多。但是,從文化角度而言,儒學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正是以此為出發點,9月3日,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應運而生」。
在當天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燕爽指出,講清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歷史脈絡,對於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它為人們解決當下難題提供了啟迪。儒學研究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要求對陳舊錶達方式予以轉化;所謂創新性發展,則是要擴充儒學研究的時代內涵。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指出,雖然地處上海,但作為從事儒學研究的學術機構,上海儒學院將以探索和發揚江南儒學的學術精神、推動儒學的現代轉化、闡發儒家思想在當代的生命力為使命,著重研究儒家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以儒家方式闡釋當代中國的生活方式及其意義世界;著重研究儒學在國家治理建設中的作用,積極為人類的社會制度建設提供儒家的思想資源,以全球視野來闡發儒家文明在全球文明對話中的意義。上海儒學院將延攬國內外儒學研究優秀學者,整合各方資源,創建高水平儒學研究平臺。
在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陳來看來,近30年來,儒學的存在形態已發生變化。一是出現了「學術儒學」,在當代中國的學術界佔據重要地位;二是「文化儒學」,很多文化思潮和文化討論跟儒學有直接關係。這兩者都是我們這個時代「儒學在場」的顯性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能說這30年來沒有出現儒學大家,就說儒學在這30年是一片空白。上海是中國最具現代感的國際大都市,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陳來認為,作為現代和傳統的結合——上海儒學院的成立,將推進對儒學現代發展形態的積極探索。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認為,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的成立可謂適逢其時、適逢其地。在文化上,上海始終作為中國對外交流、吸納外來文化的窗口,熱情擁抱萬國來客。今天的上海,作為了解、吸收與研究西方文化程度最深入的城市,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都市、世界城市。「據說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戲稱上海為『魔都』,可以說這是對上海這座城市裡複雜而繁華世相的高度概括。多樣的選擇、模糊不定的未來,也產生了我們這個特定時代獨有的種種『時代病』、『都市病』。未來應向何處去?繁雜選擇中如何安放心靈?都是上海這座城市給我們提出的尖銳問題。」他進一步指出,儒家思想的產生,即是專注於處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追求人心的和順與社會的和諧。而儒家求真、求善、求美的信仰,又不同於宗教唯一性的信仰。他認為,上海儒學院的「上海」二字,突出了其研究特點,這與上海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定位是相契合的,也使其區別於一般的孔子研究院。未來的上海要繼續擔當中國發展的先鋒、啟示未來文化發展的方向,還須正本清源、返本開新。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楊國榮指出,應避免將儒學權威化、獨斷化,要將其打造成為開放平臺。這種開放包括情感認同和理性眼光,要對儒學的歷史限度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同時要將其置於全球視野下,對現實問題作出反思。他認為,儒學是「學中有派」,在互動爭鳴中實現發展。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理事長謝遐齡教授則提出了「儒學現代化」的問題。他認為,現代中國人仍然承載著中國文化傳統,而儒學是闡明、體現中國文化傳統的最佳學說。儒學復興已成定局,但這種復興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要現代化。儒學現代化不僅僅是中國哲學一個學科的事,需要各學科合力推動。
來自日本、韓國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等十餘所科研機構與高校的80餘名儒學研究專家學者與會。
(欄目主編:王珍,編輯:李小佳,題圖來源:王珍 攝 圖片編輯:笪曦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