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馬振龍報導) 循化縣職業技術學校實訓樓前的一口大鐘很特別,這口鐘的時刻度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漢字標註的。2019年10月,記者去學校採訪的時候正是14時到15時之間,時針指向「文明」與「和諧」之間。
文明與和諧,是如今的循化職校給人的第一印象。而將循化職校這所起步晚、底子薄、無特色、只有五六十名學生的職業學校,發展成為如今在校學生人數900餘人的青海職教翹楚,離不開領頭人馬國華的努力。
馬國華是一位樸素的撒拉族漢子,共產黨員,講漢語時帶有濃鬱的地方口音。2007年8月,馬國華被任命為循化縣職業技術學校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幹就是13年,帶領循化職校一掃積弊,走出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新路子。
據學校的老教職工回憶,馬國華上任伊始,循化職校正值內外交困、舉步維艱的困難時期,學校黨組織軟弱渙散,黨員人數少,組織活動缺乏活力;生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設備落後,校園內雜草叢生,環境髒亂差,學校職業教育一片空白……「剛到學校,看到這麼多問題和困難,你有沒有打過退堂鼓?」面對記者的提問,馬國華毫不猶豫地就回答:「困難肯定有,可是有什麼怕的,組織上派我到循化職校工作,就是要我來解決問題的。」馬國華說,他到學校第一天,就決定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黨組織建設上,只有建成堅強有力的黨組織,才能引領學校走出困境,將循化職業教育真正做好做強。
想改變一個軟弱渙散的黨支部,第一件事就是樹立一個榜樣。作為黨支部書記,馬國華責無旁貸地挑起了這個擔子。工作中,馬國華能幹事、敢擔當、有作為,結合自己在國營毛革廠擔任銷售經理的經歷,將原本填鴨式的職業教育模式變為以市場需求、以就業導向為目標的項目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們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生活中,馬國華將「當老實人、講老實話、做老實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以一名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感染人、教育人。
一位在循化職校工作了20年的老職工聊起馬國華,他感到印象最深刻,至今難以忘懷的是馬國華2007年在一次大會上的話語。「我們要改變中職教生『做事不用腦子,掙錢不如老子,種田不如嫂子』的狀況,要讓孩子們走出校門時,能夠挺胸抬頭,自食其力,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奮鬥。這就是我們循化職教人的責任與使命。」他說,聽了馬校長的話,感覺自己的工作有了思路和方向,以後一定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真正做到為社會培養人才。榜樣是什麼?是一種力量,彰顯進步;是一面旗幟,鼓舞鬥志;是一座燈塔,指引方向。馬國華就是循化職教人的榜樣。慢慢地,學校的黨員職工們在馬國華的帶領下,擯棄了懶散的工作作風,改變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應付思想,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整個黨支部和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
精神上發生了轉變,工作上的進步卻不是水到渠成。當時的循化職校面臨的壓力和困難有三個:一是大學擴招導致生源質量進一步下降;二是職業資格認證協調機制不足導致學校公信力下降;三是脫胎於行政化管理體制的教育體系效率低下。如何走出困境,馬國華說:「當時我也很迷茫,不知道怎麼辦。但我這個人有個優點,就是腿勤,既然不知道,就多跑跑,多問問,總能想出辦法。」所謂的多跑跑多問問,實際上是馬國華把青海省的職業教育學校跑了個遍,問了個遍,還跑了很多家企業,光閉門羹就吃了不下六次。」事實證明,馬國華的辛苦沒有白費。後來循化職校「特色專業謀發展、精細管理保質量」的特色辦學理念就是從那時生根發芽的。
經過調查研究,馬國華與支部班子認為,隨著國家大力普及學前教育以及廣大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汽車普及率大幅上升,幼兒教育和汽車修理將出現較大的人才缺口。針對這一情況,馬國華與循化縣教育局積極溝通,贏得上級部門的全力支持,購置實訓設備,開設學前教育、汽車運用與維修兩個專業。經過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培育,目前這兩個專業已經成為循化職校的兩張金字招牌。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做好職業教育,建立一支專業教師隊伍是關鍵。紮根教育事業近40年的馬國華一直強調,「專業鑄就品質」「好的老師能培養優秀的人才」。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雙師型教師」培養,馬國華打破人事藩籬,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從本校畢業生中選拔有特長的畢業生吸納進教師隊伍。這些青年教師經過高等學校培訓和教學實踐磨鍊,迅速成長、成為循化職業教育的主力軍。經過多年努力,循化職校的專業教師比例由原來不足百分之十,提升到現在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
辦職業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要抬眼看世界,緊跟市場發展方向。馬國華始終緊盯市場,分析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經多方調研論證,結合當時循化縣伊佳公司、雪舟集團、仙紅、天香等企業與中東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國際特色外貿經濟蓬勃發展的實際,馬國華審時度勢,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提出開設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商務阿拉伯語專業。對於這個提議,當時有的人擔心上級能否批准此專業的開設;有的人擔心專業師資缺乏,教材少、生源少,不能開課;還有人擔心學校的基礎設施跟不上,達不到新開設專業的要求。如今,該專業畢業生已成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贏得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讚譽。
面對困難,馬國華再次以超人的膽識和海納百川的氣魄,向開設商務阿拉伯語專業這項難題挑戰。打匯報、跑審批、跑項目、忙招生,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都少不了馬國華忙碌的身影。為了吸引生源,馬國華力排眾議,對學生實行零收費和免費提供校服等優惠政策,吸引學生到循化職校讀書。正是不辭辛勞的工作和大膽創新的招生舉措,新專業招收的學員數大大超出預期目標,生源逐年增加,範圍逐步擴大至外縣、外省。連續多年,學校均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招生指標任務,其中,商務阿拉伯語專業學生佔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四十。特色辦學的新局面逐步打開,叫響了循化職教的品牌。
該校阿拉伯語老師韓福林說,2010年,首屆畢業班8名學生順利走出國門留學深造。此後,畢業後在國外升學、就業、創業的學生數一直在增加。現在,每次和學生們聯繫,都感到十分驕傲。
一碗酥油,用千滴牛乳製成;一碗糌粑,用萬滴汗水換來。十多年來,循化職校商務阿拉伯語專業的發展壯大,與馬國華的科學決策和堅韌不拔的奮鬥是分不開的。
隨著學校快速發展,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學校基礎硬體設施的薄弱與學生規模發展形成了很大矛盾。為了改善辦學條件,馬國華一邊做老師和學生的思想工作,一邊跑項目、抓建設。期間,年邁的父親因病去世,沒來得及送父親最後一程的他,把悲痛、哀思和遺憾深深地融入事業當中,兢兢業業地為循化職教事業嘔心瀝血。教學樓、住宿樓、階梯教室、實訓室、足球場、網球場、音樂練習室,變戲法一樣建了起來,用很多學生的話說,我們學校的條件不比大學差。
學校的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在馬國華的辦公室,只有最簡單的桌椅和一臺用了十年據說是他個人所有的電腦。在馬國華的身上,體現了共產黨人「吃虧是福」的信念和擔當。
教書育人,不僅要教給學生生存的技能,更要教會他們做人。為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校風,馬國華指導修訂以「緊、嚴、細、實、活」為特徵的各種常規教學管理細則,又通過開展教研活動,組建籃球隊、舞蹈隊、管樂隊,組織學生們給自己的宿舍命名,想口號,編舍歌,培育教師和學生們積極向上的心態。「德育興校,教研強校」的理念悄然間融入每一位師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採訪中,記者還聽說了這樣一件事。2018級學前教育專業的韓娜來自道幃鄉立倫村,父母因為一次意外去世。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她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以及年近八旬的爺爺不知所措。馬國華得知此事後,第一時間把韓娜和弟弟妹妹接到學校,單獨給他們安排了一間宿舍,每個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500元資助她們度過難關。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馬國華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協調就近的循陽小學,安排韓娜的弟弟妹妹去上學,讓兩個孩子和同齡人一樣學習和生活。而他做的這些,除了學校的會計和幾位負責後勤的老師知道,在學校竟然鮮有人知。這個低調樸實的漢子用他並不偉岸的身軀,為韓娜和她的弟弟妹妹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空。
庚子新春,全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採訪也受到了影響。防控形勢好轉後,記者再次來到學校,又被深深感動。一個叫馬國龍的輟學孩子,由於承擔不起隔離費用,在循化縣的隔離賓館幾近崩潰。當馬國華了解到這個孩子是從循化職校輟學的,第一時間趕到賓館,幫助孩子結清了費用,把孩子送回了家。他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做起了家長的工作,並表示會減免學費,幫助爭取助學金、獎學金。在他的努力下,馬國龍又回到心心念念的學校,再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馬國華的帶領下,循化職校從弱到強,從名不見經傳到享譽全省,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先後榮獲「教育部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範點」「海東市校園文化師範學校」等榮譽。
短短幾千字,寫不盡一名老黨員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斷開拓創新的初心,道不完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幾十年如一日的育人擔當,但可以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在這位並不偉岸的漢子帶領下,循化職校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青海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