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留心觀察過,在我們這四線小城市,除了大型批發糧油店外,發現單純零售的糧油店越來越少,以前開的老糧油店大多已倒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壓麵店到處開花結果。在我市兩儀街三中旁邊開了二十多年的衛東糧油店倒下了。在他對面開的壓麵店,在他北面相距百米的另外一家壓麵店都是生意興隆。在丁字街附近開的兩家糧油店也在前幾年關門,還有友誼路的兩家糧油店也倒了。而與之相反的是,在他們附近的壓麵店開一家成一家,不聲不響地悶著頭髮財。諸如此事也頗為不少。
特別是最近在市區秋風路批發米麵粉的的「農夫糧油店」竟然也倒下了。這是為什麼呢?這些年來,超市的糧油櫃碼放的品種眾多,副食店也有不少帶些糧油,發揮這些店鋪經營品種多競爭力強,方便顧客購物的特點,把不少顧客吸引走了。這樣,相對於單純經營糧油品種的店鋪,你無論在價格上,還是購物品種上均無法與之匹敵。
対於「農夫糧油店」來說,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最致命的是在他們糧油店旁邊開的那家「尚品壓麵店」,將這周邊的顧客大部分拉到他們那裡去了。因為,壓麵店有他們核心的競爭力。一斤溼面能賺一半的利潤。
我們可大慨算一下,壓麵店進的50斤一袋的精粉一般價是75元,一斤乾麵粉的價就是1.5元,壓成溼面時,得加進2到3兩水分,這樣算下來,一斤溼面的重量就是1.25斤,按現在的零售價2.2元一斤溼面賣出去,就是2.75元一斤,這樣一斤乾麵粉帶來的毛利潤就是1.25元。應該不止這樣的利潤,因為他們還可再在麵粉裡加上少許特別能吸水又價廉的澱粉和便宜的食鹽,不說摻不摻便宜的麵粉,你說他們的毛利潤是不是還要高的?
這些壓麵店並不是單純壓面,他們大部分都還進進有米麵油甚至還有諸如雞蛋等其它品種,面對附近糧油店的競爭,他們一般會採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打壓附近糧油店的價格。就是我一袋米、一袋麵粉,一壺油等等,只加一元錢,既薄利多銷,又能夠吸引絕大多數的顧客到他們這裡買諸如刀切面、餃子片、還有賺錢的乾濕鹼面,即使米油等不賺錢,但是他們的溼面卻已賺得盆滿缽滿,「尚品壓麵店」就是靠著賺錢的溼面,將「農夫糧油店」擊垮了。
之後,「尚品壓麵店」附近再也沒有糧油店的與他們競爭,他們就開始以漲價為名,慢慢地提高糧油等其它品種的價格,開始大賺其錢了。
而可憐的糧油店,因為被壓麵店壓制住價格,你根本賺不到錢。如果你只是單純的經營糧油店,被淘汰的機率很大,生存的機率不大,因為你難有核心利潤的競爭力。所以要想生存,就要上能賺錢的商品,因此我在開了幾年糧店之後,就上有大量的各種調味品,這幾年又上有諸如雞腿、鴨腿等冷凍品,否則,單靠糧油不僅賺不到錢,而且也許就像我最上面說的那些已倒閉關門糧油店一樣,就可能是那樣可悲的或者是不賺錢而又苦苦支撐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