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秘魯!秘魯人喜歡稱中國人「CHINO」(圖)

2021-01-10 網易旅遊

  地處南美的秘魯1533年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21年才宣布獨立。因此西班牙文化和語言對秘魯的影響很深。在秘魯首都利馬,計程車司機甚至連一句英語也不會說。在秘魯,到處可見教堂和哥德式的尖頂建築,就連秘魯外交部都是古典的西式建築。說起離得不遠的美國,秘魯人大多認為「美國太強大,有點讓人害怕」。而對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秘魯人倒不覺得十分陌生。一位在秘魯的老華僑開玩笑說,秘魯人早就被中餐給同化了,到利馬來看一看,那裡大街小巷遍布著4000多家中餐館。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不僅秘魯人更加看重中國,而且當地華人華僑的觀念也改變了不少。

  秘魯人喜歡稱中國人「CHINO」

  據秘魯最大的華僑社團「中華通惠總局」資料記載,19世紀四五十年代,秘魯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後,墾荒、築路、建港、開礦等都急需勞動力,可秘魯人口當時才有200萬,平均每平方公裡僅有兩個人。

而中國當時正處於鴉片戰爭前後的內憂外患中,民不聊生,許多人被迫籤訂了出外當苦工的賣身契約。當時從中國廣東到南美要在海上漂120多天,結果很多人死在了海上。這個時期,大概有10萬多被稱作「賣豬仔」的中國苦工到了秘魯。

  第一批「契約華工」到達秘魯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但秘魯東方學者費爾南先生的最新研究證實,中國移民最早到秘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13年,一些移民到菲律賓的中國人就已經來到了秘魯。當時的菲律賓同樣受西班牙人的統治,這樣算起來中國人到秘魯已經快400年了。

早期華人與秘魯當地人通婚的比較多,一些有中國血統的華裔身上已經完全找不到一點中國人的樣子。秘魯駐華使館的一位官員曾說,秘魯大約有10%的人有華人血統。目前,2700多萬秘魯人中估計有150萬至200萬人有華人血統,但真正的華僑只有1萬多人。目前,華裔在秘魯的地位較高,有的當了部長,有的當了議員,還有的當了大學的校長。

 

秘魯最近兩任駐華大使都是華人。去年3月出任駐華大使的伍紹良先生是在秘魯出生的第三代廣東臺山籍華裔,曾擔任過秘魯的經濟部長。去年夏天,他又回到廣東,當地人都說:「伍紹良先生的粵語講得很靚!」

  秘魯人喜歡把中國人稱為「CHINO」,這樣的稱呼在秘魯沒有絲毫貶意,是一種暱稱。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或韓國人,甚至是不少印第安人,只要你有一張長得像亞洲人的面孔,秘魯人就會叫你「CHINO」。就連祖籍日本的秘魯前總統藤森,也被秘魯報紙和電視臺叫作「CHINO」。藤森默認了這個稱呼,還特別編了一首叫「CHINO」的競選歌曲。

  秘魯人對中餐情有獨鍾

  華人來秘魯時間較久,不僅已經融入了當地社會,也改變了秘魯人的很多生活習俗。以前,秘魯人餐桌上的主食是麵包、玉米和馬鈴薯,他們還嘲笑過中國人吃大米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把水稻種植技術傳到了秘魯,秘魯人慢慢認識了大米,並且喜歡上了香噴噴的大米飯。慢慢地,秘魯人還喜歡上了中餐。很多秘魯人可以脫口說出一長串他們喜愛的中餐名字。「炸餛飩」、「炒米飯」、「餛飩湯」、「柱侯雞」這些菜,秘魯人都是百吃不厭。

早期中國移民的一句粵語發音 「CHIFA」(「吃飯」),後來成了中餐館的代名詞。僅首都利馬就集中了4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中餐館,而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甚至有些當地風味的餐館為了招攬食客,也打了「CHIFA」的招牌。「CHIFA」是秘魯獨創的,也是秘魯特有的招牌。秘魯國會主席路易斯·岡薩雷斯說,中餐已經成了秘魯人食譜的一部分,在利馬轉轉,到處都有CHIFA,而且和當地的口味融合在一起。

他告訴記者:「2001年我到過中國,有一次吃飯時,我們秘魯代表團點的第一道菜就是ARROZ CHAUFA(炒米飯),但中國朋友說在中國沒有我們要的ARROZ CHAUFA!」利馬前市長安德拉代在中國旅遊時,也鬧過一個小笑話。安德拉代想找一家餐館吃飯,就和導遊說去「CHIFA」,但連說幾遍導遊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記者在利馬的舊書攤上,還偶然發現了一本秘魯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CHIFA」菜譜》,詳盡地記錄了上百種中餐的做法。位於利馬市中心唐人街的菜市場裡,能看到冬瓜、白菜、韭菜、芥藍、豆芽菜等中國人喜愛的蔬菜。在這裡,這些蔬菜叫法也和中國完全一樣。賣菜的秘魯老闆娘還會用粵語吆喝說菜很「新鮮」。

  中國發展改變華僑觀念

  十幾年前,不少在秘魯的華僑還想法子把自己的身份換成秘魯人,因為秘魯護照可以在世界許多國家落地籤證,在很多南美國家還是免籤的,出入比較方便。但現在,這種觀念已經變得陳舊了。

這些年來秘魯的華僑不像過去那些赤手空拳闖天下的華人,他們留在秘魯是為了做生意,搞投資。一些華商告訴記者:「憑實力,拿中國護照去辦歐美國家的籤證一點也不難。現在拿秘魯護照反而不方便,回中國要籤證,還有居留時間的限制。」

秘魯華僑的這種轉變,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儘管從利馬經停洛杉磯到北京需要20多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往返機票價格也要兩三千美元,但現在到中國探親、旅遊、搞商務的華僑越來越多,特別是到了春節,還會出現回國的高峰期。秘魯的有線電視可以看到中國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生活在秘魯的華人華僑把它當成了解中國的窗口。

有時有線電視出現了技術故障,華僑之間會馬上電話問:「你家有信號嗎?」記者認識的何先生,今年已經70歲了。他的祖父是清政府1900年派駐秘魯的領事,5年期滿後向清政府辭去公職,然後又到秘魯從商。何先生說,遺憾的是自己還沒有回過祖籍廣東,現在通過報紙和電視看到中國非常美麗,回故鄉看看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

  羅先生是在秘魯出生的第二代華裔,一直做中國商品的生意。他告訴記者,在秘魯大眾消費群體中,過去對中國商品的印象大都是質次價廉。在利馬的唐人街和大型批發市場,一打中國的瓷杯、瓷碗只要一兩個美元。在公共汽車上,推銷小商品的秘魯小販手裡拿的一個索爾(約0.3美元)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中國貨。現在,越來越多的秘魯人認識到,中國不光生產便宜貨,也生產高檔產品。羅先生說,在秘魯的高級商店裡,許多上百美元一套的高級陶瓷,還有很多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上面都有「中國製造」的標籤。

本文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實拍秘魯!秘魯人喜歡稱中國人「CHINO」(圖)(十)
    秘魯人喜歡稱中國人「CHINO」  據秘魯最大的華僑社團「中華通惠總局」資料記載,19世紀四五十年代,秘魯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後,墾荒、築路、建港、開礦等都急需勞動力,可秘魯人口當時才有200萬,平均每平方公裡僅有兩個人
  • 實拍秘魯!秘魯人喜歡稱中國人「CHINO」(圖)(十二)
    秘魯人喜歡稱中國人「CHINO」  據秘魯最大的華僑社團「中華通惠總局」資料記載,19世紀四五十年代,秘魯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後,墾荒、築路、建港、開礦等都急需勞動力,可秘魯人口當時才有200萬,平均每平方公裡僅有兩個人
  • 秘魯紀行|「老中」藤森和他的《中式舞蹈》
    有趣的是,藤森雖然是日裔秘魯人,但是當初支持他的選民都叫他「老中」(el chino),他本人也樂於接受這個稱號,甚至在2000年的競選活動中推出了主題歌曲《中式舞蹈》(El baile del chino,也叫《老中的旋律》El ritmo del chino),還請了當紅歌手助選。
  • 遠在南美的秘魯人,為什麼稱中國人為老鄉?汶川地震曾降半旗默哀
    如果說到秘魯,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會對這個遠在南美的國家感到十分陌生。但是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秘魯人對我們中國人卻一點也不陌生。秘魯雖然和中國遠隔萬裡,但該國華裔和有華人血統的人達到250~500萬,為全國人口10%~20%。
  • 秘魯媒體炒「中國人走私瑪卡」 實為擔心市場競爭
    成熟後的秘魯瑪卡【環球時報駐秘魯特約記者 孟可心】秘魯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稱,中國人涉嫌走私秘魯保健藥材瑪卡。有秘魯電視媒體拍攝到中國商人在產地用現金從農民手中收購瑪卡,甚至有報導稱中國商人通過非法手段,將瑪卡轉運至國外。為調查此事的來龍去脈,《環球時報》駐秘魯當地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
  • 秘魯羊駝毛如何進軍中國市場
    每年11月在Arequipa的秘魯羊駝節上,人們總要把羊駝妝扮漂亮。(秘魯駐華大使館 供圖)中國日報北京5月23日電(記者 楊陽) 3月中旬,秘魯服裝品牌庫娜(Kuna)的銷售經理卡洛斯•阿拉霍(Carlos Araujo)與該國其它幾個成衣品牌的商業代表一同前來考察中國市場。
  • 外媒:秘魯加強邊境控制 嚴查瑪咖對華走私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導 埃菲社8月19日稱,在當地電視臺揭露有數千噸秘魯瑪咖被走私到海外之後,秘魯政府19日宣布將加強邊境控制,並與中國當局合作防止瑪咖非法進入中國。秘魯外貿和旅遊部長馬加莉·席爾瓦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當局承諾將加強海關監管。
  • 蕭錦榮筆下的秘魯華人:身份認同與價值衝突
    如果再深入了解秘魯這個國家,我們會發現一個更讓人驚詫的現實:秘魯有著大量的華人、華僑和華裔。據民間數據,秘魯十分之一的人口帶有中國血統,利馬的「BARRIO CHINO」(華人區)號稱規模世界第二,僅次於洛杉磯。更有意思的是,由於華人是最先到達秘魯的亞洲人,所以秘魯人習慣將日本人、韓國人都稱呼為「中國人」。
  • 今夜秘魯大戰法國:秘魯的發音你讀對了嗎?
    圖2-秘魯球迷據俄羅斯媒體報導,成千上萬的秘魯人湧上莫斯科和薩蘭斯克的街頭,熱切地期待著他們國家36年來的第一次世界盃在葉卡捷琳堡的第一場比賽即使是丹麥的主教練也被秘魯球迷的熱情所感動!他們有可能是在本屆俄羅斯世界盃中最忠誠的球迷,秘魯人很可能會讓這座球場座無虛席,成為決定比賽成敗的關鍵力量。3.克裡斯蒂安·奎瓦依然是場上的關鍵先生
  • 秘魯的許多蔬菜 用的是廣州話發音
    戴宗漢當年秘魯採集鳥糞的場景。圖:@視覺中國文、圖(除署名外)/廣州日報 全媒體記者卜松竹1968年11月8日,秘魯政府在全國農業代表大會上授予老華僑戴宗漢一枚「農業功勳章」,讚譽他為「秘魯農業功臣」。
  • 在話語間,窺見秘魯的靈魂
    古代秘魯人非常迷戀話語的神奇力量,認為面對面的交談能夠觸及靈魂。真正讓我觸摸到秘魯文化的血肉的,正是一路上結識的形形色色的秘魯人和與他們坦誠的交談。秘魯古代巫師使用的黃金面飾。本文圖均為 田野 圖在蘭巴耶克的西潘王墓葬博物館中展出了一種古秘魯獨有的黃金面飾。
  • 秘魯的食品和菜餚豐富多樣,別具一格,而且秘魯人非常熱情好客!
    社會編輯 飲食 秘魯的食品和菜餚豐富多樣,別具一格。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鍾愛的食物。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製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餚。
  • 遠在南美的秘魯為什麼有這麼多華人?
    ▲1849-1874年間,抵達秘魯的華工人數變動圖「二戰」的影響,華人向秘魯移民的進程中斷了,根據1940年的數據,秘魯華人的數量僅有10915人(不包括混血華裔)。廣東人愛吃、會吃的天性也在秘魯發揚光大,「chifa(中國米飯)」就是中華料理在秘魯的一種變體。就像「左宗棠雞」佔據了美國人的外賣菜單一樣,走到哪都要先滿足口腹之慾的中國人,把中國美食也帶到了萬裡之外的秘魯。華人開辦的商社、飯館、雜貨店、理髮店、中藥店,不僅養活了自己,還為秘魯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秘魯小販能用粵語報菜名 韭菜成為奢侈蔬菜
    孟可心】到過秘魯的中國人常說,生活在秘魯的中國人真有口福,不僅秘魯中餐館水準在南美各國裡算是比較正宗的,關鍵是中國人愛吃的蔬菜在唐人街都能買得到。再具體點說,只要是廣東人常吃的菜,在唐人街菜攤上都能買得到,而且賣菜的秘魯小販都是用廣東話發音報菜名。中國菜豐富,與廣東籍移民在秘魯170多年的歷史有很大關係,很早就有人開始專營中國蔬菜和水果。  在秘魯唯獨難覓中國北方人愛吃的一些蔬菜,比如韭黃、蒜苗、茴香等。韭菜在秘魯是個外來品種,秘魯人不吃,至今也沒有看到秘魯人用韭菜製作的菜式,最多只是當做一種香料使用。
  • 列國戰疫:南美天空下,秘魯人的生死「修行」
    作為全球新冠感染人數排在前十的國家,秘魯人在與病毒搏鬥的過程中,艱險求生……【疫情「後遺症」】座落在秘魯安第斯山脈陡峭狹窄的山脊上,被崇山峻岭重重包裹的馬丘比丘,被譽為「天空之城」,是秘魯最具標誌性的旅遊勝地。
  • 我在秘魯的真實旅遊經歷,不得不承認秘魯國的海鮮真的不錯
    剛剛來到秘魯的時候還是被秘魯驚人豔到了,這個國家的人還是不少的,這裡有非常多不同的種族,有些秘魯人穿著他們特色的民族服飾,服飾看起來非常的精美好看,有些又是穿著現代的衣服,秘魯的白人還是不少的,基本來秘魯玩的都是歐洲人或者南美的人,路上看了很久是基本沒有亞洲人的。
  • 通訊:教漢語的秘魯女孩
    新華網利馬6月14日電(記者張國英 賈安平)21歲的秘魯女孩羅小玲不僅是裡卡多·帕爾瑪大學翻譯系三年級學生,還是利馬一所中文學校的漢語老師。喜歡漢語、熱愛中華文化讓她從一名學習漢語的學生,一步步走上漢語教學講臺,成為一名發音準確、口語流利的中文教師。「我很小的時候就一直想學中文。
  • 秘魯人日日不離草藥 菜市場和早點攤都能買到(圖)
    圖片說明:秘魯人用草藥做的飲料。圖片說明:秘魯人用草藥做的飲料。在秘魯大約有2.5萬種各類植物,其中1400種具有藥用價值。秘魯草藥不在藥房出售,而卻在菜市場、早點攤、街邊小攤隨處可見。清晨經常可以看到,一群人圍在早點攤旁,一邊吃麵包,一邊喝一種用多種草藥和水果做成的熱飲。這是秘魯的一種傳統飲料,由五六種草藥與蘋果、菠蘿煮成,其中有大麥、亞麻籽、珍珠草、車前草、馬尾草、瑪卡等,再配上蜂蜜,味道可口。
  • 秘魯海外館正式入駐京東國際 秘魯期待與中國更多線上經貿合作
    京東秘魯海外館啟動儀式現場 PROMPERU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廖開迪):11月30日,「同步秘魯 同享好物」秘魯海外館正式進駐京東國際。秘魯駐華大使路易斯·克薩達先生、商務參贊柏碧瀾女士、京東零售集團京東國際業務營銷運營負責人餘榮華先生等出席了當天在北京舉行的開幕式活動。秘魯駐華大使館大使路易斯克薩達先生致辭 PROMPERU供圖據了解,經秘魯出口和旅遊促進委員會官方授權,秘魯海外館入駐京東國際,旨在將秘魯質量上乘、品類豐富的特色產品引入中國市場。
  • 秘魯國家概況
    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以庫斯科城為首都,在高原地區建立印加帝國。15~16世紀初形成美洲的古代文明之一——印加文明。1533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44年成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成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秘魯與玻利維亞合併,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邦聯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