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7月18日,據谷歌黑板報消息,谷歌發布了首款微信小遊戲「猜畫小歌」。
這款微信小程序運用計算機視覺和神經網絡技術,在AI技術加持下,能夠一眼認出潦草的簡筆畫,與玩家進行遊戲互動。
程序上線僅3個小時就火遍全網,從昨天下午開始,整個朋友圈都充斥著一股幼兒園美術班的氣息,到處都是玩得不亦樂乎的靈魂畫手。
自從退出中國的搜尋引擎市場,谷歌無時無刻不想」捲土重來「。這回谷歌就是以AI的身份,潛伏在微信小程序裡回歸。
這款來自Google AI的小遊戲名為「猜畫小歌」,這也是谷歌的首款微信小程序,玩法類似於前兩年爆火的遊戲「你畫我猜」,只是AI「小歌」取代了遊戲中的其他玩家。
據介紹,在每輪遊戲中,玩家以簡筆畫形式,畫出題目要求的日常用品(比如狗、鐘錶或鞋子),「小歌」則需要在時間結束前猜出圖畫中的物體,當 「小歌」猜對時即進入下一輪。
除了通關升級,玩家還可以分享有趣的素描圖,並在體驗過程中不斷收集新的題目和圖畫。
視頻製作/劉富東
由Google AI神經網絡驅動的「猜畫小歌」,雖然只是一次AI落地的小水花,但因為門檻低、接地氣,又頗具社交娛樂性,得以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開來,激發了一溜靈魂畫手的創作熱情。
作為時代的弄潮兒,觀觀也去試了幾把,結果玩得一發不可收拾……
「小歌」猜對的題目會收入圖庫,玩家在遊戲結束後還可以查看其他玩家的作品,很多畫風也是相當清奇了……
動物板塊簡直是人間慘劇,真是難為「小歌」了。
每畫一筆,「小歌」都在猜你畫的是啥。
如果猜不出,它會用銷魂的經典谷歌女聲語音說:「我沒看懂你在畫什麼?」,偶爾還會爆出一句東北話「你畫的啥玩意?」
感受到了來自「小歌」濃濃的鄙視……
但是玩了一段時間,大家都被「小歌」不按套路出牌的風格搞得有點懵。
要麼是明明畫得有鼻子有眼的,結果「小歌」認不出。
這是拿我佩奇不當豬?
要麼是才剛剛畫了兩三筆,「小歌」就已經開始搶答,不讓畫完就直接進入下一題,逼死強迫症。
這都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最厲害的是,連玩家自己都不知道畫了個啥,「小歌」卻大喊道:「我知道了!」……
有網友總結出過關秘籍:抓特點抓輪廓,圖畫線條簡單明了。
比如「T恤」和「毛線衣」,總體上一般款式的輪廓差異不大,因此即使畫的是同一個圖形,依舊視為成功。
而「梨」和「蘋果」的形狀上差異較大,前者像葫蘆,後者則是個圓,如果都畫成圓形,就不會被「小歌」成功辨別。
以往我們在玩「你畫我猜」的時候,遇上很難使用畫圖表示出來的題目,就會用寫關鍵字的形式提示其他玩家。
但這一套在「小歌」這兒可就行不通了。
官方表示,「小歌」由來自Google人工智慧的神經網絡技術驅動。該網絡覆蓋全世界,有超過5000萬個手繪素描的數據群。機器學習手繪素描後,可以通過粗糙的草圖來識別物體。
儘管有龐大的資料庫,但因為塗鴉是個抽象的概念,所以「小歌」識別起來,還是會有難度,偏差在所難免。
確切來說,「小歌」其實在國外已經火了一年多了,它的前身是AI塗鴉網頁遊戲「快畫」(Quick, Draw!)。
早在去年1月,Google專門研究人工智慧的部門Google Brain就上線了其第一個基於雲服務並與繪畫相關的人工智慧Sketch-RNN,推出了「快畫」(Quick, Draw!)的看圖猜物品功能,它可以根據你勾勒的幾筆猜測三個可能的物品。
在這之後,Google Brain進一步升級推出了「AutoDraw」,這個AI可以把你畫的輪廓描繪成理想的畫作,依賴於Google的圖像識別技術,並通過一個簡單的手繪圖像資料庫來和你的畫作匹配。
例如,你告訴它要畫個蚊子,然後隨意畫一個橢圓形就可以扔掉畫筆。人工智慧Sketch-RNN可以自動幫助補完整隻蚊子的樣子。
截止今年五月,這款遊戲的網頁版已經從全球各地收集了五千萬份不同的繪畫,並且在谷歌上開源了資料庫。
這一資料庫包含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繪畫數據,並且也被用來優化「小歌」的開發。
「小歌」的微信小程序上線後,中國大陸區域的信息數據也將得到補充。
不少專家從更人文的角度提出,通過這個幾乎覆蓋全球的資料庫,可以比較世界各地人們繪製基本圖形的方式,了解文化對繪畫的影響。
每個人畫的蘋果都長得不同但有相通點
谷歌表示,發布這些遊戲的目的遠不止讓用戶開心,真正的初衷是希望運用這些草圖,讓計算機學習人如何繪畫。
看來,我們都是人工智慧的學習工具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