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聯合國將為所有人提供包容性和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推動終生學習機會作17項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SDGs)。這意味著在新的發展周期,除了促進教育公平以外,教育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也成為我們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
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在全球蔓延,大部分國家宣布臨時關閉學校,這對全球91%以上的學生造成了影響。據聯合國的監測數據,截至2020年4月,有近16億兒童和青年失學。約有3.69億依靠學校供餐的兒童需要另行尋找食物來源,以滿足日常營養需求。
在2020年舉行的世界教育論壇上,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主席 John Palfrey指出,政府應當通過擴大受教育機會、創新教育模式以及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這三個方面,有效應對疫情挑戰。
21世紀教育研究院LIFE教育創新在這樣的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上重新審視了平臺定位與功能。LIFE的三層含義,生命、生活和終身。包含了我們對於未來教育的想像和期待。寓意著教育應該促進生命成長、與真實生活聯結,並培養終生。在未來,我們希望繼續做好一個以專業內容生產和知識傳播為核心的平臺,為關注「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組織和個人創造學習、交流、實踐的機會,讓「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這一話題能夠被更廣泛、充分的認知及討論、呈現多元觀點,從而讓教育公平能夠在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思維浪潮中向前推進。
2021年伊始,我們選擇為大家帶來一場盛大的教育盛宴。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蔚來教育、騰訊教育合作,引進2020年美國SOFT未來學校線上大會的全部會議內容,同時邀請了9位國內著名的教育創新專家和實踐者,帶來六場精彩的直播對談。開啟新年第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觀察之旅。
在後新冠疫情時代的開始,看一看世界對於未來教育的想像,發生了哪些變化,同時去思考教育創新如何去回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怎樣去推動實踐教育的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 SOTF 未來學校大會
(Schools of the Future Conference)
是起源於夏威夷的國際性教育盛會,至今已有12年的歷史。與會人員由夏威夷本州的教育人士,拓展到了美國本土和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教育專業、實踐者和學校管理層組成。自2015年來,中國教育者的身影開始出現在未來學校大會,並貢獻出豐富的力量。
本次SOFT未來學校大會包含三部分內容:1月15日-18日,共五場國內外教育者原創直播課程,主題涵蓋社會化學習,PBL項目制學習、特殊兒童教育融合、媒介與信息素養教育和富有挑戰的課程設計。同時,還有11場精彩的2020SOFT未來學校大會錄播課程原版呈現(中英雙語字幕),從教育創新模式、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擴大教育機會三個方面帶來最新的前沿觀點和實踐。此外,從1月22日起,連續八周,共有53場全新課程上線(中英雙語字幕),從領導未來學校,到幼兒園教育,從PBL項目制學習,SEL社會與情感學習,到運用科技……主題覆蓋從教育的基礎研究到創 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一線的實踐方法。
原創直播課程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勝利領銜主持,與來自學術界的教育專家、一線先鋒實踐者、領域推動者等進行對談,多維度探討中國特色教育創新實踐。
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群島大學教育社區創始人、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北京歌路營基金會、成都先鋒學校等多家教育機構理事。
1月15日20:00-21:00,顧遠老師將為我們帶來《把一座城市變成一所學校——社會化學習的實踐探索》主題分享。從群島大學《把一座城市變成一所學校》的紀錄片裡展示的學習項目說起,分享社會化學習的本質--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重點闡述為什麼伴隨著教育底層範式的進化,社會化學習將成為主流的學習方式。此外,顧遠老師還將為我們帶來來自社會化學習的實踐經驗與反思。
Suzie Boss 是PBL Works專家委員會成員,PBL國際教師,擁有20多年項目制學習實踐經驗。著有併合著有《為學校帶來創新: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賦能學生茁壯成長》等10多本著作作品多發表於《教育領導力》《校長領導力》《紐約時報》等。
來贇是蔚來教育(TeachFuture)VP,聯合創始人。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畢業,耕教育行業20年,在國際教育和創新教育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是PBL學習在國內最早的一批實踐和推廣人。
Suzie Boss 和來贇老師將於1月15日21:00-22:00通過直播對話的方式,圍繞「智能時代的項目制學習」的話題,探討在智能科技時代,如何重新理解PBL,並通過行之有效的策略來設計、管理和實施項目制學習,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從理論到實踐,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中西兩方的PBL教育專家為你帶來重定義項目制學習的啟發,和對項目制學習的展望。
羅才軍,特級教師,杭州市賣魚橋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浙江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杭州生活品質總點評年度人物,浙江省師德楷模、杭州市優秀校長、運河名校長。應邀參與國家教育部小學語文教材編寫。曾獲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特等獎
張燕,杭州啟明星兒童康復中心校長,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兒童福利與保護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精協孤獨症家長工作浙江站負責人,浙江省神經科學學會孤獨症專業委員會委員,杭州市賣魚橋小學全納教育中心常駐專家。麗水、龍泉、合肥、上海、江蘇、深圳、溫州轉銜融合教育督導。
1月16日20:00-21:30,羅才軍校長和張燕校長將為我們帶來《接納特殊孩子入學,我們怎麼做》的主題分享。羅才軍校長將從公立學校包容性發展的服務理念和模式分享入手,介紹怎樣在公辦小學中開創性地建設全納教育中心,探索家校融合支持體系的創新實踐。張燕校長則從如何為有特殊需求的兒童提供公平優質的受教育的機會入手,談一談融合教育準備班的服務模式。
卜衛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浙江傳媒學院特聘教授。兼任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兒童工作智庫專家等職。主要從事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與教育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女童發展、數字素養(媒介與信息素養)與可持續發展等。
1月17日9:00-10:00,卜衛教授將為我們帶來《媒介與信息素養教育的變遷》主題分享。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如果是以人為中心的數字素養教育,一 定是關注不同階層的人群的需求,自而上地發展適宜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而這種教育內容和方法應該是建立在技術包容和心理包容的基礎上的。理想的數字素養教育不是簡單地追趕新技術潮流、單方向地「跨越」數字鴻溝,而是在社會包容的基礎上增加替代技術或使傳統技術仍保持一 定效率,消除這些鴻溝給處境不利人群帶來的消極影響,特別要警惕「信息主義」帶來的社會排斥;理想的數字素養教育也不是關起門來苦口婆心地告訴兒童青少年如何避免負面影響,它更面向社會、更開放、更具有建設性,將信息技術素養嵌入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中,不僅是為了生計,也為了通過信息技術賦權參與社會 發展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徐莉,課程設計師,學校和機構課程發展顧問。課程教練,為教師定製專業發展支持。公益教育培訓師,助力鄉村教育發展。專欄作者,著有《未來課程想像力》《沒有指責和羞辱的教育》《能說的,都不痛》等。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屆荊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師。第二屆全人教育獎提名獎獲得者。
1月18日20:00-21:00,徐莉老師將為我們帶來《富有挑戰的未來課程規劃》主題分享。徐莉老師認為,課程規劃的挑戰之一是要維繫兩個平衡,即國家意志與在地需求的動態平衡、掌握式學習與探索式學習的動態平衡。提出要整體建構0-18歲的課程,突出強調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選擇,再造學校場景,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家庭和社會的角色與責任,追求開放的、真實的學習情境,反對只為未來贏而學。同時,徐莉老師還要分享中美教育創新熱點比較。
Ron Berger是EL Education的首席學術官,EL Education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學校改善組織,與全美的公立學校和地區合作,領導專業學習,並創建開放的教育資源。他是國內外知名的主講人,致力於激發學生的品質、性格和公民意識。
Ron Berger在 「真正重要的事情」的分享中強調,學生的成功主要受一個因素支配:他們是否在乎,有多在乎。如果我們能挖掘出每個學生想做得好的那部分潛力,讓他們為自己的學習感到驕傲,他們的潛力將超乎我們想像。在分享中,Berger將帶我們將一起探索美國那些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創造既有美感又有價值的東西)和學生能動性和參與度(那些為了平等,社會和環境)的項目。
*本課程當日上線,24小時下線。
Michele Borba – 同理心是一種行為: 如何幫助「疫情一 代」在現在和將來茁壯成長
Michele Borba博士是國際公認的兒童、青少年、育兒、欺凌和道德發展方面的專家和作家。她的工作旨在幫助增強孩子的性格和韌性,建立堅強的家庭,創造富有同情心和公正的學校文化,減少同齡人的虐待。她從與全球100多萬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共事的職業生涯中挑選出了實用的、以研究為基礎的建議。
這是前所未有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幫助學生呢? 你如何能幫助孩子們克服逆境,在現在以及將來更堅韌和樂觀並學會面對困境的技能。在經歷了隔離後如何重建人際關係? 你如何幫助學生度過疫情的特殊時期? Borba 博士解釋了為什麼堅韌、社會情感技能,尤其是同理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同理心是輕柔的,它是我們勇敢面對新世界的重要品質。發展同理心需要放在養育和教育過程的優先位置。未來的關鍵是對人性和人際關係重新設定, 並理解同理心是一種行為,同理心是可以被培養的。
*本課程當日上線,24小時下線。
Scott Barry Kaufman- 解鎖創造力和自我實現能力
Kaufman是一位探索人類潛能深處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他感興趣的是利用他的研究來幫助各種各樣的人過上有創造力、有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生活。他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教授有關創造力和幸福感的課程,同時也是Bridges學院2e中心的研究主任。
在這段啟發式的分享中,考夫曼為我們解開了那些偉大思想家的人生和習慣 (包括, 畢卡索,普魯斯特,愛迪生,列儂等),來揭秘10個最重要的影響創造力的因素。他向我們展示了,玩樂,開放和多元化思考如何在你的工作,時間和生活中激發創造力。他 也解釋了白日夢和直覺在床在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他將向你展示如何從創造中的困境解脫出來。你將與考夫曼一起解鎖你的創造力,最終發現原來你一直是如此創新的一個人。
*本課程當日上線,24小時下線。
Ron Ritchhart - 奠定思考文化基礎的10種思維方式
Ron Ritchhart是哈佛零號項目的高級副研究員和首席研究員,他的工作重點是學校和課堂文化的發展,作為培養學生成為強大的思想家和學習者的主要工具。Ron最近的一本書《創造思維文化》(Creating Cultures of Thinking)將讀者帶入各種各樣的學習環境中,向讀者展示教師是如何創造課堂的,在課堂上,思維被視為所有小組成員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受到重視、重視和積極推動。
改變學校和課堂的思維方式不僅僅是實施一系列新的實踐方法。像實踐一樣有效的同時,思維路徑,記錄和有效提問可以養成更深入的思維文化。文化是建立在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之上並蘊含在我們輸出的信息裡 。因此,深入和持久的改變首先需要擁抱 一套新的教學,學習和學校體系的信仰。
在此分享中,我們將共同探索在我們「思維文化」項目中起著指導作用的十個原則。在我們打造一個思考是被重視的,是可見的並被積極鼓勵的環境時,這些原則激勵和引導了我們。我們也將一起探索這些原則在課堂裡的實際運用。
*本課程當日上線,24小時下線。
從居家隔離到社交距離到新常態:教育工作者在疫情期間和以後作為媒體導師的基本作用
更有8周不斷的特色主題周
53場中文字幕錄播內容
超過2100分鐘的分享
1月22日上線主題「PBL項目制學習」
Ryan Smith:我們這裡有一個問題:」PBL在英語中的 解決方法」
Je Vierra:遊戲化行動主義
Taylor Shiro: 前瞻性合作
Richard Cash: 思考現實:使用實際問題創建實際解決方案
Lisa Mirele: 發展支持⻘少年學習者進行項目型學習的 數字工具
Lisa Mireles:用PBL方式來支持教師提供相應的文化和 條件創新發展
Robert Mclntosh: STEM和人文科學的聯繫
1月29日上線主題「SEL 社交與情感學習
Steve Barrett: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性(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Tim Leet:培養在線學習中的社區意識
Amanda Moreno : 這和愛有什麼關係? 用依戀導向教學課堂來面對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Curtis Robbins:了解學校環境的彈性和實踐(RISE UP)
Ululani Shiraishi:生活中學習: 在由社會與情感創造的社區中學習
Noah Kortiz: 在疫情期間社會情緒學習的重要性用以縮小學習差距和影響學生的動機
Marisa Crowder: 調整SEL框架和評估以滿足本地需求:以夏威夷學校為例
Lillian Coltin: 和平學校花園:種植植物,發展人⺠, 發展和平
Stacie Kunihisa:流行病環境下給領導者和教師的十大重要指南
2月5日上線主題「個性化學習「
Kristen Jacobsen:執行功能在學校中的創新策略
Catherine Donndelinger :轉換我們的態度:差異型學習者的成功始於教師的思維框架
Susannah Johnson:個性化學習作為批判性思維、有 意義的評估和進化的全球思維模式
Suzanne Petersen:個性化學習-開始的地方和如何成功地施行
Susan Baum: 聰明而古怪:與那些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孩子建立聯繫
Susan Baum: 工具套件:實施以優勢為基礎,以天賦為中心的系統教育方法
Tierney Barcarse: 培養特殊教育的教師領袖,來幫助新人教師開展特殊教育
2月10日上線主題「運用科技「
Emily Ong:通過 「girls who code「輕鬆實現編程, 平等和線上學習
Jocelyn Wang: 全面在線TPD(教師專業發展)--無論在與不在COVID-19期間
Nicole Heinlein:幫助英語學習者的技術支持
Peter Hansen:在 Lokelani 中級學校駕馭WAVE的數位化學習
2月19日上線主題「幼兒早期教育「
Lisa Guernsey:媒體指導 & 學習的科學
Chip Donohue: 從居家隔離到社交距離到新常態:教育工作者在疫情期間和以後作為媒體導師的基本作用
Donna Reid-Hayes: 家庭作為學習者
Amber Gunner: 種一顆工程學的種子
Leslie Gleim:調查的藝術:探究兒童思維的奧秘
Coral Balubar:一 個基本問題,四段旅程
Brook Conner:幼兒園計算理論
2月25日上線主題「領導未來學校「
Helen Turner:支持一切有益的:包容性教育中的目標,必要措施和行動
Brook Connor:通過信息與技術來支持已承諾的計劃
Steve Nakasato: 用不同的衡量標準和思維態度來改變結果
Devin Vodicka: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領導形式
Raymond Rodriguez: 應對教學中的⻛險
3月5日上線主題「21世紀學習(上)「
Arnold Laanui:面對危機的三個「R」
Charles Souza:遊戲化你的教室
Katie Martin:基於能力的學習模型下可以帶來哪些可能性?
Mark Hines:評估市場:強化你的評估的機會!
Jannelle Peterson: 可持續發展的起點縮小了大學/職業道路上的機會差距
Rampal Singh:探究縮小學習差距,提高學習動力的策略
3月12日上線主題「21世紀學習(下)「
Joseph Manfre:在話語豐富的環境中賦予學生權力
Travis Mukina:通過社交互動提高數學批判性思維能力
Roland Nipps: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你很難得出結論
Jay Chow:我們學生需要的反饋
Samantha Holquist:賦予學生話語權:學校和學區實施工作指南
Cecilia Chung:音樂與技術合作的故事
Mark Hines:迷你項目!快速進入相關學習
Alison Beste:攝影和夏威夷語- 與Native Plants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