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新型收割機助力越光再生稻增收

2021-02-08 新華網江蘇頻道

  新華網南京8月16日電(記者陳席元)15日,在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越光米種植基地裡,一臺「嘴」更寬、「腳」更細、體重更輕的新型智能化再生稻聯合收穫機爬溝、過坎、收割、脫粒,完成了下地「首秀」。

  據介紹,再生稻是一種新的水稻種植模式,在一季稻成熟之後,只割下稻株上約2/3的稻穗,留下1/3的植株和根系,繼續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因為再生稻是在原有根系上繼續生長,所以大約2個月後便可成熟收割,實現「一季水稻、兩次收穫」。

  去年,戴莊基地100多畝越光再生稻長勢喜人,但卻遇到了收割難題。「用普通水稻收割機收割再生稻,碾壓率高達40%-50%,稻子糟蹋得厲害,嚴重影響了再生季產量。」農業專家趙亞夫聽說江蘇大學研發的新型再生稻聯合收割機在湖南試驗,便設法聯繫上學校相關團隊。

  得知趙老的需求,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教授李耀明前往戴莊現場對接,承諾今年8月把再生稻聯合收割機送到戴莊。時隔一年,團隊將割幅加寬、履帶收窄,今年如約為越光再生稻「量身定製」了一臺新型機。

  「轉彎半徑有點小。」「這個沒問題,我們馬上調後臺數據。」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研究員徐立章在現場和操作機手交流,隨時調整後臺參數。他介紹,普通收割機割幅2.2米,團隊加寬到2.8米,履帶採用更窄的40釐米,目前該機械碾壓率為25%左右,較普通收割機降了一半,可實現再生季產量提高20%-25%。

  經過兩年試種,戴莊村再生稻面積已擴大到380畝,兩季越光稻畝產也能夠達到1000多斤,農民每畝可淨收近3500元,較從前增收1000多元。

  「產量上來了,農民增收了,我們選擇部分讓利給消費者,價格由過去的30元降到了如今的15元,批發甚至更便宜。」看到越光稻市場逐漸打開,趙亞夫表示,未來將繼續與各方加強合作,幫助更多農民和消費者享受到農業科技創新的便利和實惠。

  李耀明表示,未來,新型收割機要加強與農藝結合,通過寬窄行栽培方式,向「零碾壓」目標邁進,另一方面還要繼續提高智能化水平,採用自動導航、自動對行等先進技術,爭取2021年批量生產,進入市場,解決再生稻的碾壓率問題。(完)

相關焦點

  • 可「再生」的再生稻,你了解嗎?
    再生稻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晉代郭義恭的《廣志》中,就有稻「獲訖,其根復生,九月熟」的記載。在民間,它也有「抱孫谷」或「秧孫谷」的俗稱。再生稻的適宜種植區域多為光溫資源「兩季不足、一季有餘」的地區,人們可利用一季早中稻收割後培育再生稻,充分利用當地溫光資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單位面積總產量。
  • 福建再生稻連續5年實現「噸糧田」目標
    連續5年實現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噸糧田」目標!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和平村的再生稻示範田,測產專家組組長、河南師範大學李春喜教授宣布,示範片再生季平均畝產435.08公斤,與同片全程機械化再生稻傳統栽培法種植的田塊相比,全程機械化再生稻「三保兩促一攻」高產高效栽培法比傳統栽培法增產25.56%,居國內領先水平,加上頭季稻平均畝產可達到1185.08公斤。
  • 發展再生稻大有可為
    由本報湖北記者站牽線搭橋,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教授彭少兵及其再生稻研究團隊成員黃見良、崔克輝、周廣生、聶立孝、張國忠6位教授走到天門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田間地頭,與天門市相關領導、合作社的種糧大戶展開新春對話。「圍繞再生稻這個大家共同的興趣來談,來勁兒!」
  • 跨越千裡的科技助力,河海大學讓石泉養蠶人增收
    2012年,河海大學與石泉建立定點扶貧幫扶關係,養蠶業是重點幫扶項目之一。很快,環境智能控制、快裝式蠶臺、自動採繭和桑葉採摘器等新技術新設備被帶到石泉,石泉養蠶業開始從純手工勞動,朝著機械自動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 禹城房寺新農藝,開闢增收新途徑
    為保障實驗項目順利實施,房寺鎮通過政府政策引領、科研單位提供技術指導、涉農企業訂單收購、新型經營主體具體實施、社會服務組織全程參與,整合優化五級力量優勢,為玉米大豆間作套種新農藝的推廣保駕護航。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四川農業大學和德州農科院的專家教授多次召開「玉米大豆間作種植」研討會和培訓會,並深入一線給種植戶進行間作套種技術指導,四川農業大學還無償提供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機服務。農場生產的優質大豆全部由涉農企業禹王公司訂單收購,有效保障了農產品價格。
  • 再生稻無補助 引爆嘉義縣藍綠戰火
    民進黨縣黨部及議會黨團隨後召開記者會痛批國民黨抹黑,縣黨部主委蔡易餘說,再生稻不納公糧收購是臺當局政策,翁重鈞應向臺當局抗議。    據報導,臺「農委會」去年11月決定再生稻不再納入公糧收購,部分種植再生稻農民,對此深表不滿,日前向「立委」翁重鈞上訪,引發國民黨、民進黨互斥對方不是。
  • 挖「窮根」栽「智樹」 四川電大助力貧困群眾增收「智」富
    新華社成都11月14日電題:挖「窮根」栽「智樹」 四川電大助力貧困群眾增收「智」富  新華社記者呂慶福  近年來,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村黨員幹部、致富帶頭人和實用專技人才」為目標,
  • 崇左:機械化助力新榨季甘蔗生產 夯實當地群眾增收致富路
    目前,崇左市15家製糖企業已全面開榨,預計2020-2021年榨季原料蔗產量1650萬噸,產糖量205萬噸,進一步夯實群眾的增收致富路。連日來,在崇左市扶綏縣渠黎鎮的廣西甘蔗機械化試驗示範基地裡,技術人員通過向農業大戶、機收隊、農機手們講解甘蔗收割機操作技術及安全常識,並手把手地示範教學,幫助大家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甘蔗機械化生產的要領。
  • 平谷大華山鎮合力推進大桃銷售,助力農民增收
    大華山鎮積極搭建各類資源平臺,整合各方優勢,全力確保果農不減收,保障外來客商和廣大桃農利益,助力大桃銷售有序進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大華山鎮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優選8個中晚熟新品種,建立了20畝國桃示範基地,初步建立5個優質產品直銷示範點,現已有16戶果農加入國桃生產中,農戶嚴格按照國桃標準培育高質量精品大桃。
  • 江蘇消費扶貧「放大招」 「十八般武藝」助力蘇伊兩地實現兩頭「甜...
    每一件扶貧農產品背後都連著一個產業,它們也為受援地增收帶來了希望。為助力新疆扶貧農副產品「走出去」,推動農副產品銷售和伊犁人民增收,今年以來,江蘇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前方指揮部及各工作組不斷創新消費扶貧模式,讓扶貧產品產得多、運得出、送得快、賣得好,將消費扶貧理念轉化為助推脫貧攻堅的實際行動。
  • 我縣組織召開2019年萬畝再生稻(頭季)現場觀摩培訓會
    8月21日,我縣組織召開2019年萬畝再生稻(頭季)現場觀摩培訓會。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鄧輝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興華、副縣長蒲必華到場觀摩指導。與會人員參觀文昌閣鄉文昌新村再生稻種植生產示範基地  上午,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了文昌閣文昌新村再生稻種植生產示範基地,該示範片為全程機械化千畝再生稻試驗示範基地,交通便利,水源條件好,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基地種植品種為
  • 巾幗助力 「小香薯」增收致富
    巾幗助力 「小香薯」增收致富 2020-09-18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之光,點亮「現代桃花源」——昔日窮村發展成為江蘇推廣樣板
    「這是著名農業專家趙亞夫新的研究成果——再生有機稻,8月中旬收完第一茬『越光』稻後留下30釐米稻梗,除灌水、除草外任其自然生長,11月下旬又能收一茬。」稻田承包戶張光才介紹,種植再生稻不僅讓畝產增加到750斤,而且由於光照足溫度高,大米口感更加軟糯。
  • 比特紅攜手江蘇漢康農業助力「數字鄉村」
    藉助於現在的新型網際網路工具,用農村人的方式,介紹著農村的產物,從而讓農村人真正在網絡收益。從而漸次養成網絡消費習慣。這就是農村電商的核心:直播+短視頻。直播帶貨為傳統農村電商和廣大線下農產業企業注入了活力。直播帶貨的迅猛發展給不少下沉市場的農村產業商戶找到銷路。
  • 江蘇睢寧縣梁集鎮:樹品牌 擴規模 打出現代農業新名片
    中國江蘇網6月24日徐州訊(記者 張揚 通訊員 王磊)幾場雨過後,夏意漸濃,江蘇睢寧縣梁集鎮現代農業示範園裡一片繁忙景象。「這種小的枝芽要剪掉,才能保證大果的營養不被分走,這樣結出來的果才夠甜。」科技引領 打造農業強鎮坐落在梁集鎮的睢寧現代農業展覽館在梁集鎮西側,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梁集鎮人民政府和江蘇佳盛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的睢寧現代農業展覽館格外引人注目。展館展示當地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探索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也為廣大農民提供學習農業知識的教育基地。
  • 甜高粱青儲收割機
    甜高粱青儲收割機,「科技創新,以人為本」是公司恪守的發展之道。 當時,業內人士文先生介紹,行業地推入場競爭較為畸形,共享充電寶企業互相競爭讓利,一些入駐門店坐地起價,也令消費者使用費水漲船高。剛開始,共享充電寶企業與入駐門店商定分,但是其他企業提出分,或者一九分。
  • 江蘇科技大學工程力學系務實基礎力學教育助力高質量發展
    這是江蘇科技大學繼斬獲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單項賽冠軍獎」後取得的又一項突破,這集體智慧和建設成果的又一次體現。近年來,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景榮春黨支部工程力學系全體教師,在校、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務實基礎力學教育助力高質量發展,黨的建設、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