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開始,就不斷地通過我們的多種感官系統接收著外界的感覺刺激,來完成感覺學習。聽覺是最早形成的感覺系統,但卻成熟最晚。研究表明,胎兒在子宮內就已經有了聽力,到4歲左右發展完善,在這個成長的過程,正確的聽覺環境至關重要。
生活中我們常能看到很多孩子跟他說話不回應,總要家長大聲喊才會聽,家長都特別生氣,說是孩子故意不聽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很可能是孩子聽覺屏蔽的一種表現,並非孩子故意不聽話。
聽覺是通往孩子心靈的陽光隧道,一旦聽覺屏蔽,就猶如心靈關閉了門窗,會造成孩子信息接收受阻,無法對生活中的事物形成正確概念,也會影響到語言的發展,甚至會造成智力發育遲緩。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聽覺屏蔽呢?
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
家長經常批評孩子,要求孩子在做錯事時必須認錯、不認錯不罷休,也常有家長在孩子犯錯時強迫孩子承諾,下次不再犯錯,強調自己已經教過很多次,為什麼記不住?不停嘮叨、重複規則,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巨大,出現本能的自我保護反應,就是屏蔽家長說的話。
晶晶是個4歲乖巧的小女孩,剛來中心時發現媽媽跟她說話,總是要重複多次才能回應,媽媽非常著急,使勁拉扯她的衣服說:「我跟你說話呢?能不能快點回應我?再這樣就別跟我回家了。」媽媽非常氣憤,孩子目光卻略顯呆滯,表情也風平浪靜,明顯被媽媽責罵慣了,出現了聽覺屏蔽的現象,信息並未傳遞到大腦,以致孩子情緒起伏很小。沒感覺就沒感情,在晶晶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儘管媽媽十分生氣,想要通過再多說一點來改變孩子,其實是適得其反,只是把孩子的聽覺通路越封越死。
家庭環境太嘈雜
比如家裡人有說話大嗓門、帶養人經常鬧彆扭,大聲爭吵、或者電視聲音開太大、周圍環境經常有噪音等等,這些大的聲響長期持續,同樣會造成孩子對周遭環境的聲音產生選擇性的屏蔽現象,孩子顯得木訥,理解不足,甚至出現自閉的傾向。
軍軍是一個3歲8個月的小男孩,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一個人在沙池處安靜的玩沙,我走到他的身邊,問他:「你在玩什麼?」他沒有抬頭理我,我再一次試探問到:「你叫軍軍嗎?」他依然玩著手裡的沙,起身繞過我,到另一邊去拿磨具,完全忽視我的存在。
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專注地玩沙,屏蔽了一切聲音。媽媽說軍軍3歲前他們夫妻兩個經常吵架,彼此都很難控制情緒,激動時甚至會摔東西,起初孩子害怕會嚇得大哭,後來慢慢的孩子不再關注他們打仗,自顧自地玩,直到3歲左右發現原本會說話的軍軍突然不再開口講話,而且對他人的語言回應越來越少,夫妻兩個才意識到孩子可能出了問題,兩人這時陷入恐慌,停止了爭吵,可是卻怎麼也撬不開軍軍的小嘴巴。
孩子顯然在特殊的環境下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生活環境中噪音過多過大,同樣也會傷害孩子的聽覺系統,容易造成孩子對周遭環境的聲音產生選擇性的屏蔽現象,有些孩子甚至變成習慣性屏蔽人聲,造成自閉傾向。
聽覺屏蔽對孩子影響太大
孩子一旦進入聽覺屏蔽狀態時,似乎就與這個世界拉開了距離,關注不及時很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遺憾。
幸運的是晶晶和軍軍都參加了惠心千愛的專業感統課程,測評師根據孩子情況進行了評估與分析,找出了孩子家庭環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以及孩子當下生理發展階段,並在惠心千愛的課堂中給予了孩子針對性感統訓練,兩個孩子都很快連結了聽覺通路,信息可以順利傳入大腦,慢慢幫助孩子恢復語言能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邏輯概念,實現身心同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