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觀點地產新媒體
觀點地產網2月6日晚間,中海地產發布2020年首月銷售公告,與過往時期相比,這份成績單或許稍顯遜色。
公告顯示,中國海外系列公司於1月份錄得合約物業銷售額約為人民幣202.76億元,已售樓面面積約110.31萬平方米,分別按年降低17.9%、11.9%。
這也是中海地產近幾年來首次以人民幣計算銷售額,此前該公司一直沿用港幣計算,包括2019年12月銷售也是披露銷售額為港幣339.58億元。
過去一年,離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走弱。即便剔除匯率因素,2020年1月中海地產銷售額創近三年同期最低已是事實,2018年1月及2019年1月該公司銷售額分別為港幣258.26億元、港幣290.48億元。
截止到1月底,中國海外系列公司錄得已認購物業銷售約人民幣164.68億元,折合約港幣183.48億元,與2019年12月環比基本持平(港幣185.28億元),同比則下跌約35.78%。這部分銷售額預期將於往後數月內轉化為合約物業銷售。
僅從結果看,如果說銷售額環比下跌逾三成是年底衝刺業績而1月恰逢銷售淡季,那麼同比下跌近18%或許說明,2020年1月比以往都來得冷淡些,無論從籤約還是從認購的角度看。
中海地產是房地產市場動蕩下受影響的一員,據瑞信最新報告稱,內地房地產市場1月出現大幅放緩,在300城市中銷售面積、銷售金額分別下跌45%、21%;在第一、二、三線城市中,銷售額分別下跌2%、20%、31%。
分區域看,卻又容易獲得不一樣的視角:
1月份中海地產在香港及澳門區域錄得合約銷售額人民幣2.13億元,去年同期則高達港幣59.13億元;剔除這部分因素,據觀點地產新媒體測算,期內中海地產在內地的銷售額同比跌幅大約3%。
這說明1月份頭部房企在內地的銷售額,暫未受到來自新型肺炎疫情擴散的太多影響。早於中海地產披露業績的企業中,碧桂園權益銷售金額329.2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中國恆大合約銷售405.5億元,同比下降6.07%;萬科合同銷售488.8億元,同比增長12.34%。
在內地市場,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分別是中國海外銷售佔比最大的區域,以2019年上半年為例,佔比分別為18.7%、14.3%、13.4%;今年1月份,佔比分別為15.8%、15.1%、14%,反映華北地區佔比有所下降。據了解,華北地區主要包括濟南、北京、武漢、天津等幾個城市,其中濟南、北京佔大頭。
銷售貢獻提升最多的是西部地區,該地區主要包括成都、西安、重慶、昆明、新疆等,銷售佔比約14%。
根據以往銷售規律,在告別1、2月淡季後,中海地產的銷售額逐步回升,並在6月達到高點,這也是大部分房企的銷售規律。但2020年註定冷淡些,隨著全國多地為遏制肺炎疫情而採取暫時關閉線下售樓處措施,房地產銷售已不可避免面臨一段時間的困難期。
無論是「碧萬恆」抑或融創、保利、中海,在肺炎疫情未出現拐點的當下,誰都無法保證它們何時能恢復正常銷售工作。1月上旬,位於珠海的中海星築公示共3棟房源備案價,並開放營銷中心及樣板間,但以目前情況來看,顯然不可能開盤。
2月初,中海地產官微宣布網上售樓處已啟動,通過相關小程序可以獲得公司在全國一手信息。在市場人士看來,購房是注重體驗的大宗交易,線上渠道的成效或遠不及線下。
受疫情影響的不僅是當期銷售,還有房企未來一段時間的銷售。其一,全國多地已暫停土地交易,其二,房地產項目延期開工,這些因素都將抑制房企接下來的供貨。
1月份,中國海外發展僅新增上海、北京2宗地,環比減少3宗,應佔樓面面積39.18萬平方米,應付土地出讓金為人民幣80.4億元。儘管拿地少,但中海延續了加大核心布局的思路,2018年、2019年全年分別在一線城市新增17宗地、15宗地。2月4日,中海還投標了香港將軍澳日出康城第12期項目,但並未中標。
除此以外,另一個平臺中海宏洋新增江蘇泰州1宗地,環比減少2宗,總應佔樓面面積22.59萬平方米,應付土地出讓金約為10.65億元。
隨著土地交易按下暫停鍵,以及銷售放緩,中海地產或也像其它房企那般轉向保持現金流充裕。過去數年,中海一直將在手現金控制在1000億港元左右,但主要依靠銷售回款,融資動作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