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不遠人,就在身邊,眾妙之門透漏了修行秘密

2020-12-10 意拙書齋

自古以來,人類對有和無的思考與實踐從沒有停止過,有無相生的理念,不僅可以日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方方面面,而且在更高級的生命探索上也是高屋建瓴的指導方針。

我們先說生活之道,再談生命的更高級追求,以及精氣神的高度凝鍊之方式道路。所謂煉精化氣之一類流程,只有對生活有了深刻的哲學認知,並且能把認知應用在生活裡。

才有向上修行的前提,修行講究資糧,沒有精神的糧食必然沒有高級的突破。修行並不是獲取一個功法就可以萬事大吉,功法是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

俗話講紅塵世俗才是煉心的道場,在喧鬧紛擾,滾滾欲望中保持清澈與靜定,才是真正悟道的開始。

一、有無理念,在生活裡的體現

在《紅樓夢》中有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甄士隱夢中見到一僧一道,看到通靈寶玉上前一摸,僧人告訴他已到太虛幻境。

而這副對聯就刻在太虛幻境的石碑上,一般寫在一本書開篇的篇章,對全書有提挈綱領的作用。

《紅樓夢》傳讀至今,其文學地位可稱為中華小說王冠上的明珠,其文沒有一句閒言。

能把這首對聯放在開篇,表達了作者生活的認知和對生命這段旅程的觀點。

對聯通俗易懂,說的是有與無,真與假的認知與轉換,代表了中國傳統最根本的哲學思維。

《道德經》開篇而名義,第一章裡就說,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有和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換。

在生活裡,什麼是真的假什麼是真的真。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說假話,以謊言鋪設自己的進階之路。

得到了他本不該得到的東西,而每個謊言背後又需要更多的謊言來遮掩,終究會紙裡包不住火,到頭來落得一場空。所以世人在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求真,務實。

對於無中生有這個哲理的應用,人類便是典範,現代所用的一切都是從無而到有的,手機,汽車,火車,曾經並沒有。

這是工業革命後科技的產物,都是人的突發奇想而後經過不懈努力做出來的成果,這是改變人類生存狀態的創造。

一個人可以白手起家,從一無所有經過努力到達人生巔峰,我們平時上班工作養家也是對無中生有最好的詮釋。

而這只是單一方向的,老子告訴我們道是循環的,無中生有,也可以有中生無,有一句俗話叫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人經過不懈的努力站到了所謂的人生巔峰,卻累壞了身體,身體垮了,無藥可醫,一切錦衣玉食,榮華富貴都像手中的沙,人帶不走這些沙。

這些總總都是生活道理,千百年以來,都在用生命演化有無的道理,生活道理就是大道。

二、修行之眾妙之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一是有,另一是無,無是玄妙的,有也是玄妙的。有和無生生不息的轉化就是玄之又玄,而這條互相轉化的規律。

為人類生命的向上探索提供了可以依靠的理論。老子說,無生於天地之前,大道無形,大道是空無的。

如果想更好的感受道就需要自我的放空,老子在後續篇章裡做了補充,萬物並作吾以觀物,致虛極守靜篤。以虛靜的狀態,靜靜的觀察這流淌的光陰之河。

對生命的深度探索是期望有一個更高級的境界與狀態,這個更高級是一種有的狀態,這個有是道的規律。無的前提是靜。

這就是千百年來,無論是道家,儒家,佛家都在強調靜的緣由所在,不靜不定,不靜不虛,靜為躁之根本,這是最貼近道本源的一種方式。

歷代經典,都有反覆的論述。儒家經典《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道教經典《清靜經》: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佛教經典《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說上述經典了,因為這三本經典,每本都有微言大義,我們今天著重指出眾經典的共性,欲求道,先體會虛無,下手功夫在於靜字。

靜定是修行的綱領,而思想的源頭來自有無相生的理念。所以當一個人修行初始師父就在說要靜,要心無雜念,乃至到高層境界,仍然是這個要求。

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下手去做,不如明白道理以後進步更快,戒律是賢者對世人的慈悲,有戒形成習慣,會逐步的貼近道,但戒律只是指月的手指。只能貼近,不能本末倒置,以悟起修,是妙門的真正鑰匙。

所以真正的哲學理念,都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體現,這些簡單的道理,就是道。道是奧妙無窮的,又是至簡的,不簡單的規律,複雜的,都不是道的本源。

老子把他觀察的道,萬事的規律放在人們眼前,這是我們的幸運,生在中國是幸福的,在人生路上,有那麼多先賢古聖在我們耳旁敦敦教導。人生修行,就在當下,當下從捧讀經典,清靜行善開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道不可言,用心感悟,放空自我感受道的奧妙
    如果說在所有的傳統經典裡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一本經典,我會選《道德經》,並沒有之一。昨天開始了《道德經》的解讀與學習,既然是學習這樣重要的經典,決定以很重視的態度,拿出最好的狀態,來系統的從頭開始解釋,那麼就從當下開啟這場神奇的領悟之旅。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經起手式- 眾妙之門
    道德經與道德無關    很多人以為道德經是講思想品德的,所以不屑一顧。道德這個詞,在春秋之前是沒有的,直到老子寫了道德經之後,道德才成為一個詞。實際上道德經,分為兩部分,道:世界的規律,先賢對世界的理解,德:更多講的是辨證的思考方式,是一種辯證法。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眾妙之門!《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中的玄之又玄是指微妙無形,十分奧妙的意思,若能做到玄之又玄,就可以進入眾妙之門,這眾妙之門,無疑就是「玄門」。這種玄門不是人崇尚的豪門,也不是人推崇的侯門,更不是象徵權力的宮門,而是一種天之門、道之門,一種自然之門,非豪門、權門可比。「玄門」給人樹立起一種標準與規律,人可以遵循或效法,從而去追求人生的圓滿。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全解析(建議收藏)
    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下面的句子更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於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
  •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十九)
    《道德經》又一次幫我打開了智慧的大門,它將成為我心中巍然屹立的心靈燈塔,時刻激勵我活出生命的喜悅和神聖!感恩老師,感恩遇見!「道」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們要用多元思維,開放的視野,從不同角度理解「道」,更要注重內外兼修,一如既往,持之以恆走在追求之路上。
  • 《道德經》揭示人生修行的三個層次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的《道德經》(又名《老子》),被譽為萬經之首。《道德經》第一章內容如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也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 《道德經》白話釋義(一)
    故當代學者讀《道德經》必先熟稔原文,得其要旨,再進而思考其哲學依據,如此方能系統領悟老子深邃之思想,做到學以致用而不離經叛道。時人多受西方科學爭利意識洗腦,外求文明之表而內失文明之心,其行彌遠,其知彌少,因而讀起老祖宗的東西來難解其中玄妙,或嘆其古奧幽深,或內心格格不入,尤以《道德經》為甚。
  • 《道德經》第一章,如何解讀和領悟「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的意思是,「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但是「道」不是恆久不變的;「名」是可以用文辭來表述的,但是「名」也不是恆久不變的。「無」是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譯】老子告訴大家:給「道」取名為什麼取「道」這個名字呢?平常意義上的名字是特指具體物或人,但是「道」這個名字表述的不只是物或人,還有規律、原則、方法、作用等等;所以道德經中的「道」有多個意思,這個從道德經中可以得到印證。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說明取道這個名字的來源。老子用「道」這個名字表示了多層含義,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名字,所以老子說「非常名」。3、為什麼要取名?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但他所表達的「道」卻沒有明確的定義,說「道」很深奧,很玄。所以,對「道」的釋義就有多種可能,有人認為是事物的根本,是規律,是法則,是自然,如道法自然;也有人說,道是道德、天命、天道、人性。這些解釋都有其合理性。個人認為,不妨先解釋「道」的本義,再引申,這樣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道」。
  • 《道德經》中最無價的六個字,被稱為修仙總綱,你知道嗎?
    (道是宇宙萬物、身心內外的實相)3、怎樣才能讀懂《道德經》?>(一)了解《道德經》(道德經的論述非常多,我的觀點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而已,不一定完全正確,只是一種體悟而已)《道德經》闡述的是宇宙萬物,人身內外的真理及實相;讓人體悟「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真意並獲得智慧的一部經典。
  • 丁元英深諳《道德經》的智慧,掌握提高自己生命層次的文化密碼?
    但是老子建立了一個模型,人是可以修道悟道道,那就是挖掘自身潛力,把自己作為道的一個載體去修行,要求言行一致,心口如一,然後同心同德,老子認為,天地運轉的規則就是道,而道是分層次的,有大環境的一個規律(宇宙公轉),是道,以及地球本身運轉的規律(地球自轉)以及人本身的發展的一個規律。變與不變,有一個心,地心,以及人心,還有天心,天地人三位一體。
  •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第一次看到這本經書之時應該是我十五六歲的時候,通過朋友張氏看到的,當時我年紀還小,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閱讀這部經文之時是在韓國初遇異類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第一章到底在說什麼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讀完第一章,你記住了道,名,還是玄?似乎有些難懂,其實不難。比如所謂的「道」就是那種說不清楚的東西,但是又存在的,就是世界的本源。「無」是用來命名宇宙萬物最原始或混沌未分的狀態,「有」是用來命名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原因和規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道」這個頗具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應用在各個方面,「道」就是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