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對有和無的思考與實踐從沒有停止過,有無相生的理念,不僅可以日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方方面面,而且在更高級的生命探索上也是高屋建瓴的指導方針。
我們先說生活之道,再談生命的更高級追求,以及精氣神的高度凝鍊之方式道路。所謂煉精化氣之一類流程,只有對生活有了深刻的哲學認知,並且能把認知應用在生活裡。
才有向上修行的前提,修行講究資糧,沒有精神的糧食必然沒有高級的突破。修行並不是獲取一個功法就可以萬事大吉,功法是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
俗話講紅塵世俗才是煉心的道場,在喧鬧紛擾,滾滾欲望中保持清澈與靜定,才是真正悟道的開始。
一、有無理念,在生活裡的體現
在《紅樓夢》中有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甄士隱夢中見到一僧一道,看到通靈寶玉上前一摸,僧人告訴他已到太虛幻境。
而這副對聯就刻在太虛幻境的石碑上,一般寫在一本書開篇的篇章,對全書有提挈綱領的作用。
《紅樓夢》傳讀至今,其文學地位可稱為中華小說王冠上的明珠,其文沒有一句閒言。
能把這首對聯放在開篇,表達了作者生活的認知和對生命這段旅程的觀點。
對聯通俗易懂,說的是有與無,真與假的認知與轉換,代表了中國傳統最根本的哲學思維。
《道德經》開篇而名義,第一章裡就說,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有和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換。
在生活裡,什麼是真的假什麼是真的真。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說假話,以謊言鋪設自己的進階之路。
得到了他本不該得到的東西,而每個謊言背後又需要更多的謊言來遮掩,終究會紙裡包不住火,到頭來落得一場空。所以世人在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求真,務實。
對於無中生有這個哲理的應用,人類便是典範,現代所用的一切都是從無而到有的,手機,汽車,火車,曾經並沒有。
這是工業革命後科技的產物,都是人的突發奇想而後經過不懈努力做出來的成果,這是改變人類生存狀態的創造。
一個人可以白手起家,從一無所有經過努力到達人生巔峰,我們平時上班工作養家也是對無中生有最好的詮釋。
而這只是單一方向的,老子告訴我們道是循環的,無中生有,也可以有中生無,有一句俗話叫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人經過不懈的努力站到了所謂的人生巔峰,卻累壞了身體,身體垮了,無藥可醫,一切錦衣玉食,榮華富貴都像手中的沙,人帶不走這些沙。
這些總總都是生活道理,千百年以來,都在用生命演化有無的道理,生活道理就是大道。
二、修行之眾妙之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一是有,另一是無,無是玄妙的,有也是玄妙的。有和無生生不息的轉化就是玄之又玄,而這條互相轉化的規律。
為人類生命的向上探索提供了可以依靠的理論。老子說,無生於天地之前,大道無形,大道是空無的。
如果想更好的感受道就需要自我的放空,老子在後續篇章裡做了補充,萬物並作吾以觀物,致虛極守靜篤。以虛靜的狀態,靜靜的觀察這流淌的光陰之河。
對生命的深度探索是期望有一個更高級的境界與狀態,這個更高級是一種有的狀態,這個有是道的規律。無的前提是靜。
這就是千百年來,無論是道家,儒家,佛家都在強調靜的緣由所在,不靜不定,不靜不虛,靜為躁之根本,這是最貼近道本源的一種方式。
歷代經典,都有反覆的論述。儒家經典《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道教經典《清靜經》: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佛教經典《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說上述經典了,因為這三本經典,每本都有微言大義,我們今天著重指出眾經典的共性,欲求道,先體會虛無,下手功夫在於靜字。
靜定是修行的綱領,而思想的源頭來自有無相生的理念。所以當一個人修行初始師父就在說要靜,要心無雜念,乃至到高層境界,仍然是這個要求。
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下手去做,不如明白道理以後進步更快,戒律是賢者對世人的慈悲,有戒形成習慣,會逐步的貼近道,但戒律只是指月的手指。只能貼近,不能本末倒置,以悟起修,是妙門的真正鑰匙。
所以真正的哲學理念,都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體現,這些簡單的道理,就是道。道是奧妙無窮的,又是至簡的,不簡單的規律,複雜的,都不是道的本源。
老子把他觀察的道,萬事的規律放在人們眼前,這是我們的幸運,生在中國是幸福的,在人生路上,有那麼多先賢古聖在我們耳旁敦敦教導。人生修行,就在當下,當下從捧讀經典,清靜行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