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陳洪傑:發展思維,潤澤生命——評劉偉男老師「蘇州碼」一課

2021-02-20 陳洪傑創意課程與教學

陳洪傑

資深編輯,《小學數學教師》特約副主編,上海協和雙語學校課程研究員,上海悅遠教育課程顧問,個人公眾號:chj20170314。

發展思維 潤澤生命

 ——品劉偉男老師「蘇州碼」一課

稍安勿躁,因為這個世界,既廣又闊。

——Edwin·《平面國》

聽完劉偉男老師「蘇州碼」一課(教學實錄+視頻見本期推文),腦海裡迴蕩的關鍵詞是「數學」與「生命」。這兩個詞,代表著天平的兩端:「數學」意味著相對以學科為本位,注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訓練,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滲透;而「生命」則意味著對學生興趣、情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關注。這兩個關鍵詞,也常常意味著小學數學教學大道的左右護欄:對學科本質的堅守,對兒童的理解和尊重。

「數學」當然不能自然地產生潤澤「生命」的價值與效果,而是需要經過教師的創造性實踐才能實現。這一實踐包含了對教學素材的選擇,教學設計(靜態的藍圖),以及對教學設計的落實的完整過程。無疑,劉老師的這堂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謂找到了「數學」與「生命」的平衡點,有「水到渠成」的酣暢淋漓。

 

【一】

其實,「蘇州碼」這個內容是不容易教的。為什麼?如劉老師文章標題中「拾遺」所暗示的,這種計數法在現代社會已經是不受待見的遺蹟。也就是說,學生缺乏對蘇州碼的直接經驗。加上蘇州碼的計數方法在今天的語境中並不比阿拉伯計數法優越,且在學生經歷的生活中也沒有什麼可以應用的地方,因此,這個內容是不容易展開教學的,或者說是不容易被發現和打開教學空間的。哪怕是蘇州的老師,他了解了蘇州碼,恐怕更方便省事的處理方式是這樣:做一個「你知道嗎」環節,進行介紹。

難能可貴的是,劉老師卻發現了蘇州碼蘊含的「育人價值」,用有創意的教學環節設計打開了教學空間,不僅讓塵封的數學知識煥發光彩,也讓學生體會到了知識背後的邏輯及古人的智慧。原來,心有靈犀處,點石成金時,靜態的知識蘊含著無限的「復活」可能,關鍵是誰來教、以怎樣的方式來教。恰如《小學數學教師》知名編輯宋淑持老師(筆名「松子」)所言,「白開水」是可以變「茅臺」的。

筆者在想,劉老師是怎樣想到教這個內容並決定這樣教的?從他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蛛絲馬跡:念茲在茲的尋尋尋覓,靈光乍現的一錘定音。我想在確定之後,一定有備課、實踐、調整的過程。但就素材的選擇而言,我們有沒有如劉老師這樣對「命題作文」的尊重與專注,有沒有經如劉老師這樣直面陌生素材的挑戰,有沒有如劉老師這樣從更上位的數學思想與文化的層面來統領課堂?上述幾個方面不是割裂的,也不是脫離具體實踐的泛泛而談,而是在「蘇州碼」這堂課的課前思考中,我們看到了劉老師呈現出的這一些品質。

如果在其他內容的選擇和思考上,我相信劉老師會為大家呈現出不一樣的側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同特質之後會有共同的東西,比如專注、比如廣泛的興趣和天馬行空的想像——我一直覺得劉老師是好挑戰、很好奇、有童心和想像力的一位老師。也因此,可以這樣說,選擇這樣一個有意思、有意義的內容,也是劉老師的「天性使然」。

 

【二】

「蘇州碼」不好教,因為它是規定性的知識。如何讓規定性的知識變得鮮活有力,變得能和學生互動、能讓學生參與?劉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幾種具有示範意義的「武器」。

第一種武器:經驗輸入。

既然學生沒有「蘇州碼」的經驗(我在網上問了幾個蘇州教師,多數也不知道),那就乾脆利落地呈現各種有蘇州碼的圖片,直接告知學生這些都是蘇州碼,並隨後呈現詳細的信息。請注意,學生不知道蘇州碼,如果劉老師只告知一種使用蘇州碼的情境,那麼學生的認識是從「無」到「有」的「新知」理解。只是,此時的「新知理解」如無根之萍,不能依附於學生的認知結構,更不可能遷移,而只是機械地記住的知識而已。而當呈現多個蘇州碼使用的情境時,學生有了從「一」到「多」的豐富性理解。雖然此時的豐富性理解還僅僅是因為數量多,但鐵路裡程碑、老北京門牌號、菜市場價格籤的情境還是構成了整體的豐富,具有引發學生歸納的「勢能」。這種被告知的豐富,其實是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好奇,培育提問的土壤。後面的視頻介紹,雖然也是直接告知,卻讓學生對蘇州碼的「身世」有了提升性的認識。

有必要宕開一筆,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老師不敢直接經驗輸入,怕擔上「灌輸」的嫌疑;有老師又不夠「坦誠」,明明生活中的經驗原型很多,卻故意藏著掖著,以一個情境引入,以「孤例」得出結論(尤其是概念教學);有的老師困於思維定勢,一定要在新授結束之後才連結生活……

這些批評都不是空穴來風,比如,「重複」的規律,很少看到課始就呈現生活中各種重複現象的教學,而完整的介紹更常常是課堂快結束的標誌。當然,以局部的視域來褒揚一個環節是不妥當的,但我們卻要看到好課如棋局局新,劉老師一開始的經驗輸入乾脆利落,同時也將自己置於「知識都介紹完了怎麼教」的境地,奠定了「高開高走」的基礎。

原來,學生沒有的經驗,可以讓其「有」;學生薄弱的經驗,可以成其「厚」;而「灌輸」與否,要立足整體才能判斷其性質與意義。

第二種武器:充分互動。

「互動」實在是一個太老、太土的詞,但很多時候,我們卻誤解了其含義:把「時間邏輯」上師生有先、有後的「動」,誤解為「因果邏輯」上師生彼此關注、相互聯繫又相互規定的「動」。前者,常見的就是走教案,學生也會配合教師把預設走完,後者則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設置表現性的任務,引發學生資源的生成,對學生資源的選擇、判斷,「生-生」「師-生」互動的引發,總結、提升並打開新的學習空間——以上方面也是相對完整的一個教學單元。

劉老師的課上,是有真正的、充分的「互」動的!且看:

1、教師「用蘇州碼寫『一百一十一』」的任務,引發學生的「多元表徵」(用劉老師的話說是五花八門的作品)——這裡除了有「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意義外,也有對學生多元與差異的尊重。

2、教師把學生一幅幅的作品貼在了黑板上,學生鼓掌通過,成為一堵作品牆——這裡有對學生的欣賞,同時,作品牆而不是單幅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思考材料。

3、教師追問一個「一百一十一」可以有這麼多樣子(眼前之景)還是只有一個樣子(數學之理),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這裡是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聚焦」,而聚焦的工具正是數學結構的類推(阿拉伯數字只有一種寫法)。同時,這也讓教學向教師預設的方向推進。

4、在ppt呈現蘇州碼「一百一十」正確的寫法之後,追問寫正確的和「橫豎弄反」了的學生此前為什麼這麼寫,引發學生對自己行為的反思——這裡不僅僅關注正確的答案而是關注「類答案」(有相同思維方式的答案),真是太好啦!學生是不容易去審視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的,因為這是高階的「元認知」,在正確答案公布後,學生更加沒有回頭看的意識,而我們多數老師也容易在正確的答案出來後,順暢地「滑」入下一個環節。此時,劉老師的駐足停留,真是得了其師父華應龍老師「千金難買回頭看」的真傳!而教師這樣的教學,不正是基於對學生特點的深刻理解,對學生發展需求的關注麼?同時,這樣教學也正是還原了前人在面對同樣問題時的思考,還原了前人思考的豐富性、生動性、智慧性——用弗賴登塔爾的「再創造」來概括學生的思考恐怕都不為過!

……

不再敘述其他的教學環節,只是,我們可以強調一下:

教師的教,一定不是單向度的自我表演,而應該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反饋;反饋的基礎又有賴於學生想法、思維的暴露;這種暴露又有賴於教師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可說、可寫、畫;任務的設計又是基於對學科本質和學生基礎的理解……

總而言之,「互」動如踢足球,而不是打桌球,「互」動如「鏈式反應」一環引發一環,而不是一個人的激情燃燒。

第三種武器:注重思維。

本來,這裡想用的詞是「結構遷移」,且看:蘇州碼由算籌發展而來,其寫法的規定合情合理,這是「歷史結構」;既然阿拉伯體系中的「一百一十一」只有一種寫法,蘇州碼中的應該也有「唯一性」,這是「類比結構」;蘇州碼、阿拉伯數字都是位值制,而古羅馬和古埃及技術體系則是累加制,這是「對比結構」。不過,不管哪一種「結構」,我們看到是劉老師超越知識和技能之上,對學生學科思維的重視。

這裡的「學科思維」更多地指學科「大概念」(big idea),即某一學科特有的或突出的,且在不同內容中反覆出現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堂課,學生不僅有對位值制的優越性,對不同計數體系共性與差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回溯歷史的過程中,學生有「代入感」,能體會計數背後古人思考的鮮活與溫暖——在數學學習中,學生不容易得到這樣的體驗。

還需要指出的是,哪怕是局部的環節,劉老師也很注意讓學生經歷「感知材料-比較辨析-充分表達-概括、抽象」的思維過程,比如,辨析寫法的唯一性、辨析計數體系的差異皆是如此。教學就應該多一些如劉老師這樣的、由「多」到「一」的「歸納的建造」。

最後還想說,這堂課上洋溢著「人文」的氣息。

這不僅僅表現在諸如劉老師強調以欣賞的眼光看別人用蘇州碼寫的「一百一十一」,表現在對《孫子算經》的引用和對中國「智」造的自豪上,還表現在課堂實錄文章中對每發言學生的一一署名(這要花大功夫的,點讚),更關鍵的是,數學課堂上的人文,是對學生學習、解釋、運用數學知識中的個性化、差異性的想法、說法與做法的理解與尊重。數學畢竟是「人」在學,「人」在用,「人」在解釋——恰如很多電梯的按鍵數字常常沒有「13」「14」,但情人節時,大家又都喜歡「1314」。因此,當教師能聽懂兒童獨特的語言,能理解兒童特有的思維,能順應兒童的特性,尊重兒童的體驗,那就是「人文」。

 

我們對一堂課會有怎樣的期待,尤其是對一堂公開課?

我們常常會懷著一種「看戲」的心理,希望執教者使出渾身解數,展示教的精緻、精心與精巧。劇場心理之下,我們會把注意力聚光在教師身上,而忘記追問學生的學習有沒有發生,忘記追問學生學習的體驗是怎樣的——積極的、消極的,快樂的、痛苦的疑惑無感的。疊加上學科教師的角色限制,我們不容易想到一個內容學科之外的「育人價值」,比如劉老師在此課中開拓的對古人智慧的體認以及民族自豪感。

或許,我們要追問的是,當我們思考教學時,那些束縛我們的條條框框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數學觀、教學觀、學生觀層面的「虛」的東西,是不自知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的?我們要追問,在人工智慧時代,數學學科到底教什麼,到底怎麼教?當我們跳開具體的一個個環節,一堂堂課,去思考教學的「大哉問」之後,再回頭看劉老師的課,或許能品出更多的味道。

再觀劉老師的整堂課,沒有一驚一乍,沒有矯揉造作,沒有飽含誘導的「深情」,沒有對學生的刻意討好,也沒有小結時的「邀功請賞」,自自然然,有思維的波瀾,又娓娓款款。

雛鳳清於老鳳聲!所有獨具匠心的設計,都是苦心孤詣的取捨;所有面向學生的轉向,都是放下我執的頓悟;所有成人之美的課堂,都是「我心有佛」的修煉。期待劉老師的新課!

【我慢慢寫,你細細讀】

【延伸閱讀】

1.陳洪傑:說課,說什麼,怎麼說?(附6條建議)

2.陳洪傑:小心「教材」有毒

3.陳洪傑:讓學生的思維再「飛」一會兒

4.陳洪傑:把「課程」還給教師

5.陳洪傑:在「教」與「學」聯繫的視野中看學習習慣

6.陳洪傑:重建4個細節,叩問教學真諦

7.陳洪傑:你有勇氣上一堂失敗的公開課嗎?

8.陳洪傑:讓概念教學潤澤孩子的心靈

9.陳洪傑:求「化」——聽華應龍老師《圓的認識》

10.陳洪傑:這樣解釋圓有無數條半徑

相關焦點

  • 58.劉偉男:拾遺「蘇州碼」,為孩子們打開中華傳統數學文化之門(實錄+視頻)
    記得吳非老師在《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一書中寫到過:「教師的一節課,僅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對於生命。」我思考,我這一滴含有姑蘇味道的水到底要留給學生什麼?這一滴水到底要滋養什麼?再三斟酌,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蘇州碼,了解蘇州碼的歷史,初步學會用蘇州碼表示數。
  • 【回顧】陳洪傑:「沒有哪次學習能令人如此著魔」——第三期數學魔術研修班綜述
    研修班主講人是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數學魔術課程中心首席專家、來自臺北市立新雅高中的吳如皓老師。三位大組長分別是:來自遼寧阜新海州區的教研員李明偉老師、遼寧瀋陽珠江五校實小高翠老師、廣東雲浮市思勞鎮中心小學謝麗珊老師。來自臺灣臺南鹽水小學的何鳳珠老師,每天早上帶領大家複習。《小學數學教師》資深編輯陳洪傑老師負責串場和主持。
  • 劉偉男&徐林《just the way you are +稻香》中國好聲音MP3下載
    劉偉男&徐林《just the way you are +稻香》中國好聲音MP3下載地址在哪裡呢?昨晚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好聲音周杰倫組到手考核中,劉偉男和徐林的表演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劉偉男&徐林《just the way you are +稻香》中國好聲音MP3下載:戳我下載(記得搜索歌曲名稱哦)   從選歌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周杰倫是很用心的,因為劉偉男的氣質是比較歡快那種,而且是那種純純的那種,而徐林也是那種比較純情的男生,《just the way you
  • 《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劉偉男演唱《lemon tree檸檬樹》
    7月24日晚,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第二期盲選中,來自美國的中美混血音樂才子劉偉男以一首《lemon tree》,引得導師瘋搶,而劉偉男最終也加入了周杰倫戰隊,而劉偉男微博資料家庭背景遭網友熱搜(劉偉男微博背景資料圖片)。劉偉男
  • 聚焦數學核心素養,重視「活動經驗」發展「數學論證」 「教育互聯...
    「研師三人行」專家團隊陣容強大,由溫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章勤瓊,《小學數學教師》特約副主編陳洪傑,臺灣超腦麥斯創意思維數學課程師培總監王聖昌組成。王聖昌老師則重構《正方體展開圖》一課,課堂上先聚焦拆稜,用理由和算式協助解釋,討論透徹後進行操作,孩子們在小組討論學習表達,然後通過畫,操作等方法來有效進行驗證。課堂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活動經驗發展數學論證,在活動中學會思辨,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激發學習內驅力,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 《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劉偉男《lemon tree檸檬樹》在線觀看
    7月24日晚,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 》第四季第二期盲選中,來自美國的中美混血音樂才子劉偉男以一首《lemon tree》,引得導師瘋搶,而劉偉男最終也加入了周杰倫戰隊,而劉偉男微博資料家庭背景遭網友熱搜
  • 【能量快訊】江蘇·蘇州·新區學習會報名-2020潤澤園學習會
    學習中華經典,為什麼能夠讓生命成長、高處相見?如您所願:2020潤澤園學習會,與您一起讀懂中華文化精髓,一起面對家庭、事業、人生的重大難題,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10月29日至31日,【2020年潤澤園學習會-蘇州分會場】將在新區竹園路181號(明基友達公益基金會)舉行。
  • 讀懂了方方作品,也讀懂了「蘇州碼」
    讀懂了方方作品入教材的欣喜,也讀懂了對「蘇州碼」的憂慮原創 禿筆的老蕭 老蕭雜說 今天從個人角度講,最近幾天看到了「「蘇州碼」實行一人一碼,對個人「文明程度」上進行打分,作為「市域電子身份認證體系」。據說,文明交通、志願服務、垃圾分類、文明用餐、文明禮讓、文明上網、誠信守法、厲行節約等,皆納入文明碼評判的項目。今後在蘇州,文明積分高的市民,將會享受工作、生活、就業、學習、娛樂諸多方面的優先和便利;積分低的市民,則會受到某些限制和懲戒。
  • 唐山銀豐學校:素質教育領航 潤澤生命成長
    唐山銀豐學校始建於2004年,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由三所小學和一所中學合併而成。  唐山銀豐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河北省中小學素質教育示範校督導評估標準》,以生命發展為根本訴求,尚德慎思,篤學創新,深入開展素質教育,讓每一個從校園走出去的學生,都擁有終生幸福的精彩。
  • 朝實潤澤分校承辦崔各莊學區「聚焦核心素養 培養高階思維 提升...
    12月4日,崔各莊學區的「聚焦核心素養,培養高階思維,提升課堂時效」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在朝陽區實驗小學潤澤分校展開,二年級數學、體育學科和三年級語文學科共呈現了九節精彩的課堂。潤澤分校的杜佳寧老師、和平街一中的徐小凡老師、景山朝陽學校張東爽老師帶來二年級同課異構《認識時間》。三位老師的課堂都是在情境中認識時間,讓學生投入進去,通過鐘錶學具、小組合作交流、教學視頻等活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突破學習難點。學生分享趣事、讀故事、開合跳等多樣化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一分鐘可以做的事情,使孩子們興趣高漲,積極參與。
  • 馮老師的《生命 生命》一課點評
    課文將生命的形象描寫與生命的意義思考有機結合,抒寫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學習論述生命意義這樣厚重的文章,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馮老師是如何通過教學來突破的呢?首先,馮老師在導入課題的環節中,設計了由老師先書寫第一個「生命」一詞後,便停下提問學生有誰思考過生命是什麼的問題。在學生回答沒有思考過後,指出有一個人思考過,她就是杏林子,並相機播放杏林子簡介的視頻。
  • 「思維發展型課堂」教學能力決賽在京舉行
    在第一競賽單元中,王娟老師和來自北師大實驗小學五(1)班的孩子們,共同演繹了語文課《橋》,學生們藉助流程圖感受小說情節的一波三折,藉助思維導圖有條理地認識環境、人物和情節等要素;隨後,王婧老師帶領五(5)班學生,演繹了《將相和》一課,王老師利用氣泡圖和雙氣泡圖製造認知衝突,讓學生在不斷地描述和對比中深挖人物形象,辯證評價人物。
  • 【中國夢微電影】《最後一課》:中國老師用生命為學生和侵略者上...
    抗戰時期,中國年輕老師魏牧之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射向日本孩子山本一郎的子彈,用生命為學生和日本侵略者上了震撼心靈的最後一課,展現了中國百姓的善良品格和期盼和平的心願。  微電影《最後一課》的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一個小山村,山村學校的老師魏牧之在一次日軍掃蕩後回到教室找自己的學生和書籍,卻意外地遇到了日本軍官的兒子山本一郎。
  • 全國小學數學「思維發展與素養生長」高峰論壇
    生長素養// 活動願景  培育十大數學意識,高品質推進中國學生思維發展,探索核心素養培育的數學方式,以全方位研究為新時代的數學教育品質提升奉獻當代精品。■「分數概念發展」系列課分數是什麼?分數教學是「先率再量」還是「先量再率」?通過完整的「分數概念發展」系列課:「平均分」、「度量」、「商」、「比」,幫助學生從分數的「份數定義」、「商定義」、「比定義」等多個角度實現深度理解。
  • 蘇州工業園區星湖學校:培養完整的人,成就生命的舒展
    □蘇報記者 陶贇婷婁江古河北,滬寧高速南,有一座美麗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蘇州工業園區星湖學校。例如語文課上真實入境,誦經典、讀人生、潤心靈;數學課上以問題為主導,帶領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數學;物理課上以實驗為抓手,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道法課上或像坐著綠皮火車,飽覽美景,或像坐著高鐵動車,一路狂奔……總之,教師以生為本的溫潤溫度,讓師生心靈融為一體,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尊重和發展。
  • 浙大「最後一課」,老師們張口就是金句
    最近在浙大,伴隨著畢業與期末,各種各樣的「最後一課」在上演:法學院的副教授陸青給大家分析自己的一篇感悟文章;人文學院請了老師們分享人生故事並為大家開書單;浙江大學優秀學生發展聯誼會則請了最受歡迎的老師們上最後一課……陸帥有感而發法律條文不再冷冰冰
  • 倒計時:小學數學「思維發展與素養生長」高峰論壇(11月•杭州)
    生長素養// 活動願景  培育十大數學意識,高品質推進中國學生思維發展,探索核心素養培育的數學方式,以全方位研究為新時代的數學教育品質提升奉獻當代精品。■「分數概念發展」系列課分數是什麼?分數教學是「先率再量」還是「先量再率」?通過完整的「分數概念發展」系列課:「平均分」、「度量」、「商」、「比」,幫助學生從分數的「份數定義」、「商定義」、「比定義」等多個角度實現深度理解。
  • 英語寫作教學與思維品質發展
    出現這樣的窘境,主要源於英語教學中,存在重傳授語言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輕發展心智水平、提高人文素養的問題。因此,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概念,不再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而是突出了語言教育的育人本質。本文擬從思維品質與寫作的關係、思維品質在學業質量水平分級描述中的體現入手,反思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通過英語寫作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思維品質發展的課程新目標。
  • 吳甡:五個「多一點」 讓家庭教育潤澤生命
    忽視孩子是獨立鮮活的生命,是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 吳甡始終不理解為何那麼多家長會迷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論,「假設孩子起跑贏了,但是否考慮過孩子跑5公裡以後你提供給他足夠的能量了嗎?你給孩子提供那種在未來可持續發展中應該具備的才能嗎?」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孩子?
  • 文質教育研究院創始人張文質:點化與潤澤生命 是教育最核心的宗旨
    它是新的能力、新的理解力、新的生存能力的總括,而更強調的是生命的智慧。就教育的意義而言,教師影響學生的作用更為重要;第三個向度是點化與潤澤生命。這是教育最核心的宗旨,教育如果不以發展人為核心宗旨,結果就會出現偏差。就很容易以功利目的為導向,把育人變為手段。理解了這三個向度,就對生命化教育有了最基本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