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設計師鄧煥球 受訪者供圖
作為2007年橫瀝鎮首批「百名模具師傅培訓工程」培訓學員之一,鄧煥球在今年迎來了他從事模具開發的第13個年頭。回首過往,酸甜苦辣湧上心頭,從曾經的「菜鳥雜工」,到獨當一面的模具師傅,再到如今的模具設計師。他在一個平凡的崗位,憑藉著刻苦鑽研的韌性,用一手「絕活」,將模具加工的精度,變成了人生的精彩「刻度」。
從雜工成長為技術骨幹
鄧煥球早年畢業於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就讀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專業。在2007年橫瀝鎮開展的「橫瀝鎮百名模具師傅培訓工程」中,他從200人裡脫穎而出,成為該工程首批學員之一,被安排在旭和電器製品廠工作,剛剛畢業不久,經驗尚淺的他只能從學徒做起。
「當時政府每個月給予500元補貼,村委會也有200元補貼,可是太累了,很多學徒沒有堅持下來。」鄧煥球說,學徒一開始都是做一些簡單的打雜工作,強度大且機械重複,有個別學員承受不住壓力辭工,考慮到政府對本地青年模具師傅的培訓力度,鄧煥球還是咬咬牙堅持下來了。
一開始,鄧煥球在數控加工部門工作。數控加工是份精細活,一不留神,手就會被各種工具劃傷。為了掌握更多技能,鄧煥球在師傅教授時,總會全神貫注觀察每一個步驟、每個細節,然後記錄在筆記本上,回去以後自己再慢慢琢磨。
「小鄧別怕,你比我強多了,我學歷沒你高,現在不也幹得挺好的嗎?」師傅的話給了鄧煥球很大信心。在學徒期間,為了攻破技術難關,鄧煥球成為師傅和車間技術員的「跟屁蟲」。畫圖的時候,鄧煥球就在一旁看著,不懂就問,慢慢地,他不僅學會看圖,還學會了製圖。
「師傅也是過來人,看到我是真心想學習就向主管申請,把我調到了CNC編程部門工作。」短短三年,鄧煥球憑著這股刻苦鑽研的韌性,從一名車間「雜工」快速成長為工廠的技術骨幹。
13年跨越多個工種
在13年模具職業生涯中,鄧煥球並不一帆風順。
模具這一行,很多新人都選擇進模具廠做鉗工學徒,或是加工學徒,以此學習模具技術,幾年後自學或是找人學習軟體和設計,再轉行當模具設計師。
這些經歷,鄧煥球都有。從剛畢業時的雜工到數控加工部門,再轉到CNC編程,最終定位模具設計師。13年來,鄧煥球的腳步並沒有停下。
模具行業的分工非常細,每個工種的工作範圍都非常明確,這樣就導致學徒工作幾年只學到了某個或是幾個工種而已,對模具的整體知識可以說很少接觸。看似工廠裡都有不同分工的技術工人,實際上個個技能單一,缺乏對模具加工整體的把控能力。
鄧煥球深知這一點,如何保證自身持續的競爭力,伴隨模具行業共同成長成為他思考的重點。
在2010年,鄧煥球已經能夠在數控加工和編程方面獨當一面,並開始涉及整套模具的設計。工作之餘,他了解到東莞智通人才市場開展了一期全面的模具設計培訓課程,本地青年還可以向勞動局申請免費學習,於是鄧煥球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三個月的培訓,我沒日沒夜地思考設計的事情。」隔行如隔山,從一個工種跨越到另一個工種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鄧煥球硬是憑藉著不服輸的勁頭認真學習,掌握了整套設計課程,也為他後來從事模具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與橫瀝模具行業共同成長
模具被稱為工業之母,特別是在目前中國工業化進程高速發展的時代,模具行業仍是個朝陽行業,仍然是個充滿機遇的行業。
工作之餘,鄧煥球還兼任橫瀝鎮模具團支部的書記,日常他會組織開展技能競賽、知識競賽等相關活動,促進橫瀝模具行業從業人員之間的交流。
「我們這一代製造業人骨子裡流的是技術的血,在模具行業打拼13年,發光發熱為東莞製造業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我感到很充實,很自豪。」鄧煥球如是說。
據介紹,2018年橫瀝提出打造「模具產業強鎮」的規劃,推動科技、金融、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與優勢模具產業相結合,加大對模具企業的技術改造,加快模具產業升級。
「橫瀝近幾年大力推動模具行業的發展,作為一個模具從業人員,就是要保持一顆不斷學習的心,才能不被淘汰。」談及未來發展,鄧煥球信心十足。
見習記者 劉維佳 記者 袁健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