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學習《高級英語》一類的閱讀教材?(主編 王立禮教授 博客)
今年四月在青島,五月在成都,六月在德州我應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之邀在該社組織的研討會上就張漢熙教授主編、王立禮編的《高級英語》第三版做了三次講話,我想將話內容梳理一下,加以補充與擴展,圍繞其中的重點寫成博文,與教師同行以及學習者分享,並期待與網友們交流互動。
有人問,現在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面臨嚴酷的競爭,大家都想學習對求職有直接用處的、立竿見影型的專業性課程,學習《高級英語》一類的讀物還有什麼作用?
首先說明一點,我在提及「《高級英語》一類的教材」時,是指這本教材以及與之相似的同水平閱讀教材,比如北外楊立民教授主編的精讀系列中由梅仁毅教授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六冊。本人也參與了編寫。其他出版社也出品了類似的教材。這些教材都是高年級精讀課本,選篇不一樣,但路子大同小異,目的也相似,都是為了提高英語原著的閱讀能力。
我不否認,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北外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教授將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總結為「英語、知識、專業三位一體」,將英語放在首位。我是認同的。在這三次論壇中所有發言的老師有一個共識,即強調狠抓英語基本功,提高英語水平。原因很簡單,對於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英語是基礎,是本行,是看家本領,到什麼時候也不能丟,如果沒有掌握這個本事,就不算合格的英語科班出身。如果英語專業的學生不把英語基本功放在首位,而把功夫用在專業知識上,那並不是聰明的做法。因為,在外語系學經濟,趕不上經貿大學、財經大學;在外語系學法律,趕不上人大、政法大學。這僅是兩個例子而已。說到底,英語是我們的特長,揚長避短是聰明的戰略,反之是不明智的。英語學好了,再轉到其他與英語有關的專業會有優勢,比如國際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媒體,等等。在我數十載的教書生涯中有過許多學生,他們現在幹什麼行業的都有:外交、傳媒、金融、貿易、IT、市場、教育、文化、學術研究,等等。在參加他們的同學聚會時,我注意到,這些領域裡所有的佼佼者或我們稱之為「成功人士」的,不論他們現在的行業有什麼不同,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學校時,他們的英語學得都比較好,成績優良。迄今為止,我還沒有找到一個英語學得很差的學生畢業後做得很成功的案例。我不是說,你英語沒有學好,將來就完全沒有前途了。我上面提到的行業多多少少與外語相關, 那些與外語毫無關聯的行業不在其中。其實,我只是指出一個事實,這個事實說明,在掌握好英語的同時,你一定還學會了很多其他的東西,如,獨立工作能力,思辨能力,科研能力,組織能力,邏輯性,表達能力,與人溝通的交際能力,更不用說勤奮刻苦,認真負責等優良作風。這些素質放在哪裡都是有用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的發展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解放初至文革前,外語院校寥寥,設有英語專業的院校屈指可數,而如今,英語專業「遍地開花」,是個大學差不多都有這個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水平不容樂觀。那麼,英語專業的設課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不能一味地跟風,盲目模仿別人,別人開了多少專業,我也開多少。結果,專業課不一定開的成功,英語也學成半吊子,半生不熟,這就得不償失了。再說,職場的需求在不斷變化,而我們大學本科的周期是四年,要想預測目前短缺的專業四年後還是不是熱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為了一個自己本來是弱勢的專業投入了很多,而沒有過幾年又不吃香了,那豈不是賠本了嗎?我想到一個例子。我在大學五年級時,系裡為了給外交部培養翻譯,從各班挑選了一批優秀生組成一個速記班,由美國留學回國的俞天民老師教速記 shorthand writing. 速記有一套符號,你必須熟練地記住這些符號,並在聽到英語時,把英語翻譯成這些符號用筆寫下來,然後再在腦子裡將符號翻譯成目標文字。速記對口譯人員來說是極其有用的技巧。但我們學習時發現,要掌握好這一技巧必須花大量時間練習,否則不但用不上,反而折騰來折騰去,翻譯的效果更差。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練習。但後來,我留校當了教師,速記一次也沒派上用場,這門技巧對我來說就毫無用處了,很快便忘得乾乾淨淨。多年後偶然做口譯,還是憑著英語的實力拿下來的。
現在大學的英語專業除了英語課程之外還開設了名目繁多的專業課。師生會問,一二年級當然要有精讀泛讀課,但到了高年級有了專業課,不是也有指定閱讀嗎?可不可以代替 advanced reading一類的閱讀課?我覺得還不行。本人長期從事英語專業高年級第一線教學,在四十年中,除了兩三年教低年級外,其他時間都在高年級的各種課程中轉來轉去,閱讀、寫作、口譯、筆譯、視聽說、報刊閱讀、論文寫作等等英語課程都教過。突出的感覺是,高年級學生的英語掌握還是有缺陷的,各項技能發展不平衡,寫作和漢譯英是薄弱環節。寫作相當生澀,語言不地道,不精確,甚至有基本的語法錯誤,遣詞用句不講究,表達方式也不夠豐富,文章的結構也不夠嚴謹。漢譯英顯示出同的問題,譯文不夠通順,有相當明顯的翻譯痕跡,即翻譯腔,有受漢語影響的中式英語Chinglish。我同意有些翻譯家的觀點,漢譯英的質量說到底取決於譯者的英文寫作功底。王佐良、許國璋先生並不專門從事翻譯,但他們翻譯出來的東西總是令人讚嘆不已,這得益於他們極高的英文造詣。上面提到的問題不僅是因為翻譯和寫作的練習量不足,更是因為輸入input 和 exposure遠遠不夠。就是說,學生接觸到的、學習到的寫得十分精彩的、甚至堪稱經典的英文作品的量不夠。不可否認,通過專業課content courses的閱讀可以學到語言,即通過知識學語言,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content course的授課重點在內容,而非語言,對語言比較敏感的學生能在學知識的同時自覺吸收較多的語言知識,而多數學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專業知識上,忽略了語言的吸收。另外,專業課的閱讀資料在內容上有特定的範圍,比如,文學專業的主要是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戲劇等,非文學類比較少,觸及社會、政治、歷史、經濟、時事等方面的話題很少。專業閱讀材料的詞彙往往也有偏重。換言之,專業課的閱讀不能代替《高級英語》這類的綜合性的閱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