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網友:挑戰失敗!難到話都不會說了

2020-12-15 北晚新視覺網

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北方人:說不上難,但是挺難受的……

眾所周知,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很大。除了氣溫、飲食、環境這些方面,語言方面也非常顯著。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方言,閩南話、粵語、長沙話、東北話……每一種都有著很鮮明的特徵,也帶著濃濃的家鄉味。

而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北方人說起來非常自然,而南方人說起來卻很彆扭的——「兒化音」

兒化音是中國普通話和部分方言中,個別字的韻母因捲舌動作而發生的音變現象,其特點是在韻母后面加上r。

除普通話外,兒化音多出現在北方方言中,以北京話、東北話和天津話為代表。川渝部分地區的方言中也有一些兒化現象。中華文化經過漫長的發展和融合,兒化現象已經成為了現代漢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

微博截圖

帶著一絲絲疑惑的小編點開了這個話題,什麼還有能難倒我們北方人的話?直到我看到了這張圖↓↓↓

微博截圖

網友:

不帶兒化音,我話都不會說了……

「兒化音」在北方話中是很常見的,而一個北方人對於兒化音的執著在於,打字也要把兒化音打出來。小編本人就是一個代表,不僅微信暱稱要加上兒化音,在平時聊天過程中,打字也經常打出兒化音,比如:太省事兒了、小辮兒、聊會天兒、待會兒、好玩兒……

當我嘗試不帶兒化音去念這些詞語,結果很顯然,挑戰失敗。

我的舌頭,它不聽使喚了。

但是看到這麼多網友都有點「難受」,我突然看開了……

@小小曠工:沒事兒讓我打成沒事對我來說都很難……

@不想禿頭就快給我睡覺:不行!我不行!不帶兒化音不行

@我搞我的:。。。我嘴抽筋了

@草莓姜黃:按圖上的讀我好難受

@不能懟的Q:不帶兒化音不會說

@芋圓紅豆奶茶茶 :本北方人表示太南了!!!比如等會兒,出去玩兒,不加兒化音真的說不出來

而且我剛發現我平時讀微博也是微博兒

@線性規劃:何苦為難北方人

你等一hui嗷????不如鯊我

@Bo同學叫超超:哥們兒 去掉兒化音我是讀不出來了

當然,有很多網友也表示:這有什麼難的,我可以!

@貢卡山神:本北方人表示兒化音可以控制,帶或者不帶都沒啥難受的

@小番茄醬:北方人表示可以,毫無壓力。

@X旭寶:都可以念啊 為什麼不能評論語音!

那麼,沒有兒化音,他們是怎麼把這些詞念出來的?

——硬讀

@GengarTrainer:鄧一慧,新衍,拐豌,別真

@花知喵:等一毀,心演,拐灣,別真

——換個說法

@Edwwin_:說心眼子不就得了

@奧利奧莉莉嗷嗷利:我可以讀等一下,拐個彎,心眼子

既然這樣,不如不帶「兒化音」念一下這些詞語:

塑膠袋、水盆、作業本、涼皮、冰棍、蒜瓣、瓶蓋、藥膏、 劉海、麵條、豆皮、心眼、餡餅 、跳繩、口味、玩意、窗臺、拐彎、手絹……

當北方人聽到沒有兒化音的詞時候

因為種種原因,南北方人的相遇。當北方人聽到南方人沒有「兒化音」的時候,他其實心裡是拒絕的。「餡兒餅」變成了「餡餅」、「快板兒」變成了「快板」、「冰棍兒」變成了「冰棍」……很多東西仿佛失去了靈魂。

@憶墨瞳:現在在南方~同事每次說吃餡餅~我聽了真的很難受~是餡兒餅

@醬醬:大一室友跟我說「關門」的時候,我都蒙了,不是關門兒嗎?

@火鍋偏要自己遊上岸:閨蜜給我發錄音,她被我帶得長方形念成長方形兒…可是我一直覺得這就該讀長方形兒啊,自己試著讀了一下:長方形…啊,燙嘴!

@不想叫Luna的二丫:超級難,我說藍莓味兒,廣東的室友說藍莓味,崩潰。這是沒有靈魂的藍莓味兒

@能夠遇見一等獎的der月啊:舍友:餡餅,韓範 我 :不是,餡兒餅,韓範兒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舍友太難了……

@打不死的小強:你們知道我聽到「餅乾」的時候有多難受嗎?

@小李同學:室友那天說了一個詞:快板 我一聽:啥?啥是快板?室友:就是那個天津的快板啊 我…害 快板兒啊

當南方人開始學習兒化音

而南方人一定會出於好奇去學習怎麼說「兒化音」。這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你永遠猜不到,他會把兒化音放什麼位置……

@你哪兒騰TT:我河北在南昌讀書,我教我朋友板兒磚,她們一直念成板磚兒

@月牙兒天:哈哈哈哈哈想起那個南方人剛學會兒化音用電腦下載東西 問他在幹嘛他說在下崽兒哈哈哈哈

@尋夢師羽殤殤:我一上海的朋友,打車跟師傅說,師傅靠邊停兒吧。

@黃vivivivi:室友把餡兒餅,讀做 餡餅兒

@詩人高奶奶:我有一南方好友每次都跟我說,奶奶兒,好的兒,晚安兒

@駕駛我的車:我之前問過北方朋友,十年是不是這樣唱:如果那兩個字兒沒有顫抖。。。。。

@李咩啊-:以前老想學說不děi勁兒 但是說出來就變成 不得兒勁

@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你嘗嘗這個橘子,倍甜兒。???

@可樂氣泡piu:我說沒事兒 我的南方同學說沒兒事

@開心麵館老闆娘:我一廣州朋友:今個兒真高興

如果不帶「兒化音」說話,

你覺得難嗎?

延伸閱讀:

趣談北京「兒化音」

北京的「兒化音」,是老北京方言的一絕,甭說外地人,就說在北京生活時間短點兒的北京人一時也掌握不了,外國人學說起來,就更難為了。

北京的「兒化音」跟普通話的「後綴音」:「兒」、「子」、「頭」不一樣。這種後綴有一定規律可循。如,對小物件兒,普通話一般加「兒」。如「小凳兒」、「小門兒」、「小本兒」、「小瓶兒」、「小孩兒」……這些「兒化」詞,表現出一種俏皮的親熱感。「子」的運用則是名詞後面的一種輔助音,使口語化的名詞比較豐滿、順口,如「車子」、「牌子」、「鋪子」、「被子」、「勺子」等。至於「頭」的用法更簡單,一般表現的是塊狀的東西和方位的比較多,如「窩頭」、「饅頭」、「石頭」、「磚頭」、「南頭」、「北頭」等。方位性的「頭」還必須加「兒」化音,即為「南頭兒」、「北頭兒」、「東頭兒」、「西頭兒」,而「中」不加「頭兒」。

北京話的「兒化音」是很隨意的。有人試圖找它的規律,找來找去,也不能自圓其說。要說規律,有那麼一點點兒。

先說地名。北京的地名,凡帶「口」字的,一般加「兒」。如「珠市口兒」、「菜市口兒」、「燈市口兒」、「鬧市口兒」、「磁器口兒」等。道理講不出來,不加「兒」,說起來彆扭,聽起來更彆扭。帶「門」字的就不一樣了,有的加「兒」,有的不加「兒」,如「西便門兒」、「東便門兒」、「廣渠門兒」等,都要加「兒」;很多「門」是不加「兒」的,如「前門」若加「兒」,就變成「前後門兒」的門了。德勝門、永定門、西直門、東直門、天安門、午門等,均不加「兒」。街道名,一般不加「兒」,如「米市大街」、「騾馬市大街」、「西外大街」、「長安街」等,不能加「兒」,加上「兒」,就說不出來了。但也有不同,像「南小街兒」、「寬街兒」、「南橫街兒」等,都必須加「兒」,不加「兒」的,不像北京話。

叫「橋」的地名,老橋名一般加「兒」,如「天橋兒」、「北新橋兒」、「六裡橋兒」、「八裡橋兒」等;可是新建的立交橋不能加「兒」,如「航天橋」、「健翔橋」、「三元橋」、「薊門橋」、「聯想橋」……什麼道理呢,無理可講。

叫「廟」的地名,一般加「兒」。如「紅廟兒」、「白廟兒」等;若專指寺廟,就不能加「兒」,像「土地廟」、「城隍廟」等。

對各種物件,蔬菜加「兒」,也是北京話的一個特點。如「三輪兒」,不能說「三輪」;「風車兒」,不能說「風車」,否則就變成農具了。「豆芽兒」不能說「豆芽」,「蘿蔔纓兒」不能說「蘿蔔纓」。

北京的「兒化音」的說法,不能把「兒」字游離出來。有一部電視劇,臺灣演員,學說北京話,意指「不可能」,說「沒門兒」,他竟說成:「沒——門——兒——」,這就鬧笑話了。

老北京人說「兒化音」自然、隨意而俏皮,外地人加「兒」時,往往舌頭僵直,如若卷一捲舌頭,也許就順耳了。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中國新聞社 百科 北京晨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網友:難到話都不會說了
    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北方人:說不上難,但是挺難受的……眾所周知,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很大。除了氣溫、飲食、環境這些方面,語言方面也非常顯著。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方言,閩南話、粵語、長沙話、東北話……每一種都有著很鮮明的特徵,也帶著濃濃的家鄉味。
  • 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
    試試看,北方人不讀兒話音有多難神店通緝令 北方人也有念不出來的?????還好不都是兒化音貓妮兒~~~~是白白的鮮果v真的很難 不加覺得不會說話了考子嗷嗚要上樹 不念兒化音讓我死吧全寢唯一北方人>我現在前鼻音後鼻音都快念不利索了歲月隨風心猶在 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 有些句子,一定要帶著兒化音讀才舒服一棵茁壯成長的楊樹想起來考普通話時,因為平時說話習慣帶兒化音,就想著太好了
  • "兒化音"怎麼用?南方網友:我想放哪兒就放哪兒
    都知道北方人說話的最顯著特徵便是帶上「兒化音」。如果南方人學起北方口音,說話也帶上「兒化音」,會是怎樣的畫面?昨天,一位網友當真把這樣的場景「模擬」出來,引發了網友們關於「兒化音」正確使用方法的大討論。
  • 南難南難難 南方人冬天到底有多難?網友:被窩以外都是遠方
    冫令冫令冫令冫令冫令   近幾天,今冬首場寒潮天氣帶著雨雪強勢南下  南方小夥伴感受到的不是降溫,而是速凍  每個人都開始裹緊自己的小被子  宅在家裡不敢出門  「冷」已經成為交際過程中的高頻字  在南方的冬天生存下來真的太難難難難難了  #南方人冬天到底有多難#  再次被網友引爆  北方人的冬天:在暖氣房裡開心地吃著冰棍  南方人的冬天:身上裹緊棉被,依然在瑟瑟發抖  那麼,南方人冬天到底有多難?
  • 緊到說:兒化音可不是北方人的專利,重慶人說得也賊溜!
    兒化音,是日常交流當中,非常普遍的一種語言使用習慣。在詞語結尾加上一個兒化音,並不會改變詞語的意思,但是卻會帶來語氣上的改變。比如,非常經典的:怎麼回事兒?通常,大家印象當中,兒化音總是出現在北方地區,而實際上,兒化音可謂無處不在。
  • 為什麼外國人都說中文是全世界最難的語言?看完笑到肚疼
    為什麼外國人都說中文是全世界最難的語言?
  • 兒化音,逼瘋南方人的「致命玄學」
    聽南方人講兒化音,是北方人的快樂瀑布。「兒化」哪些不該「兒化」,是門玄學,外地人就算學了一口再流利的京片子,要是不當心說了「德勝門兒」、「前門兒」都會被真北京人一眼識破,但是反過來「東便門兒」、「西便門兒」又是不兒化不行的。
  • 稷山話的兒化韻:
    有人說「本縣方言有15個兒化韻母,比北京話(25個)少。『花、皮、豆、肝、盤、尖、餡、片、方』等都不兒化。老年人口裡的兒化比年輕人更少。」(見94版《縣誌》571頁)這位先生雖然是學文科的,但也不至於連基本數字都弄不懂吧?他前面剛說稷山話有15個「兒化韻母」,沒隔幾行字,卻寫出了我縣的18個兒化韻母!
  • 中國數學題到底有多難?看外國網友能否挑戰成功
    中國數學題難倒了多少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數學都是必不可少的科目,而且還是主要的科目之一。眾所周知,中國的數學題比其他國家是難很多的,但是有的外國友人並不相信,就要挑戰中國的數學題。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的數學題到底有多難?看看外國網友能否挑戰成功呢?
  • 林保怡周海媚挑戰北京話考試 兒化音發音難倒兩位港星
    原標題:林保怡周海媚挑戰北京話考試   廣州日報訊(記者 李淵航)昨天深圳衛視美食脫口秀《廚房的秘密》錄製新一期節目。現場,林保怡、周海媚等一幫明星嘉賓不僅帶大家領略粵菜、北京菜味道,還組隊對抗。接受採訪時林保怡談及之前Tvb與歐陽震華解約一事,他稱與對方還沒聯絡,但其中肯定有誤會。
  • 內飾按鍵改中文有多難 網友們又不淡定了
    熱點事件每天有,段子手在民間~每次爆出些熱點事件後,網友評論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下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的【內飾按鍵改中文有多難】,這條新聞短短1小時內已經收到了1743條評論,有人表示質疑,有人贊同,有人甚至還在評論區激烈討論了起來,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吧~
  • 正好剩下十來個角——離石話的兒化音
    一些單音節的水果也是一樣,比如我們會說「桃兒」、「梨兒」、「杏兒」、「棗兒」。如果讓我們僵著舌頭說「桃」、「杏」和「棗」,白給二斤也說不出來。這些兒化韻,讓一向以生硬著稱的離石話聽上去柔軟了許多。名詞兒化日常的生活起居,直來直去粗喉嚨大嗓子的離石人在不經意間說著許多可愛的兒化詞彙。比如:這一院兒中間有三眼窯兒,邊窯兒跟前還蓋了個西房兒。
  • 北方人點菜總說整倆硬菜,硬菜是什麼?背後是北方人的豪爽與好客
    北方人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南方人點菜,最後一定要點一個青菜,而且是一丁點肉絲絲都不要的青菜;南方人同樣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北方人點菜一定要點一個硬菜。北方人常說「整倆硬菜」,到底什麼是「硬菜」?南方人都驚呆了。
  • 蕭山方言裡的「兒化詞」
    漢語用「兒」表示小稱的歷史很久,如盛唐時期金昌緒的五言詩《春怨》:今天的北京話、南京話、成都話等官話方言有大量帶「兒」的詞,如北京話裡有小孩兒、老頭兒、寶貝兒、兜兒、蓋兒、玩兒等。這些方言裡的「兒」後綴跟前字語音融合,發音時舌頭一卷即可(如「門兒」mer,連前鼻音-n都沒了),不用再單獨念一個「兒」字,稱為「兒化」。
  • 中國南北方差異很大,北方人最不習慣南方的什麼?
    首先,南北方人的身高外形就不同,南矮北高,平均身高差距在4-5cm左右,男女都如此,所以北方女生到南方,在談男女朋友時最有意見的可能就是身高了;氣候也不同,特別是溼度的不同,造成生活習慣的不同,就比如洗澡,北方人大部分是做不到像南方一樣天天洗澡的,因為兩三天不洗澡,北方並不會造成不舒服或者身上有異味,但南方不洗的話,全身都不舒服,會有一種粘粘的感覺。
  • 美女挑戰「20倍」辣度的火雞面,被辣到說不出話,網友:別逞強了
    美女挑戰「20倍」辣度的火雞面,被辣到說不出話,網友:別逞強了現在的吃播越來越火了,很多人都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翻出幾個視頻來看看,雖然大家選擇的餘地還挺多的,但是依舊比較喜歡看獵奇的視頻,比如說吃播吃我們沒有見過的食物,或者是大胃王一次性吃很多,在一種就是挑戰自己的極限,吃一些特別辣或者是特別難吃的食物
  • 看到天津話,網友:你怎麼能發語言
    而四川話對於北方人來說就比較難懂了,20歲的女性叫「乖乖」,30歲女性叫「美女」,50歲女性叫「嬢嬢」(niang),肯定有不少人看到這個字都不會念吧。
  • 北京地名這些兒化音,你都念對了嗎?
    「我啊,西便門兒!」寥寥數語的對話聽上去很簡單又有點兒親切,總能讓聯想到北京熱鬧的早市、花市什麼的。只是,可能少有人注意到,看似平常的對話中也藏著學問。比如,「兒化音」什麼時候該加,就很有門道。京味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詞尾的「兒化」發音。不過,又不是每個詞、每句話都帶上兒化音,而是有時要加,有時不加。如果不知內情的人無意改了讀法,在老北京人聽來,就會覺得「彆扭」,或者失去「京味兒」。
  • 那些年被逼瘋的「兒化音」,你中招了嗎?
    大家好,這裡是柴叔說漫畫,一直以來,南北差異都是全國爭議的焦點,前有各種甜鹹之爭,南方的鹹粽子、鹹豆花,北方的甜粽子、甜豆花,後有各種發音笑話,比如之前釜山行流行的時候,柴叔給福建的一個朋友推薦,然後他給我的反饋是他看了30多集了,依舊還是沒有看到喪屍,最後柴叔才驚奇地發現他看的是
  • 想學地道北京話,卻總也搞不清「兒化音」怎麼用?升級版寶典來了
    您也一定在生活中感受了,學習了,運用了或多或少的北京話。怎麼樣?那京腔京韻的北京話是不是特有味兒?特有範兒?不瞞您說,您不知道,不了解的北京話裡的珍寶還多著呢!您是教師?還是教語言,教文學的老師?您是語言文字工作者?您是語言文字專家?還有您,就僅僅是個北京話的愛好者……好,好,好,諸君就更得聽我往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