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方言裡的「兒化詞」

2021-02-19 浙江鄉音

內容提要

1.小稱現象
2.吳語的兒化
3.蕭山話裡的兒化詞

語言能反映人的思想。人們看到嬰兒、小動物等小小的、萌萌的東西時,心生喜愛,也會在詞語上表現出來,加個「兒」、「子」之類的後綴,或者變個韻,變個調,這類語言現象叫做「小稱現象」。隨著語言演變,小稱現象也會發生擴散,一些不小不萌的名詞甚至其他詞類(比如動詞、形容詞等)也可能出現於小稱現象。

漢語用「兒」表示小稱的歷史很久,如盛唐時期金昌緒的五言詩《春怨》:

今天的北京話、南京話、成都話等官話方言有大量帶「兒」的詞,如北京話裡有小孩兒、老頭兒、寶貝兒、兜兒、蓋兒、玩兒等。這些方言裡的「兒」後綴跟前字語音融合,發音時舌頭一卷即可(如「門兒」mer,連前鼻音-n都沒了),不用再單獨念一個「兒」字,稱為「兒化」。兒化和不兒化還可能存在詞義差別,如北京話「前門」指城門/地名,而「前門兒」指(公交車、院子等)前面的門。

《現代漢語詞典》凡例裡的兒化規則

杭州話也有大量帶「兒」的詞,但是與官話方言不同的是杭州話詞中的「兒」字仍單獨念成一個音節er,不與前字融合,顯得更保守(官話方言在歷史上也經歷了「兒」後綴到「兒化」的演變)。杭州話的兒綴詞有小伢兒、老頭兒、袋兒、襪兒、筷兒、耍子兒等。

各地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表示「小稱」的方式。吳語比較有特色的方式也是「兒化」,不過這個「兒」的發音不是官話或杭州話的er音,而是個鼻音。想想蕭山話(城廂及南片)的「兒子」怎麼說——「ng子」。吳語特有的小稱形式是加個鼻音後綴或鼻音成分,而這個鼻音正好源自「兒」字。吳語的兒化與官話的兒化,可以說是同樣道理,不同形式。

最有名的吳語兒化詞大概是「麻將」了。麻將本叫「麻雀牌」,取名自鳥類麻雀。寧波、上海等地稱呼鳥類麻雀也叫「麻將」,其實這個「將」就是「雀兒」——「雀」本音tsiah(音爵),兒化後念tsiang(音將)。可以推測,該遊戲曾在寧波、上海一帶流行,名稱根據當地方言叫做「麻將」,然後又從此流傳到了全國各地(廣東一帶仍保留了「麻雀」的叫法)。

(再扯開去,麻將在更早的時候還稱為「馬吊牌」,其實也跟麻雀有關,蕭山、紹興等地麻雀叫「麻鳥」,諧音成「馬吊」。)

麻雀

最後來介紹一下蕭山話裡的幾個兒化詞。蕭山話裡目前明確的兒化詞比較少,仔細挖掘的話可能還有更多。

女兒

蕭山話稱女兒為「囡」noe⁶(音同「暖」的去聲)。附近不少地區也有類似說法,如紹興、寧波、上海等。這個「囡」就是「女兒」合音,也可以說是「女」的兒化。吳語的「女」有個麻韻的古老讀音no⁴,如蕭山臨浦及紹興等地稱孫女為「女(no)孫」,又如蕭山樓塔及諸暨等地稱女婿為「女(no)婿」。「女兒」no-n語音融合,演變為今日的「囡」。「囡」字在各地聲調不同,也是由「女兒」兩字連讀變調不同導致。

筷兒

蕭山城廂及南片稱筷子為khuae¹(闊彎切),東片及紹興等地說khua⁵(音同「快」),北部的赭山、南陽一帶說「筷兒」khua-ng。照道理「筷」就應該音同「快」,東片及紹興念的是「筷」的本音。城廂及南片的特殊讀音是由於兒化,「筷兒」khua-n語音融合,韻母就成了「彎」-uae。赭山南陽的「筷兒」,正好保留在兒綴未合音的階段。

伯兒

蕭山城廂及南片稱呼父親的兄弟為「伯」pah,如「伯伯」 「大伯」 「二伯」 … 「小伯」之類。與之相應,蕭山東片說pang¹(音同「繃」),即「pang-pang」 「大pang」 「二pang」 … 「小pang」。東片這個pang,就是「伯」的兒化。「伯兒」pah-ng融合為pang。

凌凙兒

蕭山城廂及南片稱呼冰凌柱為ding-doh(音同「亭讀」),本字為「凌凙」,前字聲母l被後字同化為d。赭山、南陽一帶說ding-daong(音同「亭糖」)。這個「糖」就是「凙」的兒化,「凙兒」daoh-ng融合為daong(「凙」doh早期是開口度更大的daoh)。東片及紹興一帶稱冰凌柱為「秤管糖」tsheng-khuoen-daong,這個「糖」同樣是「凙」的兒化。

冰凌柱

細心的讀者朋友大概注意到了,兒化後的發音有些是前鼻音(如「囡」「筷」),有些是後鼻音(如「麻將」「伯」「凌凙」)。這其中有規律嗎?

參考文獻

王莉寧. 「麻將」的詞源和傳播.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6(1).

轉自蕭然音韻微信公眾號

編輯/ 程永豔  徐騁   高心雨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看到吧!

相關焦點

  • "嗯""唔"在吳語裡意味著什麼?——以蕭山為例 |吳語公眾號
    不同於普通話只有語氣詞會出現成音節鼻音,在吳語等不少方言裡成音節鼻音可見於一般的字音和詞語,和別的音節一樣承擔重要的功能。以蕭山方言為例,成音節鼻音,單字有隻有ng/ŋ̍/一種,而在詞中根據有m/n/ng等不同變體——後字n聲母則變n,後字m聲母則變m。(南片臨浦等地的老派還有獨立的成音節m。)接下來介紹一下吳語裡讀成音節鼻音的字或詞。
  • 老家方言 | 戀愛、聊天兒必備發音技巧:使用兒化音的四條規律
    電影《手機》裡範偉用方言顯擺在藝術作品中,方言在表達特殊情感,刻畫人物形象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央視播放小香玉作品《河南人》第二條規律:帶兒化音的表達是方言特色表達方式,兒化音與前面的詞是一個整體,不可省略。
  • 這些蕭山方言「成語」太形象了!只有蕭山人才看得懂
    這些蕭山方言「成語」太形象了! 但事實上, 當本土蕭山人也越來越習慣用普通話, 蕭山方言中的一些特色元素
  • 稷山話的兒化韻:
    有人說「本縣方言有15個兒化韻母,比北京話(25個)少。『花、皮、豆、肝、盤、尖、餡、片、方』等都不兒化。老年人口裡的兒化比年輕人更少。」(見94版《縣誌》571頁)這位先生雖然是學文科的,但也不至於連基本數字都弄不懂吧?他前面剛說稷山話有15個「兒化韻母」,沒隔幾行字,卻寫出了我縣的18個兒化韻母!
  • 兒化音,逼瘋南方人的「致命玄學」
    然而幾乎沒有兩種有兒化的方言兒化的範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就如之前所言,哪怕是北京內部,兒化也難說是全城統一。這和兒化的性質密切相關。答案稍晚評論區公布,歡迎競答對於方言裡有兒化音的人來說,一個兒化的詞往往會帶有親切、可愛、細小的色彩。
  • 正好剩下十來個角——離石話的兒化音
    出來,咱稍得告訴,稍得把這口口谷兒在盤兒裡攤開,晾出。用幾棵醋溜兒換了幾顆新疆的好棗兒,正兒好有口軟米,攢的過兩天臘月臘八,咱餷上一鍋粥兒。張家殺下羊兒了,送了一錠好肉,正兒好還有剩兒下的兩根胡蘿蔔,咱鍘成餡餡給孩兒們吃莜麵角兒。這四句話裡,既包含了常見的名詞兒化,也藏了其他方言裡沒有的動詞兒化——「剩兒」,和形容詞兒化——「陰兒」,或者是副詞兒化——「正兒好」。
  • 如何用四川方言詞誇妹兒漂亮又有氣質,請用「蘇氣」
    01 蘇氣是什麼咋個用四川方言誇獎一個人?四川方言裡面誇人的方言詞相當多,比如鬼靈精、精靈、精靈鬼兒、靈醒。你一定會問為啥子都是和「精」有關的?在老四川人的觀念裡,一個人只有「精」才能在這個社會吃得開。
  • 你不知道的兒化音!
    眾所周知兒化音是我國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多數方言中,一些字的韻母因捲舌動作而發生的音變現象,其特點是在韻母后面加上r。兒化音是普通話的重要特徵,也是現代漢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普通話外,它還出現在我國當代幾乎所有的官話方言和包括晉語等在內的少部分非官話方言中,此外,杭州話也存在類似於兒化音的兒字綴。那麼你知道規則與作用嗎?一,規則。er在普通話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韻母,它不同聲母相拼,也不能同其他音素組合成複合韻母,但它可以自成音節。
  • 串串兒?胡同兒?——成都兒化音vs.北京兒化音丨語言學午餐
    單從給人的感受上來講,大部分北京人說話語速比較快,吞音現象十分嚴重,還有不得不提的兒化音。說到兒化音大家都會聯想到北京方言,但其實兒化音並不是北京方言獨有的特徵。在許多北方方言裡,日常生活中兒化音十分普遍,例如東北話。令人驚奇的是,成都方言作為西南官話的代表口音之一,也有地方色彩濃重的兒化音。
  • ...女警剛到蕭山,懵了!nan是女兒還是兒子?「格朗、候朗」什麼意思?
    網絡上曾經有人做了一個「中國十大難懂方言排行榜」,其中排行第一的是浙江溫州話,而在浙江,有不少人認為蕭山話是排在溫州話之後第二難學的方言。徐慧文的丈夫是蕭山人,之前為了照顧她,只在家裡說普通話,下定決心學蕭山話後,她給丈夫下了死命令,從今以後,在家裡不能講普通話,一定要講蕭山話。
  • ...女警剛到蕭山就懵了!nan是女兒還是兒子?「格朗、候朗」什麼意思?
    網絡上曾經有人做了一個「中國十大難懂方言排行榜」,其中排行第一的是浙江溫州話,而在浙江,有不少人認為蕭山話是排在溫州話之後第二難學的方言。徐慧文的丈夫是蕭山人,之前為了照顧她,只在家裡說普通話,下定決心學蕭山話後,她給丈夫下了死命令,從今以後,在家裡不能講普通話,一定要講蕭山話。
  • 緊到說:兒化音可不是北方人的專利,重慶人說得也賊溜!
    這裡出現了一個詞:包穀泡兒,它的通用名稱是爆米花。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個詞語,「包穀」,就是玉米的另外一種稱呼,在重慶方言中很常見。而「泡兒」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種兒化音處理:泡表示包穀的一種形態變化,膨脹之後呈現爆開的狀態,將其兒化音處理之後,帶有一種更加俏皮的感覺。
  • 說方言,是川人最驕傲的選擇 | 四川方言
    這些方言詞或許就是四川方言的魅力所在。 打個比方,四川方言裡有個詞叫做「錘子」。如果有人用普通話對你說「錘子」,那麼他說的可能真是「錘子」。如果有人用四川方言對你喊「錘子」,那麼他可能說的是「你說個錘子」。不同於普通話裡「錘子」是個實實在在的工具,四川方言裡的「錘子」則是個千變萬化的東西。根據語境的不同,「錘子」一詞就如同萬金油一般,到處都可以用上。
  • 四川方言裡,貓和老鼠到底是個啥子關係
    以前介紹和動物相關的四川方言時說過,似乎四川方言裡習慣將動物安上「不好的名聲」,從狗刨騷、豬腦殼、賴食猴等方言,再到「狗扯猴,猴扯牛」、「豬嫌老鴰黑,自己不覺得」等俗語都是如此,自然貓和老鼠身上也脫不了這個習慣。老鼠在四川方言裡經常被叫做「耗子」。
  • 一個日本姑娘的蕭山話情結
    有一次我走在淮海路的伊勢丹百貨前,有個男人突然撞了我,從我的手提包裡竊走了錢包,錢包裡有3000元人民幣。一轉身,人就不見了。平時我從不帶很多錢,那次是回國前去買些禮物,我疏忽了。  還是說上海話吧,它屬吳音,吳音是日語中三個漢字讀音系統之一。曹先生,您說吳語的「江」、「拗」、「鑊(鍋子)」,和日語的語音、語義相似,但還是有些變化的。比如「水」,日語的「水」指涼水,「熱水」叫「湯」。
  • 方言詞解:火柴為什麼叫「曲燈兒」
    民國時期,大帥張宗昌有一首《詠閃電》,寫的詼諧入化:忽見天上一火鐮,疑是玉皇要抽菸。如果玉皇不抽菸,為何又是一火鐮?考其濫觴,先出於北京方言(舊時北京就有「取燈胡同」),流入山西後,加兒化韻尾,謂「取燈兒」。亦有稱「起燈兒」、「卻燈兒」的。若從聲調上細察,懷仁人所稱應為「曲燈兒」。「曲燈兒」一詞,從何而來?有學者認為,「取燈」,就是點燈用的東西;也有說「取燈」應為「焌燈」之音訛。這兩種說法均不可取。
  • 北方人不念兒化音有多難?網友:挑戰失敗!難到話都不會說了
    而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北方人說起來非常自然,而南方人說起來卻很彆扭的——「兒化音」。兒化音是中國普通話和部分方言中,個別字的韻母因捲舌動作而發生的音變現象,其特點是在韻母后面加上r。除普通話外,兒化音多出現在北方方言中,以北京話、東北話和天津話為代表。
  • 探討音譯詞與方言
    音譯詞是一種語言入侵,漢語中有很多音譯詞,比如摩託,沙發,巴士,咖啡,量變產生質變,如果漢語中的英語音譯詞比例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時,漢語就會蛻變成一種「英語方言」,而且是帶四個聲調的「英語方言。所有音譯詞都會保留另外一種語言的近似發音。
  • 臨朐方言 (三 方言示例(一))林紹志
    8、所有兒化音,採取與普通話注音相同的方法,即後面加「r」。9、輕聲字不標聲調。字義與普通話相同或相近,僅帶詞綴的方言,也不單列,如「玩頭」、「逛悠」等等。(四)音、韻、字形與普通話相同但含義不同者,仍作為詞條出現,例如「批評」、「言語」等等。(五)凡是讀音相近、意義相同的方言詞,不另列詞條,以「也說」的形式出現,如「容緩」和「容寬」;對於讀音差別較大的詞,則另列詞條,如「旮扭」和「旮古」;部分詞性容易產生歧義的方言詞,予以標註詞性。
  • 談談陝北方言裡的重疊詞
    見過月暈的人都知道,它往往繞著月亮形成裡外幾層光圈,煞是好看!所以,「繞著月亮轉圈圈紅」真是得之自然的神來之筆!    「轉圈圈紅」的結構是「(轉+圈圈)+紅」,是個偏正短語,即動賓短語「轉圈圈」修飾中心語「紅」(變紅),「圈圈」是重疊名詞。這種結構在陝北方言中廣泛存在。例如:「轉/繞圈圈走、轉/繞圈圈跑、轉圈圈跳」意思是「一圈接著一圈地走、跑、跳」,這是「轉圈圈」的基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