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1.小稱現象
2.吳語的兒化
3.蕭山話裡的兒化詞
語言能反映人的思想。人們看到嬰兒、小動物等小小的、萌萌的東西時,心生喜愛,也會在詞語上表現出來,加個「兒」、「子」之類的後綴,或者變個韻,變個調,這類語言現象叫做「小稱現象」。隨著語言演變,小稱現象也會發生擴散,一些不小不萌的名詞甚至其他詞類(比如動詞、形容詞等)也可能出現於小稱現象。
漢語用「兒」表示小稱的歷史很久,如盛唐時期金昌緒的五言詩《春怨》:
今天的北京話、南京話、成都話等官話方言有大量帶「兒」的詞,如北京話裡有小孩兒、老頭兒、寶貝兒、兜兒、蓋兒、玩兒等。這些方言裡的「兒」後綴跟前字語音融合,發音時舌頭一卷即可(如「門兒」mer,連前鼻音-n都沒了),不用再單獨念一個「兒」字,稱為「兒化」。兒化和不兒化還可能存在詞義差別,如北京話「前門」指城門/地名,而「前門兒」指(公交車、院子等)前面的門。
《現代漢語詞典》凡例裡的兒化規則
杭州話也有大量帶「兒」的詞,但是與官話方言不同的是杭州話詞中的「兒」字仍單獨念成一個音節er,不與前字融合,顯得更保守(官話方言在歷史上也經歷了「兒」後綴到「兒化」的演變)。杭州話的兒綴詞有小伢兒、老頭兒、袋兒、襪兒、筷兒、耍子兒等。
各地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表示「小稱」的方式。吳語比較有特色的方式也是「兒化」,不過這個「兒」的發音不是官話或杭州話的er音,而是個鼻音。想想蕭山話(城廂及南片)的「兒子」怎麼說——「ng子」。吳語特有的小稱形式是加個鼻音後綴或鼻音成分,而這個鼻音正好源自「兒」字。吳語的兒化與官話的兒化,可以說是同樣道理,不同形式。
最有名的吳語兒化詞大概是「麻將」了。麻將本叫「麻雀牌」,取名自鳥類麻雀。寧波、上海等地稱呼鳥類麻雀也叫「麻將」,其實這個「將」就是「雀兒」——「雀」本音tsiah(音爵),兒化後念tsiang(音將)。可以推測,該遊戲曾在寧波、上海一帶流行,名稱根據當地方言叫做「麻將」,然後又從此流傳到了全國各地(廣東一帶仍保留了「麻雀」的叫法)。
(再扯開去,麻將在更早的時候還稱為「馬吊牌」,其實也跟麻雀有關,蕭山、紹興等地麻雀叫「麻鳥」,諧音成「馬吊」。)
麻雀
最後來介紹一下蕭山話裡的幾個兒化詞。蕭山話裡目前明確的兒化詞比較少,仔細挖掘的話可能還有更多。
女兒
蕭山話稱女兒為「囡」noe⁶(音同「暖」的去聲)。附近不少地區也有類似說法,如紹興、寧波、上海等。這個「囡」就是「女兒」合音,也可以說是「女」的兒化。吳語的「女」有個麻韻的古老讀音no⁴,如蕭山臨浦及紹興等地稱孫女為「女(no)孫」,又如蕭山樓塔及諸暨等地稱女婿為「女(no)婿」。「女兒」no-n語音融合,演變為今日的「囡」。「囡」字在各地聲調不同,也是由「女兒」兩字連讀變調不同導致。
筷兒
蕭山城廂及南片稱筷子為khuae¹(闊彎切),東片及紹興等地說khua⁵(音同「快」),北部的赭山、南陽一帶說「筷兒」khua-ng。照道理「筷」就應該音同「快」,東片及紹興念的是「筷」的本音。城廂及南片的特殊讀音是由於兒化,「筷兒」khua-n語音融合,韻母就成了「彎」-uae。赭山南陽的「筷兒」,正好保留在兒綴未合音的階段。
伯兒
蕭山城廂及南片稱呼父親的兄弟為「伯」pah,如「伯伯」 「大伯」 「二伯」 … 「小伯」之類。與之相應,蕭山東片說pang¹(音同「繃」),即「pang-pang」 「大pang」 「二pang」 … 「小pang」。東片這個pang,就是「伯」的兒化。「伯兒」pah-ng融合為pang。
凌凙兒
蕭山城廂及南片稱呼冰凌柱為ding-doh(音同「亭讀」),本字為「凌凙」,前字聲母l被後字同化為d。赭山、南陽一帶說ding-daong(音同「亭糖」)。這個「糖」就是「凙」的兒化,「凙兒」daoh-ng融合為daong(「凙」doh早期是開口度更大的daoh)。東片及紹興一帶稱冰凌柱為「秤管糖」tsheng-khuoen-daong,這個「糖」同樣是「凙」的兒化。
冰凌柱
細心的讀者朋友大概注意到了,兒化後的發音有些是前鼻音(如「囡」「筷」),有些是後鼻音(如「麻將」「伯」「凌凙」)。這其中有規律嗎?
參考文獻
王莉寧. 「麻將」的詞源和傳播.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6(1).
轉自蕭然音韻微信公眾號
編輯/ 程永豔 徐騁 高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