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詞解:火柴為什麼叫「曲燈兒」

2020-12-22 雁門文叢

文 / 宋旭

火柴,俗謂「曲燈兒」

「曲燈」,又言「取燈」、「卻燈棍兒」,就是「火柴」。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打火機尚不多見,人們生火點菸,常用「火柴」,俗語謂之曰「曲燈」。半個世紀過去,現在的孩子們,別說「曲燈」,連「火柴」是什麼東西都很少能說出來了。

「火柴」是1826年由英國人沃克最先發明的。沃克發明的火柴,是把硫化物塗在木梗上,在砂紙中拉動,便會擦出火苗。沃克發明的這種火柴很不安全,後來在1852年,瑞典人倫德斯特倫對沃克的火柴進行改進,將氯酸鉀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木梗上,而將赤磷藥塗在火柴盒側面,使用時,將火柴藥頭在磷層上輕輕擦劃,即能發火。由於把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分開,大大增強了生產和使用中的安全性,被稱之為安全火柴。

「火柴」傳入中國後,被稱為「洋火」,俗語稱「曲燈」。

安全火柴

眾所周知,火柴傳入中國,是二十世紀初的事情。而在此之前,「曲燈」一詞就已出現在漢文典籍中了。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古今小說》中,就有「忘帶個取燈兒去了」。這裡的「取燈」,就是「曲燈」。

馮夢龍筆下的「取燈」是為何物?

這實際上是在問,火柴傳入中國之前,老祖宗用什麼東西引火?

民國時期,大帥張宗昌有一首《詠閃電》,寫的詼諧入化:

忽見天上一火鐮,

疑是玉皇要抽菸。

如果玉皇不抽菸,

為何又是一火鐮?

張大帥的這首詩,常被當今某些「著名詩人」拿來取笑。殊不知這首《詠閃電》言之有物,狀之有形,且詼諧生動,有情有趣,比之當今眾多「開水詩」強上百倍有餘。

張大帥筆下的「火鐮」,就是在火柴傳入中國之前,老祖宗用來引火的寶貝。

火鐮與火石
火鐮

「火鐮」又名火刀,主要部分是一塊長約5到8釐米、略帶弧度且光滑的鐵條,形似鐮刀,因謂之「火鐮」。舊時,「火鐮」鐵條的一側通常固定一個用皮革製成的荷包上,荷包內平時存放火石和火絨。「火石」也稱燧石,是一種堅硬的含磷矽質的石條或石塊,形狀不規則,與火鐮碰擊後會迸出火星。而「火絨」就是一種野生「火草」背面的絨棉。人們將新鮮的火草採摘回來,趁潮將「火草」背面的條狀絨棉撕下,曬乾後捻成團,再蘸上硝或硫磺,這樣的火絨遇到火星便能引燃。

「火鐮」、「火石」、「火絨」,是舊時人們隨身攜帶的「三件寶」。尤其是愛抽旱菸的老農們,黑乎乎的煙鍋袋兒上,串著一個小荷包,內裝火石和火絨,外吊火鐮。想抽菸時,就把火絨掏出來,取火鐮與火石在其上面敲,等蹦出的火星將火絨引燃,便將煙鍋伸進菸袋裡,摁一鍋旱菸葉出來,就著火絨點著,美滋滋地吸上幾口。

需要說明的是,火絨上面的火,不是明火,懷仁話叫「不放焰」,也就是沒有火焰。如果要生火的話,就得將火絨吹出焰來,然後將柴禾放上去引燃。

火絨的製作很費事,也很為貴。一下子燒沒了,煞是可惜。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人們又發明了一樣東西,就是將木片或麻杆削成很薄的薄片,一頭蘸上硫磺之類的易燃物。需要生火時,將其放在火絨上引燃後,再去點燃柴禾或蠟燭,而火絨則熄滅後收起來,以備後用。這種蘸了硫磺的木片或麻杆片,最初被叫做「發燭」。 元代陶宋儀的《輟耕錄》就記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業。」講的是南北朝時,北周聯合陳滅掉北齊,北齊后妃無以為生,便以製作「發燭」為業。到宋代之時,「發燭」又被稱為「引火奴」。宋初學士陶谷的《清異錄·器具》記:「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劈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火奴。」這種被稱作「發燭」或「引火奴」的什物,就是後世所謂之「取燈」。

發燭,又稱「引火奴」

而「取燈」之名,則行於元代以後,明清之際。考其濫觴,先出於北京方言(舊時北京就有「取燈胡同」),流入山西後,加兒化韻尾,謂「取燈兒」。亦有稱「起燈兒」、「卻燈兒」的。若從聲調上細察,懷仁人所稱應為「曲燈兒」。

「曲燈兒」一詞,從何而來?

有學者認為,「取燈」,就是點燈用的東西;也有說「取燈」應為「焌燈」之音訛。這兩種說法均不可取。前者實為牽強之辭,後者雖從詞義上勉強說得過去,「焌」雖有「燃火」之義,但其主要義項是「把燃燒著的東西弄滅」,而且,在漢語中,「焌燈」作為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黑燈,未點燃的燈」。

尤為可疑的是,「取燈」一詞,不見於元代之前的任何記載。有學者認為南宋凌萬頃、邊實所著的《淳佑玉峰志·風俗》有「上元取燈於郡」,是「取燈」一詞之濫觴。實際上,這裡的「取」,實為「聚」之通假字,意為「會合,集合」,凌、邊所言之「上元取燈於郡」,實際上就是「在郡城裡舉辦燈會」。與方言裡的「取燈」之義相差甚遠。

實際上,「取燈」、「起燈」、「曲燈」,皆為蒙語「tsiideng」(不同方言區也作「cudengz」)音譯。蒙語「tsiideng」,意思就是「火柴、引火之物」。「ts」與「c」實為一音。在蒙語中,「oci」,亦作「otsi」,是「火花、火星」之義,漢語音譯為「敖其」。而「tsiideng」之詞根「tsi」正是「oci」之「ci」。將「tsiideng」音譯為漢語,就是「取燈」或「起燈」,也就是懷仁話裡的「曲燈兒」。

相關焦點

  • 晉北方言詞解:打勾
    這裡的「打勾」,應是「打攪」的古方言遺音。現代漢語中,「打攪」多做「幹擾」或「擾亂」解。但從古籍所載來看,至少在明代以前,「打攪」有「攪拌」、「攪動」的義項。明初周王朱橚所撰《普濟方中,載有治痘瘡的古方。其油劑法曰:「治小兒臟腑伏熱毒疹,痘未盛,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髮乾燥或熱進退。
  • 「您」不能亂用、火柴叫「取燈兒」 北京方言了解下
    「夜麼虎子」也叫「燕麼虎兒」,在北京方言裡是蝙蝠的俗稱,相當於現在說那些年輕人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老炮兒》裡俯拾皆是的類似詞語,曾著實讓北京方言上了一把熱搜。  對一些不熟悉北京的人來說,北京話是個很有意思的存在,比如愛說「您」,習慣性帶上兒化韻……而在京味兒作家劉一達眼中,好玩的北京方言「多了去」,但有些卻不能亂用。
  • 為什麼總有人把螺絲刀叫「改錐」,是哪裡的方言嗎?聽內行人說完...
    為什麼有人把螺絲刀叫改錐,因為螺絲刀和改錐本身就是一種東西,只是叫的名字不同。 據了解不光我們邯鄲一帶人把螺絲刀叫改錐,京津冀,豫魯晉等大部分都把螺絲刀叫改錐,也就是說改錐是大部分北方地區的方言。 這個工具我們平時經常會用到,可以說家家必備,就是名字有點怪,這個改錐的錐好理解,本來就像個錐子,可為什麼要叫改錐呢?這個「改」字怎麼講。
  • 火柴為什麼一划就著?
    可是這種火柴的價格過於昂貴,而且濃硫酸有很強的腐蝕性,容易造成事故。後來有一位聰明人用松木條浸染了硫磺,貯存起來備用。需要時,把它與火一接觸,就會燃燒起來。及至後來,這種引火的東西進了店鋪,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產、供應,於是便更名為「火寸條」。  火柴的真正問世,其實是磷頭火柴的使用。
  • 【每日一詞】Match(火柴,配對)
    昨天,我在介紹萬能火柴曾被叫做"Lucifer"時提到了火柴(match)這個詞。於是我開始思考,火柴為什麼要叫做match呢?
  • 探討音譯詞與方言
    音譯詞是一種語言入侵,漢語中有很多音譯詞,比如摩託,沙發,巴士,咖啡,量變產生質變,如果漢語中的英語音譯詞比例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時,漢語就會蛻變成一種「英語方言」,而且是帶四個聲調的「英語方言。所有音譯詞都會保留另外一種語言的近似發音。
  • 晉北方言詞解:丟盹
    國際會議上的「丟盹」「丟盹」是一個很土的方言詞彙,意思是打瞌睡。小明是個迷糊蛋,上課老丟盹。「五拿糕」走路也丟盹,不是撞樹,就是撞電線桿,常常滿臉黑青。就是原有漢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但在方言裡仍然保留其原有讀音,在書寫過程中,人們借用與其本字原有讀音相同的漢字去替代。這種現象在漢語中極為普遍。那麼,「丟盹」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丟盹」,應該是「睡頓」。清人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中提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 蕭山方言裡的「兒化詞」
    漢語用「兒」表示小稱的歷史很久,如盛唐時期金昌緒的五言詩《春怨》:今天的北京話、南京話、成都話等官話方言有大量帶「兒」的詞,如北京話裡有小孩兒、老頭兒、寶貝兒、兜兒、蓋兒、玩兒等。這些方言裡的「兒」後綴跟前字語音融合,發音時舌頭一卷即可(如「門兒」mer,連前鼻音-n都沒了),不用再單獨念一個「兒」字,稱為「兒化」。
  • 【震驚】「外婆」是方言,一律叫「姥姥」?以後要唱《姥姥的澎湖灣》?
    叫外婆還是姥姥?>說是上海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此前的課文原文是這樣的▼▼▼網頁截圖另一篇課文《馬鳴加的新書包》中,「外婆」也被改成了「姥姥」外婆為什麼要改成
  • 四川方言裡的「豬」,老家人不叫「豬」,叫「溜溜」!
    那麼,作為四川人的你,可知道四川方言中的「豬」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四川方言裡的「豬」。她學著老家方言,把羊叫作「綿綿」,把豬叫作「溜溜」。翻閱民國時期的四川方志,這些方言儼然記錄於其中:如「綿綿,呼羊也」,見於《民國簡陽縣誌》;「呼豬曰溜溜」,則見於《民國華陽縣誌》。把羊叫作「綿綿」,得名於羊的鳴叫聲。為何把豬叫著「溜溜」,卻不得其解。但凡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知道豬叫聲作「哼哼」,而不作「溜溜」。
  •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南方人叫外婆北方人叫姥姥,哪個叫法是方言?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相信這樣的問題會出現在很多兒童版的教科書上,但是如果你經常在國內旅行的話,你會發現因為南方和北方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所以都會有很多五花八門的叫法,不過最為常見的叫法就是,北方人都叫「姥姥」,南方人則更多的稱呼為「外婆」,那麼為何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叫法為何會不同呢?
  • 陝西建立方言資料庫 海選方言發音人
    在規定動作中,要錄製一篇短文\u2014\u2014伊索寓言中《北風跟太陽》的故事,要求發音人用地道的方言講故事。規定動作之外,各地可結合當地方言實際,選擇500個地方特色方言詞,和一段當地說唱曲藝或地方戲、歌謠、故事等。音檔製作中,要求為發音人錄製語音,並同時錄製視頻。待建檔完成後,未來有望上網查閱。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媒體貼出網友找到的截圖,表示去年上海市教委就曾回復過相關問題,其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外公」屬於方言。看到這個回復,網友的討論頓時炸開了鍋,有網友說:我一直以為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才是普通話說法。說實話,逍遙子也是這麼認為的。
  • 學術探論 | 鄭偉娜:四邑方言特徵詞研究
    三、四邑方言的特徵詞根據以上材料和遴選原則,我們選出四邑方言特徵詞如下。其中,一級特徵詞54個,二級特徵詞38個,三級特徵詞53個。(一)一級特徵詞(1) 蛋:卵、蛋。四邑方言把一切有硬殼的蛋、無硬殼的卵都稱為「蛋」,比如「雞蛋、魚蛋(魚子)」等,不同於其他粵方言點「雞春、魚春」的叫法。鬥江新臺開恩鶴(2) 小摸:小偷。
  • 女生叫你個臭居居是什麼意思 對應另一半是什麼詞哪的方言
    臭居居對應的是哪個詞?很多小夥伴都知道臭居居的意思是臭豬豬的一個方言諧音用法,由於發音非常萌,因此被很多的女生用來嗔怪男生。不過你知道這麼萌的臭居居是來自哪裡的方言對應的又是哪一個詞呢。  臭居居對應的是哪個詞  臭居居有時候也寫醜居居。
  • 北方方言中那些有意思的詞:這些詞看似很土,卻有一定的傳承意義
    北方方言咱們也說了好幾期了,有字有詞,今天咱們接著說詞彙。說到詞,我們總是能想到那些高大上的,對於一些方言中出現的詞,我們在正式的交流場合總是羞於說出口。其實這也能理解,有時候我們說了別人不一定能聽懂,造成了交流困難,為了方便交流,在公眾場合,還是要講大眾都能聽明白的普通話詞彙。
  • 本地方言不是本地方言,這些陝西方言太美太很生動
    眾所周知,普通話是我國現在使用的官方語言,全國各地都有各種方言區,普通話和方言並存。這種情況很好,普通話有利於與人溝通,方言也能深刻傳達文化內核,滋養地方年輕人。我們來談談陝西關中方言,也叫大唐雅音。因為是娛樂節目,很多人都忘了,笑過之後,外人很少研究他具體的寫作方法和內涵,所以很難欣賞陝西方言的美。讓我們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之美。咥是最著名的陝西方言之一,意思是吃。然而在比較「咥」和「吃」之後,很多朋友認為「咥」更生動,因為他的字面意思是:口對口,意即把食物送到嘴裡,簡潔而全面。
  • 為什麼有人說一根火柴不能給三個人點菸?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信
    為什麼有人說一根火柴不能給三個人點菸?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信如果你問一個中國人,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火柴不能給三個人點菸啊?肯定會回答你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確實,這一個俗語並不是發生在中國的,而是瑞典人對英國人說的。
  • 粵語的鹹濕點解叫「鹹濕」?
    大家都知道「鹹濕」是什麼意思了,這個詞很生動,就算用普通話或者其他方言都很難找到很貼切的同義詞。可是為什麼好色、猥瑣(通常指男性)會被形容為「鹹濕」而不是其他的什麼「甜幹」之類呢?話說鴉片戰爭之後,在一些地方開設的風月場所經常會有洋人光顧,英人會叫這類地方叫「hamshop」,字面就是鹹肉鋪了。
  • 許慎的書名為什麼叫「說文解字」?
    文字漢字學的鼻祖許慎寫了一部千古不朽的名著《說文解字》,為什麼叫「說文解字」?「文」與「字」有什麼區別?許慎自己就有明確的解釋:「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因為這一幅幅像畫一樣的「文」不能分解,只能說其形與義,所以叫「說文」。「解字」「字」就不一樣了,《說文解字》分析說:「字,乳也。從子在宀下,子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