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探論 | 鄭偉娜:四邑方言特徵詞研究

2021-02-13 語言資源快訊

三、四邑方言的特徵詞

根據以上材料和遴選原則,我們選出四邑方言特徵詞如下。其中,一級特徵詞54個,二級特徵詞38個,三級特徵詞53個。

(一)一級特徵詞

(1) 蛋:卵、蛋。四邑方言把一切有硬殼的蛋、無硬殼的卵都稱為「蛋」,比如「雞蛋、魚蛋(魚子)」等,不同於其他粵方言點「雞春、魚春」的叫法。鬥江新臺開恩鶴

(2) 小摸:小偷。鬥江新臺開恩鶴

(3) 該:這、近指。比如「該個(這個)、該定(這裡)、該囗ndai21(這些)、該樣(這樣)」等。鬥江新臺開恩鶴

(4) 囗[ndeng21]:那、遠指。比如,「囗[ndeng21]個(那個)、囗[ndeng21]定(那裡)、囗囗[ndeng21 ndai21]:(那些)、囗[ndeng21]樣(那樣)」等。鬥江新臺開恩鶴

(5) 餈:糯米製品、糕點。「餈」作為糯米製品義在四邑方言裡能產性強,以江門話為例,它可以構造「圓餈(湯圓)、果粽餈(粽子)、整餈(做糕點)」等詞語。鬥江新臺開恩

(6) 吉書/吉勝:曆書。由於老黃曆上會有每日吉兇,所以四邑方言將曆書稱為「吉書」;因「書」與「輸」同音,所以在臺開恩等地,人們為了避諱,便反其意而用,把「吉書」稱為「吉勝」;在鬥江新等地則沒有避諱之說。

(7) 下:動作「下」,對應於其他粵方言的「落」。以臺山話為例,有「下秧(播種)、下膩(施肥)、下刑(用刑)、下鋪(下床)、下面(下麵條)」等詞語,分別對應於廣州話的「落種、落肥、落刑、落鋪、落面」。江新臺開恩鶴

(8) 馬薺:馬蹄。鬥江新臺開恩

(9) 交蚍:木蝨。鬥江新臺開恩

(10) 胛囗[ŋɡap55]/胳窟底:胳肢窩。鬥江新臺開恩

(11) 頸喉:喉嚨。鬥江新臺開恩

(12) 澇:痱子。鬥江新臺開恩

(13) 吃死貓/吃啞巴虧/孭死貓:背黑鍋。鬥江新臺開恩

(14) 鑽罅:鑽空子。《說文》:「罅,裂也。」鬥江新臺開恩

(15) 耍盲公:捉迷藏。粵方言普遍把盲人稱為「盲公」,四邑方言把捉迷藏形象地稱為「耍盲公」。鬥江新臺開恩

(16) 揇:摟住。廣韻:「揇,揇搦」,「奴鹹切」。「揇搦」,即捉取之義。可見,「揇」的語義在四邑方言中也發生了演變。鬥江新臺開恩

(17) 索:哄(小孩)。鬥江新臺開恩

(18) 囗[sau31]:扔。我們認為本字可能是「掉」。根據《廣韻》,「掉」字多音,其一為「仗吊切」;該反切發展為[sau31],只需聲母從[ts]轉為[s]便可。另外,臺山方言把扔義叫「掉(囗)[iau31 sau31]」,也可能是不同時期兩個「掉」的重合。江新臺開恩鶴

(19) 囑:吩咐。鬥江新臺開恩

(20) 偌:你們,第二人稱複數。鬥江新臺開恩

(21) 亻卻:他們,第三人稱複數。鬥江新臺開恩

(22) 赤:痛(生病),比如「頭赤(頭痛)」、「肚赤(肚子痛)」。鬥江新臺開恩

(23) 山孔:山洞。鬥江新臺開

(24) 樽凸:瓶塞兒。江新臺開恩

(25) 尾:最小的、最後的,比如「尾仔(小兒子)」「尾指(小拇指)」等。江新臺開恩

(26) 卵:男性生殖器。《珠江》記為「囗[lan45]」(江門)等,我們認為其本字很可能是「卵」。用「卵」稱男性生殖器,可見於其他方言;從語音上看,僅需韻腹一音之轉。江新臺開恩

(27) 眠:躺。比如,四邑方言用「眠落去」表示躺下之義。江新臺開恩

(28) 行山:掃墓。《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為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此處「行山」表行走於山地之義。《史記·夏本紀》:「禹乃遂與益 、 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此處「行山」表巡視山嶽之義。四邑方言的「行山」可能從上面二者變異而來。江新臺開恩

(29) 收水:倒閉。江新臺開恩

(30) 瞠:睜眼。《廣韻》:「瞠,直視兒」,「宅耕切」。四邑方言的「瞠」語義有所演變。江新臺恩鶴

(31) 囗囗[la22 tsa55]:骯髒。鬥江新臺開

(32) 泥X鑽/X狗鑽:泥鰍。前者包括「泥狗鑽」(鬥門)、「泥蛤鑽」(臺山)、「泥豬鑽」(開平)等,後者包括「泥狗鑽」(鬥門)、「番狗鑽」(江門)、「苗狗鑽」(鶴山)等。

(33) 晧/皓:天亮、日出。《珠江》記作「皓」,與「晧」是異體字的關係。《說文》日部:「晧,日出兒,從日告聲,胡老切。」音義皆合。新臺開恩

(34) 天早:明天。江臺開恩

(35) 昨晚:昨天。四邑方言的「昨晚」與普通話的「昨晚」形同實異。鬥江臺開

(36) 船仔:艇。同時,對應於其他粵方言的「撐艇仔」,四邑方言把「走之旁」稱為「撐船仔、船仔邊」。鬥臺開恩

(37) 谷癟:秕谷。《珠江》記為「谷囗[p『ut21]」(鬥門)「谷囗[p『it24]」(江門)「谷囗[p『at21]」(臺山)等。我們推測,該詞可能為「谷癟」。「癟」在《廣韻》中有兩個音義,其一為「蒲結切,戾癟不正」,其二為「芳滅切,又芳結切,枯病」。若取後者,則音義均可說得通。其中,江門音最契合,其他為一音之轉。鬥江新恩

(38) 柿卒:柿子。臺開恩鶴

(39) 四腳蛇:壁虎。江新臺開

(40) 禾蠅:蒼蠅。新臺開恩

(41) 細粉:粉絲。鬥臺開恩

(42) 吃早朝:吃午餐。四邑方言沒有「午餐、晚餐」的對應詞語,只有「吃早朝(吃午飯)、吃晏晝(吃晚飯)」(臺山)等。新臺開恩

(43) 眉頭:額頭。江臺開恩

(44) 圓牛:爬行。江臺開恩

(45) 恨:疼愛。《珠江》記為「限[han31]」,與「恨」同音,我們認為「恨」當為本字。傳統社會醫療落後,小孩兒夭折率高;為了讓孩子好好長大,民間發展出了一些民俗習慣,比如為孩子取「狗屎」「豬屎」等賤名,再如正話反說,把「好」說成「壞」、把「疼愛」說成「恨」。鬥臺開恩

(46) 老敏:年老。年老為「老敏」,老年人為「老敏公」。鬥臺開恩;中山石歧、珠海前山把老年人稱為「老蚊公」,應與四邑方言「老敏公」同語源。

(47) 牛精:野蠻。牛在中國人的心中除了「勤勞」的意象外,還有「魯莽、蠻橫」等意象,四邑方言的「牛精」,正是這個意思的體現。江臺開恩

(48) 瓦頭:裡面。新臺開恩

(49) 條心:心裡。粵方言量詞可以單獨與名詞構成量名短語,表定指;「條心」從定指的量名短語,因其慣用性而逐漸固定成一個詞,表心裡之義。新臺開恩

(50) 囗[ndai55]:不定量詞、些,比如「該囗[ndai55](這些)、囗囗[ndeng21 ndai55](那些)」等。鬥臺開恩

(51) 行特:故意。江新臺開

(52) 喊:向(向他借)。鬥臺開恩

(53) (一)個:名量詞,用於牲口,比如「一個牛、一個豬、一個馬」等。新臺開恩

(54) (一)橫:動量詞,表示「一趟、一遭」。鬥江開恩

(二)二級特徵詞

(55) 禾雀:麻雀。鬥江新臺開恩鶴,花縣花山、佛山、三水西南、曲江馬壩

(56) 摸脈:號脈。鬥江新臺開恩鶴,四會、陽山

(57) 飯燶:鍋巴。根據《廣州音字典》(饒秉才,2003:282),「燶」的釋義為「<廣>焦、糊:飯煮燶咗(飯燒糊了)。」其中「<廣>」表示該字為粵方言用字。鬥新臺開恩鶴,香港新界

(58) 豬饊:豬食。《說文》:「饊,熬稻粻䊗也」,《廣韻》「饊飯」,「蘇汗切」。鬥江新臺開恩鶴,鬥門上橫

(59) 蔸:量詞,相當於「叢」或「棵」,比如「一蔸禾」「一蔸秧」「一蔸竹」「一蔸樹」等。鬥江新臺開恩鶴,鬥門上橫、東莞莞城、懷集、陽山、連山、連縣、仁化

(60) 水:雨。雖然包括廣州在內的許多粵方言點都用「落水」表示下雨之意,但是用「水」表示「雨水」之意在這些方言點卻不具有能產性。而在四邑方言中,「水」的這一義項卻有很強的能產性。以臺山話為例,有「大水(暴雨、大雨)、水仔(小雨)、飛水仔(毛毛雨)、晴水(雨停了)、落水天(雨天)、一陣水(一陣雨)」等詞語。鬥江新臺開恩,佛岡、連山布田、從化城內、新興、羅定

(61) 鑿:冰雹。鬥江新臺開恩,花縣花山

(62) 朝早:清晨。鬥江新臺開鶴,香港、澳門、鬥門上橫、寶安沙井

(63) 禾草:稻草。鬥江新臺開恩,高明明城

(64) 鋤田:整地。四邑方言一般把有水的田地叫「田」,把沒有水的田地叫「地」;但是統一用「鋤田」來表整地義。鬥江新臺開恩,鬥門上橫

(65) 爬(船、艇、龍舟):劃(船、艇、龍舟)。「爬」的基本義是「手和腳一齊著地前行」,「爬船」一詞中的「爬」正是該義項的比喻引申。鬥江新臺開恩,德慶

(66) 閒嘢:東西。《珠江》記為「囗囗[hen22 ndia35]」等,我們認為後一語素當為「嘢」,可標寫為「閒嘢」。「嘢」為粵方言用字,語義即「東西」,廣州話念[jie35]。在四邑方言中,「嘢」受前字順向同化影響,聲母變成[n],再進一步濁化成[nd]。鬥新臺開鶴,南海沙頭

(67) 花稔:石榴。《說文》禾部:「稔,谷熟也。從禾念聲。」石榴花包裹在花託之內,且花託紅色,就象是花自身一樣。所以其結果的過程就象是這朵花在慢慢成熟。多地粵方言管「芭樂」叫「花稔」,與四邑方言名同而實異。鬥江新臺開恩,鬥門上橫

(68) 錐:叮、蜇,比如「錐人」(叮人、咬人)。鬥江新臺開恩,花縣花山

(69) 阿妗:舅母。鬥江新臺開恩,香港新界、鬥門上橫、新興

(70) 膎:女性生殖器。動物交尾、男女交合都可稱為「屌膎」。鬥江新臺開恩,鬥門上橫

(71) 囗[laŋ22]:呻吟。我們認為本字可能為「哴」。《廣韻》:「唴哴,啼也」,「力讓切」。義合,僅需韻腹一音之轉即可。鬥江新臺開恩,鬥門上橫

(72) 雞囗[k『an21]:雞肫。鬥江新臺開恩,雲浮雲城、鬱南、清遠、佛岡、韶關

(73) 溼口/口溼:零食。鬥江新臺開恩,鬥門上橫

(74) 大碌竹:水煙筒。鬥江新臺開恩,中山石歧、鬥門上橫

(75) 人工:工資。鬥江新臺開恩,鬥門上橫、香港、花縣花山、高明明城

(76) 上味:鹽。鬥新臺開恩,鬥門上橫

(77) 撐:張開。鬥江新臺開恩,香港新界、高明明城、鬥門上橫

(78) 澀:粗糙。《說文》「澀,不滑也」,「色立切」。鬥新臺開恩,鬥門上橫

(79) 正種:地道。鬥江新臺開,鬥門上橫

(80) 腦門/腦門口:囟門。《珠江》記作「腦敏」(鬥門)和「腦門」(臺山)兩類,其語源當相同。鬥江新臺開,鬥門上橫

(81) 手甲:指甲。江新臺開恩,澳門、南海沙頭、鬥門上橫、新興、連山布田

(82) 四眼/戴仔:懷孕。孕婦稱為「四眼婆」或「戴仔老婆/戴仔乸」。鬥江新臺開恩,「四眼」的說法還存在於香港、番禺市橋、順德大良、鬥門上橫。

(83) 鑊耳(龍):虹。「鑊」,即鍋。《周禮·天官·亨人》中有「掌共鼎鑊」,鄭玄注曰「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由於彩虹形狀彎彎像鍋耳朵,所以四邑方言將之稱為「鑊耳」。新臺開恩,佛山、三水西南

(84) 雞僆:小母雞。《珠江》記做「雞懶[lan35]」(臺山),我們認為應該是「雞僆」。《爾雅·釋畜》中有「未成雞僆」,郭璞注曰「今江東呼雞少者曰僆」;《廣韻》「僆,雞未成也」,「朗甸切」。義合而音轉。鬥江新臺,花縣花山

(85) 結屎:便秘。鬥新臺開,鬥門上橫

(86) 豬膏:豬油。《說文》:「膏,肥也,從肉高聲,古勞切。」段玉裁注曰「膏,肥也,按『肥』當作『脂』。」新臺開恩,三水西南、鬥門上橫、廣甯、德慶、新興

(87) 炊:蒸。《說文》:「炊,爨也。從火,吹省聲,昌垂切。」比如「炊饅頭、炊飯」等。鬥臺開恩,寶安沙井、德慶、雲浮雲城、新興

(88) 老婆:正房。鬥臺開恩,鬥門上橫

(89) 鹹龍:港幣。在很長一段時間,廣州通行港幣,且稱之為「鹹龍」。現在該稱呼保留在了四邑方言中。江臺開恩,增城

(90) 求其:隨便。新臺開恩,高明明城、鬥門上橫

(91) 向:從(從哪裡來)。新臺開恩,香港新界、鬥門上橫

(92) 連:名量詞,相當於普通話的「串」,比如「一串鞭炮」。新臺開恩,懷集、陽山、連山布田

(三)三級特徵詞

(93) 河溪(路):銀河。鬥江開

(94) 囗[lat33]水(江門):熱水。江新開

(95) 處:地方。《廣韻》「處,處所也,昌據切。」如「第二處人(外地人)」。臺開恩

(96) 日囗[tɤ55]:白天。江臺開

(97) 膩:肥料。《說文》肉部:「膩,上肥也。從肉貳聲。女利切。」可以說,「膩」即「肥」,故用「膩」表肥料義。臺開恩

(98) 憑徛:梯子。《珠江》記為「傍[paŋ31]企」等,我們認為當是「憑徛」。《說文》幾部:「憑,依幾也,從幾從任」,「讀若馮,皮冰切」。義合而音異。《康熙字典》:「《增韻》倚也」「《正韻》皮命切,並憑去聲,義同。」音義皆合。「憑徛」一詞指出了梯子的作用。臺開恩

(99) 憑腰:椅靠背。與「憑徛(梯子)」一樣,「腰的依靠、憑藉」即為椅靠背。臺開恩

(100) 合瓜:南瓜。鬥江新

(101) 姜乸:姜。臺開恩

(102) 龍芽白:大白菜。臺開恩,羅定

(103) 黃欖:橄欖。臺開恩

(104) 吽:瘋、傻。「吽」在四邑方言能產性很強,以臺山話為例,有「吽狗(瘋狗)、吽仔(傻子)、詐吽(裝傻)」等詞語。臺開恩

(105) 箸籠:筷子筒。「箸」作為筷子義保留在四邑方言的「箸籠」一詞中。開恩鶴

(106) 阿人:祖母(背稱、面稱)。甘於恩、邵慧君(2000:379)推測可能來源於「安人」。臺開恩,南海沙頭、順德大良

(107) 親家安人:親家母。「安人」原是誥命品級之一,《幼學瓊林》文臣類:「秩官既分九品,命婦亦有七階。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後來也用「安人」稱年紀較大的婦人。江臺開,鬥門上橫

(108) 頭脫:頭屑。《珠江》記作「頭託」,本字很可能是「頭脫」。「脫[hɔt33]」與「託[hɔk33]」為一音之轉;並且,出現該詞的四邑方言點把「掉頭髮」叫「脫頭毛」,這也可以佐證我們的推測。臺開恩

(109) 眼仁:眼珠兒。《康熙字典》:「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從果子的核心部分引申為其他東西的核心部分,如「眼仁」等。臺開恩

(110) 大春泡:疝氣。因其外在症狀而得名。臺開恩

(111) 發蜢:羊角風。臺開恩

(112) 細螆:疥瘡。臺開恩

(113) 耕針:別針兒。《珠江》記為「耕針」,我們認為「耕」可能是本字。「耕」在某些方言中表鑽義,《新華方言字典》(2013:325)中「耕」的第一個義項就是「鑽」,比如績溪方言有「老鼠耕得洞子去了」、「只魚耕得泥子去了」「渠一日到夜東西的耕」等。四邑方言用「耕針」表別針兒義,也說得通。臺開恩

(114) 扶手棍:拐杖。鬥臺開,英德、陽山

(115) 燂:烤。《說文》火部:「燂,火熱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有「撟角欲孰於火而無燂」,鄭玄注曰「燂,炙爛也」。可見,「燂」即「燒熱」或「烤爛」。臺開恩,香港新界、花縣花山

(116) 人仔裡:胎盤。臺開恩

(117) 聽教:乖。臺開恩

(118) 著服:戴孝。即「著孝服」。臺開恩

(119) 天阿公:老天爺。臺開恩

(120) 灶菩薩:灶神。臺開恩

(121) 賃:租。廣韻:「賃,傭賃也,借也,乃禁切。」比如「賃屋(租房子)」「賃車(租車)」等。鬥臺開

(122) 茶樓:飯館。臺開恩

(123) 刮:剃。比如「刮面、刮須、刮頭(理髮)、刮頭佬、刮頭鋪、刮光頭」等。新開恩,鬥門上橫

(124) 乞米仔:乞丐。臺開恩

(125) 完戲/散戲:散場。鬥江新開恩,鬥門上橫

(126) 鬼鼠:耍滑頭。臺開恩

(127) 唔抵得:嫉妒。臺開恩

(128) 囗[ndau22]:稠(粥太稠),臺開恩

(129) 做得:能幹。臺開恩,香港

(130) 哽性:固執。《說文》口部:「哽,語為舌所介也。」「哽」為聲音堵住不通,「哽性」即是性子堵住不通、固執。臺開恩

(131) 偔:我們、咱們,第一人稱複數。鬥江新

(132) 梗系:老是、總是。《爾雅·釋詁》「梗,正直也」,因此用「梗系」表示「一直都是、總是」之義。臺開恩

(133) 到:在(在那裡住)。臺開恩

(134) 土:用(用筆寫)。臺開恩

(135) 條:「歌」的量詞。臺開恩

(136) 甲:(一)對,量詞。臺開恩

(137) 面:「眼鏡」的量詞。臺開恩

(138) 腰帶:帶魚。江臺開,順德大良

(139) 囗[ɔŋ23]囊:蝌蚪。鬥江新

(140) 缽:盆。比如「面砵(臉盆)」、「腳砵(洗腳盆)」等,這是一種比較存舊的說法。臺開恩

(141) 刻薄:虧待。與普通話的「刻薄」名同實異。臺開恩

(142) 搭:披上,臺開恩

(143) 囗[ndut21]:害怕,再如「吃驚」為「囗[ndut21]一下」。臺開恩

(144) 樂著:舒服。臺開恩

(145) 手公:大拇指。臺開恩,鬥門上橫

四、四邑方言親疏關係分析

(一)四邑方言內部各點的典型性

在上述145個方言特徵詞中,四邑方言七點所擁有的特徵詞數目及其佔比分別為:鬥門70個,佔48.3%;江門76個,佔52.4%;新會81個,佔55.9%;臺山137條,佔94.5%;開平140條,佔96.6%;恩平124條,佔85.5%;鶴山17條,佔11.7%。可以看出,臺山、開平和恩平特徵詞數目多,所含特徵詞超過我們列出特徵詞的85%;鬥門、江門、新會特徵詞數目不多,所含特徵詞在50%左右;鶴山特徵詞數目極少,剛過10%。換言之,從特徵詞數量上看,臺山話、開平話和恩平話是典型的四邑方言,鬥門話、江門話、新會話次之,而鶴山話則極不典型。鶴山話的特殊性可以從地理和歷史兩方面得到解釋。

從地理上看,鶴山市位於整個四邑方言片的最北端,其中四邑方言的通行範圍極小,僅限於與江門相鄰的鶴山東部。而即使是這塊地區,也處於廣府方言的三面夾擊之下。我們前面提到,廣府方言是一種強勢方言、向心方言,它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語音形式要求一致以便易於通話,便於維繫民系的團結,故而相對保守、穩定,變化較慢。而詞彙則不同」(練春招,2000:53),為了適應社會生活,便於與同個行政區劃內佔絕大多數的其他鶴山人交流,鶴山內部的四邑方言大量地吸收廣府方言的詞彙。此消彼長,其保留的四邑方言特徵詞彙也就變得很少了。

從歷史上看,雖然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已經析新會縣、開平縣地置鶴山縣,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只看到「四邑」之說,比如梁啓超說到:

凡外洋之粵民,皆有所謂三邑、四邑者,是最怪事。所謂三邑,則南海、番禺、順德也。所謂四邑,則新會、新甯、恩平、開平也。會、甯屬廣州府,恩、開屬肇慶府,而會、寧人暱其異府之恩、開,而疏其同府之南、番、順。(梁啓超,《新大陸遊記》)

應該說,鄉音在四邑概念的形成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各種海外「四邑會館」「四邑公所」的形成,又反過來加強了人們的民系認同。在此過程中,鶴山一直被排除在外,故其對於四邑民系認同感不強,即便是說四邑方言的鶴山人也是如此。現在雖然鶴山與四邑並稱「五邑」,但是歷史上的親疏關係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認為,這是鶴山雅瑤四邑方言不典型的另一個原因。

(二)四邑方言內部的親疏關係

根據上述145個特徵詞詞目,我們還可以算出四邑方言內部每兩點之間的親疏關係。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計算共有特徵詞之外,我們還需要計算共有非特徵詞。比如在詞目「蒸」上,我們除了需要看到鬥臺開恩四地變體同為「炊」之外,也必須看到江新鶴三地變體同為「蒸」。以下兩表是每兩點之間的共有特徵詞個數/共有非特徵詞個數(僅限於我們列出的145個詞目)。

相關焦點

  • 四邑話 豐富而精彩
    主要著作:《七彩方言——方言與文化趣談》、《新聞語誤評析》、《粵方言研究書目》、《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廣東粵方言概要》。現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項目「廣東粵方言地圖集」,並參與200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項目「漢語方言疑問範疇比較研究」以及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漢語方言地圖集」。   今年8月下旬,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認識了正在恩平研究四邑話的甘於恩。
  • 漢語方言去除義標記的多功能性研究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漢語方言語法特徵語料庫建設」(19AYY004);第66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漢語完成範疇標記研究」(2019M660921)。甘於恩(2002)稱四邑方言的「減」為「消減體」,張其昀(2005)稱揚州方言的「得」為「消極性完成體標記」,胡德明(2008)稱為「對象完成體標記」,王健(2010)和翁珊珊、李小凡(2010)把這些詞統稱為「『掉』類詞」。本文將這類語素統稱為「去除義標記」。
  • 來自惠衛的方言,你家鄉的方言上榜了嗎?
    陽江方言的音調有11個之多,其語法與粵話的語法大同小異,讓人感覺差異大的只是虛詞與語氣詞的些許不同。2.「靴!」的意思是()3.以下哪個詞是用來形容那些容易被人拿好處的人:客家方言又稱客家語、客語、土廣東話,主要在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使用。
  • 學術探論丨孔遠志:從閩南方言借詞看中國與印尼、馬來西亞的文化交流[轉發]
    40餘年來,我多次訪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併到閩南就印尼語、馬來語中閩南方言借詞問題進行考察,並查閱了八本印尼語、馬來語詞典①中的漢語借詞,閱讀了若干有關的中外論文和資料。1986年本人將初步研究成果寫成論文《馬來語、印尼語中漢語(特別是閩南方言)借詞研究》(英文)呈導師德歐(A. Teeuw)教授。德歐教授是國際上享有盛名的荷蘭研究馬來語言、文學的學者。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潮汕話排第一位,你服氣嗎?
    除了這三種,還有像雷州話、茂名話、四邑話等等的方言。   有網友根據各方言難易程度列出了以下排名,你認同嗎? 不過粵語其實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語法和用詞,所以粵語聽起來會有特別的韻味~粵語包含了很多普通話裡,沒有的語調和表達方式,所以很多普通話語系的同學會覺得粵語難學。
  • 【學術爭鳴】有關《安仁方言》的幾個問題
    以這樣的方式來發表意見,在非學術研究中(如當地人談對不同鄉、村的人的「口音」印象時)未嘗不可,但在學術研究中批駁他人的學術觀點時,就難以令人滿意了。首先,某一方言的任何一個點與整個方言有基本的一致性,因此,從理論上說,任意選擇其中一個點作為代表進行描寫,都可反映出這種方言的基本面貌和特徵,特別是拿該方言與其他不同方言比較時。事實上,我們的方言研究前輩也早已這麼做了,並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例如,半個多世紀以前,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和他的助手楊時逢先生記錄安仁方言時,就沒有選擇縣城作代表點,而是禾市鄉的新渡村。這與筆者的處理方法在性質上是一樣的。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潮汕話排第一,粵語排最末位,你認同嗎?
    除了這三種,還有像雷州話、茂名話、四邑話等等的方言。有網友根據各方言難易程度列出了以下排名,你認同嗎?不過粵語其實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語法和用詞,所以粵語聽起來會有特別的韻味。粵語包含了很多普通話裡沒有的語調和表達方式,所以很多普通話語系的同學會覺得粵語難學。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概述
    邢向東《再論詞調——從詞彙、語法層面透視漢語方言的連調問題》、《論西北方言中詞調的提取及強勢調與弱勢調》兩篇論文,繼續深化西北方言的「詞調」研究,等等。 漢語方言語法研究成果豐碩,主要涉及:地點或區域方言語法的綜合研究、專題研究,句法、構詞法研究,特殊實詞、虛詞或多功能詞及語法標記研究,時體範疇研究,語法的比較、語法化研究等。
  • 關於四邑五邑,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四邑」是「新臺開恩四邑」的簡稱,因為歷史上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這4個縣有歷史淵源關係,人稱「四邑人」,方言稱「四邑話」。「四邑」的地域概念得到大眾認同,尤其是海外華僑社團,晚清至民國時期慣以「四邑」命名。本地民國報紙如《四邑平報》《四邑民國日報》等。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如秋谷裕幸《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夏莉萍《漢語方言全濁聲母演變研究》、謝留文《贛語「魚虞有別」的層次》等,都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連讀變調問題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如關於西北方言「詞調」的研究有所深化。
  • 廣東最難聽方言,有你的家鄉話嗎?
    單單身處在大家最熟悉的廣東地區,就竟然有72種地方方言存在,同一種事情有N中語言表達,絕對可以令人崩潰。在日常生活中廣東方言最普及的大概分成三類,分別是粵語.客家話以及潮汕話,此外還有像茂名和四邑等人數較多的地區使用自己當地的方言。
  • 中國哈薩克語方言研究述評
    在哈薩克語中,方言與土語這兩種術語同時使用,兩者之間非常接近。方言特徵正在逐漸消失,方言土語和土語群正在進入全民語言,豐富文學語言的成分。」 阿克別爾迪·依扎提別克的《淺談方言與文學語言的關係》認為:「全民語言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有特殊特徵的分支叫方言。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民族的一部分人們使用某種方言。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你能聽懂幾種?新會話竟然排第……
    △除了這三種,還有像雷州話茂名話、四邑話等等的方言有網友根據各方言難易程度列出了以下排名你認同嗎?七、粵語粵語,是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語言,也是在香港、澳門佔有主導地位的語言,民間稱白話或廣東話。大多數廣東人都會說或者會聽,不過每個地方的粵語都有不同的口音。
  • 挖掘早期文獻 研究客家方言
    以上早期國外傳教士文獻採用羅馬字拼寫,準確和科學地記錄了當時客家方言,對今天的漢語方言研究、漢語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源,除少數由愛國人士或研究人員影印引進外,絕大部分藏於三大派傳教士所在國家的圖書館,如巴色會傳教士出版物多藏於瑞士巴色會圖書館,英國長老會傳教文獻多藏於劍橋大學圖書館等。
  • 【中文·學術】語言接觸導致漢語方言分化的兩種模式
    最近汪鋒(Wang Feng)對白語和漢語的對應語素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找出了一組上古白漢對應語素,屬於主體對應。[5]在這一批白漢對應語素中,汪鋒發現越是核心的語素,白語和漢語對應越多,由此可以肯定這批語素是白語和漢語的同源語素。至於白語和原始藏緬語的關係,現在研究得還不充分,不過由於原始漢語和藏緬語有親屬關係,根據親屬關係的可傳遞性[6],白語和原始藏緬語也有親屬關係。
  • 漢語方言研究70年(一)
    這一時期從事漢語方言調查的專業學術機構只限於歷史語言研究所,人員也非常少,漢語方言這一學科仍屬於初創階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漢語方言學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專業化期(1950—1978)、繁榮發展期(1979—2004)、多元化期(2005至今)。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排名!你的家鄉話上榜了嗎?
    ,還有像雷州話茂名話、四邑話等等的方言在這裡,我們整理了一份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排名不過粵語其實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語法和用詞,所以粵語聽起來會有特別的韻味~這裡有個測試題看看你會幾道~四邑話,即粵語四邑片。
  • 漢語方言研究70年(二)
    根據聶建民、李琦《漢語方言研究文獻目錄》(1994)、潘海華、徐烈炯《國際漢語語言學文獻索引》(2007)及有關材料統計,1978—2003年,共出版漢語方言著作1000多種,學術論文7000多篇。不僅學術成果數量豐富,而且學術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研究內容涵蓋了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方面面。
  • 四邑湯圓
    四邑鹹湯圓的做法如下:   1、材料:四邑中心地區以糯米粉,瘦肉,排骨,豬肝,豬粉腸,鯪魚肉泥(加入適量豬肉絞爛,有條件可以摔打起膠),白蘿蔔,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你的家鄉話上榜了嗎?
    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現在來玩一下小測試看看你會幾題?▼陽江方言屬粵方言的一個分支,主要有陽江話和陽春話兩種,都 屬粵方言高陽片中的一種次方言。陽江話以陽江市區的陽江話為代表 ,據老一輩的人說,陽江話又以陽江城三鋪街的話最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