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早期文獻 研究客家方言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挖掘早期文獻 研究客家方言

2017年08月08日 07: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健雅

字號

內容摘要: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廣西、臺灣等地,由於自然條件和宗族觀念,他們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區域,發展出獨特的方言系統。客家先民在歷史上輾轉遷徙因而被稱為「客」,客家話也因此成為漢語方言中唯一不以地名命名的方言。通過研究早期文獻的語音記錄,加之對比今天客家方言語音,可考察客家方言自清代中晚期以來的語音演變情況。通過考察早期客家話文獻的古語詞沿用情況,可判斷客家方言的存古程度及辨清客家方言的源流,也可以窺探漢語發展變化的過程。客家方言屬於我國漢語十大方言之一,歷史變動、民系遷徙等都是客家方言形成的關鍵因素,挖掘研究早期客家方言文獻是對我國漢語方言的保護和傳承,有助於促進我國歷史語言學的發展。

關鍵詞:客家方言;記錄;客家話;傳教士;羅馬字;研究;漢語方言;語音;詞典;嘉應州

作者簡介: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廣西、臺灣等地,由於自然條件和宗族觀念,他們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區域,發展出獨特的方言系統。客家先民在歷史上輾轉遷徙因而被稱為「客」,客家話也因此成為漢語方言中唯一不以地名命名的方言。客家方言語言的記錄大概始於清中後期,目前保存的早期文獻有國外文獻和國內文獻兩類。

  國外的文獻主要是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對客家話的記錄和研究,供其他傳教士和當地教徒使用。其種類又可按地域劃分為三派:第一派是巴色會來華傳教士,涉及地域為原新安縣,即今深圳、香港及東莞的部分客家區域。巴色會工事記錄的客家話文獻最具代表性的是1860年在德國柏林開始出版的第一部新安客家話羅馬字《客家俗話馬太傳福音書》,通篇不見漢字。此後的新安客家話羅馬字聖經有《路加福音》(1866)、《馬可福音》(1874)、《使徒行傳》(1874)。值得慶幸的是,這些羅馬字文獻很快就有了客家方言漢字譯本,如光緒七年(1881)新譯的《路加福音》、光緒九年新譯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等。除了聖經類文獻,還有教育性的文獻,如1880年漢字版的《啟蒙淺學》,就是供客家子弟讀書識字用的教材,也記載了客家社會風俗習慣,因記錄了當時最地道的新安客家口語而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第二派是英國長老會來華傳教士,涉及地域為當時教會習稱的「五經富」地區,即今粵東潮汕客屬地區,涵蓋揭西、陸河一帶。該教會主要有1905年初版《客英詞典》和1916年初版《新約全書》。《客英詞典》主要描寫嘉應州、潮州府、惠州府三種客家話語音和用詞上的區別,全書也是用羅馬字系統,不見漢字。第三派是巴黎外方傳教會,涉及地域為舊嘉應州(今梅州)。主要文獻有1901年的初版《客法詞典》,該書記錄了客家民系和方言形成的原因、分布地域,並簡單介紹了當時的嘉應州客話的語音、詞彙、語法,仍以羅馬字記錄。以上早期國外傳教士文獻採用羅馬字拼寫,準確和科學地記錄了當時客家方言,對今天的漢語方言研究、漢語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源,除少數由愛國人士或研究人員影印引進外,絕大部分藏於三大派傳教士所在國家的圖書館,如巴色會傳教士出版物多藏於瑞士巴色會圖書館,英國長老會傳教文獻多藏於劍橋大學圖書館等。

  國內正式對客家方言進行探索的著作,最早的當推清代中晚期嘉應州鎮平人(今梅州蕉嶺)黃釗著的《石窟一徵》,該書成於嘉慶道光年間,於光緒八年出版。該書共九卷9萬餘字,是蕉嶺最早的縣誌,記錄了清代梅州客家地區的風土人情,特闢兩卷輯錄客家方言詞450條。其後是清光緒二十四年溫仲和的《嘉應州志》,該書於光緒二十七年出版,其卷七「方言」收錄客家方言詞約300條,以黃釗兩卷方言詞為基礎。此後又有光緒三十三年嘉應州人楊恭桓著述的《客話本字》,收詞1100多條,分雙字、疊字、單字、補遺四個部分,注重對詞條用字的考證,相較前兩部文獻,差別在於該書專門收集當時特有的土俗常用詞,可視為最早的一部客家方言土談詞典。此外還有民國初年興寧人羅翽雲所著《客方言》,成書具體時間不詳,據考成書於章炳麟作序前(1922)。該書共十二卷,收詞971條,編排體例與《爾雅》相近,不但繼承了先前著述詞彙收集的優點,還更加注重詞條分類。以上國內早期客家方言文獻基本是由當時的本地學者對其母語方言的記錄,內容都比較地道可信。對國內早期客話典藏文獻的挖掘,無論對語言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還是對漢語方言的歷史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第一,保留了早期的客家方言詞。在考察客家方言詞彙的演變情況時,早期文獻記錄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語源參考作用。第二,保留了早期的客家方言語音。通過研究早期文獻的語音記錄,加之對比今天客家方言語音,可考察客家方言自清代中晚期以來的語音演變情況。第三,考證了一些本字,分析了語源。考證相對於假借而言的方言本字,既釐清了音義的理據,也反映了方言事實,對後人通讀文獻大有裨益。第四,記錄了一些當時的客家方言用字。這些方俗字或冷僻字在用字準確性上雖仍有待考證,但的確是客家方言特色詞,承載著方言區的風俗和文化特徵,反映了當地方言的語音特點。第五,反映了古漢語遺蹟。通過考察早期客家話文獻的古語詞沿用情況,可判斷客家方言的存古程度及辨清客家方言的源流,也可以窺探漢語發展變化的過程。

  客家方言屬於我國漢語十大方言之一,歷史變動、民系遷徙等都是客家方言形成的關鍵因素,挖掘研究早期客家方言文獻是對我國漢語方言的保護和傳承,有助於促進我國歷史語言學的發展。國外傳教士編纂的方言文獻因其科學性和準確性,是19世紀漢語方言研究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略晚於傳教士文獻的晚清國內客家方言文獻,則以其地道、豐富的記錄內容,補充了國外文獻的不足。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賽)

相關焦點

  • 說出客家方言,傳承豐富多彩的客家方言文化
    沒錯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在很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心中方言承載著太多的文化。而方言就這這些文化傳播的載體,但是現在客家方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或許很多人都還不怎麼了解什麼叫做客家方言,那麼小編就先來和大家普及一下客家方言。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概述
    單點語音研究專著如王仲黎《祁陽方言語音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單點音系描寫的論文如江蘇興化、湖南冷水江(鐸山)、江西南豐、福建邵武洪墩、福建華安(高安)、安徽繁昌、安徽望江等地方言,以東南方言為主。區域方音研究多以語音的靜態描寫和共時比較為基礎,探尋區域方言的內部差異和共性;或與歷時比較相結合,探尋語音的歷史層次及流變。
  • 漢語方言研究70年(二)
    根據聶建民、李琦《漢語方言研究文獻目錄》(1994)、潘海華、徐烈炯《國際漢語語言學文獻索引》(2007)及有關材料統計,1978—2003年,共出版漢語方言著作1000多種,學術論文7000多篇。不僅學術成果數量豐富,而且學術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研究內容涵蓋了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方面面。
  • 客家研究的百年曆程與重要價值
    19世紀初,廣東發生了震驚一時的土客械鬥事件,開始引發世人對於「客家」問題的關注。清嘉慶年間,時人徐旭曾在惠州豐湖書院講述客家的淵源、分布、稱謂、特點等,後整理為《豐湖雜記》,是現存最早敘述「客家」的文獻。隨著土客衝突愈演愈烈,人們對此更加重視,遂出現了一些介紹客家人源流、語言、文化習俗的書信與文章,如丁日昌致巡撫蔣益澧之信、林達泉《客說》、楊恭桓《客話本字》等。
  • 可借《圍屋喜事》推廣客家方言
    這部全劇臺詞採用95%以上客家方言的喜劇影片,一上映就獲得觀眾青睞,尤其是讓客家觀影人群倍感親切。  自20世紀50年代初推廣普通話運動以來,在全國範圍內,所有學校都把「推普」作為一項主課來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使用獲得長足發展。反觀地方方言,受學校語言教育失衡、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加劇影響,影響力和使用範圍大不如前。梅州的客家話也不例外。
  • 漫話惠州客家方言
    在惠州境內的一些縣區,客家話已是當地公眾交往的主導方言,一般交際場合多用客家話交流,講其他方言的大多數人都會講客家話,但講客家話的人不一定會講其他方言,尤其是學佬話,不但難學難講,甚至連聽都很難聽出其意思來。就拿山海之縣惠東來說,該縣為惠州方言最複雜的地區之一,境內主要有客家話、學佬話(閩南話、福佬話)、本地話(惠州話)三種方言,另還保留有少數的粘米話、軍聲、平婆話、畲話等方言。
  • 尋烏客家方言中的同義詞
    客家語,簡稱客語,在非正式場合又稱客話、客家話等,在部分地區還稱涯話、新民話、廣東話(或土廣東話)、懷遠話、惠州話(廣西等地)等,修遠則稱之為美麗的神話,是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一種聲調語言。王東在《客家學: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新視角》中說客家方言群「不是由某次移民運動一次性地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歷史歲月裡,經過多次移民運動的醞釀、積澱和動態作用而最後形成的。」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客家話分布區根據羅香林等客家學者的早期說法,客家人是分五六次從中原遷移過來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第二次是在西晉末期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第三次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第四次是北宋時期「靖康南渡」;第五次是在明末清初時期。
  • 臺灣學者一行到江西奉新縣調研客家方言
    臺灣學者一行到江西奉新縣調研客家方言 2016年08月11日 15:2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   中國臺灣網8月11日奉新縣訊 8月5日-8日,臺灣研究客家方言學者陳秀琪博士一行8人到江西奉新進行了客家話調研,奉新縣邀請了四位發音較為準確的當地教師作為訪問對象,調研人員重點對當地客家人的日常用語和常用詞語及短句話音,採用翻譯、錄音
  • 細說客家方言中的飲食關鍵字——粄
    故而,有學者也強調「粄」是客家族群的專用字,其他民系和民族從不使用。那麼,「粄」字真的是客家人的原創發明嗎?它背後蘊含的歷史和文化都獨屬於客家族群嗎?今天,我們便來細聊客家方言「粄」字的歷史及其代表的飲食和文化。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上映後,客家文化...
    《圍屋喜事》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主演,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據了解,客家話為十大漢語方言之一,被譽為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如今,客家話正以逐年遞增的速度在式微,原汁原味的「阿姆話」越來越少人會講。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
  • 學會這10句客家方言,這個暑假你會過得很開心!
    但是需要溝通上會存在很大差異,需要學會幾句簡單的客家方言才能很好的交流哦。看了這篇文章,你會學會很多方言。當然你也會覺得很有意思,可能會讓你喜歡上客家風情。客家文化是目前傳承最多,保留最完整的文化之一。客家房屋建築那更是獨一無二,耐風,耐雨,耐洪。最重要的就是客家方言,讓很多學者難以捉摸。
  • 寧化客家方言淺析
    在寧化客家方言中,常見的名詞前綴有「老」「番」等;常見的後綴有「子」「頭」「哩」「公」「佬」「婆」「牯」等。由於「子」的用途相對廣泛,同上面列出的常用名詞後綴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其他名詞詞綴的用法皆可從對「子」的用法的探析中引申出來。下面以舉例說明。1.表示物件、器具的後綴。如「子」表示器具、物件或動物時,常常起小稱的作用。
  • 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方言 電影《圍屋喜事》助力客家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作為2020年度廣東優秀電影作品,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人主演的客家方言喜劇影片《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登陸全國電影院線。
  • 漢語方言研究70年(一)
    漢語方言的研究歷史源遠流長。西漢揚雄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是我國第一部方言學著作。不過漢語方言學作為一門現代意義上的獨立的、科學的學科出現,乃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以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為標誌,以趙元任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方法,建立起調查研究漢語方言的範式。
  • 客家方言喜劇電影《圍屋喜事》將於明日登陸全國電影院線
    該片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人主演,是一部表達了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故事講述了馬伯一家堅守客家老屋與不良地產商鬥智鬥勇的經過。影片將於12月19日登陸全國電影院線。  方言喜劇  家鄉人家鄉景家鄉事  原汁原味的「阿姆話」、古色古香的客家建築、經典口味的客家美食、耳熟能詳的客家音樂……承載了太多客家人對兒時的美好回憶,每每講起客家傳統習俗文化,記憶中的「家鄉」必會成為客家人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  鄉音是遊走故鄉的通行證,方言則是加密的鄉情口令。
  • 關於客家與畲族的爭議:客家人和畲族到底有什麼關係?
    一、客家人源流分析贛閩粵交界地區,被稱為「客家人的大本營」,這裡以山區為主,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在客家人未到來之前確實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這也就是目前傳世文獻中所記載的山都、木客、蠻撩、莫搖、理、理撩、山越、桐蠻、桐民等。這些少數民族同時也在不斷地分合與遷徙,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
  • 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方言拼音的系統方案或者方言拼音相關的書籍...
    X 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方言拼音的系統方案或者方言拼音相關的書籍1841年,美國人衛三畏和裨治文就出版了第一部粵語書籍《廣州方言中文文選》。 開埠之後,五口通商城市由于洋人能夠自由出入,學習方言的書籍也是越來愈多。1850年,上海出現了《上海土白》。19世紀五六十年代,寧波方言拼音書籍是最多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寧波江北岸即寧波人俗稱的老外灘是中國早期的西學中心,中國最早的現代出版機構之一華花聖經書房就誕生於此。
  • 學人丨董忠司:《內埔客家語研究》序
    這本《內埔客家語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內埔客家話有關的:1.音值的說明和討論,2.音位的討論和選擇,3.變調和特殊語音現象的陳列,4.語音的內部和外部客家語的比較,5.用字的精心琢磨,6.詞彙的南北比較,7.語音和詞彙的接觸變化,8.語音和詞彙的比較和特點(詞彙的比較表,包含屏東15個方言點和其他臺灣七個方言點的各
  • 清末民初閩南方言文獻音系比較方法論
    探討閩南方言文獻,有許多研究方法,經常運用的是比較法。具體來說,內部比證法,可從內部尋找證據和特殊韻部研究兩個方面進行;同期音韻資料比較法,分別從同期漢文方言文獻比較、同期西文方言文獻比較和同期中西文方言文獻比較三個方面展開;歷史比較法,主要從方言文獻與現代閩南方言比較,從而就音系差異來分析因歷史發展而產生的語音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