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微信公眾平臺推出新功能,「語言資源快訊」左邊顯示的名稱並非原作者,而是公眾號管理者,原作者將於大標題和文末顯示,感謝各位讀者的諒解!
董忠司教授在第二屆南方漢語方言研討會做主題發言,2019,廣州體育學院
「以教育定志,以哲理系命;以語學為業,以文藝寄情。」——這是我內心的四大板塊。從事語文哲教的我,心護臺灣,情守鄉親,其中,最為關愛的是我臺灣子弟。四十多年前,幸運地,我遠離臺北,搭乘光華號列車,來到臺灣最南部的屏東師範專科學校任教,很高興地置身在一團臺灣學子中、最誠摯的青春氛圍。那校園木瓜葉(屏師校徽)的掌狀鄉音裡,有山珍野味的排灣語和魯凱語,有南北沿海誠樸的閩南「通」語、有廣布八鄉鎮悅耳的客家「美」語。因此,閩南語和客家語自然也是我端給學生享用的大餐之一。
人親、土也親,我在語文組的聲韻學課裡,為了帶給我親愛學生有用的「聲韻」知識,我從語音學常識、到閩客語等方言聽辨記音,然後才是方言地理(有歷代方言分布示意圖)、漢語聲韻的結構、漢語聲韻歷史、廣韻(切韻)學、等韻學等等,由於時間不足,「上古音」和「梵語傳入」兩大部分往往無法詳述。我深知這樣的課程,一定會讓學生感覺繁重而辛苦。因為我曾經看到過某全校第一名的學生為「聲韻學」而畏懼哭泣,看到過「聲韻學」的教師自以為苦而退縮,但我也深深知道,唯有貫通語言聲韻調的古今南北,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語言,成就一種語言生命符號的分析系統。——因此我改變聲韻學傳統課程內容,由人類語言的符號本質、鄉語的親切理解入手,這些語文符號的體驗和解析,比聲韻書籍的古今探索,重要百倍。
我的學生經過白話文、文言文、對仗、詩歌等訓練之後,碰到了聲韻學,果然還是認為不簡單,但是個個重視,勉力學習。他們是「專科生」(當時有所謂「專科學校」,是「大專」之一,修兩年的大學課程),但是他們都是南部地區一等一的國中畢業生上萬八千中挑選出的180位菁英,沒有甚麼學問難得了他們,聲韻學也是一樣。他們怕的只是環境帶來的敷衍和惰性。這些可愛的學生,好比橡皮圈一般,不加力,就只有這麼大;不小心泡了水,雖漲而易斷;但是、但是,只要用力得當的拉它,它可以擴大十倍以上的面積,而仍然保有彈性。這就是「無限可能的「師專生」。——可惜現在已經絕版了。
面對這些可敬的「師專生」,為了拉近師生的距離,——不,應該說是「學問」和「人生」的距離,我和他們同桌吃飯,同場打球,在水池花園中聊天,到學生寢室探訪,儘量和他們共同生活。但是,聲韻學課,我仍然感到學生們的辛苦,除了歸咎於各級臺灣課程的一向不重視思維和分析以外,我總是不敢加重壓力,只傳授最必要的課程,學生們也鼓勵著我。其中母語的記音(當時沒有原住民學生,只有閩客語學生),主要是閩南語,除了聽音、記音以外,利用流行歌曲,練習記音和回讀,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課堂上常常有師生的互動,我也高興地看到不少學生,記音準確,符號精美。他們都很厲害,其中,面對艱深文字時,學生們(有柯慧卿等二、三十位)專注凝神的表情;隨堂筆記裡,周光華的記錄詳盡而條目井然,筆跡精美,恍若重整精印一般;課外作業方面,張屏生的領悟力和學習能力,表現非常優異。這些教學的回饋,在在都讓我為學生們喝採。
當時,那是1978-79年,臺灣本土語言,缺乏記錄和研究,知道的只有吳守禮、董同龢、楊時逢等寥寥數人的著作。而屏生既然記音能力很好,又略會說客家話,我就拿楊時逢記錄高雄美濃客語的一篇短文給他,楊文的語音系統和比鄰而總屬「六堆」的屏東八鄉鎮客語相同(只有部分小差異),我希望他配合實際的屏東客家話(緊鄰屏東市就有長治、麟洛、內埔等客家話)進行學習,沒想到他日後竟然有這一本《內埔客家語研究》之作。「魩仔魚釣鮕鮘」,客家語學界一定會驚豔不已。
客家語學界驚豔的一定不只如此,因為屏生客家語的調查,遠遠超前。他除了內埔客家話以外,高雄美濃、屏東武洛、杉林……等南部客家話,都一一納入調查計劃,北部的客家語四縣腔(苗慄市、苗慄頭份鎮、桃園縣龍潭鄉)、海陸腔(新竹縣竹東鎮、桃園縣新屋鄉)、饒平腔(新竹芎林鄉紙寮窩,苗慄卓蘭鎮老莊裡、竹北市六家)、大埔腔(臺中縣東勢鎮)、詔安腔(雲林縣侖背鄉、桃園縣大溪鎮南興裡、中壢市三座屋、宜蘭縣壯圍鄉)、武平腔(臺北縣石門鄉幹華村)、永定腔(桃園龍潭鄉粗坑)、長樂腔(桃園縣新屋鄉槺榔村、楊梅市永寧裡)、豐順腔(桃園縣觀音鄉藍埔村),平和腔(桃園縣觀音鄉侖坪村)等臺灣客家語,還有臺灣中部、東部的客家語調查。屏生調查的,光是臺灣南北兩地的客家話就有11腔數十點(上舉已經有28點,尚有未列舉的),比客家音樂的九腔十八調還多(此處比喻不倫不類,只為搏君一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以自幼受損、獨耳又半聾的我來說,張屏生的成就,真是令人羨慕又欽佩。每當整理藏書時,看著屏生寄來的各地調查報告,幾乎都是未出版的,迭置架上,比我身高還高,每一次湧上心頭的,都是深深為臺灣慶幸已有逐鄉鎮村裡的語言記錄,但也深深擔心這些報告的錄音帶/文件和文字的調查報告,不知何時得以一一出版。看來,客委會應該倍加努力才是。
屏生的語言調查,不是蜻蜓點水,而是千軍萬馬。他的深入摸底、詳盡探龍,規模是一貫的,功夫是千錘的。錄音工具講求精確無閃失,調查字詞表自製,調查地必親往,被調查人要細揀,調查用語溫婉而善導,人際關係深廣而活絡。他的調查集中在語音、詞彙和長篇語料。辨音入髓,總括音系;分類記詞,匯成詞集。經過他調查的方言土語,都能夠編製成該地韻書,也能編輯成生活基本小詞典。這功夫說來簡單,箇中關鍵和甘苦,申說不易。
調查功夫與實際過程,讀者看不到。看到的是成書的內容。這本《內埔客家語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內埔客家話有關的:
1.音值的說明和討論,
2.音位的討論和選擇,
3.變調和特殊語音現象的陳列,
4.語音的內部和外部客家語的比較,
5.用字的精心琢磨,
6.詞彙的南北比較,
7.語音和詞彙的接觸變化,
8.語音和詞彙的比較和特點(詞彙的比較表,包含屏東15個方言點和其他臺灣七個方言點的各183個關鍵詞彙),
9.飲食、生活、習俗等常用詞彙所見的客家文化,
10.內埔腔音系架構與同音字表的逐韻陳列 (有43韻表:陰聲韻21+陽聲韻20+入聲韻20+喉塞韻2+輔化韻2,入聲配陽聲、喉塞韻配陰聲韻),
11.內埔腔和六方言點比較的分類索引語彙(附圖,34類、四千多條),
12.內埔腔兒歌、山歌、俗諺語等長篇語料(83則=12+20+51)
從這些摘錄的項目看來,屏生的方言調查,比起一般的方言調查,算是一種改良式的語言調查模式。他的調查主軸是「基本詞彙」,基本詞彙至少4000條,涵蓋各層面,嘗試呈現「最基本生活詞彙系統」,同時也是「最基本詞義系統」,「最基本語音系統」,然後從「基本詞彙」整理出「基本的聲、韻、調」,以及這些音素的「組合關係」,注意其音值上的細節,也重視其音位化和音位符號的諸家比較討論和別擇。
從語言調查的相關學科來說:屏生這本大著,觸及的是方言學、語音學、音系學、詞彙學、語義學、語法學、方言漢字學、語料學、田野調查學、歷史語言學、地理語言學、比較語言學、接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民俗語言學、聲韻學、訓詁學、文字符號學等學科。因此,從事這些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可以從這本《內埔客家語研究》獲得有用的語證。
在臺灣,通常人們用來從事教育的語言,不論當作教學工具的語言,還是當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語言,幾乎都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未經嚴格實證的語言體系,都存在著未曾客觀調查、統計、分析的缺憾(全世界各國的語文教育,也大多如此)。像用來消磨學生七八年的「文言文教育」,從來沒有提出斷代的「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只有假設的「常用字」;而所謂現代的「國語教育」,「國語」的時空性何在、分階段的語文教學量為何、語法教學是否實施、教師們所說的「國語」是否盡如「標準」等等,也大有問題。公元2000年以來,現代的臺灣語文教育,逐漸走向「多元語文」的教學正途,比較重視生活語言,而「共通語」和「本土語言」的教學比重、各階段語文教學量的決定、多元語文教育的對比教學原則、語文教學裡重要的生活語言調查……,這些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都由於未能有「語言調查學」的支持,而成為無根無實證的空中樓閣。在這些語文教育基礎建設觀點下,張屏生的「語言調查」事業和成就,相對之下就顯得格外突出。張屏生的「語言調查」,像《內埔客家語研究》這樣的著作,除了可以做為臺灣本土語言教學裡、客家語教學的重要基礎,可以指導客家語教學的語音教學、詞彙教學、詞法教學、文化教學、民間文學教學之外,他一系列臺灣南北東西的客家語調查成果,更可以綜匯成臺灣客家語教學和研究的全面思維基礎,可以做為臺灣客家語教育全盤規劃的重要依據。——語言調查豈為象牙塔的飣餖之學術,語言調查實為語文教育之基石。
在臺灣,在東亞,像張屏生教授這樣親自調查過兩百多個語言點的人,恕我我孤陋,我還未曾遇到,張屏生教授是第一人。張屏生教授在客語調查方面,不只是臺灣的客家語,還有中國大陸的客家話和畲語、南洋的客家話等,累積起來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個方言點。他對於客家語的海內外分布,了如指掌,早已成為很多學者諮詢的對象。這樣的成就,在不重視逐點深入調查的臺灣學術界來說,是異數,也是更大的令人驚豔所在。
我希望《內埔客家語研究》的出版,是張屏生教授後續二、三百篇語言調查研究書籍的開端,希望我臺灣子弟共同來期待和促成。
最後,有感於張屏生教授《內埔客家語研究》的出版,以及縱橫臺灣、跨越國際的語言調查壯舉,樹立臺灣人不畏艱巨險阻的精神,草吟小詩一首以志感,並以為本文收尾。其詩曰:
鵬舉八方搏九天
袖揮雲嶺百重泉
熱腔浸雨行囊重
長志乘風意緒專
桂廣臺瓊憑兩足
閩畲客粵錄千篇
誰言俗盡慵疏客
拼命三郎日月躔
董忠司
謹序於北軒夜窗下,時在2020年入夏
本期排版:賈晶晶
本期審讀:王永欣
責任編輯:甘於恩
投稿郵箱:jnufyzx@163.com
做語言資源保護公眾號不容易,每天更新公眾號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語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讀者還沒養成打賞習慣,提倡每個月打賞一元錢,積少成多,我們的事業就有希望。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