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丨董忠司:《內埔客家語研究》序

2021-02-17 語言資源快訊

由於微信公眾平臺推出新功能,「語言資源快訊」左邊顯示的名稱並非原作者,而是公眾號管理者,原作者將於大標題和文末顯示,感謝各位讀者的諒解!

董忠司教授在第二屆南方漢語方言研討會做主題發言,2019,廣州體育學院

  「以教育定志,以哲理系命;以語學為業,以文藝寄情。」——這是我內心的四大板塊。從事語文哲教的我,心護臺灣,情守鄉親,其中,最為關愛的是我臺灣子弟。四十多年前,幸運地,我遠離臺北,搭乘光華號列車,來到臺灣最南部的屏東師範專科學校任教,很高興地置身在一團臺灣學子中、最誠摯的青春氛圍。那校園木瓜葉(屏師校徽)的掌狀鄉音裡,有山珍野味的排灣語和魯凱語,有南北沿海誠樸的閩南「通」語、有廣布八鄉鎮悅耳的客家「美」語。因此,閩南語和客家語自然也是我端給學生享用的大餐之一。

人親、土也親,我在語文組的聲韻學課裡,為了帶給我親愛學生有用的「聲韻」知識,我從語音學常識、到閩客語等方言聽辨記音,然後才是方言地理(有歷代方言分布示意圖)、漢語聲韻的結構、漢語聲韻歷史、廣韻(切韻)學、等韻學等等,由於時間不足,「上古音」和「梵語傳入」兩大部分往往無法詳述。我深知這樣的課程,一定會讓學生感覺繁重而辛苦。因為我曾經看到過某全校第一名的學生為「聲韻學」而畏懼哭泣,看到過「聲韻學」的教師自以為苦而退縮,但我也深深知道,唯有貫通語言聲韻調的古今南北,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語言,成就一種語言生命符號的分析系統。——因此我改變聲韻學傳統課程內容,由人類語言的符號本質、鄉語的親切理解入手,這些語文符號的體驗和解析,比聲韻書籍的古今探索,重要百倍。

 我的學生經過白話文、文言文、對仗、詩歌等訓練之後,碰到了聲韻學,果然還是認為不簡單,但是個個重視,勉力學習。他們是「專科生」(當時有所謂「專科學校」,是「大專」之一,修兩年的大學課程),但是他們都是南部地區一等一的國中畢業生上萬八千中挑選出的180位菁英,沒有甚麼學問難得了他們,聲韻學也是一樣。他們怕的只是環境帶來的敷衍和惰性。這些可愛的學生,好比橡皮圈一般,不加力,就只有這麼大;不小心泡了水,雖漲而易斷;但是、但是,只要用力得當的拉它,它可以擴大十倍以上的面積,而仍然保有彈性。這就是「無限可能的「師專生」。——可惜現在已經絕版了。

面對這些可敬的「師專生」,為了拉近師生的距離,——不,應該說是「學問」和「人生」的距離,我和他們同桌吃飯,同場打球,在水池花園中聊天,到學生寢室探訪,儘量和他們共同生活。但是,聲韻學課,我仍然感到學生們的辛苦,除了歸咎於各級臺灣課程的一向不重視思維和分析以外,我總是不敢加重壓力,只傳授最必要的課程,學生們也鼓勵著我。其中母語的記音(當時沒有原住民學生,只有閩客語學生),主要是閩南語,除了聽音、記音以外,利用流行歌曲,練習記音和回讀,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課堂上常常有師生的互動,我也高興地看到不少學生,記音準確,符號精美。他們都很厲害,其中,面對艱深文字時,學生們(有柯慧卿等二、三十位)專注凝神的表情;隨堂筆記裡,周光華的記錄詳盡而條目井然,筆跡精美,恍若重整精印一般;課外作業方面,張屏生的領悟力和學習能力,表現非常優異。這些教學的回饋,在在都讓我為學生們喝採。

當時,那是1978-79年,臺灣本土語言,缺乏記錄和研究,知道的只有吳守禮、董同龢、楊時逢等寥寥數人的著作。而屏生既然記音能力很好,又略會說客家話,我就拿楊時逢記錄高雄美濃客語的一篇短文給他,楊文的語音系統和比鄰而總屬「六堆」的屏東八鄉鎮客語相同(只有部分小差異),我希望他配合實際的屏東客家話(緊鄰屏東市就有長治、麟洛、內埔等客家話)進行學習,沒想到他日後竟然有這一本《內埔客家語研究》之作。「魩仔魚釣鮕鮘」,客家語學界一定會驚豔不已。

 客家語學界驚豔的一定不只如此,因為屏生客家語的調查,遠遠超前。他除了內埔客家話以外,高雄美濃、屏東武洛、杉林……等南部客家話,都一一納入調查計劃,北部的客家語四縣腔(苗慄市、苗慄頭份鎮、桃園縣龍潭鄉)、海陸腔(新竹縣竹東鎮、桃園縣新屋鄉)、饒平腔(新竹芎林鄉紙寮窩,苗慄卓蘭鎮老莊裡、竹北市六家)、大埔腔(臺中縣東勢鎮)、詔安腔(雲林縣侖背鄉、桃園縣大溪鎮南興裡、中壢市三座屋、宜蘭縣壯圍鄉)、武平腔(臺北縣石門鄉幹華村)、永定腔(桃園龍潭鄉粗坑)、長樂腔(桃園縣新屋鄉槺榔村、楊梅市永寧裡)、豐順腔(桃園縣觀音鄉藍埔村),平和腔(桃園縣觀音鄉侖坪村)等臺灣客家語,還有臺灣中部、東部的客家語調查。屏生調查的,光是臺灣南北兩地的客家話就有11腔數十點(上舉已經有28點,尚有未列舉的),比客家音樂的九腔十八調還多(此處比喻不倫不類,只為搏君一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以自幼受損、獨耳又半聾的我來說,張屏生的成就,真是令人羨慕又欽佩。每當整理藏書時,看著屏生寄來的各地調查報告,幾乎都是未出版的,迭置架上,比我身高還高,每一次湧上心頭的,都是深深為臺灣慶幸已有逐鄉鎮村裡的語言記錄,但也深深擔心這些報告的錄音帶/文件和文字的調查報告,不知何時得以一一出版。看來,客委會應該倍加努力才是。

屏生的語言調查,不是蜻蜓點水,而是千軍萬馬。他的深入摸底、詳盡探龍,規模是一貫的,功夫是千錘的。錄音工具講求精確無閃失,調查字詞表自製,調查地必親往,被調查人要細揀,調查用語溫婉而善導,人際關係深廣而活絡。他的調查集中在語音、詞彙和長篇語料。辨音入髓,總括音系;分類記詞,匯成詞集。經過他調查的方言土語,都能夠編製成該地韻書,也能編輯成生活基本小詞典。這功夫說來簡單,箇中關鍵和甘苦,申說不易。

 調查功夫與實際過程,讀者看不到。看到的是成書的內容。這本《內埔客家語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內埔客家話有關的:

1.音值的說明和討論,

2.音位的討論和選擇,

3.變調和特殊語音現象的陳列,

4.語音的內部和外部客家語的比較,

5.用字的精心琢磨,

6.詞彙的南北比較,

7.語音和詞彙的接觸變化,

8.語音和詞彙的比較和特點(詞彙的比較表,包含屏東15個方言點和其他臺灣七個方言點的各183個關鍵詞彙),

9.飲食、生活、習俗等常用詞彙所見的客家文化,

10.內埔腔音系架構與同音字表的逐韻陳列 (有43韻表:陰聲韻21+陽聲韻20+入聲韻20+喉塞韻2+輔化韻2,入聲配陽聲、喉塞韻配陰聲韻),

11.內埔腔和六方言點比較的分類索引語彙(附圖,34類、四千多條),

12.內埔腔兒歌、山歌、俗諺語等長篇語料(83則=12+20+51)

從這些摘錄的項目看來,屏生的方言調查,比起一般的方言調查,算是一種改良式的語言調查模式。他的調查主軸是「基本詞彙」,基本詞彙至少4000條,涵蓋各層面,嘗試呈現「最基本生活詞彙系統」,同時也是「最基本詞義系統」,「最基本語音系統」,然後從「基本詞彙」整理出「基本的聲、韻、調」,以及這些音素的「組合關係」,注意其音值上的細節,也重視其音位化和音位符號的諸家比較討論和別擇。 

從語言調查的相關學科來說:屏生這本大著,觸及的是方言學、語音學、音系學、詞彙學、語義學、語法學、方言漢字學、語料學、田野調查學、歷史語言學、地理語言學、比較語言學、接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民俗語言學、聲韻學、訓詁學、文字符號學等學科。因此,從事這些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可以從這本《內埔客家語研究》獲得有用的語證。

 在臺灣,通常人們用來從事教育的語言,不論當作教學工具的語言,還是當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語言,幾乎都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未經嚴格實證的語言體系,都存在著未曾客觀調查、統計、分析的缺憾(全世界各國的語文教育,也大多如此)。像用來消磨學生七八年的「文言文教育」,從來沒有提出斷代的「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只有假設的「常用字」;而所謂現代的「國語教育」,「國語」的時空性何在、分階段的語文教學量為何、語法教學是否實施、教師們所說的「國語」是否盡如「標準」等等,也大有問題。公元2000年以來,現代的臺灣語文教育,逐漸走向「多元語文」的教學正途,比較重視生活語言,而「共通語」和「本土語言」的教學比重、各階段語文教學量的決定、多元語文教育的對比教學原則、語文教學裡重要的生活語言調查……,這些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都由於未能有「語言調查學」的支持,而成為無根無實證的空中樓閣。在這些語文教育基礎建設觀點下,張屏生的「語言調查」事業和成就,相對之下就顯得格外突出。張屏生的「語言調查」,像《內埔客家語研究》這樣的著作,除了可以做為臺灣本土語言教學裡、客家語教學的重要基礎,可以指導客家語教學的語音教學、詞彙教學、詞法教學、文化教學、民間文學教學之外,他一系列臺灣南北東西的客家語調查成果,更可以綜匯成臺灣客家語教學和研究的全面思維基礎,可以做為臺灣客家語教育全盤規劃的重要依據。——語言調查豈為象牙塔的飣餖之學術,語言調查實為語文教育之基石。

 在臺灣,在東亞,像張屏生教授這樣親自調查過兩百多個語言點的人,恕我我孤陋,我還未曾遇到,張屏生教授是第一人。張屏生教授在客語調查方面,不只是臺灣的客家語,還有中國大陸的客家話和畲語、南洋的客家話等,累積起來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個方言點。他對於客家語的海內外分布,了如指掌,早已成為很多學者諮詢的對象。這樣的成就,在不重視逐點深入調查的臺灣學術界來說,是異數,也是更大的令人驚豔所在。

我希望《內埔客家語研究》的出版,是張屏生教授後續二、三百篇語言調查研究書籍的開端,希望我臺灣子弟共同來期待和促成。

    最後,有感於張屏生教授《內埔客家語研究》的出版,以及縱橫臺灣、跨越國際的語言調查壯舉,樹立臺灣人不畏艱巨險阻的精神,草吟小詩一首以志感,並以為本文收尾。其詩曰:

      鵬舉八方搏九天

      袖揮雲嶺百重泉

      熱腔浸雨行囊重

      長志乘風意緒專

      桂廣臺瓊憑兩足

      閩畲客粵錄千篇

      誰言俗盡慵疏客

      拼命三郎日月躔

 

董忠司 

謹序於北軒夜窗下,時在2020年入夏

本期排版:賈晶晶

本期審讀:王永欣

責任編輯:甘於恩

投稿郵箱:jnufyzx@163.com

做語言資源保護公眾號不容易,每天更新公眾號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語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讀者還沒養成打賞習慣,提倡每個月打賞一元錢,積少成多,我們的事業就有希望。謝謝各位!

相關焦點

  • 行走田野雜記 | 張屏生:寫在《內埔客家語研究》前面
    1978年我還在屏東師專求學期間,學校聘請了一位有博士學位的董忠司老師來教一門課——聲韻學,對這門課我非常感興趣,雖然當時老師出了很多額外的功課,但是並沒有嚇退我對聲韻學的愛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他是一門有實用價值的學問,比起那些國語科教材教法、數學科教材教法……要有用處。
  • 組圖:臺灣屏東內埔的昌黎祠
    組圖:臺灣屏東內埔的昌黎祠 點擊進入>>>   位於臺灣屏東內埔的昌黎祠,是臺灣唯一一座祭拜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廟宇,建於清嘉慶8年(1803年),至今已兩百餘年
  • 臺灣地區伴手禮名品展 客家品牌首度參展受歡迎
    華夏經緯網4月2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客委會」近年將客家產業結合創意設計打造客家品牌,今年首次參加臺灣地區伴手禮名品展,藉此打通客家產業銷售渠道,也將伴手禮推展到國際。    據報導,黑色的硯臺,依照石頭原本的形狀,雕刻裝飾,業者將屏東大武山,河谷中的鐵丸石加工製作,並且以屏東內埔全臺唯一的昌黎祠命名,名為昌黎硯。
  • 客家研究的百年曆程與重要價值
    19世紀初,廣東發生了震驚一時的土客械鬥事件,開始引發世人對於「客家」問題的關注。清嘉慶年間,時人徐旭曾在惠州豐湖書院講述客家的淵源、分布、稱謂、特點等,後整理為《豐湖雜記》,是現存最早敘述「客家」的文獻。隨著土客衝突愈演愈烈,人們對此更加重視,遂出現了一些介紹客家人源流、語言、文化習俗的書信與文章,如丁日昌致巡撫蔣益澧之信、林達泉《客說》、楊恭桓《客話本字》等。
  • 加拿大籍牧師翻譯首本臺灣客家語《聖經》
    佛教在線臺灣訊 臺灣聖經公會、長老教會與加拿大長老教會合作,加拿大籍牧師麥煜道(Paul Mclaean)即將完成臺灣客家語《聖經》。客家語《聖經》預計2011年開始印刷,2012年客家宣教年出版,以此來協助客家族群加深對基督教信仰。27年前,加拿大籍麥煜道牧師來臺灣宣教,麥煜道和妻子瑪莉以及三個兒子在臺灣學習客家語,參與《聖經》翻譯工作。
  • 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阿妹》在河源市開機拍攝
    6月17日上午,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阿妹》開機新聞發布會在河源市舉行,攝製組隨後即赴該市蘇家圍風景區正式開機拍攝。    據介紹,電影《阿妹》是客家題材影片,主要體現了以阿妹為代表的客家女性的勤勞、善良、堅強、積極的精神風貌,展示客家人崇文、團結、念祖的情結。該部電影定位為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同期錄音為普通話,後期再以客家語配音製作一個版本;普通話版面向非客家地區的全球院線和電視臺,客家語版面向客家地區院線及海外市場。
  • 【周報 · 客家】龍巖客家妹子破奧運會紀錄但沒獎牌
    此外,客家運動員何雯娜在蹦床項目上獲第四名退役。8月11日,「祖地尋源」臺灣客家媒體祖地行暨兩岸客家記者、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活動在龍巖圓滿結束。活動期間,兩岸客家記者、學生從長汀出發,到上杭、武平、永定、梅縣,考察各地的客家史跡、客俗風情、族譜文化,開展文化交流合作,最後回到龍巖。
  • 靈臺山客家祖山文化園擴建項目丨信仰,朝聖之特色文旅丨清流縣
    我們常談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
  • 【傑出校友風採】羅香林兩大建樹:開拓客家研究先河 、奠定中國族譜學
    羅香林全家福羅香林,字元一,號乙堂,廣東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人。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龍,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享譽中外文史學界,梅州八賢之一。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臺灣省出版的書《漢語 河洛語發音》客家源於「他稱」,並非「自稱」客家這一稱謂的由來,現在普遍認可的觀點是由「他稱」變成「自稱」。「客家」一詞的時間並不早,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出現;而且只是眾多他稱的一個。
  •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粵語和北方/西南官話一樣,都屬於漢語。普通話屬於漢語中的官話被改造確立的標準語。北方/西南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按語言標準,可分為至少五類語言)等地位平等,既然北方地區日常皆用當地方言大行其道,那麼南方各語言亦當有生存的權利。
  • 語用學研究的邊緣化問題及新趨勢、新特點
    本文基於當代語用學的前沿成果,結合第十六屆國際語用學大會的專題內容,梳理語用學研究圍繞交際實踐、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內容拓展,尤其是邊緣化問題的語用學研究,總結所出現的新趨勢與新特點,以期在選題、視角等方面為我國語用學研究提供國際化的前沿啟示與借鑑。      當代語用學的前沿信息可為語用學研究提供可靠指引。
  • 挖掘早期文獻 研究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屬於我國漢語十大方言之一,歷史變動、民系遷徙等都是客家方言形成的關鍵因素,挖掘研究早期客家方言文獻是對我國漢語方言的保護和傳承,有助於促進我國歷史語言學的發展。以上早期國外傳教士文獻採用羅馬字拼寫,準確和科學地記錄了當時客家方言,對今天的漢語方言研究、漢語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源,除少數由愛國人士或研究人員影印引進外,絕大部分藏於三大派傳教士所在國家的圖書館,如巴色會傳教士出版物多藏於瑞士巴色會圖書館,英國長老會傳教文獻多藏於劍橋大學圖書館等。
  • 照亮客家世界的羅香林
    一生著述甚豐,有《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等數百部(篇)著作(論文)存世,是頗具學術影響力的大學者和舉世公認的客家學奠基人。 此書一出,引起客家人士極大憤慨,一時之間各地「客家源流研究會」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成立,著書立說,駁斥教科書謬誤,力證客家族群為漢族支脈。當時,就連丘逢甲、黃遵憲、章太炎、鄒魯等當朝名士都主持參與、親力親為。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世界地理》,在「廣東」條下有「其山地多野蠻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之語。
  • 新書推薦|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作者:李佔喜教授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
  • 客家名人是怎樣學語文的?
    教授們研究強國要訣甘博/攝影,約拍於1917-1919年之間,北平什麼是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加上書面語言,就叫語文。有人說英語才是重要呢,其實英語是外國的語文而已,我記得新概念英語有一篇文章好像也說過學好了和沒學好的區別,好比一個青年,看見日出自山川形勝,那壯美的感覺令人一時語塞,學通了才能對美有感覺……未來,勞動密集型的工作被替代之後,語言的本質——性靈方面表現傑出、感知力和想像力特別強的人,通才,將是未來時代的寵兒。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來到梅州,兩人就一直致力研究用陶瓷藝術來展現客家文化。在熊青珍看來,這是天作之合。首先,客家文化是一種遷徙文化,是千百年來客家先民艱苦卓絕奮鬥的真實寫照。 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熊青珍還對客家女性服飾、客家女性品德等進行深刻挖掘,並將其與陶瓷青花裝飾結合以展現客家生活風情,讓客家文化呈現出時尚的「小清新」;她多年研究客家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她更將客家民俗中的神話傳說、節令慶典、祭祀儀式等作為陶瓷雕塑的素材,形成完整的《陶說客史》系列,讓千百年的客家文化變成了凝固的雕塑,真實可觸,歷歷眼前。
  • 胡仙博士鼓勵香港客家青年先學客家話普通話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7月10日,為慶祝福建(永定)土樓客家文化節暨龍巖市第六屆旅遊節,胡文虎基金會主席、博士胡仙女士應邀參加《激情廣場·情動永定土樓》大型客家歌會。胡仙是香港最負盛名的福建永定人,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星系報業的繼承人。她為大力弘揚慈善事業,在福建省建立了「胡文虎基金會」,首捐500萬元作基金。她還把福建歸還的四處房地產,每年出租的租金收入,全部列入基金會,並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胡仙博士告訴中國日報記者,她的父親胡文虎乃星系報業集團的創辦人,是比較保守的客家人,父親對她的影響深遠。
  • 【各地範氏族譜及源流】從範仲淹家族遷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因此,客家的一條線環繞了世界。」①近年來,客家學研究成果表明,客家先民多因戰亂、災荒或官職升調等原因而舉家南遷,定居閩、粵、贛諸省,以後又再播衍各地。此外,還有因子孫昌熾而鼓勵後代向外拓展,創家立業,繁衍播遷的。因此,到今天研究時,多從族譜出發,探尋客家姓氏淵源。從這些淵源探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客家先民遷徙的大體經過。
  • 趙林森 冉永平:語用學研究的邊緣化問題及新趨勢、新特點
    本文基於當代語用學的前沿成果,結合第十六屆國際語用學大會的專題內容,梳理語用學研究圍繞交際實踐、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內容拓展,尤其是邊緣化問題的語用學研究,總結所出現的新趨勢與新特點,以期在選題、視角等方面為我國語用學研究提供國際化的前沿啟示與借鑑。      當代語用學的前沿信息可為語用學研究提供可靠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