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哈薩克語方言研究述評

2020-12-15 騰訊網

武金峰

博士,伊犁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國際教育。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2項,出版著作5部,發表論文77篇。

範國強

伊犁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哈漢翻譯理論與實踐。

摘要:中國哈薩克語的方言問題一直是哈薩克語言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哈薩克語方言研究的狀況,歸納出三種不同的觀點,即:哈薩克語有方言,哈薩克語沒有方言、只有土語和地方特點,哈薩克語根本沒有方言。我們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以上各種觀點,認為中國哈薩克語不僅存在方言,而且存在土語。

關鍵詞:中國 哈薩克語 方言研究

一、前言

方言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方言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任何民族語言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總是要分化出自己的方言的。一般地說,存在歷史比較長、分布面積廣、使用人口比較多的語言可能會有較多的方言。漢語就是最好的例證,它有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區、吳方言區、湘方言區、贛方言區、客家方言區、粵方言區、閩方言區。

哈薩克族是一個跨界民族,全世界哈薩克族人口總數約1600多萬,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中國以及蒙古、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在中國,哈薩克族人口約150多萬,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以及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哈薩克語是哈薩克民族的共同交際語。從語言系屬上看,它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從語言類型上看,它是典型的粘著語,形態變化豐富。

關於哈薩克語方言的調查研究,前蘇聯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是從20世紀30年代末著手進行的。最早注意哈薩克語方言問題的是H·И·伊利明斯基和C·A·阿曼覺洛夫,後者論著最多、影響最大,主要有《哈薩克語方言學的基本問題》(博士論文,1948)、《論哈薩克語方言研究歷史》(《通報》,1948)、《論哈薩克語的方言》(《語言學問題》,1953)、《關於哈薩克語古代部落方言的一些材料》(《通報》,1954)、《論現代哈薩克語的方言基礎》(《通報》,1955)、《哈薩克語言史和方言學問題》(1959)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阿塔巴耶娃的《哈薩克語詞的方言意義》(阿拉木圖,1985)、阿依達洛夫和圖蘭的《方言詞彙學和語言地理學問題》(阿拉木圖,1991)等。哈薩克方言學家不僅對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主要方言區進行了專門調查和專題研究,而且還對境外的哈薩克族語言特點進行了描寫研究。隨著方言調查研究的深入,人們已普遍認為哈薩克語存在方言差別,但各自對方言劃分的意見不一致。C·A·阿曼覺洛夫等人將哈薩克語劃分為東北、西南、西部三個方言區,並認為這種劃分與過去哈薩克人分為三大玉茲有關;Ж·多斯卡拉耶夫等人主張劃分西北、東南兩大方言區;H·T·薩吾蘭巴耶夫等人則認為應分為北部和西部、南部和東部兩大方言組。此後雖然不斷有新的方言調查材料公布,但關於方言劃分問題卻未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儘管如此,對哈薩克語方言的研究卻一直沒有停止。

中國曾於1955年對新疆哈薩克語言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新疆境內的哈薩克語和哈薩克斯坦文學語言在語音、語法結構、基本詞彙方面沒有什麼大的區別。1956年,又進行了二次調查,中央民族學院的耿世民先生根據調查材料認為:中國境內的哈薩克語方言分為西南方言和東北方言兩大類,而且這些方言與哈薩克氏族部落有著直接的關係。同時還認為,東北方言由於分布地域的遼闊,周圍環境的影響,其內部當然也存在著土語的差別。但在哈薩克語言學界,各種觀點不一,有的認為有方言,可分為東北方言區和西南方言區或西部伊犁方言區;有的認為哈薩克語沒有方言,只有土語或地方特色;有的認為我國哈薩克語方言特徵表現不明顯,沒有方言。下面我們逐一論述。

二、中國哈薩克語方言研究概述

中國哈薩克語方言研究真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的論文有19篇,出版著作1部。根據其觀點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認為哈薩克語有方言

耿世民先生的《試論中國哈薩克語方言的劃分》認為:「根據幾次的調查材料,可以把我國哈薩克語初步劃為兩個方言,即東北方言和西南方言。東北方言包括的地區較廣,人口也較多,它在我國哈薩克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屬於這個方言區的有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新源和尼勒克兩直屬縣以及自治州境外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烏魯木齊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等地。屬於西南方言的有自治州的特克斯、察布查爾、霍城、伊寧等直屬縣(按舊的行政區劃即除新源、尼勒克兩縣外的整個伊犁專區)。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哈薩克語方言的差別與部落結構有密切關係。屬於東北方言的有克列依(kerey)、乃蠻(nayman)及黑宰(q zay)三個主要部落。屬於西南方言的有阿勒班(alban)、蘇萬(suwan)兩個部落。在伊犁各直屬縣(如伊寧、察布查爾)經常可以碰到這種情況,黑宰與阿勒班兩部落的人雖然居住一個縣內,但在語言方面的某些差別表現得很明顯。」

坎南·恰力甫汗的《關於哈薩克語的方言問題》認為:「根據我國哈薩克部落的居住情況,並按其行政區域,可劃分為東北方言區和西部伊犁方言區。東北方言區包括克烈、乃蠻、瓦克等部落,他們集中居住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和伊犁地區刻扎依部落居住比較集中的新源縣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溫泉縣、精河縣、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瑪納斯縣、呼圖壁縣、阜康縣、米泉縣、吉木薩爾縣、奇臺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密地區的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甘肅、青海省的阿克塞縣、阿勒騰喬克縣等。西部伊犁方言區包括伊犁地區的特克斯縣、察布查爾縣、霍城縣、伊寧縣、鞏留縣、昭蘇縣等。

「東北方言區的地域遼闊,人口多。這個方言對我國哈薩克文學語言的規範和發展,無論在過去或現在,都起到了和將要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東北方言可算是我國哈薩克的普通話(標準語)。但是,東北方言區由於東面一直延伸到巴裡坤、木壘、阿克塞、阿勒騰喬克一帶;西面延伸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區,北面包括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南面一直把葉然哈布爾阿山坡下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幾個縣和烏魯木齊縣都包括在內。因此,東北方言區的哈薩克族居住分散,經濟狀況多種多樣,文化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同其他民族的交往各不一樣。所以,在他們內部就出現了土語的差別。」

烏哈拜·託英巴耶夫的《關於哈薩克語方言的幾點看法》認為:「哈薩克語方言的形成與其歷史、地理情況有關。縱觀哈薩克歷史,它由三大玉茲組成,其中中玉茲的部落比較多,大玉茲次之,小玉茲最少。從地理方面看,哈薩克居住在天山北部和阿爾泰山、塔爾巴哈臺山南部,伊犁,準噶爾盆地和額爾齊斯河兩岸,一直向東延伸,烏魯木齊,哈密地區,甘肅、青海省的部分區域。以前,由於交通不便,文化、商貿交流不暢,尤其是出版、廣播事業落後,居住在這裡的部落和部族相互很少往來,因此他們之間的語言有差別,產生了方言。另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哈薩克語中借入了一些來自阿拉伯語、波斯語、蒙古語、察合臺語、突厥民族語言和俄羅斯語、漢語的詞,形式多樣。」

哈比毛拉的《關於哈薩克語方言學》認為:「任何民族的文化、文學、藝術都不是孤立發展的,總是要受到其他相鄰民族的影響,交流文化,互相學習。甚至語言也會受到影響,有時,一個民族的語言會被另一個民族作為第二語言使用。所以,哈薩克部落也會使用其他相鄰民族的語言,甚至借用一些詞語。像這樣通過往來交流,哈薩克語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詞語,後來變成了該部落的口語,最終形成了方言。」

阿布迪別克的《關於方言學——方言及其與文學語言的關係》認為:「方言是全民族語言中有獨自特點的分支,也叫土語或地方話,即方言是只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區域使用的語言特徵的集合,僅僅是一部分人在使用。它從屬於全民語言,分為土語和方言。它是本世紀以來與歷史有關係的現象。在哈薩克語中,方言與土語這兩種術語同時使用,兩者之間非常接近。方言特徵正在逐漸消失,方言土語和土語群正在進入全民語言,豐富文學語言的成分。」

阿克別爾迪·依扎提別克的《淺談方言與文學語言的關係》認為:「全民語言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有特殊特徵的分支叫方言。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民族的一部分人們使用某種方言。哈薩克語的方言差別比漢語、維吾爾語的少,所以,近幾年有些學者認為哈薩克語沒有方言,只有跟全民語言有差別的一些詞。但是,最近也有一些學者經過廣泛調查,認為哈薩克語有方言。」

周亞成的《哈薩克族部落在哈薩克語方言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哈薩克族是一個以部落組織為主要社會組織形式的民族,他們中間主要有三大部落:大部(大玉茲)、中部(中玉茲)、小部(小玉茲)。每個大部落又分為若干小部落。……部落中文化的差異,也表現在語言方面,就是部落與部落之間存在著方言,方言的形成以部落為單位,同一部落在不同地區語言是相同的,不同的部落在同一地區又有著語言的差別,如遊牧在阿勒泰、塔城、巴裡坤、木壘、甘肅阿克塞及青海部分地方的哈薩克族,大部分是中部的,他們的語言與生活在伊犁特克斯、伊寧縣的大部分哈薩克的語言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有差異,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方言。……通過對哈薩克族部落及方言的分析,我認為哈薩克語方言的形成主要是部落在起作用,部落組織的種種職能及其表現出來的多種風俗使方言產生。當然,哈薩克語方言和其它突厥語方言相比較,差異較小,這和部落也有直接的關係,部落職能造成部落的半封閉性使方言產生,同時部落又限制方言的發展。」

穆爾汗·開買力汗的《布爾津縣克孜勒哈巴克鄉哈薩克語的方言特徵》認為:「研究哈薩克語方言時不能忽略諱稱習慣,它是造成方言的另一種因素。第一,諱稱詞在社會地位、影響方面高於方言。第二,造成方言的因素有多種,諱稱法是其中之一。第三,土語沒有獨立的、固定的、標準的結構系統,而諱稱詞有標準。研究方言時應該注意該民族的特點,諱稱詞就是哈薩克語的一種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研究哈薩克語方言問題。」

王立增的三篇論文《談哈薩克語方言研究及其語音特點》《談哈薩克語方言詞語及其特點》《哈薩克語方言在形態方面的特徵》以及編著的《哈薩克語方言概論》一書只是對國內外哈薩克語方言研究狀況的概述,但觀點是明確的,即認為哈薩克語是有方言的。

第二類,認為哈薩克語沒有方言、只有土語或地方特點

烏瑪爾漢·阿斯勒的《關於哈薩克語的地方特色》認為:「哈薩克語的方言研究關係到哈薩克族的民俗。歷史上哈薩克族是很多部落組成的民族。尤其是哈薩克族的居住問題是哈薩克語方言形成的主要因素。」該文主要探討哈薩克族阿勒班部落語言中的一些地方特點。

杜康拜·那扎力的《試論哈薩克語的地方特色》認為:「哈薩克語曾經存在過部落、氏族方言。這種現象一直存在於15世紀的哈薩克語中。不過在現代哈薩克語中我們發現不了像那些時代那樣的明顯的方言現象。因為現在各個部落混合住在一起,所以後來各種方言間的差別逐漸淡化了,現在只存在一些地方性特點。因此,現代哈薩克語中沒有獨立的,跟全民語言有區別的方言。」

哈布力哈孜·木克散的《談談我國哈薩克語方言》認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在形成過程中經歷部落語、氏族語、民族語等階段。哈薩克語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哈薩克語過去存在過部落語、氏族語。這種現象已表現在15世紀之前的文獻中。……從15世紀到現在,尤其是後30年中,哈薩克語經歷了不少變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哈薩克語有了規範化的發展趨勢,吸收了其他方言。……方言之間有語音、詞彙、語法上的差別。哈薩克語中的大部分方言詞只不過是語音上的差別,詞彙和語法上幾乎是相同的。因此,以上情況視為變體比較好。……總之,我國哈薩克語沒有方言,只有地方性特點。」

阿里木別克·馬木爾別克的《關於哈薩克語的地方特徵》認為:「根據哈薩克族的語言結構和居住情況,哈薩克語的土語比方言突出。目前這兩種概念混淆運用,其實它們之間有區別。……到目前為止,關於哈薩克語方言問題,哈薩克語言學界有不同的說法。方言不同於土語,方言是指語言(語音、詞彙、語法)上的差別,是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具有全民性的特點,在其他地域中是陌生的。土語是某種民族語言中不通用的,在口頭語言中常見的,地域性特點明顯,具有詞彙差別的語言。土語在某種語言中佔重要地位,因為,根據土語的使用範圍和生命力來看,它是不穩定的,有時它會跨區域。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語法上沒有差別的,語音和詞彙方面有差別的土語。」

阿里木·朱瑪什的《關於哈薩克語的地方差異》認為:「1981年,研究阿勒班、蘇萬部落語言的學者烏瑪爾汗·阿斯勒在《關於哈薩克語的地方特色》中提到:跟其他地區相比,阿勒班部落語言存在著在語音、語法、詞彙方面的差別。但是,以上提到的成果中,阿勒班、蘇萬部落語言中存在的差別只不過是詞彙方面的差別,……而在語音上的差別其實是口語與書面語上的差別,……在語法上的差別大同小異。因此,這方面的差別不是方言方面的差別,最多是土語方面的區別。」

阿依達娜·杜坦的《哈薩克語地方特點研究概況》認為:「第一,我國哈薩克語是一個統一性的語言,不同地區的哈薩克人都可以互相自由地交流。區域之間沒有差別,只存在一些土語,這不是大問題。第二,部分學者認為,哈薩克語中沒有和共同語有差別的方言,存在一些土語,差別在於詞彙上。第三,部分學者把哈薩克語方言分為東北方言和西南方言,從語音、詞彙、語法方面分析哈薩克語的差別,而且從方言的角度研究哈薩克語差別。……那麼,哈薩克語到底有沒有方言?根據收集的資料,某種語言如果有方言它必須除了語法上的差別,特定的詞彙以外,還在構詞方面,具有部落語言的痕跡和區域特點。有時候,某種方言會變成一種語言的基礎,即某種方言會轉變成某種語言。比如漢語有7種方言,其中北方方言的分布地區較廣,佔73%的比例。我們的民族語言中沒有這種語言上的差別,以上提到的特點也不明確。因此,哈薩克語沒有方言,只有土語。」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的《察布查爾哈薩克語的特點》認為:「大體上說,我國不同地區的哈薩克語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個別地區的哈薩克語還是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的哈薩克語,……察布查爾哈薩克語的元音和輔音與書面語有一定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為語音的對應。……察布查爾哈薩克語用詞上與書面語有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周圍地區的哈薩克語。……察布查爾與特克斯、鞏留等縣的哈薩克族同屬阿勒班和蘇萬部落。察布查爾哈薩克語與哈薩克斯坦哈薩克語南部土語群,尤其與託布爾(tob l)和闊斯塔納伊(qostanay)地區哈薩克語的特點非常接近,表明阿勒班和蘇萬部落語言特點的形成與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族大玉茲部落的語言具有密切關係。」

第三類,認為哈薩克語沒有方言

吐爾遜·巴勒哈拜的《關於哈薩克語方言的幾點看法》認為:「關於哈薩克語方言,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完善的、科學的結論(國外有沒有不清楚),所以還需要繼續研究。但是,在哈薩克語中方言特徵表現不明顯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這不是我們的語言的缺陷,而是語言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

三、我們的觀點

從以上成果我們可以看出,20篇(部)成果中有12篇(部)認為中國的哈薩克語有方言,佔60%;有7篇認為沒有方言,只有土語或地方特點,佔35%;只有1篇認為沒有方言,僅佔5%。下面我們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評論並闡述我們的觀點。

首先,我們先談談方言與共同語、土語之間的的關係。

語言學理論認為:方言是全民語言的分支,是全民語言的地方變體。方言是某個社會內某一地區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有它自己的特點。但是方言不是指個別不同於共同語或其他方言的讀音和詞語,而是指包括和共同語相同點在內的、由詞彙和語法組成的整個系統。

一般說來,方言間的差別首先表現在語音上。同一語言的不同方言,在詞彙上也有一些差別,不但一些一般詞彙中的詞不同,就是某些基本詞彙中的詞也可能不同。方言間語法上的差別總是比較小的。

語音、詞彙、語法間的分歧也可能存在於一個方言區的內部各地區之間,這樣,一個方言就可以分為若干個次方言,一個次方言內不同城鎮的居民又可能操不同的土語。一種語言的各個方言可能基本相同,只是某些讀音和詞語稍有分歧。這樣,說不同方言的人相互交談沒有問題。方言以下次方言間、土語間的差別就更小,有的語言根本沒有必要區分次方言和土語。但是,有些語言的方言分歧卻很大,不但兩個方言區的人言語不通,就是同一方言區內,不同的次方言區的人或操不同土語的人也可能很難交談。

一種語言的方言分歧不論多大,總有相當顯著的共同點。在分歧的語音現象之間,也往往存在著有規則的對應關係。一種語言的各個方言在詞彙上儘管可以有較大的差別,但是各個方言中的詞多半總是相同的。至於各方言的語法,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一般要比不同點多得多。

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所共同使用的語言叫做共同語。共同語一般總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作為共同語的根源的方言叫做基礎方言。

共同語的詞彙和語法是以整個基礎方言為其主要的來源和依據的,可是它的語音系統則只能是基礎方言的區域內一個地點的語音系統,一般不宜也不必要夾雜其他語音系統的成分。

共同語除了以基礎方言為其基礎以外,還從其他的方言和與本民族具有直接或間接聯繫的語言中吸收語言成分。此外,共同語還從專門的政治用語、科學術語和行業語中吸收它所需要的詞。共同語和一切方言(包括基礎方言)相比,總是更加豐富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方言與共同語和土語有密切的聯繫,方言是形成共同語的基礎,土語是方言的下位概念,屬於方言的一種。

據此,我們再回頭看看上面所說的第二類觀點,那些作者們根本沒有搞清楚方言與土語的關係,完全把兩者對立起來了。其實,說「土語」也好,說「地方特點」也罷,它們統統都屬於「方言」的範疇。這樣算起來,贊成哈薩克語有方言的比例就會達到95%,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哈薩克語與哈薩克斯坦哈薩克語一樣,不但有方言,也有土語。至於如何劃分,怎樣稱呼,那要在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之後才能做出結論。

【注】文章原載於《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責編:楊一晨

聲 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說明,我們將儘快與您聯繫。

相關焦點

  • 史上最牛X的哈薩克相關論文大全(中文為主哦)好東西與大家分享
    >57 新疆不同民族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多態性分析58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拳擊運動現狀及對策研究59 新疆哈薩克族健康人群紅細胞參數正常參考範圍的調查60 新疆哈薩克族居民飲茶習慣與氟中毒61 新疆哈薩克族隔離群高血壓病同四個基因的關聯研究.nh.td62 新疆維吾爾族_哈薩克族和蒙古族中ABO_MN_P和Rh血型的分布63 新疆褐牛對哈薩克牛改良效果分析
  • 留言贈書 | 龐雅:《海南閩語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研究》(語言服務書系 · 方言研究)
    海南閩語,又稱瓊語,是漢語方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與雷州話、潮汕話為親屬方言。早期漢族、苗族、回族等多個民族相繼移居海南,逐步形成今天海南多民族聚居社會的局面。經過歷史演變,各民族的某些特徵在不斷被同化,但是作為本民族最基本特徵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續下來,形成了今天複雜的海南閩語。南宋末期,幾十萬福建莆田人為躲避戰亂屠殺南遷至海南島。
  • 漢語方言研究70年(二)
    沿用《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1990)分區方案,增加了30多個圖幅,地圖的文字說明反映了30年來漢語方言的研究成果。兩本《地圖集》在前人關於漢語方言分區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語方言提出了「點—小片—片—區—大區」的5個層次劃分法,把漢語方言分為10個區:晉語區、吳語區、徽語區、贛語區、湘語區、閩語區、粵語區、平話區、客家話區、官話區。
  • 中國方言一覽
    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作編制、由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是方言學和少數民族語言學研究的集大成者,在國內語言學研究的歷史上也具有重要標誌性意義。《地圖集》將中國漢語方言分為了「語大區——語區——語片——語小片——方言點」五個層次,將漢語方言分為了官話、閩語、贛語、客家話、徽語、晉語、平話、吳語、湘語和粵語共十大類,其中官話下又分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北方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等八個語區,閩語下也分為閩南話等八個語區。
  • 方言、語支、語系、語族是什麼關係?福建方言是個不錯的案例
    中國的方言向來有七大方言、八大方言、十大方言等不同說法,而不管以何種區分方式,都繞不過福建方言,福建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漢語方言的博物館。漢語十大方言從全世界的範圍看,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一批歐洲的語言學家對世界上的各種語言進行歸類,這種歸類可能涉及語音、語法、詞彙等多個方面,起初,我也不太認同,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近來和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對照起來
  • 【方言】埃及方言講座 1:標準語與埃及方言
    阿拉伯語標準語與方言在學習小語種的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分鐘韓語,三小時英語,三天的法語,三個月的日語,三年的德語,三百年的阿拉伯語。可見阿拉伯語是幾大熱門小語種中最難掌握的語言了。那麼,阿拉伯語到底難在哪裡?阿拉伯語之所以難以掌握,最直接的體現便是阿語字母。
  • 中國七大方言一覽
    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主要使用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西南地區、江蘇中部、安徽中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區等地。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誌性的文化識別之一。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特徵。
  • ​四十年情系《突厥語詞典》,一生都在做「民族間友好使者」 ——民族語言翻譯家校仲彝研究員訪談錄
    首席專家,一直致力於新疆社會科學領域的語言、文學、翻譯及研究工作,除了漢語和維吾爾語外,還自學並掌握了哈薩克、俄、英、德、土耳其、烏孜別克、塔塔爾等語言,對新疆境內語言及古突厥語、回鶻語、察合臺語的研究也有一定造詣。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概述
    研究中,描寫語言學、參考語法、功能語法、生成語法、語用學、認知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言接觸等理論方法都有運用。語法研究專著如夏俐萍《湘語益陽(泥江口)方言參考語法》(商務印書館),祁淑玲《天津方言語法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張桃《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等。宋開玉《山東方言詞綴研究》(商務印書館)是以文獻紮實詳盡見長的力作。
  • 研究證明 古蜀語是漢語源頭之一
    研究證明 古蜀語是漢語源頭之一汪啟明等獲中國語言學界最高獎「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獲獎證書。獲得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的《中上古蜀語考論》。汪啟明教授向記者介紹《考論》。根據地域名稱及行政歸屬的演變,汪啟明等人將中上古時期的蜀地人(不含少數民族)語稱為「蜀語」,把宋元明時代蜀地人語稱為「蜀方言」,把清代湖廣填四川以後的蜀地人語稱為「四川方言」。最終,從唐以前的古代文獻中,汪啟明等收集到古蜀語材料700多條,「沒有想到能找到如此多的資料」。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話語權實現路徑研究述評
    已有學者對中國話語和中國話語權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述評,如楊昕的《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話語權研究述評》,錢容德的《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研究綜述》,陳明琨、徐豔玲的《近年來「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研究述評》,張傳泉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意識形態話語權研究述評》,劉春霞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研究述評》,劉希巖、謝玉環的《國內學界關於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研究述評》,趙長峰、呂軍的《近年來國內學界關於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述評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方言研究呈現諸多新特點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方言文化研究逐漸成為方言研究的熱點,而且有了突出的進展。《中國社會科學報》接連推出《中國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西北地區漢語方言地圖集》等系列專版,刊登《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等文章,提出在《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模式之外,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新範式。《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也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方言研究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文章。
  • 教師評價語值得研究嗎?
    (一)課題概念的界定 教師評價語,是指在我們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表現而做出肯定或者否定評價性,時效性短但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正如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出:「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
  • 《突厥語詞典》國內四十年(1978—2017)研究綜述
    阿不都秀庫爾、赫關中(1979)出版了《〈突厥語辭典〉詩歌諺語選譯》。另外,還有比較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如:尼合邁德·蒙加尼(1981,1982)的《〈突厥語詞典〉與現代哈薩克語言的關係》認為《突厥語詞典》是研究突厥語族語言歷史上詞彙、語音、語法、語言史及其發展規律的重要文獻,同樣也是研究哈薩克語音和語言發展規律的文獻。
  • 譯見||汪寶榮:國內社會翻譯學研究現狀述評
    轉自:跨學科翻譯研究、翻譯學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對近十年我國的社會翻譯學研究現狀進行述評,兼評國內出版的第一本專題論文集。Sela-Sheffy)的研究成果,尤其她對譯者策略的多樣性、翻譯場域的動態建構性及譯者行為模式獨特性的論析。王運鴻述評了近20年來國際上描述性翻譯研究的發展和嬗變,指出其研究對象與範圍已大大拓寬,即「從單一的目標語取向到多維的社會學視角,從單純關注外在的規範研究轉向內外結合的慣習與規範、個體與社會的雙向研究」(王運鴻 2014)。
  • 從博物館中感受哈薩克民俗
    這位美麗的姑娘被人們命名為kazak,與「哈薩克」諧音,後來,美女與勇士相親相愛,生下三個男孩,這三個兒子成為哈薩克族的大、中、小玉茲等。當然,這是浪漫動人的傳說。其實,哈薩克族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
  • 黃澤丨20世紀中國神話學研究述評
    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神話學論著中,相當一部分學者接受了弗雷澤、泰勒、安德魯·蘭等人類學家的神話學理論,並進而演化為影響20世紀中國神話學走向的主要學術思潮。在茅盾的《神話研究》和林惠祥的《神話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此後,以人類學理論和方法指導神話研究也形成相當的規模和影響。
  • 國內外知識庫研究現狀述評與比較
    國內外知識庫研究現狀述評與比較 2016年10月03日 09:10 來源:圖書情報知識 作者:張斌 魏扣 郝琦 字號 內容摘要:從上述對機構知識庫和基於WIKI系統知識庫的研究,
  • 漢語方言研究70年(一)
    ,由丁聲樹和李榮分別擔任組長和副組長,語言所還創辦了《中國語文》(1952)和《語言研究》(1956—1959)兩種學術刊物,刊載包括方言在內的語言學論文。為了配合這次普查,1956年,在胡喬木同志的提議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聯合舉辦了三期普通話語音訓練班,訓練各地高校調查方言的人員。
  • 漢語方言怎麼分才合理?十大方言?八大方言?哪個才正確?
    中國幅員太大,不同區域講不同的方言,也算合理。中國漢語十大方言這九種分別為晉語、吳語、徽語、贛語、湘語、閩語、粵語、平話和客家話,九種方言使用人口共佔漢族人口約32.3%,其中最多的是吳語7.1%,其次為閩語5.6%,晉語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