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介紹萬能火柴曾被叫做"Lucifer"時提到了火柴(match)這個詞。
於是我開始思考,火柴為什麼要叫做match呢?
顯然,match有兩個意思。我的妻子和我是很好的一對(match)——這個詞條在英語中的歷史要久遠些——當我們共進燭光晚餐時,需要用火柴(match)來點燃蠟燭——後者才是我所關注的。歷史較久遠的match來自古英語,發音似乎應為yemak-k-eh。它的意義和我剛才說的差不多,表示一對相當的人或物,通常是人,偶爾指動物。match表示配對的意義大約在500年以前才出現。
可以燃燒的match並非古英語,而完完全全是另一個詞,於1066年(譯註:1066年是諾曼徵服英格蘭的年份)同法國人一併到達英國。而大約直到600年前,它才出現在書面英語中。一開始,它指油燈或蠟燭的芯,隨後則指那些點著後用來引燃其他東西(如大炮)的物品。
在萬能火柴發明之前,人們用的是火絨匣。火石與鋼摩擦後產生火花並點燃一小片火絨。人們必須小心護著那一丁點的火焰,以便讓它真正燒起來。同時,最早加進去助燃的細小燃料棒也叫做"match"。正是這些細小的木棒讓原先被稱作Lucifer的東西變成了今天我們熟知的名字:火柴(match)。
實際上,Lucifer火柴與我們今天能夠買到的木質火柴略有差別,而且,從火石與鋼到安全火柴的技術發展過程也經歷了若干危險的轉折。Lucifer火柴其實有點惡魔相,因為其原料之一是磷。這就可能使生產以及運輸火柴的工人患上癌症。它還加入了糖作為保護劑,時常有孩子因舔食火柴而死亡。人們越來越熱切地期望有替代品出現,於是在19世紀初,一種被稱為普氏製造法(promethean)的技術應運而生——這個名字取自為希臘人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
普氏火柴的核心設計是,在微小的玻璃容器內裝入硫酸,周圍固定好其它所需化學物質,硫酸一旦釋放,便能形成火焰。人們發現,點燃它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輕輕一咬,於是,這又給「安全火柴」添了一層全新的含義。
(文章來自「譯言網」,譯者moonstr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