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陳豔偉報導:4月9日,「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當日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陝西寶雞石鼓山商周墓地、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曾侯墓地、山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發掘、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河南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陝西西安西漢長安城渭橋遺址、江蘇揚州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四川石渠吐蕃時代石刻、江西景德鎮南窯唐代遺址十個項目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報曾對景德鎮南窯唐代遺址發掘予以重磅報導。
南窯發掘出的文物(資料圖)。
■南窯遺址創造多項全國之最
據南窯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張文江介紹,在景德鎮樂平市接渡鎮3萬平方米的同一個山頭上(窯山)發現的12條呈扇形分布的龍窯,長度均在60米以上,表明南窯是我國迄今發現窯爐分布最密集的、布局最有規律的、瓷業生產組織最嚴密的唐代窯場。
張文江說,相對於唐代窯場來說,不管是六大青瓷名窯,還是普通民窯,景德鎮南窯龍窯長達78.8米,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掘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蹟。該龍窯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在江西制瓷業發展史乃至中國陶瓷史的研究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或是唐代重要的外銷瓷器生產基地
「南窯是唐代青瓷窯場的集大成者。」張文江說,南窯窯業生產博採眾長,勇於創新,以自身的工藝技術為基礎,充分吸納長沙窯、洪州窯、越窯、魯山窯的優點。生產的瓷器,品種豐富,造型典雅,胎質細膩,釉層均勻,釉色瑩潤,形成了獨具特色、個性鮮明、具有包容性、開創性的風格。
「南窯可能是唐代重要的外銷瓷器生產基地之一。」張文江說,產品中有青釉、醬黑釉腰鼓和器形碩大的大碗器,大碗器口徑達40~50釐米,有可能是為滿足西域胡人所需而燒造的,彰顯了唐代贛鄱與西域交流頻繁的史實。
■將景德鎮制瓷歷史向前推進200年
「南窯遺址是景德鎮境內最早的瓷業遺存,是景德鎮的瓷業源頭,將世界瓷都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張文江說,文獻記載景德鎮的陶瓷生產歷史有2000多年,「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此前的考古資料顯示景德鎮最早的瓷業遺存是晚唐五代生產青瓷的湖田窯、黃泥頭窯和蘭田窯窯址。此次發掘的唐代景德鎮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燒造時間集中在公元800年至900年之間,距今有1200年左右的歷史。
這就是說,南窯遺址是景德鎮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業遺存,不僅填補了樂平市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而且把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了一步,從晚唐五代推到了中唐,推進了大約200年。
據悉,這十大發現中,只有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吐蕃時代石刻、景德鎮南窯唐代窯址這三項為學術性主動發掘,其餘七項均為配合建設的搶救性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