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御窯金磚

2020-12-20 愛情攻心計

御窯金磚被譽為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極品,備受明清兩朝皇帝的青睞,是明清時期皇宮建築的御用建築材料。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在民間物色工匠與材料,工部尚書經過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知道了蘇州陸慕的磚窯,於是下令其為皇家建造宮殿,史料記載:「始磚於蘇州,責其易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蘇州陸慕的磚窯由於質量拔尖,深得永樂皇帝朱棣的喜愛,被賜「御窯」,意為皇家御用磚窯。

「金磚」並不是黃金磚頭,它指的是規格在一尺七到二尺二之間的大反轉(一尺約32.7釐米)。在一部名為《金磚墁地》的古籍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陸慕御窯,坐落於現在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的御窯村西,御窯村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卻因為御窯金磚而聞名全國,村子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是長江中下遊衝積平原地帶,土壤為黃色粘質性,這種土沒有雜質不含沙,是一種非常適合用於建築房屋的優質黏土,可用於製作質量上乘的金磚。在氣候上,這裡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降水量約1300毫米,無霜期有300多天,四季分明,溫和溼潤,非常適合金磚磚坯的成形,除此以外,優越的交通環境成為御窯運輸金磚的有利條件。

如果從紫禁城修建開始算起,蘇州相城御窯燒制金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13年,將近六百餘年,但我認為,蘇州金磚的歷史,應該要更長,如果單純從蘇州的磚瓦歷史去考慮,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了,而御窯金磚是因為得到明代皇帝的讚賞,才得以聞名於世。明代除了蘇州以外,北京和南京地區的金磚同樣出名,蘇州陸慕能從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紫禁城的修建,是由工部郎中張問之親自督辦的,陸慕御窯村由於抓住了這個契機,將金磚的名氣,推向全國。明代的陸慕御窯村金磚的價格也因此而水漲船高,一塊金磚的價格可以抵過一石大米。(2012年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拍賣專場就在杭州舉辦,89塊明清御窯金磚拍出950萬元的不菲價格,得到了「一兩黃金一塊磚」的美譽)。明代的御用金磚在修建紫禁城後主要是專供皇家服務,而到了清朝,世家大族的房屋,蘇州園林以及廟宇道觀也開始用上了金磚。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北京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地面鋪設等地方用的就是這類御窯金磚。金磚除了其材質堅硬以外,還有很多優勢,比如,金磚做的地面,冬暖夏涼,能自動平衡乾濕度,梅雨天氣不會過於潮溼,冬天也不會太過乾燥。

蘇州御窯生產的金磚,「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顏色呈青黛色,古樸典雅,方正光滑,質量上乘。金磚的大小形制一般比較固定,尺寸有嚴格標準,按照現在的尺寸標準,明代的金磚大概長66釐米、寬66釐米、厚8釐米,而清代的規格要比明代的大,長約72釐米、寬約72釐米、厚約10釐米,所以也有人將明代金磚稱為「小金磚」,將清代金磚稱為「大金磚」,大概在乾隆時代,蘇州御窯出現了一種長約55釐米、寬約55釐米、厚約8釐米的金磚。

金磚的製作技藝比較複雜,大小工序多達二十餘道,其中主要流程有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燒制、窨水、出窯、打磨等,每一個流程都有很嚴格的指標要求。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標,就會前功盡棄,必須重新開始,能夠熟練掌握金磚的製作過程的人才是少之又少,自從2006年御窯金磚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製作御窯金磚的工藝才開始得到了一個安全的保障。21世紀的金磚製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餘工序均沿襲數百年傳統工,金磚的製作技術可以說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

由於城市化的推進和城鄉規劃建設的需要,陸慕古御窯曾被納入整改範圍,面臨被拆除的囧境。一方面,由於陸慕古御窯的周圍沒有可以支撐其繼續製作金磚的原料,另一方面,金磚生產技術早就脫離了陸慕古御窯這個地方,已經走向規模化生產(也只有走出去才能長久發展)。但是,從保護文化遺址這個角度出發,又必須保護陸慕古御窯的遺址,這個地方是御窯金磚的發源地,只有保護好這個遺址,才能不忘歷史。

為此,國家文化保護局從城市化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兩不誤的角度出發,在相城區啟動了陸慕的古御窯保護工程,首先出臺了陸慕古御窯保護框架意見,御窯古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明確的保護範圍和建控範圍,並落實保護單位和保護人,並由國家出資,對其進行必要的維修和保養。

與此同時,蘇州市相城區立足於「御窯金磚生產基地從中心城區突圍出去」的目標,在繞城高速以外地區廣泛尋求符合要求的御窯金磚制磚泥源,並把泥質相近的北橋街道靈峰村西部地區選為新的御窯金磚生產基地。遷移到靈峰後,逐漸形成了「南研發展示、北生產燒制」的格局。據御窯金磚第六代傳承人金瑾介紹,陸慕御窯磚瓦廠的靈峰生產基地建成後,她和廠裡的技術人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磚雕、金磚工藝品、金磚手寫板等金磚延伸產品的開發上,奠定御窯金磚「二次創業」基礎。

御窯金磚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承,它折射出來的,是蘇州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對御窯金磚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義務

相關焦點

  • 點泥成「金」的御窯女燒磚人
    中新社蘇州6月13日電 題:點泥成「金」的御窯女燒磚人中新社記者 鍾升蘇州明朝御窯遺址外,一群人正焦急地看著一批滾燙的金磚從窯膛中取出。待磚塊冷卻,御窯金磚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金瑾迫不及待地上前敲擊磚面。聽著那宛若金石的聲音,金瑾露出滿意的笑容。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古時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築使用。因質地堅細,敲之有金石之聲而得名。蘇州陸墓地區燒制出的金磚尤為優質,號稱「一兩黃金一塊磚」。明清時,紫禁城所需磚塊均由陸墓窯場奉旨成造。
  • 蘇州旅遊印象之御窯金磚博物館:探訪御窯話金磚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相城區陽澄湖西路95號,佔地面積38875平方米,建築面積15087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劉家琨主持設計。作為全國首家以展示「御窯金磚」的博物館,意在通過建築的組織營造,保護珍貴的文化遺存,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鮮為人知的「御窯金磚」歷煉過程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一兩黃金一塊磚?御窯金磚博物館,論一塊磚的如何走向皇朝
    在御窯金磚的燒制過程中,其工藝的繁複程度達到了中國傳統制磚工藝的巔峰。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是由著名設計師劉家堒主持設計。主要是通過「御窯金磚」博物館,來全方面展現鮮為人知的「御窯金磚」的歷煉過程。整個主館主要分為三層,第一層講述的是金磚的製作過程,第二層講述的是金磚的運輸和鋪墁還有陸墓的一些風土人情,第三層講述的是皇宮的一些介紹和金磚的後期應用。
  •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君臣二人問答時間有點長,劉於義歲數又大,只感覺頭昏腦脹,熬到奏事結束,晃晃悠悠站起來,不小心踩到朝服的一角,頭重重撞到了金磚上,不省人事,不久後辭世。紫禁城皇帝經常出入的宮殿,鋪設的都是御窯金磚,質地堅硬,一頭撞上去誰也受不住,何況是73歲高齡的劉大人?
  • 傳承文化 書寫經典 蘇州御窯小學百名金磚福娃現場書寫春聯
    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御窯小學舉辦了百名金磚福娃「傳承文化 書寫經典」現場書寫春聯的活動,為牛年獻禮,為新春賀歲。本次活動,御窯小學邀請到了蘇州市硬筆書法協會會長李昉,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陸偉來校指導,還特意邀請了53位家長代表觀摩整場活動。開幕式上,首先由支俊華校長致開幕詞及新年祝詞,並對蒞臨指導的專家和觀摩的家長代表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 保護紅色文物·北京人民公社舊址——御窯金磚收藏家王忠華在行動
    讓文物活起來,保護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利用傳統文化遺產,是國之根本,國之重器……祖國的聲音時刻在耳邊響起。祖國,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要用我的全部精力保護好這個北京人民公社舊址,這麼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在北京已經是唯一一處了……含著眼淚,北京御窯金磚收藏家王忠華在同參觀的遊客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 家鄉窯燒制磚瓦的那些事
    至現在的高樓林立等等都離不開燒制業。 千年古鎮,房屋的形式多姿多彩、交錯變動,從用柴草燒制磚瓦,到如今的德國式現代化轉動輪窯,窯業的燒制演繹出古鎮建築史,饒良的窯業是人們不能忘懷的歷史。解放後,還有人挑揀古窯的殘磚剩瓦,現有古窯上的紅土壤成為窯業史的見證。
  • 景德鎮御窯碎片的「拼圖」故事
    江建新說,此後,景德鎮御窯遺址的考古工作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立於1989年的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多次正式考古發掘和搶救性發掘,逐漸向世人展示了御窯廠為宮廷燒造瓷器的輝煌歷史,出土了數以噸計的御窯瓷片,為中國陶瓷歷史研究、明清歷代皇帝審美研究等提供了可靠實物資料。隨著御窯廠遺址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一些「捕風捉影」的塵封歷史得到證實。
  • 「36座橋、72隻窯」,探秘「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
    輕柔到,煙雨迷濛、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吳儂軟語都讓人心馳神往;質樸到,鮮有人知道,它還是「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  無論是坐在古亭的木椅上,還是乘坐搖晃的漁船中,給內心帶來的寧靜和樸素的聆聽,是相通的。在錦溪,缺少了商業、喧囂和浮躁,一個簡單的轉彎就是一座了不起的博物館。  中國古磚瓦博物館、張省美術館、金石人家、中國錦溪宣卷藝術館……在縱橫交錯的青石板路之間錯落有致。
  • 出窯!首批「建黨百年磚」成功燒制
    11月22日早上6點多,天還蒙蒙亮,嘉善縣幹窯鎮的省級雙非遺文保單位沈家窯就已經熱鬧了起來——「建黨百年磚」出窯了!窯內窯外,工人們有序地將燒制好的磚運送出來。據悉,「建黨百年磚」由嘉興籍著名古磚收藏家、非遺錦灰堆磚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邵嘉平設計並創製,由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書寫並篆刻母磚。紀念磚共有兩種制式,其中紅磚1921塊,青磚2021塊,寓意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及2021年建黨百年,將用於1:1還原的嘉興火車站站房建設。
  • 嘉善百年古窯燒制的「建黨百年」磚出窯!
    今天早上6點多,天還蒙蒙亮,嘉善縣幹窯鎮的省級雙非遺文保單位沈家窯就已經熱鬧了起來——「建黨百年」磚出窯了!窯內窯外,工人們有序地將燒制好的磚運送出來。據悉,「建黨百年」磚由嘉興籍著名古磚收藏家、非遺錦灰堆磚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邵嘉平設計並創製,由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題刻母磚,由上海工藝美院制模。紀念磚共有兩種制式,其中紅磚1921塊,青磚2021塊,寓意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及2021年建黨百年,將用於1:1還原的嘉興火車站站房建設。
  • 景德鎮:瓷都窯火
    街區裡遊人如織、店鋪中瓷器琳琅滿目,高大的煙囪以寶藍色的天空為冠,在池水間幻成嫵媚的光影。  誰能想到,它前身竟是建於1958年的宇宙瓷廠。  說起宇宙瓷廠,許多人並不陌生,其生產的「美卡莎」「十二金釵系列彩盤」等產品曾經風靡一時,贏得過「中國景德鎮皇家瓷廠」的美譽。
  • 「建黨百年」磚將用嘉善窯火燒制!
    磚,是嘉善磚,不熄窯火裡是勇猛精進的幹事精神。   8月3日,新時代「重走一大路」建黨百年磚南湖取土儀式在浙江嘉興南湖舉行。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挖掘機深入湖心提取湖泥,6位取土代表將南湖湖泥盛裝在容器中,並向「品質嘉興」大會戰指揮部和建黨百年紀念磚設計者代表等轉交南湖湖泥。燒制方代表、嘉善縣副縣長曹麗娟接收了裝有南湖湖泥的容器。
  • 「建黨百年」磚出窯
    原標題:「建黨百年」磚在沈家窯出窯 11月22日,「建黨百年」磚在位於嘉興市嘉善縣幹窯鎮的省級雙非遺文保單位沈家窯出窯,「京磚燒制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沈步雲和第六代傳承人沈剛和工人們一起搬運磚塊。
  • 嘉善幹窯「建黨百年」磚順利出窯!
    出窯後的「建黨百年」磚呈黛青色,「嘉興2021」和「建黨百年」定製字樣清晰,從起窯到出窯結束前後共經歷了3個多個小時。據了解,「建黨百年」磚由嘉興籍著名古磚收藏家、非遺錦灰堆磚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邵嘉平設計,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題刻母磚,上海工藝美院制模。今年7月,由嘉興品質辦「重走一大路」辦公室召開專家評審會通過。
  • 燒結磚隧道窯輻射換熱式餘熱利用技術
    北極星環保網訊:一、技術名稱:燒結磚隧道窯輻射換熱式餘熱利用技術二、技術所屬領域及適用範圍:建材行業燒結磚瓦隧道窯生產線三、與該技術相關的能耗及碳排放現狀目前,隧道窯生產線消耗的一次能源(煤),除窯體散熱、磚坯水分蒸發、燒結等必須消耗的能量外
  • 水泥窯用耐火磚燒成過程中正確的裝窯車方法
    1 裝窯車方法1.1 立放裝車水泥窯用鎂質耐火材料一般採用常規磚型,如 B320, B620, B322, B622 及其插縫磚等,以上磚型長度與寬度尺寸相近,趨於正方形,主磚厚度尺寸在 60~80mm,立放裝車是大多數廠家採用的常用裝車方式,見圖 1。
  • 千年窯火獻禮百年 「建黨百年磚」嘉善制
    8月3日,新時代「重走一大路」建黨百年磚南湖取土儀式在嘉興南湖湖心島舉行。工作人員通過挖掘機深入湖心提取湖泥。這些南湖湖泥將交於嘉善縣省級雙非遺文保單位沈家窯進行燒制紀念磚,紀念磚將印有「建黨百年」和「嘉興2021」字樣。沈家窯位於有「千窯之鎮」美譽的幹窯鎮。沈家窯是鎮上僅存的幾座尚有窯火的古窯,該窯是雙體複合式窯墩,所以又稱「和合窯」,曾發現過刻有「道光二十二年」字樣和刻有「明富京磚」字樣的城磚。沈家窯將傳統京磚製作技藝完好地傳承了下來。
  • 一百塊金磚一百萬片金箔如何修一座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工程師吳偉參與了寶蘊樓的修繕工程,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寶蘊樓是故宮內一座民國時期的建築,1915年建成後,年久失修。修繕過程中,建築材料是一個難題。比如,寶蘊樓使用的一批「牛舌瓦」可能是舶來品,上面還打著「津浦鐵路」的戳,「我們已經找不到能生產這種瓦的廠,最後只好找了差不多的,也在背後打上了生產廠家和年份的戳,告訴後人,這一批瓦是後人補的」。
  • 以磚為主題的博物館,卻憑設計翻了身,成了免費網紅打卡地
    這些年遊覽中國,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藝術逐漸走進生活。越來越多的建築開始注重外表,不拘泥於傳統形式,嘗試通過不同設計來吸引年輕人,金磚博物館便是實例。這是以磚為題的博物館,本應該枯燥乏味,卻意外在民間走紅,成了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打卡地,其中奧秘便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