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窯金磚被譽為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極品,備受明清兩朝皇帝的青睞,是明清時期皇宮建築的御用建築材料。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在民間物色工匠與材料,工部尚書經過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知道了蘇州陸慕的磚窯,於是下令其為皇家建造宮殿,史料記載:「始磚於蘇州,責其易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蘇州陸慕的磚窯由於質量拔尖,深得永樂皇帝朱棣的喜愛,被賜「御窯」,意為皇家御用磚窯。
「金磚」並不是黃金磚頭,它指的是規格在一尺七到二尺二之間的大反轉(一尺約32.7釐米)。在一部名為《金磚墁地》的古籍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陸慕御窯,坐落於現在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的御窯村西,御窯村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卻因為御窯金磚而聞名全國,村子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是長江中下遊衝積平原地帶,土壤為黃色粘質性,這種土沒有雜質不含沙,是一種非常適合用於建築房屋的優質黏土,可用於製作質量上乘的金磚。在氣候上,這裡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降水量約1300毫米,無霜期有300多天,四季分明,溫和溼潤,非常適合金磚磚坯的成形,除此以外,優越的交通環境成為御窯運輸金磚的有利條件。
如果從紫禁城修建開始算起,蘇州相城御窯燒制金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13年,將近六百餘年,但我認為,蘇州金磚的歷史,應該要更長,如果單純從蘇州的磚瓦歷史去考慮,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了,而御窯金磚是因為得到明代皇帝的讚賞,才得以聞名於世。明代除了蘇州以外,北京和南京地區的金磚同樣出名,蘇州陸慕能從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紫禁城的修建,是由工部郎中張問之親自督辦的,陸慕御窯村由於抓住了這個契機,將金磚的名氣,推向全國。明代的陸慕御窯村金磚的價格也因此而水漲船高,一塊金磚的價格可以抵過一石大米。(2012年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拍賣專場就在杭州舉辦,89塊明清御窯金磚拍出950萬元的不菲價格,得到了「一兩黃金一塊磚」的美譽)。明代的御用金磚在修建紫禁城後主要是專供皇家服務,而到了清朝,世家大族的房屋,蘇州園林以及廟宇道觀也開始用上了金磚。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北京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地面鋪設等地方用的就是這類御窯金磚。金磚除了其材質堅硬以外,還有很多優勢,比如,金磚做的地面,冬暖夏涼,能自動平衡乾濕度,梅雨天氣不會過於潮溼,冬天也不會太過乾燥。
蘇州御窯生產的金磚,「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顏色呈青黛色,古樸典雅,方正光滑,質量上乘。金磚的大小形制一般比較固定,尺寸有嚴格標準,按照現在的尺寸標準,明代的金磚大概長66釐米、寬66釐米、厚8釐米,而清代的規格要比明代的大,長約72釐米、寬約72釐米、厚約10釐米,所以也有人將明代金磚稱為「小金磚」,將清代金磚稱為「大金磚」,大概在乾隆時代,蘇州御窯出現了一種長約55釐米、寬約55釐米、厚約8釐米的金磚。
金磚的製作技藝比較複雜,大小工序多達二十餘道,其中主要流程有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燒制、窨水、出窯、打磨等,每一個流程都有很嚴格的指標要求。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標,就會前功盡棄,必須重新開始,能夠熟練掌握金磚的製作過程的人才是少之又少,自從2006年御窯金磚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製作御窯金磚的工藝才開始得到了一個安全的保障。21世紀的金磚製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餘工序均沿襲數百年傳統工,金磚的製作技術可以說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
由於城市化的推進和城鄉規劃建設的需要,陸慕古御窯曾被納入整改範圍,面臨被拆除的囧境。一方面,由於陸慕古御窯的周圍沒有可以支撐其繼續製作金磚的原料,另一方面,金磚生產技術早就脫離了陸慕古御窯這個地方,已經走向規模化生產(也只有走出去才能長久發展)。但是,從保護文化遺址這個角度出發,又必須保護陸慕古御窯的遺址,這個地方是御窯金磚的發源地,只有保護好這個遺址,才能不忘歷史。
為此,國家文化保護局從城市化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兩不誤的角度出發,在相城區啟動了陸慕的古御窯保護工程,首先出臺了陸慕古御窯保護框架意見,御窯古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明確的保護範圍和建控範圍,並落實保護單位和保護人,並由國家出資,對其進行必要的維修和保養。
與此同時,蘇州市相城區立足於「御窯金磚生產基地從中心城區突圍出去」的目標,在繞城高速以外地區廣泛尋求符合要求的御窯金磚制磚泥源,並把泥質相近的北橋街道靈峰村西部地區選為新的御窯金磚生產基地。遷移到靈峰後,逐漸形成了「南研發展示、北生產燒制」的格局。據御窯金磚第六代傳承人金瑾介紹,陸慕御窯磚瓦廠的靈峰生產基地建成後,她和廠裡的技術人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磚雕、金磚工藝品、金磚手寫板等金磚延伸產品的開發上,奠定御窯金磚「二次創業」基礎。
御窯金磚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承,它折射出來的,是蘇州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對御窯金磚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