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都窯火

2020-12-20 中國江西網

  鳳凰山下,溪流濺幽。燈火裡的景德鎮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旖旎妖嬈,仿佛一件隱身於歷史深處的巨型青花瓷,守護著一座千年古鎮的如花往事。街區裡遊人如織、店鋪中瓷器琳琅滿目,高大的煙囪以寶藍色的天空為冠,在池水間幻成嫵媚的光影。

  誰能想到,它前身竟是建於1958年的宇宙瓷廠。

  說起宇宙瓷廠,許多人並不陌生,其生產的「美卡莎」「十二金釵系列彩盤」等產品曾經風靡一時,贏得過「中國景德鎮皇家瓷廠」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來,宇宙、建國、人民、藝術、紅星、紅旗、光明、為民、東風、景興十大國營瓷廠風生水起,引領景德鎮制瓷行業突飛猛進。然而,時光荏苒,曾經無上榮光的宇宙瓷廠,如今像那些無數湮沒的古窯一樣,慢慢陷入困境。

  2013年,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著手打造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街區,宇宙瓷廠的22棟老廠房和煤燒隧道窯、圓窯等建築得到搶救性保護和修復。廢棄的機器化身為草地雕塑,煙囪如一個有故事的老人屹立在夢謠廣場,咖啡館、書吧、美術館、工作室棲身於曾經的廠房,別有一種意境。最令人震撼的是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它以宇宙瓷廠燒煉車間為址,集中展示了近現代景德鎮陶瓷工業的窯爐、設備、產品、工藝流程、史料等,一舉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的創新獎。

  談起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館長許紹文如數家珍。此刻,他正站在古老的圓窯前,向我們深情地講述有關於宇宙瓷廠的種種往事。在他的講解下,一切舊物有了體溫和思想感情。不遠處,由500名工人口述史合成的紀錄片在滾動播放,由6.9萬名瓷工「身份檔案」組成的影像牆震撼人心,1600多隻瓷廠不同年代開發出的陶瓷手模粘貼而成了巨型陶瓷「工人之手」,取名叫《眾》。隱約間,四面八方傳來各種聲音,那是十大瓷廠的廣播站組合的「話筒陣」,構成一個時代的獨特記憶。凝視著激情洋溢的許紹文,我忽然想起一個人,他叫唐英,被譽為「榷陶使者」。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出身正白旗的盛京(瀋陽)人唐英受命駐景德鎮御窯廠,協理窯務。從此,世間多了一個「風塵學者冠蓋陶人」。要了解督陶官唐英,必須了解景德鎮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御窯。

  從唐代開始,景德鎮便跟皇家宮廷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宋真宗年間曾派人到此地專門料理御用瓷器的事務,底書「景德年制」字樣。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系》中稱:「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那些「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瓷器,分明濃縮著一個王朝風雨前行的厚重歷史。

  當我進入位於珠山中路的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時,陽光正撫摸著那口明代古井,好像瓷匠之手在嫻熟地拉坯。景德鎮官窯始設於元代,斯時,以青花、孔雀綠釉金彩瓷最為奪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在元瓷局基礎上興建陶廠,後改稱御器廠,200多年間,窯火日夜耀亮,青花、甜白、鬥彩瓷爭相登上舞臺,數以千計的能工巧匠聚集珠山,製造著人間珍品。至清代,朝廷開創了官辦工場生產機構與地方行政官署合二為一的管理體制,官搭民燒、官民競市,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窯的絕唱抵達巔峰。

  乾隆帝繼位次年,唐英被正式任命為督陶官,景德鎮御窯進入唐窯時代。帝王的審美情趣決定著御窯瓷器的命運。唐英根據帝王的喜好,在仿古瓷、五彩等傳統釉彩品種的基礎上,發展了瓷胎畫琺瑯、水墨彩等新品種,達到了「增一分則拙,瘦一分則陋」的境界。唐英所作《陶成紀事碑》對制陶工藝成就進行了概括總結,不同釉色仿品和創新品多達57種。而他於乾隆八年奉旨編撰的《陶冶圖說》,對景德鎮瓷業採石制泥、淘洗泥土、煉灰配釉、制匣制坯、煉取青料、彩繪施釉、滿窯燒窯、束草裝桶等步驟進行了科學總結和記載,圖文並茂,堪稱又一本《天工開物》。

  如果說唐英樹立了一代督陶官的楷模形象,那麼,童賓則是景德鎮陶匠瓷工心目中永遠的民間庇護神。

  沿著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林蔭道漫行,行至楓樹山蟠龍崗下,一座童賓高擎火把的青銅雕像莊嚴聳立。這位景德鎮陶瓷界世代崇敬的「風火仙師」,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繼續活在人間。相傳明萬曆二十七年,朝廷下旨燒造青花大龍缸,誰知一直沒能成功。負責督陶的太監潘相濫發淫威,對窯工百般虐待致死。燒瓷技師童賓縱身躍入窯火,以死抗暴,以骨作薪。沒想到,大龍缸卻因此燒成。童賓之死,如窯火奔騰,令整個景德鎮感動,人們建立起「佑陶聖祠」(俗稱「風火仙廟」)追念。

  作為古窯民俗博覽區的鎮館之寶,清代鎮窯保存得較為完好。其窯房為穿鬥式木架構建築,窯爐棚頂與無梁殿內頂部相似,呈拱形。其煙囪用單磚砌成,燒成室為長橢圓形,全長近20米,面積約300平方米,呈一頭大一頭小,俗稱「鴨蛋形窯」。該窯適宜燒還原焰,對於白瓷、青花瓷、顏色釉等釉面效果極佳。

  明代葫蘆窯是在遺址上重新複製而成,沒有鎮窯的原汁原味,但仍不失為了解景德鎮柴燒瓷窯的好去處。對於其形狀,《南窯筆記》如是描述:「窯形似臥地葫蘆,前大後小,如育嬰鼎器也。」這種瓷窯為景德鎮所特有,最早出現於元末,它兼備了宋元時期龍窯和饅頭窯的優點。葫蘆窯在明代的景德鎮幾乎一家獨大,如果說古窯也有血緣關係,那麼,它是鎮窯的「父親母親」。

  小器作坊裡,師傅們現場表演製作日用瓷的過程,拉坯、印坯、挖足、畫坯,行雲流水。碗、盅、杯、碟如同樂師指揮的音符,沉靜之中,餘音嫋嫋。大件作坊中,高嶺土以琢器的形式旋轉於畫師們的筆下,一個春天在青花、粉彩、顏色釉、玲瓏瓷4種名瓷上盛開,奼紫嫣紅,意境氤氳。

  我走進位於名坊園的景德鎮誠德軒瓷業有限公司新廠區時,首先被仿古大門上的那塊「器不苦窳」牌匾所吸引。《史記》載:「舜陶於河濱,河濱器不苦窳。」督陶官唐英重修風火神廟時,在廟前的石牌坊上刻下「器不苦窳」四字,用以激勵窯工燒制出絕美瓷器。誠德軒懸掛此匾,可謂用心良苦。

  入內,眼前是一座宮殿式建築,無數雨線飄落,發出瓷一般的聲音。負責餐食具銷售的蘇歆悅告訴我,這水是循環利用的,寓意生生不息。

  隨後,我看到了《清明上河圖》以青花樣子綻放於茶杯上的驚豔情形。5個這樣的茶杯,最近賣出60萬元的天價。世人多半難以接受,但對於誠德軒人來說,則是司空見慣。他們有一個人人都耳熟能詳的追求:「品牌茶具100%零瑕疵。」蘇歆悅告訴我,不僅僅是茶具,餐具也是如此,必須零缺陷,而價格從來不打折。

  在誠德軒老廠區,我見識了什麼叫「砸出來的品牌」。一位女子坐在門口,正低頭給一件瓷器畫上黑線,旁邊的筐裡已經擺放了多件類似器具,等待它們的命運只能是就地銷毀。女子微笑著說,總共要檢驗3關,這是第一關。

  素燒,是誠德軒瓷品獨創、必經的一道程序。補水後的素坯晾乾後,送入窯房,經800攝氏度左右的火焰素燒定型,以增加坯體的結構強度,為施釉或其他裝飾工藝做準備。當年焚燒馬尾松塊的柴窯,如今已被天然氣窯所替代。一個男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爐火,蘇歆悅說,看火色,是經驗,也是技術。

  幾經坎坷,終成大道。誠德軒新近註冊了「蘇公窯」品牌,公司創建人蘇元陽取此名意在將祖先蘇洵、蘇軾、蘇轍的文化之魂與景德鎮融合,更好地打造瓷都品牌。

  一場陣雨後,景德鎮的黃昏格外絢麗,仿佛無邊的窯火在燃燒。我感覺到了,自己正成為窯火的一部分。

  本文圖片由彭文斌拍攝

相關焦點

  • 逛盛世瓷都,賞千年窯火,「四個關於」帶你玩轉景德鎮
    青花瓷製廣告牌「千年窯火」青花瓷製廣告牌「盛世瓷都」趁端午小長假,攜侶「窮」遊,與景德鎮來一個美麗的邂逅,根據所聞所感記錄一二,僅供小夥伴參考。御窯廠一、關於瓷器景德鎮號稱「瓷都」,來景德鎮想必都是衝著瓷器來的。景德鎮跟瓷器的關係無須贅述,這裡為大家介紹幾個看陶瓷的好地方。
  • 館長對話|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再現瓷都「千年窯火」
    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大概全世界沒有哪個城市可以像景德鎮一樣,依靠陶瓷,從唐宋到現在,一千多年間一直窯火不斷。有著六十餘年歷史的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專題性陶瓷博物館,用「集中國古瓷之精華,匯天下名瓷之大成」評價這裡的收藏與展示並不為過。
  • 南窯遺址:盡顯瓷都輝煌
    原標題:南窯遺址:盡顯瓷都輝煌 「南窯出土的夾耳罐與1998年在印尼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的夾耳罐相似。」 張文江說。   而且,南窯的瓷器具有長沙窯風格,兼具洪州窯、越窯和河南魯山窯的特點,被考古專家稱為「長沙窯的翻版」。「可以看出,南窯處在古代中國東西南北交通大動脈的中樞,受到了長沙窯、越窯、魯山窯陶瓷文化的輻射,在洪州窯青瓷文化的引領下,抓住了洪州窯青瓷類型窯場衰落等有利時機,使得南窯窯火熊熊燃燒。」
  • 千年瓷都景德鎮古窯開窯,遊客大飽眼福,目睹百萬寶貝出爐
    瓷都景德鎮歷史上是官窯之地,歷代有龍窯、饅頭窯、葫蘆窯、鎮窯、青窯、風火窯、龍缸窯、匣窯等窯;在古窯民俗博覽區,仍然有官窯燒瓷器,而風火窯就是其中之一;近日,風火窯開窯,群多遊客目睹百萬寶貝出爐。隨著一聲「轟隆」,景德鎮古窯明清御用風火窯正式打開,師傅們將窯口內的匣缽搬出,當第一個色澤鮮豔的精美瓷瓶高高舉起時,「哇,太漂亮啦,好美!」遊客尖叫歡呼,讚不絕口。遊客裡三層外三層,踮起腳跟,伸長手臂,手機、相機齊上陣,見證寶貝出爐時刻。
  • 景德鎮御窯碎片的「拼圖」故事
    江建新介紹,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修復的明成化青花龍鳳紋盤的顏色、造型、花紋都非常完整,屬於精品,但卻因為在繪製紋飾的時候「畫蛇添足」——在龍的前足上畫了六爪,最終被淘汰。有專家認為,這種瓷器如果不銷毀,一旦被發現,有可能給整個御窯廠帶來滅頂之災。因為這樣的制度,幾百年來,數量遠大於「獲選者」的「落選者」帶著那一段泥與火的歷史靜靜地躺在景德鎮不被世人所知的地下一角。
  • 匠心工藝,窯火不熄——千年柴窯最後的堅守
    更有甚者將其形容為「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千年瓷都,嶺土為源高嶺土是成就景德鎮成為瓷都的功臣。使景德鎮享有 「千年瓷都」的美譽,也是景德鎮瓷器高於其他瓷器的重要原因。高嶺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耐火性一直受陶瓷大家所鍾愛。
  • 千年瓷都景德鎮,我們待會見
    景德鎮市位於長江以南長河的一條支流上,曾被譽為中國瓷都。這座城市位於黃山山脈和鄱陽湖平原之間,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由河流和丘陵組成。全市總面積5200平方公裡,人口140萬。遊客可以參觀著名的高嶺土瓷土產地,參觀城市周邊30餘處瓷窯遺址——古胡田窯遺址、明清官窯遺址。此外,陶瓷遺址還有其他名勝古蹟。明清建築群保存完好;老三鹿廟、屈原、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曾經藏身的紅塔、月亮湖和禮物山,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
  • 到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看千年瓷都「蛻變」
    9月19日,「蛻變——中央美院當代四大家作品聯展暨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開幕展」在江西省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由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景德鎮陶文旅集團主辦,朱鉳建築事務所承辦。展覽以「蛻變」為題,首先是向中國陶瓷的「千年藝術之都」景德鎮致敬。舉辦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中央美院當代藝術四大家徐冰、隋建國、劉小東、朱鉳進行作品聯展,濃縮體現了中國當代藝術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思想觀念和藝術方法論的嬗變與更新。
  • 傳承「瓷都」中華文化 景德鎮新銳設計師楊超專訪
    景德鎮新銳設計師楊超楊超,1984年出生於江西樟樹。中國新銳平面設計師,2007年8月起任教於景德鎮陶瓷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碩士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數字藝術系。2011年創辦景德鎮形而上品牌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中國瓷器文化,詩詞中的經典瓷都景德鎮
    昌南鎮和陶陽這兩個名字相信有許多人是陌生的,他們是景德鎮的別稱。景德鎮在東晉時期叫做新平鎮,昌南鎮是新平鎮的別名,因為其地理位置位於昌水以南而得名。北宋新平鎮改名為景德鎮,昌南鎮這個名字也就不再使用了。清代黃墨舫《雜誌》中記載:「昌江之南,有鎮曰陶陽,距城二十裡,而俗與邑鄉異。」
  • 瓷都景德鎮,讓「瓷器」和「中國」使用同一個單詞的地方
    從南昌城出來,我們知青旅行團就驅車前往景德鎮投宿。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很多人最早是從自己家碗盤底下的產地標記知道景德鎮這個地方的。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的祁門縣、東至縣及江西的萬年縣、鄱陽縣、婺源縣相鄰。
  • 景德鎮鬥富弄用窯磚建房陽光下色彩斑斕
    得益於制瓷行業的興盛,景德鎮繁華了1000多年,成為世界聞名的「瓷都」,河岸邊四通八達的裡弄見證了其悠久的歷史。由於景德鎮在歷史上因瓷而興,老城區和裡弄也被深深刻上了陶瓷文化的烙印,鬥富弄就是這樣一條有著陶瓷文化烙印的老街。
  • 陶溪川-陶瓷愛好者的天堂,來自瓷都景德鎮的最美「遇見」
    提到景德鎮,很多人都知道這裡有著瓷都的美譽,但是如果說到陶溪川,估計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其實這裡是景德鎮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地方,是中國第一座以瓷文化為主打造的創意園區。今年特意在「春秋大集」開幕的時候趕來,畢竟這可是陶溪川全年的誠意之作。
  • 景德鎮柴窯滿窯點火儀式:千年窯火 傳承不輟
    傳統手工瓷是景德鎮的標誌,而柴窯延續了這一傳統,不僅是景德鎮手工藝人的智慧與創造,更是這座城市延綿不息的靈魂。  日前,在江西景德鎮城區邊緣的滙禾柴窯滿窯,一場別開生面的點火儀式上演,窯爐前,堆滿了劈好的燒瓷燃料馬尾松,負責各種工序的工人們正在忙碌著。
  • 景德鎮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廬山觀)
    用瓷當選景德鎮!景德鎮就是有這樣的底氣。 「通過水、土、火簡單而又複雜的化學反應,生產出世界上流通最廣、性價比最高,也是最為絢麗多彩的大眾用品、藝術珍品」,了解景德鎮歷史的人說,這話有根有據,一如腳下土地那樣厚重、誠實。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讚嘆:「景德鎮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城市」。
  •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工藝美術制高點
    景德鎮古窯民俗陶瓷歷史博物館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瓷都大道盤龍崗、位於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館區內有古窯建築群和清代民居建築群。古窯作坊內,有瓷工進行手工制瓷技藝表演,燒制仿古瓷;清代民居建築內,有景德鎮陶瓷發展史和書畫展覽。這裡青山環抱,溪流潺潺,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明閭"、"清園"兩組古建築群布局有致,白牆青瓦,雕簷翹角,環繞翠綠竹古松。
  • 景德鎮柴窯藝人張華軍:柴窯火爆源於文化自信
    這件百子圖為主題的青花瓷器價值達10多萬人民幣 唐貴江 攝中新網廣州11月29日電 題:景德鎮柴窯藝人張華軍:柴窯火爆源於文化自信中新網記者 唐貴江「在景德鎮我八年前就開始燒制柴窯15歲就離開家鄉江西九江就來到景德鎮燒制陶瓷的張華軍日前在廣州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相信景德鎮柴窯的火爆是源於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文化自信也不斷隨之增長。11月26至30日,2020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在廣州舉行。本屆茶博會為期5天,展覽規模80,000平方米,上千家品牌企業參展。
  • 彭學軍《黑指》:在古老窯火中淬鍊新生
    「沒人料到,在百年老窯的廢墟上,還會有窯火重新燃起。」也沒有人料到,彭學軍會寫這樣一本書。這不是彭學軍的慣常敘事,童年在鳳凰苗寨中度過的時間賦予了她一支湘西的、少女的、氤氳著異域的奇詭風情的筆。但《黑指》無關這些。
  • 了解中國,從景德鎮開始,這是國際化的打開方式
    景德鎮,兩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窯史,六百多年的御窯史,「夜闌驚起還鄉夢,窯火通明兩岸紅。」這是清代詩人鄭風儀在《浮梁竹枝詞》一詩中描繪的景德鎮的繁榮景象,民國時期景德鎮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並稱全國四大名鎮,新中國成立後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 瓷都之源、茶鄉勝地!上饒市旅遊社代表團考察景德鎮瑤裡風景區、浮梁古縣衙,共促兩地旅遊協作
    2月23日、24日,由上饒近30家旅行社老總組成的上饒市旅遊社代表考察團一行,先後參觀考察了景德鎮市浮梁縣瑤裡風景名勝區和浮梁古縣衙景區,並與景區及當地旅行社相關負責人座談,共商上饒與景德鎮兩地旅遊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