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下,溪流濺幽。燈火裡的景德鎮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旖旎妖嬈,仿佛一件隱身於歷史深處的巨型青花瓷,守護著一座千年古鎮的如花往事。街區裡遊人如織、店鋪中瓷器琳琅滿目,高大的煙囪以寶藍色的天空為冠,在池水間幻成嫵媚的光影。
誰能想到,它前身竟是建於1958年的宇宙瓷廠。
說起宇宙瓷廠,許多人並不陌生,其生產的「美卡莎」「十二金釵系列彩盤」等產品曾經風靡一時,贏得過「中國景德鎮皇家瓷廠」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來,宇宙、建國、人民、藝術、紅星、紅旗、光明、為民、東風、景興十大國營瓷廠風生水起,引領景德鎮制瓷行業突飛猛進。然而,時光荏苒,曾經無上榮光的宇宙瓷廠,如今像那些無數湮沒的古窯一樣,慢慢陷入困境。
2013年,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著手打造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街區,宇宙瓷廠的22棟老廠房和煤燒隧道窯、圓窯等建築得到搶救性保護和修復。廢棄的機器化身為草地雕塑,煙囪如一個有故事的老人屹立在夢謠廣場,咖啡館、書吧、美術館、工作室棲身於曾經的廠房,別有一種意境。最令人震撼的是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它以宇宙瓷廠燒煉車間為址,集中展示了近現代景德鎮陶瓷工業的窯爐、設備、產品、工藝流程、史料等,一舉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的創新獎。
談起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館長許紹文如數家珍。此刻,他正站在古老的圓窯前,向我們深情地講述有關於宇宙瓷廠的種種往事。在他的講解下,一切舊物有了體溫和思想感情。不遠處,由500名工人口述史合成的紀錄片在滾動播放,由6.9萬名瓷工「身份檔案」組成的影像牆震撼人心,1600多隻瓷廠不同年代開發出的陶瓷手模粘貼而成了巨型陶瓷「工人之手」,取名叫《眾》。隱約間,四面八方傳來各種聲音,那是十大瓷廠的廣播站組合的「話筒陣」,構成一個時代的獨特記憶。凝視著激情洋溢的許紹文,我忽然想起一個人,他叫唐英,被譽為「榷陶使者」。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出身正白旗的盛京(瀋陽)人唐英受命駐景德鎮御窯廠,協理窯務。從此,世間多了一個「風塵學者冠蓋陶人」。要了解督陶官唐英,必須了解景德鎮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御窯。
從唐代開始,景德鎮便跟皇家宮廷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宋真宗年間曾派人到此地專門料理御用瓷器的事務,底書「景德年制」字樣。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系》中稱:「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那些「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瓷器,分明濃縮著一個王朝風雨前行的厚重歷史。
當我進入位於珠山中路的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時,陽光正撫摸著那口明代古井,好像瓷匠之手在嫻熟地拉坯。景德鎮官窯始設於元代,斯時,以青花、孔雀綠釉金彩瓷最為奪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在元瓷局基礎上興建陶廠,後改稱御器廠,200多年間,窯火日夜耀亮,青花、甜白、鬥彩瓷爭相登上舞臺,數以千計的能工巧匠聚集珠山,製造著人間珍品。至清代,朝廷開創了官辦工場生產機構與地方行政官署合二為一的管理體制,官搭民燒、官民競市,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窯的絕唱抵達巔峰。
乾隆帝繼位次年,唐英被正式任命為督陶官,景德鎮御窯進入唐窯時代。帝王的審美情趣決定著御窯瓷器的命運。唐英根據帝王的喜好,在仿古瓷、五彩等傳統釉彩品種的基礎上,發展了瓷胎畫琺瑯、水墨彩等新品種,達到了「增一分則拙,瘦一分則陋」的境界。唐英所作《陶成紀事碑》對制陶工藝成就進行了概括總結,不同釉色仿品和創新品多達57種。而他於乾隆八年奉旨編撰的《陶冶圖說》,對景德鎮瓷業採石制泥、淘洗泥土、煉灰配釉、制匣制坯、煉取青料、彩繪施釉、滿窯燒窯、束草裝桶等步驟進行了科學總結和記載,圖文並茂,堪稱又一本《天工開物》。
如果說唐英樹立了一代督陶官的楷模形象,那麼,童賓則是景德鎮陶匠瓷工心目中永遠的民間庇護神。
沿著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林蔭道漫行,行至楓樹山蟠龍崗下,一座童賓高擎火把的青銅雕像莊嚴聳立。這位景德鎮陶瓷界世代崇敬的「風火仙師」,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繼續活在人間。相傳明萬曆二十七年,朝廷下旨燒造青花大龍缸,誰知一直沒能成功。負責督陶的太監潘相濫發淫威,對窯工百般虐待致死。燒瓷技師童賓縱身躍入窯火,以死抗暴,以骨作薪。沒想到,大龍缸卻因此燒成。童賓之死,如窯火奔騰,令整個景德鎮感動,人們建立起「佑陶聖祠」(俗稱「風火仙廟」)追念。
作為古窯民俗博覽區的鎮館之寶,清代鎮窯保存得較為完好。其窯房為穿鬥式木架構建築,窯爐棚頂與無梁殿內頂部相似,呈拱形。其煙囪用單磚砌成,燒成室為長橢圓形,全長近20米,面積約300平方米,呈一頭大一頭小,俗稱「鴨蛋形窯」。該窯適宜燒還原焰,對於白瓷、青花瓷、顏色釉等釉面效果極佳。
明代葫蘆窯是在遺址上重新複製而成,沒有鎮窯的原汁原味,但仍不失為了解景德鎮柴燒瓷窯的好去處。對於其形狀,《南窯筆記》如是描述:「窯形似臥地葫蘆,前大後小,如育嬰鼎器也。」這種瓷窯為景德鎮所特有,最早出現於元末,它兼備了宋元時期龍窯和饅頭窯的優點。葫蘆窯在明代的景德鎮幾乎一家獨大,如果說古窯也有血緣關係,那麼,它是鎮窯的「父親母親」。
小器作坊裡,師傅們現場表演製作日用瓷的過程,拉坯、印坯、挖足、畫坯,行雲流水。碗、盅、杯、碟如同樂師指揮的音符,沉靜之中,餘音嫋嫋。大件作坊中,高嶺土以琢器的形式旋轉於畫師們的筆下,一個春天在青花、粉彩、顏色釉、玲瓏瓷4種名瓷上盛開,奼紫嫣紅,意境氤氳。
我走進位於名坊園的景德鎮誠德軒瓷業有限公司新廠區時,首先被仿古大門上的那塊「器不苦窳」牌匾所吸引。《史記》載:「舜陶於河濱,河濱器不苦窳。」督陶官唐英重修風火神廟時,在廟前的石牌坊上刻下「器不苦窳」四字,用以激勵窯工燒制出絕美瓷器。誠德軒懸掛此匾,可謂用心良苦。
入內,眼前是一座宮殿式建築,無數雨線飄落,發出瓷一般的聲音。負責餐食具銷售的蘇歆悅告訴我,這水是循環利用的,寓意生生不息。
隨後,我看到了《清明上河圖》以青花樣子綻放於茶杯上的驚豔情形。5個這樣的茶杯,最近賣出60萬元的天價。世人多半難以接受,但對於誠德軒人來說,則是司空見慣。他們有一個人人都耳熟能詳的追求:「品牌茶具100%零瑕疵。」蘇歆悅告訴我,不僅僅是茶具,餐具也是如此,必須零缺陷,而價格從來不打折。
在誠德軒老廠區,我見識了什麼叫「砸出來的品牌」。一位女子坐在門口,正低頭給一件瓷器畫上黑線,旁邊的筐裡已經擺放了多件類似器具,等待它們的命運只能是就地銷毀。女子微笑著說,總共要檢驗3關,這是第一關。
素燒,是誠德軒瓷品獨創、必經的一道程序。補水後的素坯晾乾後,送入窯房,經800攝氏度左右的火焰素燒定型,以增加坯體的結構強度,為施釉或其他裝飾工藝做準備。當年焚燒馬尾松塊的柴窯,如今已被天然氣窯所替代。一個男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爐火,蘇歆悅說,看火色,是經驗,也是技術。
幾經坎坷,終成大道。誠德軒新近註冊了「蘇公窯」品牌,公司創建人蘇元陽取此名意在將祖先蘇洵、蘇軾、蘇轍的文化之魂與景德鎮融合,更好地打造瓷都品牌。
一場陣雨後,景德鎮的黃昏格外絢麗,仿佛無邊的窯火在燃燒。我感覺到了,自己正成為窯火的一部分。
本文圖片由彭文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