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富弄是昔日景德鎮繁華街區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其兩側房屋大多用窯磚和青磚建成。經過窯爐陶煉的窯磚,表面被高溫灼燒的瓷器飛釉覆蓋,形成了豐富的色彩。因此,鬥富弄古建築的牆面在不同的光照下會呈現出多種變化,色彩斑斕。
「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景德鎮位於昌江河畔,自古以來水土宜陶,「沿河置窯,沿窯成市」。得益於制瓷行業的興盛,景德鎮繁華了1000多年,成為世界聞名的「瓷都」,河岸邊四通八達的裡弄見證了其悠久的歷史。由於景德鎮在歷史上因瓷而興,老城區和裡弄也被深深刻上了陶瓷文化的烙印,鬥富弄就是這樣一條有著陶瓷文化烙印的老街。
老街如今約300米長
名字源於「鬥富」故事
景德鎮的古建築,特別是明初至民國時期的古街裡弄群落,歷史久、數量多、質量好、類型全,民間流傳著「四山八塢九條半街,一百零八弄」之說。其實,景德鎮的裡弄遠遠不止這麼多。據景德鎮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的普查結果顯示,景德鎮全市現在總共有353條弄巷。
據《江面省景德鎮市地名志》記載,中山北路「元代形成街道」,中華北路「唐代為小街」。鬥富弄位於景德鎮城區北部,西臨昌江,北靠中渡口,東連河街(現中山路)、正街(現中華路)以及各窯場,具有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形成的時間至少是元代,甚至更早。
景德鎮的眾多裡弄,有許多都是因為典故而得名,鬥富弄便是如此。據住在老街、現年78歲的李秀芬介紹,鬥富弄的名字來源於「鬥富」的故事。老街在舊時其實是叫「豆腐弄」,這一帶不是開店鋪做買賣的,就是專門燒窯的窯戶老闆,都是有錢人家。一年春節,為了證明自己是街區內最富有的人,一家錢莊和一家瓷行以放鞭炮來比排場。鞭炮放了整整一個月,轟動了當時的景德鎮,「鬥富弄」也因此得名。
連接碼頭與窯廠的重要通道
景德鎮的繁華商業區
據介紹,鬥富弄分為上弄和下弄,其橫斷中山北路,東至中華北路為鬥富上弄,西至沿江東路為鬥富下弄。鬥富弄作為景德鎮「一百零八弄」之一,與其他街巷一樣,是研究景德鎮城市發展史、陶瓷史、經濟史以及民俗風情的重要實物資料,直接見證著千年瓷都的風貌變遷和陶瓷文化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舊時景德鎮街巷的形成都有一定「規律」,它們都是圍繞窯房分布的,目的就在於減少搬運距離以及避免搬運中瓷器的破損。鬥富弄正是因此而發展起來的。據悉,這裡曾是中渡口碼頭(古時渡口碼頭在景德鎮是僅次於裡市渡的繁華貨運碼頭)和鬧市窯廠之間的重要通道,居民集中,屋舍鱗次櫛比,曾經是景德鎮昔日繁華街區的代表之一。
李秀芬稱:「鬥富弄一直是景德鎮繁華的商業地帶,上世紀90年代,這裡就像十八橋一樣繁華。市區最大的頂篷市場『鬥富弄農貿市場』就曾設在這一路段。」
曾經集窯、作、居、廠於一體
舊時有多處瓷都文化地標
記者從相關文獻和考古調查報告中了解到,景德鎮老城區形成於五代及宋時,成熟於明清時期。據原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李一平介紹,古時鬥富弄與景德鎮的許多巷弄一樣,集「窯、作、居、廠」於一體,至今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是景德鎮富有文化和地域特點的歷史文化老街區。其位於御窯廠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區內,是緊鄰御窯廠的傳統生產、生活區,也曾是御窯廠的重要功能拓展區域。
早年間的鬥富弄不僅商業繁華,文化產業也十分興盛。這裡曾經分布著各地會館,匯聚著來自各地的文化。上世紀50年代,弄子裡的湖南會館被改建為大眾劇場,成為人們欣賞贛劇、採茶戲等各種地方戲曲的場所。每逢戲劇開演,這裡總是座無虛席。
現在的鬥富弄街區經過規劃後,除了銀行、超市外,主要以陶瓷、古玩為經營方向。其中,十大瓷廠博物館收藏著建國以後國營十大瓷廠生產的各種陶瓷產品,這些藏品展示著「瓷都」當年的輝煌。
窯磚建築恢弘氣派
既耐風雨又兼具防火功能
作為一條因瓷而興的老街巷,鬥富弄兩側的房屋大都是用窯磚和青磚建成的,類型主要有民居、店鋪、會館、制瓷作坊、窯房等。從外觀上看,這裡的古建築比較像徽派建築,氣勢恢弘,實際上是水與火的結合(一樓基礎部分用窯磚,上面用青磚),青磚為水,窯磚為火,整體呈現出清末民初的風格。
為何鬥富弄的民居大多會使用窯磚建造?對此,李一平解釋稱:「窯磚經過幾十次、上百次的烈火歷煉後要被新磚代替,當地人便用換下的舊窯磚建造房屋,這種高效的廢物利用在全世界都頗為少見。」另外,窯磚是耐火磚,用這種磚塊築牆除了可以抵禦風雨,還有防火的功能。如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窯磚上還有許多符號,三角形、方形、斜槓等,都是當時大窯戶刻下的標記。
據了解,由於經過窯火高溫煅燒,窯磚和青磚不同,其表面被高溫灼燒的瓷器飛釉覆蓋著,從而形成了豐富的色彩,在不同的光照下會呈現多種變化,顯得色彩斑斕。用普通的青磚或紅磚砌牆,經過一二十年的風吹雨打就容易風化。但窯磚上百年也不會被風化,這都要歸功於其表面那層多彩的釉。
民宅處處可見陶瓷印記
延續瓷都千年窯火
現在的鬥富弄,除了留存一部分小巷外,大部分已經被改造成馬路。弄外車水馬龍,弄內一片安寧。儘管如今已不復當年的繁華,但在那僅剩的幾段幽深弄堂裡,一棟棟老舊房子,窯磚瓦房、青苔石階、木雕花窗,古韻幽幽。
李秀芬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是彎彎曲曲的小巷弄,黃包車是巷子裡唯一的交通工具,忙忙碌碌地在其中穿梭著。」雖然時光流逝,鬥富弄作坊內那些忙碌的身影已不復存在,但其往日的繁華深深刻在了這些古老的作坊建築中,也永久地存留在了居住在此的老居民們的記憶中。
曾經的制瓷作坊如今已經變成了民宅,但它仍能讓人們感受到深深的陶瓷印記。這裡的房屋都是用窯磚建成,院落裡也隨處可見與陶瓷相關的器物,居民們用瓷器匣缽栽種植物,用陶瓷碎片裝飾水泥地面,頗有一番復古情懷。
弄堂裡也很有生活氣息,居住在這裡的大多是原來景德鎮各大瓷廠的工人。這些迷宮一樣的裡弄,寧靜、悠遠,遠離了喧鬧的城市,走在其間,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穿越回到了千年前的窯火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