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是世界聞名的瓷都,
這裡因瓷而得名,因瓷而興盛,
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讓他成為一座特色鮮明、充滿魅力的城市。
早在清朝,景德鎮就有關於「美食」和「美器」的記載,
深厚燦爛的陶瓷文化和陶瓷從業者的生活習俗,
使景德鎮的美食獨特而又多樣。
千百年來,
景德鎮的先人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許多精美的食品,
至今仍然廣受年輕人追捧的特色小吃
——冷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冷粉的前世今生。
冷粉的起源
景德鎮的冷粉是米粉的一種,和其他地方的米粉不同的是,粉條更粗圓一些,更有嚼勁。景德鎮人的一天通常是由吃一碗冷粉開始的,這碗粉一定要拌上香油、辣椒醬、榨菜(也有醃菜)、香蔥、橘子皮等,才能稱得上夠味。
百度上關於米粉的解釋是:漢族特色小吃,是中國南方地區非常流行的美食。
關於米粉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是古代中國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民眾避居南方而產生的類似麵條的食品。
另一說法是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時候,由於當時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戰,吃不慣南方的米飯,所以當時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狀並做成麵條的形狀,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情。
米粉是江西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食物。景德鎮冷粉跟南昌拌粉也有很大的關聯,他們的區別僅是粉的粗細和配料稍有不同。當然,對於景德鎮人來說,冷粉比南昌拌粉更有嚼勁,這也正是冷粉的特色所在。
冷粉的回憶
冷粉最初的配料比現在要講究,除了辣椒、醬油、醃菜、蔥花、橘子皮之外,還一定要滴上幾滴小磨麻油才地道。
關於麻油,《本草綱目》上記載:「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
其中,大通鎮生產的「沙藝棠」小磨麻油更是上品,其與米做成飯食,民間有「仙家食品」的讚譽,這在普遍吃豬油的年代,無疑是一種高檔享受。
當渾身沾滿了小磨麻油的冷粉端上桌時,也預示著大塊朵頤的時刻到了,這其實也是一種享樂主義的萌芽,即現在所說的小資。
將冷粉與小資扯到一起,好像八桿子打不到,但是現在細想起來,冷粉的定價在當時並不便宜,有肉的包子也不過幾分錢一個,一小碗冷粉就要1毛錢,一般的草根是很難消受的,就像現在的奢侈品,有閒錢的階層才是它的主顧。
所幸的是,自帶小資標籤的冷粉很幸運地生存了下來,並且呈現遍地開花之勢。
冷粉的發展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景德鎮瓷業發展最鼎盛的時期之一,很多景德鎮人甘願放棄政府或職能部門的工作,選擇到瓷廠上班,因為瓷廠的福利待遇是最好的。
戴家弄,解放前是窯戶老闆聚集的地方,隱形富豪無數。解放後十大國營瓷廠有數家林立其周圍,如紅旗瓷廠、光明瓷廠、紅星瓷廠等等,周邊的居民都是瓷廠的工人,是當時最會創造價值的人。
從地理優勢來看,冷粉出現在戴家弄而不是麻石弄,是有生存背景的。
之後,冷粉呈現遍地開花之勢,但都是以路邊攤的形式出現,真是低估了它的出身。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冷粉這麼多年來一直無法實現品牌化發展,因為它失去了向精緻化發展的可能。
冷粉的今生
最近幾年,景德鎮冷粉其實也在發展,除了拌冷粉,還有煮冷粉和炒冷粉。
在配料上面,也有了一些變化,比如現在有肉沫拌冷粉,花甲煮冷粉,魚香肉絲炒冷粉等等,大家評價口味都不錯。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冷粉還搭上了網絡營銷的快車,在淘寶網上的銷量還不錯。
在米粉界,其種類最多,名氣最響,桂林還專門設立了米粉文化藝術館。
「桂林米粉,是世界快餐業的鼻祖;桂林米粉,是中國食文化的代表;桂林米粉,是烹調藝術的經典;桂林米粉,是民族融合的見證。」
桂林米粉經營者多是夫妻檔、小鋪面,不考慮做大做強,只願掙點錢維持生活即可,這也阻礙了行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這其實跟現在的冷粉現狀非常相似。
當然,目前冷粉還沒有到桂林米粉那樣的危機時刻,一是規模還不夠大,二是名氣還不夠響。但是景德鎮如果要建設國際旅遊名城,特色小吃配套是否應該跟上這一步伐?
目前景德鎮已經開始出現由年輕人掌舵的冷粉商家,他們非常重視品牌的影響力,也非常的能夠堅持自己,相信他們的消費觀念也同樣會影響身邊的年輕人,這是冷粉的希望,也是冷粉的未來和遠方。
-END-
(來源:陶冶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