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遊覽中國,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藝術逐漸走進生活。越來越多的建築開始注重外表,不拘泥於傳統形式,嘗試通過不同設計來吸引年輕人,金磚博物館便是實例。
這是以磚為題的博物館,本應該枯燥乏味,卻意外在民間走紅,成了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打卡地,其中奧秘便是設計。
金磚博物館位於蘇州,離市區很遠,我本不想去看,誰讓它名氣太大,以至於不看就成了「遺憾「。
這是中國首家以展示「御窯金磚」為主題的博物館,落成於2016年,短短4年便迅速走紅。「金磚」不是用金子造的磚,而是因製作工藝太過珍貴的比喻。
按照《金磚墁地》中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而蘇州磚窯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賜名為「御窯」
金磚不是誰都能用,主要用於故宮內的建築,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北京的天壇也是用金磚鋪就。遊覽中,我領略到了一塊磚的複雜與繁瑣,工序多達二十餘道,制坯、裝窯、燒制、窨水、打磨等等,環環相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館內有金磚藏品1439塊,時間跨越了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宣統年間,2019年被列為了國家級4A景區,這對一個博物館來說極為難得。
進館需穿過一段迂迴曲折的長廊,側壁為蜂窩狀磚牆,牆面鏤空,只有冷淡灰色,充滿著工業風。這面牆最佳拍攝時間是早晨和黃昏,柔和光線透過窗格投下縷縷光影,變幻莫測。
走進大廳,四根立柱頂天立地,寬闊灰暗,天花板像是毛坯房,沒有色彩,看不到一絲生機。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還原明清時制磚景象,不過不用擔心壓抑,繼續往裡走會進入暖色世界。
展廳裡有大量金磚實物,配以金黃色燈光渲染,果真有幾分「金磚」風採。博物館用彩色泥人,再現了金磚製作過程,通過互動設計,讓金磚知識變得趣味橫生。
因為太過珍貴,江南文人不捨得將其鋪在地面,便擺在桌上為飾件,或用以練習書法,這也解釋了為何蘇州園林內常出現水磨方磚的身影,江南知識真是浩如煙海,越了解越痴迷。
遊覽中我遇見了幾個高中生模樣的女孩,她們對金磚知識很感興趣,點評起來頭頭是道,令我慚愧不已。
館內的旋轉樓梯十分驚豔,密密麻麻的灰色方磚,蜿蜒盤旋著攀登,頂部是白色吊燈,除了灰同樣別無他色,線條粗狂原始,又散發著生命力。
此館設計師為劉家琨,榮獲過第七屆亞洲建協榮譽獎、2003年中國建築藝術獎,正是在他的操刀下,金磚博物館才「翻了身」。
走出展館,室外有明清時燒制磚窯的原址,四周雜草叢生,充滿村野氣息,這也正是當年燒磚的真實寫照。
金磚博物館不收門票,刷身份證便可進,周末來拍照的年輕人很多,最佳時間是晴日的黃昏,夕陽西下,滿目金黃,此時的博物館沐浴在金色之下,隨手一拍即大片。
地址: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西路,不收門票。
交通:乘坐5路、88路、816路公交,到御窯金磚博物館站下即到。
全國各大城市的免費景點都在這裡哦,關注作者:林清鹿,即可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