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旅遊印象之御窯金磚博物館:探訪御窯話金磚

2020-12-22 蘇州檸的旅遊人文景

感謝網絡,像有一種神奇力量,輕輕揮動魔法棒,不僅輕易將遙遠的世界各地的秀美風光呈現在我們眼前,即使不能身臨其境,至少增添見識;同時也把我們周邊常常容易忽視的景觀信息,如一杯香茗端到了我們面前,溫柔地給了我們一個提示,牽引我們去賞玩、去探幽尋趣。那些或精緻、或樸實無華的圖文,有時候只是不經意的在我們的手機屏幕上划過,同樣不經意的在我們的視線,在我們的腦海留下了淡淡印痕。像飄過的雲,飛過的鳥,我們心靈的天空開始蕩漾起興趣和熱情的波濤。於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或縝密計劃,或說走就走的旅行,亦或周邊休閒遊。

御窯金磚博物館,如果單純是「望文生義」,自然會想當然覺得不過是個很悶的地方吧。通常除了少數喜歡文化歷史和具有濃鬱鑽研特性的人會主動去探訪,大多數人會不以為然,將它就輕忽了。我也應該劃歸「大多數人」行列,儘管知道有「御窯金磚博物館」,卻不曾有想過要去參觀,更不必說深層的探究。然而,網絡的幾張圖片,竟然瞬間改變了我對御窯金磚博物館的偏見與漠視。特別是那張網紅打卡點的照片,迅速燃起了我想去看一看的熱情,從而成就了我的意外收穫與意外歡喜。更重要的是,在我的人生之旅又增添了一抹亮麗風景!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相城區陽澄湖西路95號,佔地面積38875平方米,建築面積15087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劉家琨主持設計。

作為全國首家以展示「御窯金磚」的博物館,意在通過建築的組織營造,保護珍貴的文化遺存,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鮮為人知的「御窯金磚」歷煉過程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作為核心的博物館主館,通過三個層面將御窯金磚「開物」、「成器」、「致用」的不同歷程完整展現出來。採用文物陳列,場景復原,科技模擬,互動遊戲等多種展示手段,層層遞進,生動再現了御窯金磚從陽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質原料——黃泥黏土到王朝最高殿堂的歷煉過程,成為「奉旨成造」的欽工物料,成為專為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磚」。

乘坐軌道交通4號線,在孫武紀念園出站步行不遠就到了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一條寬敞平坦之途,像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正含笑迎客。道之兩旁用長方形六孔漏磚各砌築一道矮牆。牆面磚洞均填塞了一顆黑色鵝卵石,倒亦別具風格。種植的迎春、薔薇和七姊妹,綠意盎然的枝條糾纏著垂掛在牆面,像兩列著綠衫的侍女,給了我極大的榮耀!倘若之前一兩個月,迎春、薔薇和七姊妹盛放,該是怎樣一種繽紛燦爛的景象啊!我雖初來,腦海中卻已經計劃著明年的行程,還望各位朋友不要見笑哦!

根據參觀線路,首先會經過一道特別的復廊。它不似蘇州園林常見的那種兩坡頂式,而是一個大平頂。正中隔牆由長方形雙孔漏磚砌成。整條隔牆除間中有幾方磚雕或刻詩的磚塊,就似一個大漏窗,可以邊走邊約略地看看另一側風景。

在復廊連接牆廊處有兩面較大的雕磚圖案,正對著博物館主館的大門。入門穿過大廳,不必走樓梯或乘電梯,我喜歡那條靠廳坡道。踩著帶點輕微鬆動的細小磚塊,間或有脆響,仿似來自遙遠過去,引領我們逐層參觀。

一樓說「開物:一塊磚的修煉」,有語云:「以人而言,造磚的是心力與工藝。以磚而言,成磚的是自然與時間。在御窯金磚的燒制過程中,其工藝的繁複程度達到了中國傳統制磚工藝的巔峰。在被無限拉長的時間中,金磚經歷了更為嚴苛和漫長的歷練,因此形成了更為純粹和堅實的質地。時間的長度,工藝的精細,與自然時令的配合,使金磚的燒制工藝成為時間、人力、自然、物性之間完美的融合。在時間的線索中,磚的物質性逐漸顯現,自土成金」。

展廳以實樣、場景模擬或復原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完整展示了御窯金磚製造的嚴謹精細且漫長的過程。金磚所使用的土料,採用的是陽澄湖西陸墓鎮一帶的黏土,「皆以沾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整個造磚過程從取土、煉泥、制坯、焙燒和窨水等合計二十九道工序。這些日益完善的製作工藝與技術是陸墓窯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典型蘇工蘇作精、氣、神之所在。深有必要擇部分工序作概要介紹,以期大家對金磚之所以精良與珍貴有更為直觀的認識。

先說取土吧,「掘而運,運而曬,曬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篩,凡七轉而後得土」。每年冬天是選泥的季節,而正宗的粘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所以要經過多次的開挖和挑選。金磚的坯泥要求高,要先打探洞,探測表土的厚薄及黃泥儲存的深度廣度,鑑別土質的優劣,看樣定點。定點後,先挖去約一米表土,才能挖到優質的黃泥。

所謂七轉依次是,一「掘」:從適宜土層掘取原土。二「運」:將原土運送至窯場堆放存貯。三「曬」:將土堆於露天,任風吹日曬,使土壤團粒結構受到破壞而分解。四「椎」:用棒槌敲打泥塊,讓泥塊分散變小。五「舂」:用碓舂小土塊,形成鬆散的泥土。六「磨」:用磨研碎土塊,讓泥土更加細緻。七「篩」:用篩去掉粗土,獲得細膩的土壤。

取土後便是「凡六轉而後成泥」的練泥環節了。一「澄」:將篩選好的泥運到大池裡灌水,用人工攪合,使之變成泥漿狀。二「濾」:將池內的泥孔打開,並在放泥孔的下面墊上用竹篾編成的過濾篩三道,即瀝漿。三「晾」:讓泥漿流入「停放池」內,數月之後,「停放池」內的泥漿結成泥塊。四「晞」:瀝出水分後,再仔細地揀泥粉裡的雜質,攤成10釐米左右的薄片,然後曬乾。五「勒」:把泥塊用鐵質弓弦分割成1平方米大小,堆疊存放於窯棚內備用。六「踏」:把準備好的泥塊搬出來放到場上,堆放高約一尺左右,潑上適量的水,用腳踩踏。遮上坯軒,悶1~3天,方可使用。

如此之後,進入「制坯」環節和需要五至八個月的「陰乾」過程。接著便是焙燒了。焙燒過程窯溫控制非常關鍵。透過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根據不同材料的燃燒習性,「一月而糠草,二月而片柴,三月而顆柴,又四月十日而枝柴,凡五月而磚始出」。

焙燒至一定程度,閉窯後開始窨水,俗稱開腔。這是又一個富含高超工藝水平的步驟,是形成磚瓦獨特的青灰之色和足以久持千秋的堅硬質地的關鍵。

日月荏苒光陰匆匆,風裡雨裡的艱辛付出終於要迎來「自土成金」的「出窯」這一高光時刻!鑑於眾多因素影響,難免出現缺楞殘角、顏色不正及聲響有異者。所以「成磚」不過「或三五而選一,或數十而選一」,彰顯金磚的珍稀與寶貴。

展館二樓道「成器:一塊磚的旅程」,有語云:「從相城到京城,金磚隨著漕船沿京杭大運河北上。這一塊塊金磚凝聚著相城工匠的執著和智慧,承載著相城歷史文化的厚重與風物閒美。經歷了嚴格的漕運制度與採辦管理;再由故宮匠人砍磨鋪墁於紫禁城大殿之上。這一段空間的旅程也是金磚的精神旅程。金磚從一種地域性的建築物料上升為王朝殿堂的雍容儀表。在這一段旅程中,金磚由物而成器,容納風物與文化,表達百姓與王朝。」

本層除了介紹金磚的漕運過程與墁地程序,也有獵涉陸墓蟋蟀盆的種類與製作,蘇州緙絲技藝和「香山幫鼻祖」蒯祥精湛的建築技藝。

運送金磚進京可是件大事。金磚的包裝、裝船、運輸,極有考究。先要編隊,前首官船坐著押運官員,後面貨船按順序排好,每船插黃龍旗,有兵卒守護。擇良辰吉時開炮啟運,陸墓元河塘河面上,打著「蘇州府」燈籠的官船,龍旗飄揚,浩浩蕩蕩駛入大運河北上。

開啟金磚「成器」之旅,何嘗不是窯戶的煎熬之時?隨船去的窯戶,家中老小焦急等待,既要擔心金磚質量是否過關,更要擔心家人往返途中是否一路平安。因此,窯戶家人三天兩頭就要去河邊遙望。蘇州的御窯村至今保留一座「望郎君橋」。

金磚的鋪墁也有諸多講究,才知成器之不易。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可見,無論金磚成器,還是人之成才,都非輕巧易事,須得磨練和積累!

上到三樓話「致用:一塊磚的時代」,有語云:「一方金磚鋪於殿宇之上,苑囿之中,默默地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權力的更替,祭天的盛舉,大臣的榮寵……如果金磚有知有感,他們會講述什麼樣的故事?一塊磚的背後,是人的身影或隱或現;一塊磚的故事,是時代的故事,跌宕起伏;一塊磚的命運,是王朝的命運更迭興衰。」

金磚最初作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墁地物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正逐漸融入民間生活。特別在晚清和民國時期,江浙一帶的園林宅邸中已時常可見。金磚的功能也逐漸演化,文人雅士或將其作為桌面供博弈、飲茶,或置於書房供習書、展畫;手工藝人將金磚雕刻成工藝品,供人們觀賞收藏等……非常慶幸金磚並沒有隨王朝的滅亡而退出歷史舞臺,相反時間賦予了它暫新的生命。

觀「筆走龍蛇」,賞「刻泥成畫」,看「坐隱對弈」,聽「金磚如磬清音中,600多年時代的故事。」不知不覺閱盡「開物」、「成器」、「致用」,算是初識金磚,已是受益良多。

算是小憩吧,該去網紅打卡點得償所願了。那是在展館西端,貫通二三樓的仿窯建築。取景位置可以是二樓仿窯的窄門,人在門口或窯座內;也可以在窯壁側面洞口取景。三樓則有轉梯,也是很好的照相處。有緣認識來自徐州的小王老師,一起探討如何拍攝出網絡圖片的效果。幾經嘗試,雖也變換角度、距離,順逆光,但相片效果始終覺得不盡滿意,或者說,總覺得少了幾分「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味道」。

好得在展廳二樓的仿書架南牆,我們找到了「萬曆 」和「嘉靖」兩冊書模,均可以從牆面輕輕抽出,如持冊在手。於是,稍擺姿勢,相對輕易地拍出一些如翻書,如讀史狀的照片,頗有一派儒雅書生氣!

出了展館,一定是要去御窯址看看。這是一座雙孔連體窯,也稱「姊妹窯」,為明清古磚窯。據傳因明永樂皇帝所賜而得名「御窯」。窯址東西長35米,南北長33米,佔地1150多平方米,窯內為圓錐形,底面直徑6.7米。拱形窯門寬2.42米,高3.05米,圓柱形煙囪直徑1米,高4.25米。該窯是當年眾多燒別金磚窯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磚窯。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走入窯內,沒有燈光,黑黢黢的,像是走著走著到了古代。窯內按序擺放著金磚坯,聽正夥講講加料和窯囪加磚的時間和順序。我看見皮夥在添加燃料負責燒火,打雜則忙碌著幫忙運送燃料,一派繁忙景象。

雖說「奉旨成造」,又有大匠幾人留名?唯幸御窯金磚的製造工藝代代相傳留存至今,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

御窯高高的煙囪,仿佛有淡淡的白煙嫋嫋飄出,似是在敘說著陸墓御窯村民一代又一代的金磚人生。多少智慧結晶,多少血淚艱辛,才有了一方金磚的傲嬌!祈願金磚文化的明天更加光輝燦爛!

相關焦點

  • 中國漢族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御窯金磚
    如果從紫禁城修建開始算起,蘇州相城御窯燒制金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13年,將近六百餘年,但我認為,蘇州金磚的歷史,應該要更長,如果單純從蘇州的磚瓦歷史去考慮,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了,而御窯金磚是因為得到明代皇帝的讚賞,才得以聞名於世。明代除了蘇州以外,北京和南京地區的金磚同樣出名,蘇州陸慕能從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 御窯金磚博物館,論一塊磚的如何走向皇朝
    在御窯金磚的燒制過程中,其工藝的繁複程度達到了中國傳統制磚工藝的巔峰。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是由著名設計師劉家堒主持設計。主要是通過「御窯金磚」博物館,來全方面展現鮮為人知的「御窯金磚」的歷煉過程。整個主館主要分為三層,第一層講述的是金磚的製作過程,第二層講述的是金磚的運輸和鋪墁還有陸墓的一些風土人情,第三層講述的是皇宮的一些介紹和金磚的後期應用。
  •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這弘時嘴裡的磚就是鋪設在北京故宮金鑾殿上的4718塊地磚,叫御窯金磚。那真是金子製成的嗎?非也非也,這御窯金磚的名稱來歷,據說是永樂皇帝朱棣賜名。當年建設紫禁城的時候,在北方找不到合適的鋪地材料,指揮宮城建設的蘇州名匠蒯祥,便命人找來了自己家鄉蘇州陸 墓的細料方磚。
  • 傳承文化 書寫經典 蘇州御窯小學百名金磚福娃現場書寫春聯
    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御窯小學舉辦了百名金磚福娃「傳承文化 書寫經典」現場書寫春聯的活動,為牛年獻禮,為新春賀歲。本次活動,御窯小學邀請到了蘇州市硬筆書法協會會長李昉,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陸偉來校指導,還特意邀請了53位家長代表觀摩整場活動。開幕式上,首先由支俊華校長致開幕詞及新年祝詞,並對蒞臨指導的專家和觀摩的家長代表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 點泥成「金」的御窯女燒磚人
    中新社蘇州6月13日電 題:點泥成「金」的御窯女燒磚人中新社記者 鍾升蘇州明朝御窯遺址外,一群人正焦急地看著一批滾燙的金磚從窯膛中取出。待磚塊冷卻,御窯金磚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金瑾迫不及待地上前敲擊磚面。聽著那宛若金石的聲音,金瑾露出滿意的笑容。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古時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築使用。因質地堅細,敲之有金石之聲而得名。蘇州陸墓地區燒制出的金磚尤為優質,號稱「一兩黃金一塊磚」。明清時,紫禁城所需磚塊均由陸墓窯場奉旨成造。
  • 保護紅色文物·北京人民公社舊址——御窯金磚收藏家王忠華在行動
    讓文物活起來,保護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利用傳統文化遺產,是國之根本,國之重器……祖國的聲音時刻在耳邊響起。祖國,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要用我的全部精力保護好這個北京人民公社舊址,這麼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在北京已經是唯一一處了……含著眼淚,北京御窯金磚收藏家王忠華在同參觀的遊客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 蘇州相城區書香文旅專線開通啦!
    咱們繼續往下看:書香文旅專線全程12公裡,設立15個站點:蘇州第二圖書館---水韻花園家園南(軌道4號線活力島站)---活力島廣場---活力島東---相城區醫院東(寶燕商城)---大潤發相城店---嘉元路澄虹路西---相城區行政服務中心西---檀香花園---紀元路採蓮路東---採蓮路紀元路南---陸慕橋東---御窯金磚博物館---御苑家園東(軌道4號線孫武紀念園站
  • 這些蘇州小眾博物館,你知道幾個?
    在蘇州千萬不要錯過這些小眾博物館很多人來蘇州旅行總會去蘇州博物館人人都知蘇州博物館出名但是這些小眾的博物館卻也以不一樣的魅力吸引無數人駐足御窯金磚博物館:陽澄湖西路95號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元和街道御窯花園北面,包括遊客中心、金磚博物館、交流中心、生產用房、附屬景觀工程及遺址保護構築物。
  • 蘇州新晉的「網紅地」,被稱故宮「製造商」,耗資1.5億門票免費
    但蘇州的一處博物館,展現了蘇州在歷史上的地位,成為了當下蘇州最火的旅行地之一,成功的成為了網紅景點中的一位,雖然是新晉「網紅地」,但早在明清時期,這裡就是江南的「紅人」,它就是處於蘇州御窯花園北面的御窯金磚博物館。博物館盡數展現了當年的制磚全過程,有生產生產工具,有漕運的過程,還有金磚上的書法等等的特色景觀。
  • 蘇州,免費出遊好去處,它隱藏於鬧市適合拍照打卡知道的遊客不多
    首先,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座淡黃色的建築,就是它的重要的展示場館之一,也是屬於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的核心建築之一。其次,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西路。它的佔地面積為38875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5087平方米。這裡主要是由御窯遺址、遊客中心、當代藝術交流中心、殘窯遺址群、配套服務區等五大核心板塊組成。
  • 回放 從蘇州磚窯到北京故宮 御用「板磚」這樣化泥為金
    回放 從蘇州磚窯到北京故宮 御用「板磚」這樣化泥為金
  • 到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看千年瓷都「蛻變」
    9月19日,「蛻變——中央美院當代四大家作品聯展暨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開幕展」在江西省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由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景德鎮陶文旅集團主辦,朱鉳建築事務所承辦。展覽以「蛻變」為題,首先是向中國陶瓷的「千年藝術之都」景德鎮致敬。舉辦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中央美院當代藝術四大家徐冰、隋建國、劉小東、朱鉳進行作品聯展,濃縮體現了中國當代藝術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思想觀念和藝術方法論的嬗變與更新。
  • 蘇州新晉網紅打卡地,北京紫禁城的每一塊牆磚都出自這裡
    我是愛旅行的LV先生,每日給大家分享各地旅遊攻略、諮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謝謝!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元和街道御窯花園北面,包括遊客中心、金磚博物館、交流中心、生產用房、附屬景觀工程及遺址保護構築物,其中,生產用房將集中展示御窯金磚燒制、加工、檢驗等"活態"製作過程;交流中心預留了可供參觀者簡單製作金磚泥坯、在金磚上練習書法的互動空間
  • 景德鎮御窯碎片的「拼圖」故事
    500多年間,御窯廠以高標準、嚴要求和不斷創新的姿態,源源不斷地為千裡之外的紫禁城燒造了品類豐富、質量精湛的瓷器。這些瓷器主要被皇室成員用作日常飲食、陳設雅玩、祭祀與賞賚等。變形、開裂、色偏、失色……精品瓷器的燒造背後需要無數試驗,加之瓷器燒造複雜的工序,導致精品出現率極低。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這種上乘之作往往只有幾十分之一甚至1/100的成功率。
  • 肥宅寶地當屬澳門這個城市,這兩個我發現的寶藏小眾博物館
    提起博物館,大家肯定會想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國內知名的博物館。不過我作為一名老阿姨,一想到去這種知名的博物館就得面臨人山人海「盛況」,頓時覺得腿都邁不開了!所以在旅行中,我一直在尋找一些既有參觀價值但有很小眾的博物館,這樣才可以安安靜靜的參觀。
  • 一百塊金磚一百萬片金箔如何修一座紫禁城
    100塊金磚和100萬張金箔,故宮博物院近日在寶蘊樓前接受太湖世界文化論壇捐贈。「這是今天送給未來的禮物,為紫禁城下一個600年儲備優質古建築維修保護材料。」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在同一天,第36個國際古蹟遺址日,北京故宮寶蘊樓修繕工程和其他5個項目一同獲得2017年度「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稱號。
  • 以磚為主題的博物館,卻憑設計翻了身,成了免費網紅打卡地
    越來越多的建築開始注重外表,不拘泥於傳統形式,嘗試通過不同設計來吸引年輕人,金磚博物館便是實例。這是以磚為題的博物館,本應該枯燥乏味,卻意外在民間走紅,成了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打卡地,其中奧秘便是設計。金磚博物館位於蘇州,離市區很遠,我本不想去看,誰讓它名氣太大,以至於不看就成了「遺憾「。
  • 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一)
    結束了弘治篇的內容展示,今天咱們一起來看《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正德御窯瓷器在裝飾上的最顯著特點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作為裝飾。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為「至正年制」)亦為明代各朝御窯瓷器上所僅見,呈現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正德朝御窯瓷器上獨有的文化符號,成為學者熱衷討論的學術課題。 第一單元主要是青花和釉裡紅瓷器,青花瓷器是正德朝御窯瓷器中的大宗產品,因所用青料有所改變,致使該朝御窯青花瓷器具有承上啟下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