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網絡,像有一種神奇力量,輕輕揮動魔法棒,不僅輕易將遙遠的世界各地的秀美風光呈現在我們眼前,即使不能身臨其境,至少增添見識;同時也把我們周邊常常容易忽視的景觀信息,如一杯香茗端到了我們面前,溫柔地給了我們一個提示,牽引我們去賞玩、去探幽尋趣。那些或精緻、或樸實無華的圖文,有時候只是不經意的在我們的手機屏幕上划過,同樣不經意的在我們的視線,在我們的腦海留下了淡淡印痕。像飄過的雲,飛過的鳥,我們心靈的天空開始蕩漾起興趣和熱情的波濤。於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或縝密計劃,或說走就走的旅行,亦或周邊休閒遊。
御窯金磚博物館,如果單純是「望文生義」,自然會想當然覺得不過是個很悶的地方吧。通常除了少數喜歡文化歷史和具有濃鬱鑽研特性的人會主動去探訪,大多數人會不以為然,將它就輕忽了。我也應該劃歸「大多數人」行列,儘管知道有「御窯金磚博物館」,卻不曾有想過要去參觀,更不必說深層的探究。然而,網絡的幾張圖片,竟然瞬間改變了我對御窯金磚博物館的偏見與漠視。特別是那張網紅打卡點的照片,迅速燃起了我想去看一看的熱情,從而成就了我的意外收穫與意外歡喜。更重要的是,在我的人生之旅又增添了一抹亮麗風景!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相城區陽澄湖西路95號,佔地面積38875平方米,建築面積15087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劉家琨主持設計。
作為全國首家以展示「御窯金磚」的博物館,意在通過建築的組織營造,保護珍貴的文化遺存,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鮮為人知的「御窯金磚」歷煉過程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作為核心的博物館主館,通過三個層面將御窯金磚「開物」、「成器」、「致用」的不同歷程完整展現出來。採用文物陳列,場景復原,科技模擬,互動遊戲等多種展示手段,層層遞進,生動再現了御窯金磚從陽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質原料——黃泥黏土到王朝最高殿堂的歷煉過程,成為「奉旨成造」的欽工物料,成為專為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磚」。
乘坐軌道交通4號線,在孫武紀念園出站步行不遠就到了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一條寬敞平坦之途,像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正含笑迎客。道之兩旁用長方形六孔漏磚各砌築一道矮牆。牆面磚洞均填塞了一顆黑色鵝卵石,倒亦別具風格。種植的迎春、薔薇和七姊妹,綠意盎然的枝條糾纏著垂掛在牆面,像兩列著綠衫的侍女,給了我極大的榮耀!倘若之前一兩個月,迎春、薔薇和七姊妹盛放,該是怎樣一種繽紛燦爛的景象啊!我雖初來,腦海中卻已經計劃著明年的行程,還望各位朋友不要見笑哦!
根據參觀線路,首先會經過一道特別的復廊。它不似蘇州園林常見的那種兩坡頂式,而是一個大平頂。正中隔牆由長方形雙孔漏磚砌成。整條隔牆除間中有幾方磚雕或刻詩的磚塊,就似一個大漏窗,可以邊走邊約略地看看另一側風景。
在復廊連接牆廊處有兩面較大的雕磚圖案,正對著博物館主館的大門。入門穿過大廳,不必走樓梯或乘電梯,我喜歡那條靠廳坡道。踩著帶點輕微鬆動的細小磚塊,間或有脆響,仿似來自遙遠過去,引領我們逐層參觀。
一樓說「開物:一塊磚的修煉」,有語云:「以人而言,造磚的是心力與工藝。以磚而言,成磚的是自然與時間。在御窯金磚的燒制過程中,其工藝的繁複程度達到了中國傳統制磚工藝的巔峰。在被無限拉長的時間中,金磚經歷了更為嚴苛和漫長的歷練,因此形成了更為純粹和堅實的質地。時間的長度,工藝的精細,與自然時令的配合,使金磚的燒制工藝成為時間、人力、自然、物性之間完美的融合。在時間的線索中,磚的物質性逐漸顯現,自土成金」。
展廳以實樣、場景模擬或復原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完整展示了御窯金磚製造的嚴謹精細且漫長的過程。金磚所使用的土料,採用的是陽澄湖西陸墓鎮一帶的黏土,「皆以沾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整個造磚過程從取土、煉泥、制坯、焙燒和窨水等合計二十九道工序。這些日益完善的製作工藝與技術是陸墓窯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典型蘇工蘇作精、氣、神之所在。深有必要擇部分工序作概要介紹,以期大家對金磚之所以精良與珍貴有更為直觀的認識。
先說取土吧,「掘而運,運而曬,曬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篩,凡七轉而後得土」。每年冬天是選泥的季節,而正宗的粘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所以要經過多次的開挖和挑選。金磚的坯泥要求高,要先打探洞,探測表土的厚薄及黃泥儲存的深度廣度,鑑別土質的優劣,看樣定點。定點後,先挖去約一米表土,才能挖到優質的黃泥。
所謂七轉依次是,一「掘」:從適宜土層掘取原土。二「運」:將原土運送至窯場堆放存貯。三「曬」:將土堆於露天,任風吹日曬,使土壤團粒結構受到破壞而分解。四「椎」:用棒槌敲打泥塊,讓泥塊分散變小。五「舂」:用碓舂小土塊,形成鬆散的泥土。六「磨」:用磨研碎土塊,讓泥土更加細緻。七「篩」:用篩去掉粗土,獲得細膩的土壤。
取土後便是「凡六轉而後成泥」的練泥環節了。一「澄」:將篩選好的泥運到大池裡灌水,用人工攪合,使之變成泥漿狀。二「濾」:將池內的泥孔打開,並在放泥孔的下面墊上用竹篾編成的過濾篩三道,即瀝漿。三「晾」:讓泥漿流入「停放池」內,數月之後,「停放池」內的泥漿結成泥塊。四「晞」:瀝出水分後,再仔細地揀泥粉裡的雜質,攤成10釐米左右的薄片,然後曬乾。五「勒」:把泥塊用鐵質弓弦分割成1平方米大小,堆疊存放於窯棚內備用。六「踏」:把準備好的泥塊搬出來放到場上,堆放高約一尺左右,潑上適量的水,用腳踩踏。遮上坯軒,悶1~3天,方可使用。
如此之後,進入「制坯」環節和需要五至八個月的「陰乾」過程。接著便是焙燒了。焙燒過程窯溫控制非常關鍵。透過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根據不同材料的燃燒習性,「一月而糠草,二月而片柴,三月而顆柴,又四月十日而枝柴,凡五月而磚始出」。
焙燒至一定程度,閉窯後開始窨水,俗稱開腔。這是又一個富含高超工藝水平的步驟,是形成磚瓦獨特的青灰之色和足以久持千秋的堅硬質地的關鍵。
日月荏苒光陰匆匆,風裡雨裡的艱辛付出終於要迎來「自土成金」的「出窯」這一高光時刻!鑑於眾多因素影響,難免出現缺楞殘角、顏色不正及聲響有異者。所以「成磚」不過「或三五而選一,或數十而選一」,彰顯金磚的珍稀與寶貴。
展館二樓道「成器:一塊磚的旅程」,有語云:「從相城到京城,金磚隨著漕船沿京杭大運河北上。這一塊塊金磚凝聚著相城工匠的執著和智慧,承載著相城歷史文化的厚重與風物閒美。經歷了嚴格的漕運制度與採辦管理;再由故宮匠人砍磨鋪墁於紫禁城大殿之上。這一段空間的旅程也是金磚的精神旅程。金磚從一種地域性的建築物料上升為王朝殿堂的雍容儀表。在這一段旅程中,金磚由物而成器,容納風物與文化,表達百姓與王朝。」
本層除了介紹金磚的漕運過程與墁地程序,也有獵涉陸墓蟋蟀盆的種類與製作,蘇州緙絲技藝和「香山幫鼻祖」蒯祥精湛的建築技藝。
運送金磚進京可是件大事。金磚的包裝、裝船、運輸,極有考究。先要編隊,前首官船坐著押運官員,後面貨船按順序排好,每船插黃龍旗,有兵卒守護。擇良辰吉時開炮啟運,陸墓元河塘河面上,打著「蘇州府」燈籠的官船,龍旗飄揚,浩浩蕩蕩駛入大運河北上。
開啟金磚「成器」之旅,何嘗不是窯戶的煎熬之時?隨船去的窯戶,家中老小焦急等待,既要擔心金磚質量是否過關,更要擔心家人往返途中是否一路平安。因此,窯戶家人三天兩頭就要去河邊遙望。蘇州的御窯村至今保留一座「望郎君橋」。
金磚的鋪墁也有諸多講究,才知成器之不易。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可見,無論金磚成器,還是人之成才,都非輕巧易事,須得磨練和積累!
上到三樓話「致用:一塊磚的時代」,有語云:「一方金磚鋪於殿宇之上,苑囿之中,默默地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權力的更替,祭天的盛舉,大臣的榮寵……如果金磚有知有感,他們會講述什麼樣的故事?一塊磚的背後,是人的身影或隱或現;一塊磚的故事,是時代的故事,跌宕起伏;一塊磚的命運,是王朝的命運更迭興衰。」
金磚最初作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墁地物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正逐漸融入民間生活。特別在晚清和民國時期,江浙一帶的園林宅邸中已時常可見。金磚的功能也逐漸演化,文人雅士或將其作為桌面供博弈、飲茶,或置於書房供習書、展畫;手工藝人將金磚雕刻成工藝品,供人們觀賞收藏等……非常慶幸金磚並沒有隨王朝的滅亡而退出歷史舞臺,相反時間賦予了它暫新的生命。
觀「筆走龍蛇」,賞「刻泥成畫」,看「坐隱對弈」,聽「金磚如磬清音中,600多年時代的故事。」不知不覺閱盡「開物」、「成器」、「致用」,算是初識金磚,已是受益良多。
算是小憩吧,該去網紅打卡點得償所願了。那是在展館西端,貫通二三樓的仿窯建築。取景位置可以是二樓仿窯的窄門,人在門口或窯座內;也可以在窯壁側面洞口取景。三樓則有轉梯,也是很好的照相處。有緣認識來自徐州的小王老師,一起探討如何拍攝出網絡圖片的效果。幾經嘗試,雖也變換角度、距離,順逆光,但相片效果始終覺得不盡滿意,或者說,總覺得少了幾分「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味道」。
好得在展廳二樓的仿書架南牆,我們找到了「萬曆 」和「嘉靖」兩冊書模,均可以從牆面輕輕抽出,如持冊在手。於是,稍擺姿勢,相對輕易地拍出一些如翻書,如讀史狀的照片,頗有一派儒雅書生氣!
出了展館,一定是要去御窯址看看。這是一座雙孔連體窯,也稱「姊妹窯」,為明清古磚窯。據傳因明永樂皇帝所賜而得名「御窯」。窯址東西長35米,南北長33米,佔地1150多平方米,窯內為圓錐形,底面直徑6.7米。拱形窯門寬2.42米,高3.05米,圓柱形煙囪直徑1米,高4.25米。該窯是當年眾多燒別金磚窯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磚窯。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走入窯內,沒有燈光,黑黢黢的,像是走著走著到了古代。窯內按序擺放著金磚坯,聽正夥講講加料和窯囪加磚的時間和順序。我看見皮夥在添加燃料負責燒火,打雜則忙碌著幫忙運送燃料,一派繁忙景象。
雖說「奉旨成造」,又有大匠幾人留名?唯幸御窯金磚的製造工藝代代相傳留存至今,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
御窯高高的煙囪,仿佛有淡淡的白煙嫋嫋飄出,似是在敘說著陸墓御窯村民一代又一代的金磚人生。多少智慧結晶,多少血淚艱辛,才有了一方金磚的傲嬌!祈願金磚文化的明天更加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