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休假回來,在回西安候機時,我聽到一位奶奶在對孫子進行所謂的「感恩教育」。
奶奶說「你知不知道你這一趟出來花了你爸爸媽媽多少錢?
你知不知道你媽媽省吃儉用就是為了給你買好吃好穿的?
他們加班加點,自己那麼累都是為了你! 你還總是這樣鬧著要玩具,你一點都不懂事,一點都不體諒爸爸媽媽的辛苦。」
這樣的話說一遍就很夠了。可怕的是,我坐在那裡的40分鐘,這個奶奶一直叨叨叨叨說同樣的話題,反反覆覆。
我斜了一眼,看到孩子從直坐著,到整個頭完全垂下去了。一副沒精打採的樣子,好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
這樣的感恩教育不做也罷。
因為這其實已經失去了它的初衷,變成了奶奶宣洩自己犧牲感以及付出感的手段,並且還假以「爸爸媽媽」的名義。
父母為孩子付出,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必要的教育,其他的雖然不說是天經地義,但是孩子也並沒有逼著你「犧牲」,「苦著自己為了他們」。
當你真正想明白了,生下孩子了,那麼你其實就有一定的責任跟義務去為養育孩子。
如果你不願意,那麼請你不要去逼自己去付出,付出後還不停地告訴孩子,我為了你過得有多苦,過得有多不好。
這種教育非但沒有辦法引起孩子的感恩,還特別容易引發孩子內在巨大的愧疚感,以及不配得感無價值感。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他長大後,每次享用好的事物,遇到好的事情的時候,潛意識都會有一個聲音跳出來,告訴他,「你的這些好都是用你父母的不好換來的。你現在過得幸福,因為你父母過得很不幸。」
試問這樣的孩子還能心安理得的去讓他的人生更幸福嗎?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嗎?
他們只會讓自己過得平庸,甚至比平庸更不如。因為他們怕自己過得太好,父母就會更苦,更不好。
有一個很老的所謂媽媽犧牲自己為了孩子的故事——媽媽不愛吃魚肉,只愛啃魚頭。
而其實,當一個孩子被媽媽一直騙著說,「媽媽喜歡吃魚頭,魚肉都給你吃」的時候,這個孩子長大後確實會體會到一種叫做如鯁在喉的感覺。
那麼怎麼才能讓感恩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
第一、感恩教育要客觀,不夾雜個人情感
很多家長在進行感恩教育的時候,都喜歡誇大自己的辛苦辛勞,帶著一種埋怨不甘。
其實我們只需要明確客觀的去告訴孩子,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做這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比如說 「爸爸媽媽這幾個月節省開支,是為了能夠全家一起出去玩兒。看到你玩的開心,我們很滿足。」
二、感恩教育的時候請簡潔。
在關鍵的時候一說就可以了,切忌嘮叨。不要像在機場的那位奶奶一樣叨叨叨叨一個不停,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好像是在責怪自己,在否定自己。
其實孩子都是向善的,他們也看在眼裡爸爸媽媽的辛苦,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輕輕的一點就可以。否則傳遞的信息就是「你不懂事,你是白眼狼,你必須感謝父母」
三、請自我關懷後再付出。
假如你真的覺得很累,那麼你就給自己休息的空間時間。
假如你的付出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那麼你可以減少甚至停止付出。
其實我們的孩子要的不是一個付出後嘮叨的父母,而是他希望能夠呆在一個很自然放鬆的環境裡面,所以不情不願的付出非但不會引起感恩,反而會引起反感。
四、從長輩和歷史汲取感恩力量。
多給孩子講一講家族老一輩的故事,帶著孩子拜訪家裡長輩,聽聽他們的奮鬥史。我們總是覺得老人是沒有價值的,其實老人是一個寶藏。
我們多讓孩子聽聽爺爺奶奶,甚至是祖爺祖奶,他們那一輩的光輝事跡,其實也可以激發孩子內心的感恩,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
也可以多帶孩子參參觀博物館。
五、讓孩子身體力行,切身體會
讓孩子多參加家務,那他就會知道做家務也是辛苦的,是需要付出時間勞動的。
讓孩子使用代幣法去進行他的行為管理,去整理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的書桌,慢慢的孩子也會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打拼得來的,他對爸爸媽媽也會有更多的體諒。
中國的感恩教育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一個人如果不懂感恩之心,那麼他就會變成白眼狼,就會過河拆橋,就會殺父弒母。
所以感恩教育的培養確實需要從小做起,但是方法一定要正確。
讓我們的孩子懂得感恩,也內心富足無憂。
希望這個文章對你有幫助。
我是@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喜歡歡迎點讚,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