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11日訊(記者 曾鑫)7月4日-6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承辦的「2016高級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能力提升研修班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品牌戰略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四川邛崍隆重召開,為期3天的活動在收穫中圓滿落幕。
本次研修班圍繞食品安全促進企業品牌建設為主題,以專題講座、食品園區考察、互動交流等為主要形式展開。
活動期間,高研班邀請的培訓嘉賓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治為本期學員做了《食品工業發展狀況及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分析》主題講座。
劉治談到,從國際上看,我國食品工業是世界食品工業第一大產業,從國內看,在國民經濟工業各門類中,食品工業列第一位,2016年一季度食品工業主要經濟指標顯示:食品工業增加值增長1.8%,不計菸草增長6.7%。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增長5.6%,食品製造業增長8.6%,酒、飲料和精製茶增長7.2%。
從「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發展狀況來看,食品工業規模效益穩定增長、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對外貿易總體水平發展較快。「十二五」期間,在後期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全國食品工業認真落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的總方針,順應市場變化,推進結構調整,生產平穩增長,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經濟效益持續提高,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
劉治在講解「十三五」時期我國食品工業發展趨勢時介紹到,中央對」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的發展目標: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GDP到2020年翻一番,食品行業要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由生存性消費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費轉變,由過去的吃飽、吃好要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滿足食品消費多樣化需求轉變。
食品行業要從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食品行業按年均增長6.5%計算,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能達到15.5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8000億元。「十三.五」時期主要是調結構、轉方式。這個階段是食品行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陣痛型。從外部來講,宏觀經濟形勢形成倒逼機制,總體是要渡難關、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
創新發展方面,首先要拓展發展的空間,要適應一帶一路,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其次是新業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轉化為新業態、新產品;第三是要創新。在生產工藝上創新,產品上創新,行業業態上創新。利用網際網路+,形成新的商業營銷模式。
開放發展方面,一是全球食品競爭格局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將深刻地影響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二是食品跨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資本整合,三是要推進雙向開放。
綠色發展方面,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十三五」時期我國食品工業發展趨勢中,食品安全問題也得到中央高度重視,社會高度關注,群眾普遍期待,企業責任重大。習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五大亮點:一是嚴懲違法行為,二是強化全程風險防控,三是強化特殊食品嚴格監管,四是強化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五是強化各方責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