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授「回歸」本科課堂 制度約束和激勵引導缺一不可

2020-07-03 二三裡資訊成都
讓教授「回歸」本科課堂 制度約束和激勵引導缺一不可

讓教授「回歸」本科課堂 制度約束和激勵引導缺一不可

教育部近日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18年度)》顯示,高校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比例僅為77.11%——

本報記者 張蓋倫

高校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比例僅為77.11%,這是教育部近日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18年度)》中給出的數據。不到八成的比例與教育部此前強調的「確保教授全員給本科生上課」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2018年6月,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透露,將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在學校連續3年不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和副教授會被清理出教師系列。

呼籲聲響亮,文件規定得也嚴格,但為什麼教授進課堂就這麼難?

給本科生上課「必須推著走才能動」

讓教授走進本科課堂,不是個新提法。

從2000年以來,教育部就高頻率地出臺了系列文件,呼籲教授「回」本科課堂上課。教高〔2001〕4號文件規定,教學工作始終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授、副教授必須講授本科課程;教高〔2007〕2號文件規定,教師被聘為教授、副教授後,如連續兩年不為本科生授課,不得再聘任其為教授、副教授;2012年以及2016年出臺的相關文件中,也都強調要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作為聘任教授的基本條件。

「給本科生上課,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他們最本職的工作。為什麼要反覆強調,就是因為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浙江農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代向陽聽到過這樣一個比喻:抓本科教學,好比走上坡路,必須有人推、使勁推才能往前走,不推就會停;抓科研就像是走下坡路,不用推,自己就能走。「比喻不一定恰當,但也能反映一種普遍擔憂。」他表示。

某高校教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教學是個『良心活』,要好好備一門課是很花時間的。但我把同樣的時間投入到科研上,收益肯定比投入到教學上要高。」

給本科生上課更是如此。高校對本科生上課的形式、內容一般都有嚴格規定,還配有課堂督導。不像研究生課堂,可以更加隨意、更為自由。

和普通教師相比,教授的各類事務更為繁多。有的承擔了重大科研任務,有的走上了重要行政崗位。忙碌之下,他們難免會將本科教學暫且擱置。

揮動職稱評審和教師評價指揮棒

「高校推動教授回歸本科課堂是很難,所以我們儘量做好制度設計,打好組合拳。」代向陽說,學校花了很多心思引導和要求教授的本科教學。浙江農林大學2018學年到2019學年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顯示,該校有超過92%的教授給本科生上課。

最重要的指揮棒,就是評價體系。

即使當了教授,也有4年一次的聘期考核。授課數量如果不達標,就會影響聘期考核。教務處每年都會對每位老師的教學工作業績進行考核,如果授課數量不夠,會影響其工作業績評級。在學院層面,學校會開展年度教學工作考核,學院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比例,會對這一分數產生影響。

除了硬性規定,學校也實施了一些軟性引導,打造重視教學的校園環境和風氣,倡導教授為本科生開設新生研討課和專業導論課,鼓勵他們為低年級學生開設專業基礎課。「近幾年的職稱評審條件裡,我們也強化了教學所佔的比重。教學成果太少,課時數不夠,就會影響最終的評審結果。」代向陽說,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最主要還是靠制度建設,要引導教授注重人才的培養。

教授要為本科生授課,許多文件都有涉及,每個學校也有自己的規定,但最終的落實情況如何,還是要看學校自身的重視程度。「高校要推行某種制度,一定要自上而下。學校管理層認可,學術委員會認可,教授認可,推行起來就會順利很多。」代向陽說。

高校教師薪酬制度還需改革

當然,更理想的狀況,是讓教授發自內心地投入到本科生教學,而不是靠考核等制度進行約束。畢竟,正如教育部所強調的,高校教師的第一身份是老師,第一工作是教書,第一責任是上課。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直言,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其實是保證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關鍵因素。

「從教師的工資構成來看,論文發得越多、科研項目拿得越多,績效就越高。」張端鴻分析道,一個以科研為主的教師,拿到的績效可能比以教學為主的教師高几倍。「國內老師上課的課時費非常低,給本科生上課的課時費可能更低。」他坦言。

總的來說,科研在大學績效評價體系中所佔比例很高。現實情況是,教師的課時酬金和科研所得收入存在較大的差異,費勁上課,拿到的酬勞還沒有一篇高級別論文的科研獎勵高。「高校給教師提供的薪酬待遇其實是相對較低的。我們對大學教師這一智力密集型行業的基本待遇沒有提供很好的保障;同時也放開口子,默認教師可以通過項目、校外服務等形式為自己謀求其他收入。」張端鴻說。

這種制度設計,天然就對教授進本科生課堂不利,教師很難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上來。「現代大學,也應該有一個現代的教師薪酬分配製度。」張端鴻強調。

激勵不足,約束不夠,便很難實現教授百分百給本科生上課的美好願望。當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規定教授必須進課堂後,也出現了一些變通之法。比如,教授採取「掛名」的方式上課,和副教授、講師組團開課,自己則象徵性地上一兩節課。類似的做法能應付檢查,通過考核,讓「數據」好看,但這和育人的初衷並不相符。

教育部2019年印發的《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指出,要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在績效分配、職務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明確各類教師承擔本科生課程的教學課時,切實落實教授全員為本科生上課的要求,推動教授到教學一線為本科生講授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

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以來,代向陽能感到,各界對教學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學校在制度設計層面也將教學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了。「想短時間內就百分之百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很難。但每年都能有一些進步、一些收穫,就值得欣慰。」代向陽說。

【編輯:羅攀】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媒體稱用制度激勵教授給本科生上課 提高教育質量
    媒體稱用制度激勵教授給本科生上課 提高教育質量   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就必須想方設法真切地對本科教學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讓教授回歸到本科生的課堂。
  • 上海大學通識課《大國方略》受熱捧 激勵大學回歸"教與學"
    這門名為「大國方略」的通識選修課自開設以來,主題圍繞當下青年學子們最關心的國事,授課老師與學生不停「頭腦風暴」,上座率節節攀高,讓選修的本科生們直呼過癮,因為這種授課形式和課堂辯論氛圍,在如今的大學課堂較為少見。  記者注意到,上海大學專門為該課程量身打造的教學團隊堪稱豪華,主講教師多達十來位,均為來自哲學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內有影響力的學者和「會上課」的名師。
  • 武漢理工大學以制度創新激勵教師投入本科教學
    武漢理工大學以制度創新激勵教師投入本科教學 2011-05-30 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武漢理工大學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時加大制度創新力度,通過設置特色專業責任教授和精品課程教學名師崗位
  • 教授不能離開「教」和「授」
    來源:北京晚報據北京日報報導,教育部將出臺新規,大學教授和副教授連續三年不給本科生上課,將清理出教師系列。其實,此前教育部已經多次發文,提出將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固定下來。但從最新的表態來看,教授不講課現象並未杜絕,一些高校內還存在不用心教書的「水師」。教授要給本科生上課,原本天經地義。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莘莘學子,需要學養深厚、德行兼修的老師指引方向。比起中小學,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需要更高層次的引導;國家層面也需要更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 教育部長陳寶生提醒:周口高校要做到四個「回歸」
    說到底,回歸常識,就是要按照總書記指出的,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幹的實幹家,更好地為國為民服務。這裡特別強調一下大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中國大學生學習發展研究和全美大學生學習的數據調查和分析顯示,我國大學課堂的挑戰性和美國高校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高校還存在一些內容陳舊、輕鬆易過的「水課」,有些學校「水課」過多。
  • 西南鋁開啟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實踐 以強激勵硬約束激發企業活力
    經理人作為帶領企業直接面對市場競爭的操盤手,在國有企業構建市場化經營機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職業經理人制度從頂層設計著手,涵蓋選人用人、薪酬激勵、監督約束等多個制度層面,是一套全方位、立體化的激活機制,在國企改革中能產生「一子落,全局活」的帶動效應。
  • 山東科技大學「四項措施」強化「一流本科」建設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布局,加強課程建設,改革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激發學生學習科研熱情,深挖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加快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不斷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 「四個回歸」是本科教育的「定盤星」
    日前,在成都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面對本科教育中出現的理念滯後、投入不到位、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的導向等問題,必須推進「四個回歸」,也就是「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和「回歸夢想」。
  • 武漢理工大學實施「黨委抓課堂」工程 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學校、學院領導堅持每學期至少為學生講一次思想政治示範課或形勢政策課,堅持思政課教師每學期集體備課,注重各類課程的育人價值和內涵挖掘,推動每門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動「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抓課堂規範管理,奠定學生刻苦學習「主基調」。制定《課堂管理制度》,明確課堂管理責任,規範考勤和課堂行為管理,提高課堂表現在學生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
  • 教育部將出臺新規,這樣的教授和副教授將被清理出教師系列
    據北京日報報導,教育部將出臺新規,大學教授和副教授連續三年不給本科生上課,將清理出教師系列。9月23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還透露,為了讓中國的高等教育追上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必須讓大學的「金專、金課、金師」隨處可見,讓「水專、水課、水師」無處安身。其實,此前教育部已經多次發文,提出將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固定下來。
  • 教育部:取消本科清考制度,嚴肅處理畢業論文造假
    圖片來源:網絡芥末堆 9月5日訊,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其中要求,高校認真查找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圍繞教授給本科生上課、課堂教學秩序、實習實踐、畢業論文等領域做部署,並明確提出,要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 給本科教學最好的出路(教育視界)
    「圍繞本科教學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師、課程和學生』,搭建本科教學核心團隊、本科課程建設與管理中心和『卓越未來』創新人才教育計劃三個平臺,狠抓內涵建設;實施教風學風分級預警與處置系統、教師教學績效測評系統和課堂教學輔助系統三套系統,狠抓教風學風。」張宏這樣描述這一體系的核心內涵:「體系的出發點在『發展』二字。以教師的發展帶動學生發展,這是教學治理體系的最深層內涵。」
  • 大同大學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日前,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大同大學康淑瑰教授團隊的《泛函分析》課程入選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標誌著該校國家級一流課程建設實現了零的突破。本次教育部擬認定3560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同時,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試點「包幹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和經費使用權。此外,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改革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對於科研人員的管理制度完善,王志剛提出,將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為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 將「四個回歸」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2018年6月21日,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再次對「四個回歸」進行了全面闡述。具體來說,一是回歸常識,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鬆鬆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 高教司司長吳巖: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情況介紹
    要在全戰線樹立這樣的理念: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學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他著重闡述了「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核心內涵。
  • 高校教師考評制度變臉:師德為先,教學為要
    《意見》明確,將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師德檔案,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內容。與此同時,明確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把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並要求,提高教師教學業績在校內績效分配、職稱(職務)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
  • 上海師範大學紮實推進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
    上海師範大學紮實推進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 2016-06-07 來源: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強化組織保障,確保激勵計劃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