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期,華東理工大學師生赴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及下屬各村鎮,以「關愛貧困家庭子女,助力尋甸脫貧攻堅」為主題,開展為期25天的專項幫扶活動。該團隊由社會學院師生12人組成,由社會學院黨委副書記萬胤婕帶隊,包括兩項工作內容,即實地調研尋甸縣下屬村鎮貧困家庭子女的生活學習等狀況,以及擔任尋甸縣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
一、華理尋甸「情暖童心」專項幫扶工作情況介紹
1、幫扶活動背景
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近年來,在華東理工大學的對口幫扶下,雲南省尋甸縣教育培訓扶貧、科學技術扶貧、校友資源扶貧、產銷扶貧等四個維度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2017年是尋甸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年,曲景平校長就定點扶貧工作中曾經指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華理和尋甸共同為脫貧做出實際工作;充分依託華理的教育和智力優勢,精準對接,大力開展教育扶貧;充分依託華理的科研優勢,為尋甸的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第五與尋甸幹部群眾攜起手來,結合尋甸地域特點,充分發掘資源,尋找發展路徑,實現精準扶貧」。為了進一步發揮我校社會學院學生志願服務的專業優勢,面向尋甸縣貧困家庭子女開展主題關愛服務,特組織本支社會調研服務團,以「關愛貧困家庭子女,助力尋甸脫貧攻堅」為主題,開展為期25天的暑期志願服務及社會調研活動。該團隊由社會學院師生12人組成,學院黨委副書記萬胤婕、團委書記嚴任舟帶隊。
此次幫扶活動十分契合社會、學校和學院對我們的期望和需求,這是我們團隊的第一個優勢;實踐隊員來自於社會學院內各個不同的專業,形成了不同視角和不同風格的服務與考察力量,是我們團隊的另一個亮點;親身在紅色景點進行長期的義務講解活動,進入雲南當地村落對困難家庭中的中小學生群體進行面對面的慰問、鼓勵與訪談,是我們團隊的兩個重要任務。
2、幫扶活動過程介紹
(1)前期準備
本次實踐團隊是一支從上海出發,赴雲南尋甸地區進行社會實踐服務與調研的團隊,成立於2017年6月下旬。隊員通過公開方式招募,在經選拔面試之後確定了10名來自社會科學不同專業的實踐隊員。團隊成立後進行了前期培訓和任務分工,先後完成了搜集、查閱並整理相關調研文獻和當地發展報告,對下一步的工作開展做了充足的準備。本次實踐隊共有專業指導老師1名、實踐帶隊老師2名、實踐隊員10名,整個實踐活動共開展25天,活動主要在上海、雲南尋甸兩地開展。
(2)活動進行過程
7月12日,實踐隊到達尋甸縣柯渡鎮。為了真實記錄西南地區困難家庭學生的成長教育現狀,實踐團隊分成三組,根據走訪調研計劃安排,先後在尋甸縣所屬的雞街鎮、六哨鄉、柯渡鎮三個鄉鎮內,進行了針對以建檔立卡戶為主的困難家庭學生群體的入戶調研走訪工作。在前往農戶家中的路上,實踐團隊的隊員們遇見過暴雨,也遇見過暴曬,走過狹窄的鄉間小道,也踩過滿是泥濘的泥坑。但在行進過程中,全體隊員都能夠做到聽從指揮,統一行動,彼此幫扶,每一個人都堅持走到了最後。順利完成了持續了三輪九天,涉及三個鄉鎮,90餘戶居民,100餘名在讀學生的入戶調研工作。
在當地鄉鎮工作人員和村幹部的幫助下,實踐團隊不論風雨,堅持入戶走訪調研。在農戶的家中,實踐隊員們根據出發前的培訓,輪流進行訪談工作,與困難家庭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了熱切地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成長,傾聽他們的故事,關心他們的生活,鼓舞他們繼續學習的希望。同時,實踐團隊隊員們也為他們帶去了實踐團隊精心準備的文具禮物,並為他們拍下了全家福,通過實踐團隊隨身攜帶的印表機將照片列印出來後贈送給了他們。實踐團隊隊員們的這些關心與行動,都讓困難家庭的孩子們感受到了溫暖與幸福,讓他們知道在遙遠上海,有許多人還牽掛著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在這次的入戶走訪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隊的每一位成員也都意識到了自身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是無數次被身處困境卻始終堅持希望,永不放棄的困難家庭學生深深感動。堅持把隊員送到村口的孩子,在餐桌上擺著的鹹菜和白菜梗,每次進門和離開都能聽到的「留下吃個飯再走吧」的語句,那些孩子在提到想要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時候的明亮眼神···這些畫面,都成為了實踐團隊隊員們實踐活動過程中難忘的記憶。
實踐隊員在開展調研工作的同時,也在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擔任志願服務工作。柯渡紅軍長徵紀念館每年暑期,由於遊客增加,時常出現講解員人手不足的情況。應館長之邀,實踐隊員在調研間隙每天步行1.5公裡山路在八點準時到達紀念館。早上遊客不多時,同學們會幫助館內工作人員一起打掃衛生。陳舊的展館,昏暗的起居室,實踐隊員們認真仔細,將每一個角落的灰塵都擦拭乾淨。在活動伊始,隊員們認真努力地向紀念館專職講解員學習經驗技巧,一旦某個展廳沒有遊客參觀,實踐團的同學們就會抓緊時間到實地演練,力爭早日上崗,獨立完成講解工作。通過幾日的刻苦訓練,大部分隊員已掌握講解基本內容,隊員認真努力得到了紀念館負責人員的高度評價。
西南地區一直是我國扶貧攻堅工程的主要區域之一,也是仍處於發展階段的村落集聚的區域。這片區域雖然擁有著豐富的自然物產資源,但由於歷史發展原因、地理位置原因和交通建設原因等因素的影響,一直處於一個待發展的狀態。這一區域存在著數量較多的困難家庭,而這些家庭中的孩子的成長教育,既是扶貧攻堅工程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社會各界想要對這個地區有所了解和幫助的地方。
二、專項幫扶工作成效
1、通過實地調研,完成貧困家庭子女基本信息表,形成了106份尋甸縣下轄村鎮的貧困家庭子女資料庫,包含了困難家庭學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成員、家庭經濟狀況。同時還梳理了受訪對象的具體幫扶需求,並通過後續校院聯動,建立當地貧困家庭子女的幫扶結對機制,實踐華東理工大學對口雲南省尋甸縣的扶貧精準化,進一步助力當地扶貧攻堅工作。在實踐結束之後,團隊還完成了暑期團隊總結報告以及農村困難家庭學生幫扶機制探索的論文一篇,為當地扶貧機制探索新出路。
圖:貧困家庭子女基本信息和受助需求資料庫截圖
2、在實踐期間緩解了當地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講解員短缺的狀況,同時宣傳了紅色精神和長徵文化。在實踐結束後建立了長期志願服務基地和實踐考察走訪基地,為當地相關部門和組織提供長期志願服務活動,助力我校與尋甸縣的定點幫扶工作。
3、結合大學生的專業意識,指導他們將專業理論與社會實踐活動密切結合,進一步提升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意識、專業服務意識以及社會奉獻意識,在調研過程中運用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心理學、社會工作等理論和方法對困難家庭進行科學合理的走訪和調研,給當地困難家庭學生送去文具等學習用品,並給予一定的心理關懷和鼓勵。
4、在調研走訪結束之後,將在近期組織校內圖文展示,通過校辦、宣傳部、工會、團委等部門聯動,根據調研數據和信息以及有關圖片進行梳理、分類、匯總和展示,為開展後續個人和組織面向貧困兒童的定點幫扶工作做好準備。
三、華東理工大學定點幫扶工作特色
1、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調研和分析,助力精準扶貧。
實踐團隊隊員們在每一天的入戶調研走訪結束後,都會在晚會上分享自己一整天的心得體會,包括調研方式、訪談方式,以及在調研中遇到的樣本差異性所帶來的調研經驗與教訓。同時也會將這一天走訪調研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實踐隊員們深刻地感悟到,在艱苦條件下,這種頑強的永不放棄的精神意志,是多麼的可貴和值得尊重,也對自己的實踐活動所能夠為這些困難家庭學生群體帶來的幫助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期待。通過入戶走訪調研活動,同學們將書本上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來,並運用科學的分類方法和整理方法對數據進行歸類整理,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政策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大表,同時也為困難家庭學生的幫扶提供更精準的對接需要。
2、高度重視、協同當地,互助開展扶貧的新模式
本次實踐活動我們得到了來自團中央、團市委、雲南當地、學校和學院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熱切關注。前期校辦、工會、組織部與專業學院共同踩點,學院書記把關落實,副書記親自帶隊,與尋甸縣副縣長儲琰互動信息,尋求協作開展工作的新空間,充分利用學校學生的力量為當地扶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雲南省尋甸縣內的各個部門也對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提供了諸多便利。整個實踐團隊在實踐過程中,來自團中央、雲南省人大、尋甸縣政府、柯渡鎮政府、學校以及學院的各級領導均對實踐團隊的活動開展情況均進行了慰問和指導。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宋來老師(現掛職團中央學校部副部長)來到了實踐隊員志願服務工作處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看望慰問。實踐隊員們主動展示了志願講解工作,得到了老師們的高度評價。宋來老師也向實踐隊員們強調了此次暑期社會實踐的意義,勉勵大學生要知行合一、有思想、樹立「成才報國」意識。
在入戶調研走訪柯渡鎮下轄自然村時,華東理工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儲琰老師(現掛職尋甸縣副縣長)與實踐隊員們一起深入現場,體察民情,走在了「脫貧攻堅第一線」。
3、社會學科,專業與實踐並重
學生在投入當地扶貧工作同時,進一步鞏固,思考自身的專業知識框架。加上本次實踐活動有專業教授負責指導,使得整個扶貧過程更加規範和專業。在我們入戶調研走訪期間,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的老師們親臨現場,提供了專業性的指導,為實踐隊員們答疑解惑。行政管理專業教授陳豐老師與社會學專業副教授趙方杜老師來到雲南尋甸對於本次社會實踐的入戶調研工作進行了具體的指導。從實踐過程中的細節處理、訪談過程中的問題處理到將專業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等多個方面出發,提出建議並給予鼓勵。同時,兩位老師也參與了第三輪入戶調研走訪工作,親自帶著隊員們去實踐,使得每一個實踐隊員受益匪淺。本次實踐活動也很好的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將課堂上的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以此次社會實踐為例,不僅在學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還使得當代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升綜合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