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貴族,人們第一反應便是財富與地位,這些外在的東西確實是最初貴族發展起來的源頭。
管仲曾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畢竟只有在人們不再為衣食憂愁時,才能有餘力去追求精神的富足與高尚。隨著貴族的發展,延伸出來的"貴族精神"慢慢不再受貴族身份的禁錮,變成了一種文人的精神得以傳承。
孔子就曾言:"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由此可見,"富"與"貴"不再是捆綁關係,"為富不仁"和"貧寒君子"都大有人在。既然財富並非是衡量"貴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麼真正的"貴族精神"又到底應如何定義呢?
老梁曾在一檔節目中公開探討"貴族精神"的內涵,什麼是真正的"貴族精神"?,在他看來真正的"貴族精神"擁有三個基本特質,那便是"教養"、"擔當"與"自由"。
貴族有教養,視美德為生命
我國的春秋與秦漢時期是"貴族精神"最燦爛輝煌的時期,那時的人們崇尚君子風骨,不願為了眼前的苟且或是蠅頭小利而辱沒氣節。
在《東周列國 春秋篇》中曾記載了宋襄公為維護君子仁義而最終戰敗而亡的故事。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在泓水發生戰爭,但是宋襄公執意不肯攻擊正在渡河的楚軍,甚至在楚軍尚未列好軍陣之前也不願出擊,他一心只有此戰要戰就要堂堂正正,真正的視氣節與美德為生命。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在很多人看來宋襄公就是一個榆木腦袋,冥頑不靈,但此等教養卻體現了真正的"貴族精神"。除去執意堅守仁義的宋襄公,子路也是一位在戰敗後系好被擊落的冠纓,從容就義的英勇之士。
"貴族精神"中的教養體現在不畏懼清苦,不依附權勢,不流於庸俗。在秦漢之後,中國進入帝王專制的時代,而從此之後中國便再難有"貴族精神"。
兵敗垓下,本可以逃回故土捲土重來的項羽,最終卻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自刎於烏江江畔,在老梁看來他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的最後一位有"貴族精神"的人物。
貴族有擔當,責任面前不退縮
真正的"貴族精神"都飽含大義,無論是在二戰時期敢於去前線慰問士兵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敢於只身前往敵國的"縱橫家"們,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擔當為當時的時代和人民做著貢獻。
法國政治學家託克維爾曾說過:"貴族精神的實質是榮譽。"比起生命,他們有更加重要和更需要守護的東西,這份責任與擔當連接著他們的心脈與生命。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名為"崔杼弒君"。
崔杼本是齊國的宰相,但因自己的妻子與齊國國君有染,而在一氣之下衝動弒君。弒君之事必將記錄在史書之中,但噹噹時的史官太史伯寫下"崔杼弒君"時,崔杼卻奮起而殺之。
當時的史官是一個家族制的行業,而恰巧太史伯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太始仲、太史叔和太史季。哥哥死了,便由弟弟接替執筆,卻都無一意外地寫下"崔杼弒君",而如此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兄弟四人最後只有太史季一人活了下來。
面對殘暴的崔杼,他們敢說實話,也只願說實話,即便為此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這種"貴族精神"在極端的惡意面前或許是一種"愚蠢",但對於內心的獨立意志而言卻是不容動搖的強大信仰。
貴族崇尚自由,現實面前不折腰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在《離騷》中所表現的自由是高潔且雅致的,喝朝露,嚼落花,惟願效法前賢,就算不被世人理解,也要走一條光榮且自由的荊棘之路。屈原的"貴族精神"是高貴自重,是家國情懷,更是自由且高潔的風骨。
人人都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道是五柳先生不為五鬥米折腰,偏安一隅隱遁田園,卻少有人看得出陶淵明那隱秘的"貴族精神"。陶淵明只幹了八十多天的縣令便辭官隱居,不慕名利,卻獨愛自然。
真名士自風流,陶淵明的隱居未必全然是避世,悄悄隱藏的其實是對內心渴望的直視。陶淵明對自我的放逐無疑也是對權勢的蔑視,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一心只追尋自己的自由意志,在現實面前永不折腰。
在近代社會也有一位擁有"貴族精神"的真名士,那便是集立功、立德、立言於一身的有志之士——曾國藩。曾國藩深知孔孟之道中"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故而他一生都嚴於律己,以德求官。
他曾說過:"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曾國藩始終將自己與百姓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雖入仕但卻不願受仕途所累,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並始終堅持心中的自由。胸襟不為繁華喧囂所累,人生自然也就開闊清朗得多。
然而放眼現在,"貴族精神"鮮少出現,但所謂"跪族"卻越來越多。田樸珺曾在2016年給某時尚雜誌寫過一篇名為《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的文章,在2019年這篇文章再次被人扒了出來,裡面所描繪的所謂"貴族精神"如今看來仍十分可笑。
從對勳爵的稱呼被人將Sir改成Lord,再到管家用銀託盤託著WIFI密碼,這一切的大可不必在田女士看來卻都彰顯著講究的"貴族精神",然而在跪舔所謂"貴族"的時候仍不忘噁心和貶低國人一把,真不愧是"跪族"中的中流砥柱。
不得不說,這荒誕且毫無邏輯的言語簡直槽點多到讓人一時不知從何笑起。除去這一套所謂的意淫式"貴族精神"外,田樸珺還操持著一個承禮學院,制定的課程真的富人不需要,而制定的價格普通的人又買不起,只為收割一波擁有貴族夢想的New money。
別被虛假的"貴族精神"所迷惑,要記住金錢縱使能讓皮囊萬般變化,但卻永遠無法令精神獲得一絲一毫的洗滌與升華。願真正的"貴族精神"能被廣泛傳播,也願一切的角落都能沐浴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