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高掛著的鈴鐺,一根長長的繩子,每到上下課時,有人拽著繩子,敲打著鈴鐺,這是很多人記憶中的校園鈴聲。如今,校園鈴聲也在逐漸改變。一段動聽的鋼琴曲《致愛麗絲》後,加上一句「下課時間到了,老師您辛苦了」,鈴聲成為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校園鈴聲悄悄變臉
舒緩的旋律配上鐘聲,這是南京市金陵中學的鈴聲。她是一所有著132年歷史的學校,創建於1888年,當時為匯文書院,是一所教會學校。1988年,改名為南京市金陵中學。學校老師張銘回憶,1985年他剛來金中,那時候鈴聲以電鈴為主,偶爾也會有鐘聲。「在電鈴出現之前,我們學校是靠鐘樓的鐘聲。我80年代來的時候開始有電鈴,但是還經常用敲鐘的方式,比如一些考試。這個大鐘是美國底特律一家公司造的教堂鍾,從鐘樓建成以後一直懸掛在鐘樓上面。」
金陵中學鈴聲
金中120周年校慶時,學校把校歌和鐘聲混編,成為今日大家所聽到的鈴聲。「2008年,校歌的旋律錄進去作為電鈴的聲音,效果非常好。我們現在就有了這麼好聽的電鈴聲,校歌和鐘聲的旋律揉在一起,聽到這個鈴聲就想到校歌,金中人的那種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張銘說。
南京盲人學校鈴聲
把校歌作為鈴聲的學校還不少,南京市盲人學校的鈴聲有幾大類,有校歌改編,有學生自創的鈴聲,也有大課間、陽光體育專用鈴聲。優美的旋律緩緩流淌,給人以平靜。學校老師孫麗娟說,雖然鈴聲換過很多種,但是對於音量的把握,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我們的孩子對聲音非常敏感,如果把鈴聲稍微調高一點,可能常人沒有意識到,但是對他們來說,因為行走要靠對周圍觀察,鈴聲太大,可能就會干擾他接受外界聲音。上下課鈴聲是一段純音樂,希望通過這樣純淨的音樂能夠讓孩子接受美,培養他們的美感意識。」
南京市莫愁湖小學鈴聲
從普通的電鈴到各種旋律,有古典有現代,有經典有流行……也有學校把京劇融入到鈴聲中。這組鈴聲來自南京市莫愁湖小學,上課鈴聲是旦角念白+《梅花新調》,下課鈴聲是老生念白+《說唱臉譜》。學校老師周珺說,2005年學校開設京劇校本課程,把國粹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我覺得這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這種薰陶要比他刻意來的好得多,因為我們鈴聲包括校園文化京劇的元素在裡面,這是一種整體的系列感。」
不同學校,有著不同的鈴聲,當鈴聲不再是「鈴鈴鈴」時,也正體現了校園文化的多元化。「每個學校都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載體,它承載著校園文化特徵。通過鈴聲來反映學生多彩的校園生活和學校的文化建設,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事情。」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祁壽東說。
更多詳細報導,歡迎收聽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地區FM93.7,蘇南地區FM95.3)的各檔節目。《江蘇新聞聯播》07:00-07:30《新聞早高峰》07:30-09:00《新聞晚高峰》18:00-19:00。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沈楊 編輯/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