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枯礬散」,巧治甲溝炎

2021-02-12 生活噢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

甲疽俗名嵌爪,現代醫學稱為甲溝炎,常因修甲損傷甲旁的皮肉或因指(趾)甲過長侵入肌肉以及靴鞋狹窄,久受擠壓而成。本證臨床多見,因指(趾)部感覺神經末梢豐富而發生難以忍受之疼痛,妨礙行走或日常生活,而造成影響生產、學習與工作。

甲疽治法有2種: 第1種:物塗擦局部,使它腐蝕而脫落,如過去用平胬丹、千金散、平胬散等平胬後再以生肌散收口。 第2種:外科手術拔甲,這種療法,效果欠佳,且有不良反應,療程長。拔甲患者不易接受,特別是年老、體弱者。 我科現用一味枯礬散治癒甲疽50餘例,無痛苦,易接受,療程短,無不良反應,藥源廣,操作簡便,經濟便宜,深受患者歡迎。本病以外治為主,如有化膿現象,可內服清熱解毒之劑。 藥物組成:枯礬(脫水明礬)研極細末備用。 治則:平胬、止血、殺菌、止癢等。 主治:甲疽、各種瘡口胬肉突出。

病案舉例 例1 病史:周某,男,48歲,福州人,幹部。於前1個月,右拇趾不慎被踢傷,感染化膿,因不同意拔甲術,來我科求治。檢查:擠壓左拇趾,趾甲外旁極紅腫,胬肉高突、流水,壓痛明顯,此屬甲疽。處理常規消毒,修去部分嵌甲,外敷一味枯礬散。隔日1次,而獲痊癒。

例2 病史:張某,男82歲,福州人,住本市南門新村10號。左拇趾趾甲內旁因修甲後刺傷,患部疼痛,瘡口不愈,約2旬餘,因不同意手術,經介紹,來我科要求用中藥治療。檢查:左拇趾傷口胬肉高凸,微紅腫脹,壓痛明顯。血常規正常,尿常規(—)。此屬甲疽,經用一味枯礬散包紮。隔日1次,3次而獲痊癒。(《鄭則敏學術經驗集》---鄭則敏主編)

古道瘦馬按:枯礬別名煅明礬,是白礬經加熱脫水成粉末狀固體煅製品,白色稀鬆的結塊,性脆,不透明,無臭,味酸澀,無毒。成分為脫水的硫酸鉀鋁,有蝕惡肉、制泌、收斂、止血、殺菌、止癢等作用。甲疽一症臨床不多見,偶然見一兩例有時還把人真難住了,不知中醫咋處理。只得用西醫手術方法拔甲,看著血淋淋,甚是痛苦,不意讀書中看到鄭老中醫的一味枯礬散治甲疽,甚喜,運用於臨床效果很好,故記之。 古道瘦馬寫於2012.10.9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論壇 作者:古道瘦馬(西安 王幸福)

蜈蚣散治療甲溝炎(沿爪疔)

【處方】蜈蚣1條、雄黃1.5克、枯礬1.5克、鮮雞蛋1個【製法】將上藥共研成細末,再將鮮雞蛋一端打破,如指大小1孔,傾出部分內容物,將蜈蚣散從蛋孔中倒入蛋內,攪拌均勻【用法】將患指插入蛋白,用小火焰沿著蛋殼圍烘1小時以上。每次烘區以患指的溫熱感為度。每日烘治1-2次,烘治完後,可用無菌或乾淨紗布包紮即可【功能】鎮驚熄風,解毒消腫【主治】甲溝炎(沿爪疔)【方解】 本方中蜈蚣有解蛇毒、療腫毒作用,雄黃可解毒,療疥癬惡瘡;枯礬有解毒、止血、定痛作用。用鮮雞蛋圍烘,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局部炎症吸收

相關焦點

  •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
    枯礬的功效:枯礬又名煅白礬,枯礬的功效有消痰、燥溼、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枯礬的作用是治癲癇、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等,枯礬的別名有石涅、礬石、羽涅、羽澤、涅石、礬石、理石、白君、明礬、雪礬、雲母礬、生礬,枯礬的用藥禁忌有陰虛胃弱,無溼熱者忌服枯礬。別名:石涅、礬石、羽涅、羽澤、涅石、礬石、理石、白君、明礬、雪礬、雲母礬、生礬。
  •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是什麼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1、中成藥治療:①婦科千金片:具有清熱除溼、益氣化瘀的功效。婦科千金片的中藥成分是千斤拔、穿心蓮、單面針、當歸、金櫻根、雞血藤、功勞木、黨參。消糜栓的中藥成分有人參莖葉皂苷、紫草、黃柏、苦參、枯礬、冰片、兒茶。該藥用於溼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症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腥臭、陰部瘙癢;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非特異性陰道炎、宮頸糜爛見上述證候者。2、中藥方劑治療:①內服中藥煎劑:方劑成分:金銀花、敗醬草、赤芍、當歸、枳殼、紫丹參、元胡、川楝子、厚樸、續斷、桑寄生、蒲公英、香附。
  • 治甲溝炎需要多少錢
    核心提示:治甲溝炎需要多少錢?治療甲溝炎的費用一般不高,需要300-500元就能夠治療好,治療方法也很成熟,如果有紅腫發炎的症狀,就應採用藥物消炎的方式治療,如果有嵌甲可修剪指甲或修正甲床,這是需要一定手法的,應該找正規皮膚病醫院進行治療。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
    疏肝破氣,散結消痰治胸脅胃脘疼痛,疝氣,食積,乳腫,乳核,久瘧癖塊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氣虛者慎服。其色青氣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洩之,以苦降之也。陳皮浮而升,入脾、肺氣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膽氣分。一體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兒消積多用青皮,最能發汗,有汗者不可用,出自楊仁齋《直指方》,人罕知之。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氣,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本草經疏》:青皮古方無用者,至宋時醫家始用之。其色青,其味極苦而辛,其氣溫而無毒。
  • 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
    用量10~15克,紗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細末調敷患處。用治風溼痺痛、肢體不遂、風疹瘙癢、吐瀉轉筋、閉經、崩漏。實驗表明,蠶沙具有抗癌及光敏作用;經日光照射的蠶沙對小雞具有鈣化骨骼的作用;其水提液具有抗牛凝血酶作用,可顯著延長人血纖維蛋白質凝聚時間。
  • 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
    每天學一味中藥:油松節!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
  • 水煮荷包蛋容易煮散?大廚:多加這一味,荷包蛋嫩又圓還不粘鍋!
    圖片來源於網絡其實需要加的這一味就是白醋。白醋可以加速雞蛋的凝固,所以在煮荷包蛋時,在水裡稍微加一點白醋,包包蛋煮出來就會非常圓也非常嫩,最重要的是不粘鍋。水煮荷包蛋容易煮散?大廚:多加這一味,荷包蛋嫩又圓還不粘鍋!
  • 「茶道」「香茶一味」,這一味,是什麼味?
    坐雨閉窗,飯餘散歩,可以遣寂除煩。醉筵醒客,夜雨蓬窗,長嘯空樓,冰弦戛指,可以佐歡解渴。品之最優者,以沉香、芥茶為首,第焚煮有法,必貞夫韻士乃能挖心耳。」南宋 李嵩《聽阮圖》文震亨的意思是香和茶,都是為了讓人感覺順暢,從這個層次上講,的確是「一味的香茶」。因為清香茶既是靈性的植物,又是大自然的厚重光澤,它們似乎是黑暗中天堂的安排。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陳皮
    導言:陳皮可以說是很接地氣的一味中藥了,「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說白了真的就是橘子皮。但出身尋常,藥效可不含糊,陳皮辛散苦降性溫,芳香醒脾,長於理氣健脾燥溼,降逆止嘔,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 ,經常被當作主藥使用。
  • 【每日一味藥】皂角米
    【每日一味藥】皂角米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聖惠方》神效散) 3、治裡急後重:積殼、皂莢子等分。炒令乾燥為末,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普濟方》)
  • 【每日一味藥】磁石
    【每日一味藥】磁石 【性味歸經】鹹,寒。(《聖惠方》磁石丸) 2、補肝腎虛,止冷淚,散黑花:磁石一兩(煅,醋炙),菖蒲、川烏(焙,去皮、尖)、巴戟、黃芪、蓯蓉、玄參各等分。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湯下,空心服。(《衛生家寶方》磁石丸) 3、明目,益眼力(《聖濟總錄》云:治腎藏風虛,眼生黑花):神曲四兩,磁石二兩,光明砂一兩。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形似「廢柴」,入藥活血化瘀,療傷止痛
    就有這樣一味不被我們常人所熟知的中藥材,它來源於一種植物莖枝裡面的芯材,顏色亮黃,很是吸引人的目光。入藥的時間人們常常會把它切成絲段狀,一縷縷亮黃色的枝莖,看著好像「廢柴"一般,很好區分和辨認。這種藥材在中藥裡面,人們稱之為---蘇木。
  • 跟我記方劑22-祛暑劑:清絡飲、香薷散、新加香薷飲
    2.掌握: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氣湯。3.熟悉:桂苓甘露散。4.了解:清絡飲。《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云:「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故,凡夏月感受的熱病,統稱為暑病。其中,單純暑邪而病者治以祛暑清熱;兼表寒者治以祛暑解表;兼溼邪法當清暑利溼;暑熱所傷,氣陰兩虛者,則應清暑益氣與養陰。
  • 【每日一味藥】藕節
    【每日一味藥】藕節 【性味歸經】甘、澀,平。歸肝、肺、胃經 【功效】止血,消瘀 【主治】用於吐血,咯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9~15g
  • 一味向平實處用心
    1858年正月,丁憂在家的曾國藩致信九弟曾國荃,說「近日憂居猛醒,一味向平實處用心,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面目、復我固有」。頭一年,曾國藩在江西戰場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正值諸事不順,他還沒接到皇帝批准的聖旨,就「撂挑子」回家奔喪。此次在家守制的一年五個月裡,曾氏深刻反思檢討自己。他在信中教導「曾老九」:「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
  • 平 胃 散(1)
    平  胃  散    (《簡要濟眾方》卷5)    [異名]  天下受拜平胃散(《嶺南衛生方》卷中)、受拜平胃散(《雜類名方》、